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就是这棵树,婆娑绰绰,我只看了一眼,却仿佛即刻种进心里,并长期扎根于斯。
这到底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眼前一亮,心里暗想,真是一点也不乡野淳朴,一点也不因循守旧,就这样气韵生动、个性张扬、纤毫毕现
古墓丹青:神木北宋高世忠墓壁画“写真”
郭少艳
惊羡世人:摇曳生姿的何方神树?
惊羡世人!
就是这棵树,婆娑绰绰,我只看了一眼,却仿佛即刻种进心里,并长期扎根于斯。
这到底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眼前一亮,心里暗想,真是一点也不乡野淳朴,一点也不因循守旧,就这样气韵生动、个性张扬、纤毫毕现地出现在北宋墓室壁画里,脑海中日日浮现,甚至看到街边的树都会去比对它的形象,是否跟我所见有极大相似性,冥思苦想,徒生问迹史海茫茫的无助感,壁画中植物图像要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宋代艺术风尚?这样的植物,是否散落在宋代的史籍、文献、诗集和笔记里,是否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细致的梳理和解读,我才有机会能找寻得到?这让我身心汹涌,昼夜殷勤,久久挂牵,那颗时时刻刻想要一探究竟的心,总是放不下来。

高世忠墓壁画
说来你可能不信,我在为一棵树行思坐想,搜索枯肠。在找寻过程中,自然而然流露出的纤毫情感,才最坚决、最真实。尽管这种意识可能是不自觉的、朴素的、未成体系的,可它却是最具吸引力的!
壁画中的植物看着像韩休墓里那个芭蕉树或椰枣树,但又对不上,去文献库里搜索:宋代、陕北、壁画,植物的关键词,去找历代壁画、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植物做比对,翻文献,查论文始终没有找到类似的,一无所获,只能再仔细端详这壁画,竟意外看到亭台楼阁下面突然冒出来的笋尖,难道这是竹子?
边关本是苦寒地,北宋年间的陕北麟州,气候已经温暖到可以随意种植翠竹了?这竹子是在昭示宋代的天气、气候等生态元素吗?经现代学者研究,整个宋代基本先经历了140年之久的温暖期,继而经历了长达160年的寒冷期,自此随后20年,进入了新的“温暖期”。将其放置在我国气候变迁史上来看,北宋绝大部分时间表现为继唐代来我国气候变迁史上第三个温暖期的延续,其转变为第三个寒冷期的时间大约是在北宋后期的徽宗初年。透过专家勾勒出宋代气候变迁基本情况,这样说来,庭院栽竹,似乎不足为奇。
假设壁画中是竹子,可这竹子的竹叶肥厚,坚挺扁圆,竟没有什么竹叶疏密排列的变化,所有叶子聚集生长在一根枝干上,且一般画竹子不都是竹竿前后交错,粗细有别,有左倾有右斜,竹叶簇生于梢头,随风摇曳,顾盼生姿吗?你这,完全不像啊!完全没有找到翠竹的丝毫形象特征,似乎只是个大致形态,难以判别其植物类型,似乎是一种经过简化,变形艺术处理、充满神秘色彩的树木,难道要完全漠视现实生活中的竹子生长规律,自主夸张变形,随性而至吗?是画工画完了才意识到自己画得不太像,所以赶紧刻意补上几个突然冒出来的笋尖,让构图饱满,形态一致,积极暗示这是竹子吗?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猜测不出,颇为生气!

高世忠墓壁画
关于竹子,佛典有云“青青翠竹,总是法身”;有释迦牟尼于“竹林精舍”弘扬佛法,观音菩萨在“紫竹林”证悟得道的典故,所以它的宗教地位可见一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古人描绘品质高洁的植物形象,可寄托精神追求和高尚气节。而且翠竹群居不倚,独立不惧,以竹比德,有谦谦君子、节节高升之意,这是否也印证了墓主人想要在另一个世界,继续走生前荣耀的仕途之路?
这棵树让壁画中的庭院有了生命力,更细腻,更赋世俗美感,并有了装饰化的倾向。你看,描绘的树木注重细节刻画,墨线勾勒叶形,再进行填彩点染,叶片颜色的淡然一致,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单线勾出节节高升的黄色树干,这树干又和侍女的裙裾颜色、卫士的甲胄内衫颜色一致,形成三项呼应。此外,这树除了起到华丽的装饰点缀,还让整个空间分割得更体面,让整个庭院更有层次感,让逝者生前的温馨居所有了生机勃勃的面貌,亭台楼阁,方砖漫地,多么闲适的生活日常,足以烘托气氛,营造意境,且具有很强的视线引导力,能够将观众的视线引向捧花侍女和持斧钺武士身上。
笔墨当随时代,这个时候,似乎无需讨论这到底是什么树种,它不写实,它简化抽象,它源于生活,源于大宋,又融入了创作者的才情,凡此种种,都是宋代官员的理想中的冥界净土。
生活图景:北宋麟府路蕃官的理想国
2017年,陕西省神木市店塔镇杨城村小庙前沟组,西距麟州城2.2公里处,发现一处宋代蕃官的家族墓地,发掘北宋墓葬共5座,除其中一座为土洞墓外,其余4座均系砖砌仿木结构壁画墓,顺西北—东南走向坡势呈扇形分布,墓道指向扇心位置,这种墓葬布局全国罕见;墓葬中还出土了陶质阁楼、石灯、瓷碗、石函、铜钱等重要文物100余件,从出土器物、墓葬形制、墓志提示的文字资料、壁画等遗存见证,是典型的宋代墓葬;考古部门发掘出一完整墓志,即《高世忠墓志铭》,这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北宋时期唯一完整的一个蕃官墓志,该墓志为研究北宋与西夏关系、北宋蕃官体制及民族融合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图像史料、鲜活的史志资料。
何谓蕃官?高建国在《尽忠报国:宋朝一位蕃官的仕宦与文化认同》一文中有做解释:蕃官一词频繁出现于宋代文献,概指非汉族的官员。蕃官是部落首领,也拥有宋朝授予的武阶官名。宋朝制定了一套蕃官管理办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蕃官体制。蕃官在政治、经济上受到宋朝的支持,在属部中组织乡兵或蕃兵,为宋朝稳定边疆、抗御西夏出兵出力。

高世忠墓室
高世忠墓葬,虽遭盗扰,但仿木结构基本保留完整,有的墓室壁画全部脱落,有的墓室保留部分壁画,有的墓室壁画保存最为完整,可惜除了撒落遍地的骨骸,以及墓志铭,可谓空空如也,心生遗憾,只剩这几面墙沉静绚丽、凝练厚重、生机盎然的壁画,构图严谨,清晰流畅,色彩丰富,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生动的宋人生活场景,为研究宋代服饰、饮食、家具及生活习俗等提供了难得的资料,让人不再耿耿于怀,不再意难平。
其实,五代两宋时期的壁画制作工艺,已经有了新的发展,一个显著标志是公元1100年,宋代宫廷将作监、建筑家李诫(仲明)在《营造法式》一书中记录了我国古代一些时期的壁画制作制度与壁画的工艺技术程序。在卷十三·卷十四记述:“先用粗泥铺地,再以麻筋、竹篾、棉花、驼毛等加入细泥中搅匀,涂在中层,再用砂泥铺盖,晾半干时压平,待干透再刷以掺有轻胶水或豆浆的白垩土,干后最后刷一遍或胶矾水,干透即可作画。”这种壁画制作工艺从唐到宋不断使用,逐渐成熟。
即便知晓了宋代的壁画制作工艺,我仍旧求知若渴,迫切想要结识一个植物学专家、一个宋史学者、一个壁画大师,特别想知道墓主人高世忠是什么人?他的墓室壁画与他人有何不同?壁画中出现的人首鱼神的“仪鱼”;在一方天地里的适意与自得侧卧倾听的“伏听”;动态刻画被定格在扣人心弦的一瞬间的鸡犬相闻的“金鸡卧犬”;身后有廊房、辘轳井及枯木等建筑景物,绘于北壁的静立男子;侍从在侧,背靠世家豪族宅邸而端坐的墓主人;双手端切花、双手持长柄行炉提着长柄灯笼的温柔贤淑侍女;双手执斧钺、腰悬佩剑、面容严肃的守卫武士;还有那令人过目不忘的不知名植物,何以鲜艳漂亮,保存至今?饱满瑰丽的作风和洗练纯熟的手法,何等有幸才能跨越千年,终得一见。
墓主人为了尽快适应另一个世界的生活,少不了要带上些曾经熟悉的瞬间,所以他们生前华丽的生活都留在了壁画上。
这些墓室壁画,受到宋人所处时代特色、地域风格、阶层信仰、生活环境、审美趣味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让人产生不同感受,触目生情,这些情感,就这样萌芽,酝酿,沉淀并不断丰富,督促着我进一步探究,宋人居住环境宋代商业空前兴盛,经济迅速发展,来自富裕阶层的达官显贵,对环境设计、院落布置、花草栽培、服饰器用等方面有了新的需求,家居日常、生活品位也更为讲究。壁画中所展现可谓是致广大、尽精微,既有宏大的房屋建筑、廊房、辘轳井,又有三人庖厨的细致入微与丰衣足食、侍女备宴,还有精致的捧花、不明绿色树木、突然冒出来的笋尖,所以郑正铎称其“无所不包,而运以精心”。
这位地位显赫的蕃官,家里后花园种些稀罕之物,当真不足为奇,也许这只是宋代地方官员一个微小生活图景的真实反映?

高世忠墓志铭
据墓志记载,高世忠(1016—1082),北宋麟州人,官至内殿崇班、閤门祗候。高世忠是党项族,父祖三代均为麟州义军都军主,是宋朝麟府路蕃官世家。墓主人因屡立战功,被宋神宗赐名世忠,该墓为北宋元丰五年(1082)“宋故内殿承制閤门祗侯骑都尉麟州俄儿族巡检”高世忠(卫臣)及其妻室苗氏、折氏与雷氏等人的合葬墓,生前任职横阳堡,其妻折氏为北宋著名将领折氏家族人。
他“赋性沉稳,长于智数,于边事尤所练达”,戎马生涯四十余年,智勇双全,一生战功显赫,多次受奖升迁,始终以忠君报国为己任,屡立战功,却不居功自恃,即使在弥留之际仍不忘劝诫子孙“尽忠报国慎勿辞难”,其家国情怀热忱之至足以彪炳史册,勉励后人。
仪鱼伏听:宋代墓室的神煞形象
一次邂逅,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我先是在墓口西壁上方看到了一个人首鱼身的造型,人面微微笑着,心里疑惑,这宋代美人鱼造型是让你看到墓室里的一方水世界吗?紧接着又在一旁看到了在一方天地里闲适侧卧的人,我称其为“宋代躺平人”,特别想敲出“你在干嘛?”的短信给他。
请教专家才知是随葬明器“仪鱼俑”和“伏听俑”造型的壁画展示形式。
随葬俑是中国古代丧葬中使用极为普遍的一种随葬明器。考古学所见宋元时期的墓葬神煞以俑像、画像砖、壁画、葬书、文书、石刻等多种形式予以表现,根据随葬俑的功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展现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状况侍仆俑类,包括男女侍仆俑、文俑、武俑等;一类是镇墓神煞,保佑墓主亡魂,同宗教观念和堪舆迷信有关。
宋代,由于葬俗礼俗的变化和纸扎明器的流行,随葬俑进入衰落期。全国范围墓葬中发现的随葬俑要比前代少许多。这一时期,人们迷信阴阳风水,堪舆方术流行,就出现与堪舆迷信有关的“神煞压胜俑”,如人首鱼身俑、人首蛇身俑、仰观俑、伏听俑、地轴、地吞、生肖俑、墓龙、张坚固俑、李定度俑、张仙人俑、镇殿将军、蒿里老翁、金鸡俑、玉犬俑等俑像。
宋元时期,北方地区墓葬流行壁画装饰,神煞形象也主要通过壁画得以展现。如仪鱼、伏听、金鸡、玉犬等,所以神木北宋高世忠墓室壁画上出现的这四个形象,它们就是古人丧葬观念的产物,直接反映当时的随葬制度和丧葬礼仪,同时,其后隐藏的是一套复杂的墓葬神煞观念体系。
高世忠墓道
仪鱼: 人首鱼身俑,亦称为“仪鱼俑”。人鱼结合,奇特神秘,在冥冥之中守护并陪伴,墓主人具有辟邪驱魔作用。据《大汉原陵秘葬经》载,这种神煞俑公侯卿相墓中可置,置于棺木的东边。
在我国古代著名神话传说中,有很多处“人首鱼身”的记载。如《山海经·西山经》:“竹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鱼。”事实上,鱼或者是人鱼在古代文化中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古人有“食鱼更生”的说法,南北朝时期前秦王嘉所著《拾遗记》记载:“仙人宁封食飞鱼而死,两百年更生。”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之中记载:“郸县侯生者,于沤麻池侧得鱓鱼,大可尺围,烹而食之,发白复黑,齿落更生,自此轻健。”而人鱼在文献记载中也有着相似的指意,《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有鱼偏佑,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可见人鱼这一形象在古代是有“死而复生”之内涵。
遥想史前,半坡、姜寨遗址的人面鱼纹是最早将鱼意象应用到丧葬中的一种行为,人面鱼纹,是奇特诡谲的图腾崇拜;汉代画像石砖中有“鱼拉车”的形象,是对死后世界的冥想和重生寄托;唐宋时期,鱼形俑“仪鱼”流行,或人首鱼身,或兽首鱼身,人鱼形象在墓葬砖雕壁画中也频频出现,似乎鱼在古人意识中能穿越生死,沟通天地,寄托了先民祈求死而复生,引领死者升天成仙的美好愿景。
从远古的巫术神力、图腾崇拜到仪鱼壁画,在历史的洪流中,古人对鱼意象的不同理解,可以让人隐隐感受到人类文化意识觉醒和前进的历史脉络。
伏听:
伏听为一种殉葬佣,佣伏身地下做谛听状,唐宋墓中即已出现,属厌胜(yā shèng)性质(避邪祈吉习俗)神煞明器,据成书于金元时期的《大汉原陵秘葬经》记载,自天子至庶人墓中皆置仰观、伏听。
就让他俯耳倾听吧,听一听这流淌的时间河流,又何妨?
金鸡玉狗:
金鸡玉犬,是墓室中相配的神煞俑。
在中原葬俗中“金鸡鸣、玉狗吠”是埋葬死者的好日子,他们认为在这一日埋葬能使亡灵安息,子孙富贵大吉。
鸡是人类最早就饲养的家禽之一,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鸡作为墓中的随葬明器在汉代就已出现,直到魏晋南北朝时,墓葬中普遍有鸡的模型明器随葬,不过那时是作为墓主人生活所需的物品随葬的。到宋代墓中随葬的明器鸡,已不再是为了墓主人在地下的生活所需,已演变成为一种神祇,成为保护墓主人在地府中安宁的神煞。据《大汉原陵秘藏经》记载,自天子至庶人的墓中皆可放置金鸡玉犬俑。金鸡,固定放置酉位,即墓室西侧中部;玉犬固定放置放置于戌位,即墓室正西偏北。由此观之,“金鸡玉犬”配成一对压胜物,镇墓安魂,永保平安。
(作者:郭少艳,神木人,政协神木市第二届委员、文史专员,神木史志专家库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