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杨重勋家族是麟州杨氏重要成员,是由麟州新秦县培育出的举世闻名的杨家将英雄群体和血脉相亲的名门大族。曾为北宋王朝守卫边疆、治国理政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影响深远,青史留名。笔者已分篇对杨重勋家族成员的生平事迹、习性爱好、历史贡献
杨重勋家族研究(续)
——九、家族发展显现的几个特点
高越
杨重勋家族是麟州杨氏重要成员,是由麟州新秦县培育出的举世闻名的杨家将英雄群体和血脉相亲的名门大族。曾为北宋王朝守卫边疆、治国理政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影响深远,青史留名。笔者已分篇对杨重勋家族成员的生平事迹、习性爱好、历史贡献等作了较为详实的记述和评论,现就杨重勋家族发展过程中显现的特点再作番研究讨论。
一、发迹边陲,落居中原
麟州杨氏为弘农杨氏后裔,大约至唐中晚期就已来到麟州。到五代时崛起,领头的就是杨重勋的父亲杨弘信。杨弘信有两个儿子,长子就是人们熟知的杨家将领头人物杨业。杨业生于麟州、长于麟州,至弱冠侍刘崇便离开麟州到太原刘崇部下为将,家居太原。其子杨延昭等都在太原出生。杨业于979年归宋后,为宋之抗辽将帅,宋王朝命他守卫雁门关一带边防,因时局改变,家属迁居郑州(亦有迁居京城开封的说法)。986年北宋征辽战败,杨业死于辽境,辽人在古北口建杨无敌庙祭祀。骨灰先在辽国,传说后被杨延昭派人盗回葬于河北廊坊土门楼镇,现为杨业后裔祭祀圣地。杨延昭以下族人,家居开封。自杨业离开麟州以后,这一支麟州杨氏族裔再无回过故乡麟州,落居中原。
杨重勋族裔离开麟州相比要晚三辈,约40年,大约在杨重勋孙子杨琪少年时期。
后周广顺二年(952)土生土长的麟州土豪杨弘信去世,他的二儿子杨重勋继任麟州刺史。“初,麟州土豪杨信自为刺史,受命于周。信卒,子重训嗣。”(《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一,广顺二年十二月)由此可见,杨重勋的父亲杨弘信应生于麟州,功在麟州,死于麟州,葬于麟州,是麟州杨家将发迹的第一人。
杨重勋于952年继任麟州刺史后,为宋王朝守边御敌,为麟州百姓安居乐业做了很多事,作出了贡献。他的官职也逐步升迁,由麟州刺史,升任麟州防御使、建宁军留后。至972调任宿州(今安徽省宿县符离集)刺史、保静军留后、节度使,一直在麟州生活了约40多年,任军政首领20年。他是麟州杨氏在地方任职最长、职位最高的官员。开宝八年(975)杨重勋卒于保静军节度使任上。此时距他离开麟州仅有3年,年约45岁。可见他生于麟州,家在麟州、功在麟州。是麟州杨氏获得节度使职级的高级将领。
杨光扆是杨重勋的儿子,父亲于972年调离麟州后,他始任麟州兵马都监,直至他卒于该职任上。关于他去世时间说法不同,多数人研究认为是985年,李裕民教授认为约在994年。但对他卒于麟州兵马都监任上没有分歧。可见他是生于麟州、长于麟州、卒于麟州的地方官员。按此推测,他的安葬情况和祖父杨弘信一样,理应葬于麟州。从杨畋为亡妻陶氏所作墓志铭“言陪祖迁”可见,杨光扆骨殖于皇祐三年(1051)十月,杨畋安葬其父杨琪与母慕容氏于河南洛阳杜泽源时,将亡妻陶氏及祖父杨光扆一并迁葬于河南洛阳杜泽源。
杨光扆是麟州杨氏在麟州地方任职的最后一位官员,他以下子孙都离开麟州,到工作地河南开封、洛阳等地安居,家乡人们把麟州城称为杨家城,是对他们发自内心的怀念。
二、以武显赫,以文扬名
麟州地处边陲,与北方少数民族交融杂居,民族战争频发。五代时,是周汉政权拉拢争夺的要塞。北宋时期,是抵御辽和西夏入侵的重要边关。在这种背景下,造就了麟州杨氏尚武的理念和以战射为俗的生活,这为麟州名将产生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杨重勋家族发迹基础是他父亲杨弘信创建的地方武装和刺史的职责,他们登上国家政治舞台是以武将为底色的。杨弘信、杨重勋、杨光扆、杨琪四代都是以武为业,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职业军人世家了。杨重勋得到节度使职级,已是宋王朝名将重臣了。
杨畋是杨重勋曾孙,他才兼文武,是杨重勋家族以武转文的典型代表。《宋史》有传,《长编》等史书多处记载,青史留名。在武职方面,他曾为将领兵作战,取得了平定湖南唐和叛乱的胜利,也参加了平息广源州侬智高的叛乱。然而他的入仕、业绩主要在文职和文学方面。他是天圣八年(1030)进士。宋仁宗对他的文章人品很是赏识,任命他为天章阁待制兼侍读,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知谏院,成为朝廷信任的名臣。他的诗词作的也很好,与当时的文学大家、政治家蔡襄、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韩琦、王珪、司马光、苏辙等,互有诗歌赠答、书信往来,成为当时举国顶级文豪,名扬天下。
三、恪尽职守,忠心报国
纵观杨重勋家族数代履职的事迹,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尽职尽责,忠心报国。他们都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优良业绩,得到同僚和朝廷的肯定和嘉奖。960年北宋开国立朝,杨重勋继续担任宋之麟州防御使。此时他的兄长刘继业在北汉为将与宋为敌。建隆二年(961)三月及建隆三年(962)四月,北汉两度进犯麟州,他不徇私情,均率兵将之击退,为新朝立功。杨重勋一直为宋廷守边,捍御北汉。乾德五年(967)十二月,太祖为嘉许其功,置建宁军于麟州,授杨重勋为建宁军节度观察留后。开宝二年(969)正月,太祖御驾亲征北汉,他的兄长刘继业率军奋力抵抗,战争打的非常激烈,宋军长期攻打太原城不能取胜。杨重勋在没有接到太祖命令的情况下,与权知府州折御卿率兵赶至太原城下应援,受到太祖嘉奖。杨重勋卒于保静军节度任上,宋廷依例辍朝两日,并赠侍中,肯定了他一生忠心为国的功绩。
杨光扆英年早逝,但在其任职期间,北御辽侵,西防夏攻,为朝廷守卫西北边防作出了贡献,深得官民怀念,获得朝廷左骁卫将军的封赠。
杨琪爱好读书,工作一丝不苟,上级称他是干练可用之才。他一生为国家举荐过二百多人,大都成为国家知名人才,取得了过人的功绩。杨琪又是举国大孝子,朝廷为奖励他的功绩和孝行,恩赠其父左骁卫将军、母亲南阳县太君。
杨畋是宋王朝举国公认的贤明廉洁官员。他在不同的工作岗都能尽职尽责,一心一意搞好工作。在领兵平唐和叛乱中,家书到达看都不看就烧掉,家事不与致理,与士卒同甘苦奋不顾身投入战斗,最后取得了平乱胜利,得到朝廷嘉奖。在平侬智高战乱中,多次受贬,但他从不消极懈怠,一如既往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后来朝廷任用他做了高级官员,成为朝廷重臣。他不骄不躁,认真工作。每次上奏,都经过多次检查后才上呈朝廷;争辩国家是非利害,不屈不挠,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最终都得到朝廷的认可与支持。他位高权重,生活却十分简朴,从不置办私产,以至死后无钱下葬。朝廷感念他的功绩,特赠黄金二百两安葬,并追赠为右谏议大夫。杨畋成为当朝公认的廉洁奉公典范。
四、前辈尚武,后裔信佛
杨重勋家族至杨光扆前一直处在边关要塞之麟州,习俗尚武,职业从武。当地佛教亦甚不流行,故以战射为俗。至杨琪以下,离开麟州,落居河南。河南洛阳、开封一带佛教盛行,信者众多,杨家入乡随俗,出现了信佛的迹象。欧阳修为杨琪所作墓志铭中说:“君生于将家,世以武显,而独好儒学,读书史。为人才敏,谦谨沈厚,意恬如也”。可见,在杨琪生活中出了由武转文和从佛的迹象。这种迹象在杨畋生活中也有了显露。据僧人守瑞(1025-1072)所编《后住潭州云盖山海会寺语录》所记,杨畋就任荆湖南路提刑,经过潭州(今湖南长沙市)云盖山海会寺,曾与寺中高僧杨歧方会交流佛事。方会邀他入院烧香,杨畋答应完成平乱之后再烧香。杨畋请方会指点前程,方会说:“示作王臣,佛祖罔措。为指迷源,杀人无数”。似乎预言杨畋此行将会多有杀戮,并不顺利。可见,此时的杨畋已有了信佛的迹象。苏辙在回忆杨畋去世时的情景时说,杨畋临死时从不提及妻儿生活和他死后安排,只说:“死矣,将以寂灭为乐”。
杨畋的妹妹和妻子都是佛教忠实信奉者。杨畋妹去世后,时人张峋为杨畋妹作《宋故寿阳县君杨夫人墓志铭》中说她“日阅佛书,教训子弟为事”。何冠环教授也说:“她与亡兄一样,晚年信佛,颇识禅旨,对于家居浅狭,并未介意,平居焚香宴坐,泰然自如。她初染病时,自言此疾难愈,到明年仲春就会不起,并且自行准备后事。她到临终时神识不乱,宛如平时,与其亡兄逝世时情景相若”。(李裕民主编《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第65页)
杨畋妻恭氏于政和三年(113)去世,魏介为其作墓志铭说:“夫人好读佛书,指理趣,存心养性,喜怒不行。将终,淡然不以死生为念”。可见杨畋晚年与其妻恭氏、其妹都已信佛了。
人皆适时而生,顺势而为,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从业爱好、生活习俗都会发生变化。杨重勋家族发展变化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