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0年第二期 >> 专家论坛 >> 杨信与杨衮考辨 >> 阅读

杨信与杨衮考辨

2013-11-04 16:47:06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681

《杨家将文化》编辑部转来杨年建写的一篇文章《论杨信与杨衮的历史真实》,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很勤奋,收集了不少资料,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弄清杨家将历史的真实面貌,文中提出了杨衮是杨业的父亲、而杨信则是养父的新看法。我认为,作者刻苦钻研的精神,应当充分肯定。但是,要弄清历史的真实并非易事,它必须了解每条材料的写作年代,仔细分析其可靠程度,只有去伪存真,拿着真实的材料作为证据,结论才能站得住脚。在这一问题上,杨文有明显的不足之处,我想以杨文为例,作一些具体分析,也许对今后杨家将问题的深入研究有些用处,不妥之处,请作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关于杨信

五代晚期出现过四个杨信,只有一人是本名,他们不是同一个人,这是必须辨明的。

一、杨信(?—952前),本名弘信,杨业之父。他是麟州人,自立为刺史,广顺二年(952)以前去世[1]

古代讲究避讳,皇帝及其祖先的名字,其他人是不许用的。如弘字,宋太祖赵匡胤之父名弘殷,就得避讳。避讳的办法有多种,一是缺笔,即少写最后一笔。这种避讳法,不影响人们对它的认识。二是改字,即将“弘”改写成“宏”,于是出现杨宏信的写法。三是空字,不写需避讳的字,司马光《资治通鉴》作“杨信”,就是采这一办法的结果。可是这样一来,就与其他杨信相混了。

二、杨信(?—959后),本名承信,沙陀族人。后来避汉隐帝刘承祐的讳,改为杨信。此人显德六年(959)尚在世,时任寿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同平章事,封鲁国公。[2]

其父名光远。《新五代史》本传:“杨光远字德明,其父曰阿噔啜,盖沙陁部人也。光远初名阿檀”。有子名承祚、承信、承勋。[3]

三、杨信(?—978),本名义。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避其讳,改名信。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后周显德年间,隶太祖麾下為禆校,是低级军官。到宋建隆二年(961升为中级军事长官:铁骑控鹤都指挥使,到开宝六年(973当上殿前都指揮使,成为高级军官。

其弟杨嗣(9341014),是与杨延昭(9581014)共事的名将,当时被称为“二杨”。[4]他比延昭大24岁,由此推测,其兄杨信年龄大约与延昭之父杨业差不多。比杨业之父弘信要小的多。

四、杨信,代州崞县人,儒生,不仕。其曾孙为宗閔,宗閔之孙为大将存中,其传授关系是:

信——日新——仲(付)臣——宗閔——震——存中

南宋刘一止为宗闵作的墓碑说:“公讳宗闵(10611128),字景贤,代州崞县人也。曾大父倍[5],以儒学称于乡,值五季乱,晦迹不仕。大父日新,明经上第,仕至承奉郎,赐五品服。父仲臣,举明法科,仕至宣德郎,赠中大夫,累赠太师、代国公。”[6]

以上四位,名字本不相同(弘信、承信、义、信),籍贯各异(麟州、瀛州、代州),年龄、任职均不一样,甚至民族(有沙陀族)也不一致,后三者与杨业毫无关系,但在杨年建的文章中完全混为一谈了。

为了便于比较,列表于下

本名

改名

改名

时间

改名

原因

籍贯

生卒

五代时官职

民族

杨弘信

杨信、

杨宏信

死后,宋人书写时追改

避宋太祖父赵弘殷讳

麟州

952前卒

麟州刺史

杨承信

杨信

949

避汉隐帝刘承祐讳

959后卒

寿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同平章事、鲁国公

沙陀族

杨义

杨信

976

避宋太宗赵光义讳

瀛州

978年卒

禆校

杨信

代州崞县

儒生不仕

  关于杨衮

杨衮是契丹的大将,史称蕃将,[7]在宋、辽时期的史料中,绝对没有提及他与杨业有何血缘关系。然而到了元代天历二年(1329),赵鹤鸣在《题世将杨族祠堂碑记》中,却冒出了一种说法,说他是杨业之父。这说法可靠吗?它上距杨业去世已三百几十年,是根据什么写的?从祠堂碑记的背面刻有《杨氏世系图》看,显然,他所记的内容来自当时杨家人提供的家谱资料。那么,元代家谱的所记五代的史事的可靠程度如何呢?从五代到元,有过家谱连续编写的历史吗?如果有,其说有一定根据,如果没有,那就得看有没有别的旁证了。为此,在这里,需要简单说一下家谱的编修史。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都非常重视编修家谱,因为这是门阀的象征,是通婚的必须查考的材料,政府和官家都保存着大量的家谱。但是这一切,随着唐末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的来临,统统改变了,达官贵人不是被杀就是四散逃跑,所谓“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8]就是最形象的写照。旧谱丧失,新谱无人问津,从《新唐书·艺文志》譜牒类收录近二千卷的譜牒中,可以看到最晚的家谱为《竇氏家譜》,修于懿宗時(860873[9]。此后修谱的传统中断了,苏洵在《谱例序》中说:“盖自唐衰,谱牒废絶,士大夫不讲,而世人不载。”[10]过了将近二百年,到宋仁宗时期,欧阳修、苏洵、范仲淹等人才开始提倡编修新谱。由于缺乏旧谱,唐代老祖宗是怎么一代一代地传到宋的,已难以弄清,于是,不再像过去那样,连记数十代,而是以记述最近的五代世系为主。欧阳修是一位大历史学家、文学家,不论公私藏书,他都不难看到,他收集的金石拓片数以千计,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应该说,对家谱的了解,在当时是没有人可以和他相比了,但是,他还是连自己家祖先在唐代的传承情况,闹不清楚,只好粗略的写了一些,还让后来的学者挑出毛病来,更不必说其他家族的修的谱了。北宋时期,虽然有欧、苏的提倡,仍然没有形成修谱的风气,到南宋时,家谱数量有所增加,但很有限,至元、明以后才巍然成风。现在流传于世的家谱,基本上都是元明以后修的,其中追溯唐五代的家世绝大多数是不可靠的,如岳飞家族的家谱,现在传世的有好多种,其中说到五代的祖先情况,可以说都是杜撰的,所挂的官衔在当时就根本不存在。因此我们在利用元明的材料时,首先一定要研究他的可靠程度究竟有多大。

现在再来分析一下赵鹤鸣所写的《祠堂碑记》。其中与本文所论有关的一段文字转录于下:

 “从兄杨攽以胥吏事北汉刘隐,拜枢密,执国政。子衮恨郭威嗣,雪君父仇,佐刘崇击李筠,使辽,振中华元气于石晋衰弱之余。衮生无敌,事崇子刘继元”。[11]

以上仅仅50多字,几乎每句话都是错的。

1、“杨攽”乃“杨邠”之误,《舊五代史》卷107、《新五代史》卷30均有传:“楊邠,魏州冦氏人也。”他出身小吏,既非文士,也不是武将。后汉时,他出任枢密使,后为宰相。因为太专权,得罪了汉隐帝,乾祐三年(950)十一月被杀,还“收捕邠等亲戚、党与、傔从尽杀之”[12]可谓斩尽杀绝。

2、刘隐(874911)根本不是北汉主。他是唐末五代初割据今两广地区的军阀,被封为南海王,是南汉政权的实际创始人,他死后,其弟龑继位,正式建立南汉国。[13]杨攽与他毫无关系,怎么会“以胥吏事北汉刘隐”呢?

3、“子衮”,没有任何历史记载说,杨邠有杨衮这个儿子。至于说杨衮“恨郭威,嗣雪君父仇”,完全没有道理,因为杀杨邠的是汉隐帝及其亲信,而不是郭威。杨衮是契丹的蕃将,他不是后汉或北汉的将领,不可能替他们出使辽国,也没有任何资料说到他曾“使辽”,更谈不上“振中华元气于石晋衰弱之余”。

4、说杨业“事崇子刘继元”,把刘崇与刘继元的关系完全弄错了。刘继元根本不是刘崇之子,而是刘承钧之子,刘崇之孙。

至于这一段文字下面说到杨业的子孙,尽是错误,如说他有八子,与史不符,更离奇的是,杨延昭与杨延朗本是同一人,延朗是本名,延昭是真宗时避赵延朗讳改的名,碑记却说成了两个人。

在《祠堂碑记》背面刻的世系图中,可以看到更混乱的例子。如杨畋与杨业的关系,据世系图所说,列表如下。

业———延昭——宗保——文广——邦玉——光荣——畋——再兴

在图中,杨畋比杨业晚了六代,这与实际情况相差十万八千里。事实上,杨畋只比文广晚一辈,是杨业的从曾孙,杨业弟重勋的曾孙,与文广不存在直接的传承关系,这有出土的杨畋墓志为证。按历史与墓志的记载,杨畋与杨业的关系如下:

杨弘信—|—业———延昭——文广

       |—重勋——光扆——琪——畋——祖仁

对比以上两表,可以看出,碑记所记太离谱了。

至于世系图中说杨畋子再兴,更加荒唐。宋代有两位杨再兴,一位是岳飞部将,另一位是少数民族的领袖,均与杨业家世无关。以上足以证明,此文作者对杨业家世是根本不了解的,图中的八代世系是胡乱拼凑而成的。在这样的文章中,说了一句杨业是衮之子,怎么可以轻信,拿来就用呢?

上面说《祠堂碑记》所记五代到宋的世系是错的,不等于它所记的元代事也是瞎编的。他所记的杨再兴以下,即从杨义到杨廷玉的八代世系是可靠的,这有杨义的玄孙《杨元帅(友)碑记》为证,此碑,原立于繁峙县雁头村南的杨元帅墓地,文革中被毁。

《杨友碑记》其始祖是杨业。但下面不说其子、孙、曾孙了,一下子就跳到了杨友的高祖、曾祖、祖、父、本人与弟及子侄。为了方便比较,列表于下

杨业……义——德——春——寿—|—友——思难等

                              |—山——思恭等

祠堂碑记》所记这几代是:

义——德——春——寿—|—友——思难等

                      |—山——思恭等——贵——怀玉等

《杨友碑记》与赵鹤鸣的《祠堂碑记》所记杨义以下世系是吻合的,由此可以证明《祠堂碑记》杨义以下的记载是可信的。

在这里有必要再提一下,赵鹤鸣还为杨家书写了另外一通碑:《弘农宗祖图碑》,最后落款是:“时大元泰定岁次甲子(1324)庚午月丁酉日,立石人杨仲公八代孙殊祥院奏差怀玉,次廷玉,次怀美,次怀卿。雁门赵鹤鸣书丹。”

“仲公”是杨义的字。此碑是杨怀玉等人请赵鹤鸣书写的。碑中怀玉等人自称“杨仲公八代孙”,而不称杨业某代孙,说明他们只了解这八代的传承关系,再往上与杨业之间的具体关系就说不清了。这有两种可能,一、他们确是杨业后代,但对杨业至杨义之间的几代人的传承情况已搞不清楚了。二、可能是别的杨氏,因为杨业是名人,就把他拉了过来。这类情况在家谱中是常见的。真相到底如何,还得看将来出土有关的墓志才可能解决。

杨衮之父是谁?史无记载,杨年建文以为是杨彦询。按:彦询,《旧五代史》卷90本传说:“杨彦询(872945)字成章,河中宝鼎人。”其籍贯与麟州、代州均无关系,传中没有说其子是衮,杨年建文的根据是什么呢?细查其文,来自赵的《祠堂碑记》,而碑记的原文是这样的:

故杨端、杨囗之宗裔太原囗囗为囗囗叙之。从兄杨攽……”

《祠堂碑记》没有提到“彦询”,文中有几个已经磨损的字,用囗代表,究竟是什么字,需要考证。然而杨年建不举任何证据,就凭主观想象认定最后两个囗囗就是“彦询”,然后把它当作元人赵鹤鸣的话,去编织杨家世系,这一做法未免太离谱了。

总之,赵鹤鸣的《祠堂碑记》,所记五代到北宋的杨业世系是编造的,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所说杨业是衮之子的说法也是没有根据的,拿了这一错误百出的元人的记载,去否定北宋欧阳修可靠的记载,是不科学的,把其亲生父亲弘信改成“养父”,也是站不住脚的。

三、关于家谱的溯源

每个人都希望闹清自己的来历,祖先是谁,是怎样一代一代传到今天的。杨年建想把几千年来杨氏的谱系弄清楚,愿望是好的,但现在的条件还远不成熟。

举一个例子,九百年前,欧阳修撰《新唐书》,就想搞清唐代宰相的世系,按说宰相要比一般人知名度高,文献和墓志资料比较多,比编其他不知名的姓氏世系要容易得多,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利用大量文献、碑刻、墓志资料,终于制成了《唐代宰相世系表》6卷(卷10至卷15,每卷含23卷)。他的做法比较科学,凡资料不足的,搞清几代写几代,搞不清的就空着,不随便乱补。所以表中的空白还不少,特别是唐代后期。近百年来,随着墓志不断的出土,许多学者用新材料对《宰相世系表》作了补充或纠正。但空档还是填不满,仍需要今后有更多的碑志出土。至于他撰写《新五代史》,就没有再编《宰相世系表》,虽然时代比唐近,但家谱断档,文献、碑志资料不足,无从下手,自然没有编。

时至今日,杨弘信、杨重勋、杨延昭、杨文广等人的墓志都还没有出土,杨弘信的父亲究竟是谁,目前无法解决,在客观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勉强去拼凑,那是徒劳无益的。

试分析一下杨年建文中附的《新昌房青州传麟州杨氏世系图》:

嗣复——损——溥——安贞——爚——信——承奉——仲——宗闵(传麟州)

按:这前四人与后四人属于两个不同系统杨氏:

其一、杨嗣复支:

嗣復——损——溥——安贞[14]

其二、杨宗闵支,这一系的4人有误,应改为:

倍——日新——仲(付)臣——宗閔[15]

杨年建表中的“信”应是“倍”之误。所谓承奉,不是人名,而是日新的官名,承奉是承奉郎的简称。仲则是“仲(付)臣”之误。

杨年建在“宗闵”后注“传麟州”,也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杨宗闵墓志》说得很清楚,是“代州崞縣人”。他确实当过麟州知州,但这是临时性的,只有短短几个月,根本没有把家搬迁过去,便改任永兴军路(治今西安)马歩军副都总管,一年半后血战而死。宗闵之子《杨震墓志》更明确说:“自公曾、髙而上,皆葬代郡,遂为代之崞县人。”[16]也就是说,从高祖杨倍以前一直到宗閔、震都以代州崞县为家。他们从来没有在麟州安家,怎么能说“传麟州”?

上述两支杨氏凭什么连在一起呢?靠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杨爚,然而最关键的问题是,必须拿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他是安贞之子倍或信之父,这样才能把这两支杨氏连接起来。我费了不少力气,怎么也找不见证据,不知杨年建是否真有铁证,如果有,请举出来,如果没有,那就不能把这两支勉强连在一起。

作者:李裕民



[1] 《资治通鉴》卷291、页9487:“广顺二年初,麟州土豪杨信自为刺史,受命于周。信卒,子重训嗣,以州降北汉,至是为群羌所围,复归欵,求救于夏、府二州。”欧阳修《文忠集》卷29《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

[2] 《旧五代史》卷120显德六年八月甲申

[3] 《新五代史》卷51、页587《杨光远传》

[4] 《宋史》卷260、页9016《杨信传》

[5] 此“倍”是“信”之误,《宋会要》仪制1324:“楊倓言:父存中追封信王,缘父五世祖名信,例合回避,改封和王。”

[6]宋刘一止《苕溪集》卷48《宋故武功大夫贵州刺史永兴军路马歩军副都总管特赠右武大夫光州防御使累赠太师魏国公杨公墓碑》

[7]《旧五代史》卷100、页1337:“蕃将杨衮来援铎,怀让拒之不胜,退保洺州,敌骑掠其部,民大被其苦。会镇州逐麻答,杨衮兵而退。”《旧五代史》卷109、页1435《杜重威传》:“麻答遣蕃将杨衮赴之,未几,镇州诸军逐麻答,杨衮至洺州而退。”

[8] 韦庄《秦妇吟》

[9]《新唐书》卷58《艺文志》谱牒类:《窦氏家谱》一卷,懿宗时国子博士窦澄之。

[10]宋吕祖谦《宋文鉴》卷88据我收集的材料,有个别家庭私下里仍在编写,就全社会而言,此风已息。

[11] 赵鹤鸣《题世将杨族祠堂碑记》

[12] 《资治通鉴》卷289、页9432

[13] 《新五代史》卷65、页810

[14] 《旧唐书》卷176,《新唐书》卷71下、页2384《宰相世系》

[15]宋刘一止《苕溪集》卷48《杨公墓碑》

[16]宋刘一止《苕溪集》卷48《宋故敦武郎知麟州建宁寨累赠太师秦国公杨公墓碑》

相关文章
2013-11-04 16:47:06
2013-10-25 08:48:52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