内容提要:人类历史一直就和各种战争纠缠在一起。杨家将正是在唐末五代以及北宋、契丹、西夏战事频发,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各自势不两立背景下形成的英雄群体。
折和平
人类历史一直就和各种战争纠缠在一起。杨家将正是在唐末五代以及北宋、契丹、西夏战事频发,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各自势不两立背景下形成的英雄群体。杨家将为保境安民而忠勇爱国、舍生取义、一门忠烈、前仆后继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迎接挑战,对抗风险的精神支柱、力量源泉。
杨家将声播海内外,步起麟州城。麟州,当今为神木。
神木地处陕西省北端,受当年“地近羌胡、民风剽悍,具有修习武备,崇尚勇力”的习俗影响,人们总希望自己家里产生像杨家将那样的在反侵略战争中独挡一面、独领风骚的忠于心而勇于行的英雄。
神木的中鸡镇,中华民国时期为复兴乡,位于神木北端与内蒙古接壤。1929年,这里,束鸡河村出生了訾贵林,李家畔村出生了高宗仁。同乡而又同龄的他俩又有幸成为脑毛山高级小学的同学。两人志趣相投,关系要好,从小有一个共同兴趣——爱听杨家将故事,爱看杨家将书籍。潜移默化,杨家将形象植根于内心,而且有志于像杨家将那样在人生的舞台上表现得有声有色。
1942年,正值抗日救国时期,两同学进入伊盟中学。訾贵林读完初中,考入榆林职业高中。1948年,完成学业后在中鸡当地从事教育工作。高宗仁读至高一,未满18岁的他,在包头参加了国民党部队,后转战东北。1948年解放战争期间,丢下妻儿,随国民党部队乘船南下定居台湾。此后两同学分居两地,相互牵挂,虽然从事着不同的职业,但是,杨家将形象总是在各自的心中活跃。
杨家将精神,简而言之,就是“奉献”。他俩以各自的实际行动表达着杨家将精神。
訾贵林先生1993年离岗后,抓住神府煤田开发的历史机遇,发展民营企业。年事已高的他,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后,追求化私为公、引领示范、顾全大局、共同富裕。訾先生立足当地的实际,在为群众围河造地、修路架桥、捐资助学、扶危济困、支撑新农村建设等公益事业中,以2.5亿元的投资奉献社会。其中2008年为台北市绥远省高宗仁任发行人兼文献主委的《绥远文献》年刊,捐人民币2万元予以支持。
历史因杨家将在神木留下了杨家城。杨家城是杨家将的出发地,也是神木人的精神家园。对杨家将情有独钟的神木,把杨家将研究作为重大课题,2006年成立了杨家将文化研究会。2007年组织承办“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旨在促进杨家将文化研究的持久深入,进而为杨家将精神注入新的内涵,使之成为激励中华儿女永立不败之地的凛然正气。
研究会成立之时,年已80高龄的訾贵林先生捐资50万元支持的同时,十分挂念身在台湾而又从小热爱杨家将英雄的老同学高宗仁,并提供了相关信息。
高先生,台北市万华区万大路二七七巷四十号五楼人。他入住台湾后,先后毕业于黄埔系列、陆官正期、黄埔军校第二十六期(一九五五年)班,又于国立中兴大学法律学系卒业(获法学士学位并获得史研所文史硕士)。历军、教、行政(国民党政务院)工作。曾担任台北市绥远省同乡会理事长等数个社团法人。高先生努力回馈社会,为两岸统一竭尽全力。台湾风灾、四川地震,他都以资相赈。曾以《两岸统合,邦联共识》等10多种200万字的著作捍卫中华民族,促进和平统一。其言痛切,其意深长。2006年9月30日,应邀至北京人民大会堂参与“中华脊梁共和国杰出人物”国庆座谈会暨表彰大会,被授予“共和国杰出人物”光荣称号。2007年,在《绥远文献》第30期发表抨击李登辉、陈水扁以“两国论”欺骗掩饰公理搞台独的文章,表达台湾与中国不可分割的观点。
大陆、台湾骨肉相连。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使得同根同源的两岸同胞有着崇敬民族英雄的文化认同。在台湾的岁月,高宗仁先生心系杨家将,一如既往,总是不失时机地阅读台湾学者郑骞1972年出版的《杨家将故事考史证俗》和台湾学者张清发2006年发表在《国立新竹大学语文学报》第十三期的《杨家将故事的演化与流传探析》。同时,经常去台湾杨七郎庙,瞻仰敬奉杨家将英雄。
这么多年,高先生与訾先生的往来仅限于书信。时长日久,年复一年,高先生思乡省亲的夙愿,于2006年得以实现。阔别60年的神木,对当初的复兴乡变为当今的中鸡镇,高先生十分感慨。乡亲、朋友、同学闻讯与高先生见面、畅谈。就在这一次,訾贵林高宗仁等当年的老同学为母校脑毛山高级小学立了一块纪念碑。
2008年春,《杨家将文化》创刊。每一期刊物和专家教授研究成果的每一本书,杨家将文化研究会都及时地寄给身在台湾的高宗仁先生。高先生从大量的权威性资料中得知杨家将是神木人,正好是自己的同乡,十分兴奋,因此对台湾杨七郎庙中的杨七郎更感亲切与崇敬。
兴奋之中的高宗仁先生,觉得2006年回的是自己的故乡,同时又是杨家将的故乡,倍感自豪。于是,以书信的方式嘱托訾贵林先生:“与杨家将同乡很荣幸,可我们年事已高,没条件像杨家将那样满腔热血,驰骋沙场,留下不朽的功勋。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可以做到的是,在杨家将起步的杨家城遗址中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修复,以回馈前世英雄,不负后辈豪杰。”
高宗仁先生情深意切的话语,时刻撞击着訾贵林先生的心灵。
2008年夏季,杨家城保护建设,神木县已经有了动作。訾先生闻风而动,在杨家城遗址反复思考,觉得城西南的一个砖被当地人剥离利用,只剩下圆锥形的夯土烽火台遗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恢复,不会影响县上保护建设的总体规划。
带着高宗仁先生的建议,征得县上同意后,2008年6月,訾贵林先生信念坚定地调用专业工队动工,委托其弟施工,历时四月,耗资百万,恢复了占地约3亩,底部周长49米,高12米的符合北宋型制的烽火台。烽火台四周做了围墙,围墙东南角有门,形成了与城内其他遗迹既相互呼应又相对独立的一处被央视“记住乡愁”栏目组认可的军事景观。
得知烽火台成功恢复的信息,高宗仁邀请訾贵林在台湾做客。从此訾贵林的心游走在神木与台湾之间。
2009年深秋,訾贵林携家人20有余,成行于台湾。入台后,高宗仁以庆贺杨家将故里杨家城烽火台的恢复为主题热情招待,在情真意切难舍难分的气氛中,以合影的方式定格了难忘的时光。
殊途也能同归。訾贵林与高宗仁这两个老同学,虽然住地、学历、经历不同,虽然没有成为什么名将,但是以杨家将精神塑造灵魂,在体现人生价值的奉献方面与杨家将的奉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两位老同学钟情于杨家将,正是两岸文化认同和心灵契合的见证。然而,遗憾的是,2010年訾贵林先生去世。相继,高宗仁先生也去世。痛惜之余,令人欣慰的是,两位老同学心系杨家将的义举,以烽火台这个可以传世的丰碑在杨家将故里杨家城铸就了生命的永恒。
(作者单位:神木市杨家将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