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自960年宋朝建立,至景德元年(1004)澶渊之盟为止,44年中,宋、辽之间的战争不断,双方互有胜负,最终双方的领土基本上没有变化。
李裕民
自960年宋朝建立,至景德元年(1004)澶渊之盟为止,44年中,宋、辽之间的战争不断,双方互有胜负,最终双方的领土基本上没有变化。从军力而言,辽比宋略强,宋方虽然败多胜少,但也俘虏过一些辽军将领,其中有两名是颇有名气的战将:李重诲与大鹏翼。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的被擒都与杨业有关。仅此一点足可看出杨业在宋初诸将中的特殊地位。故有必要对此二人作一番考察。
一、 被杨业擒获的辽将李重诲究竟何许人也
关于杨业的研究,一般都将目光盯在雍熙北伐上,很少关注雁门之战,我在《杨业雁门之战考》对此战的经过作了研究,至于这位辽将究竟是何许人也,有必要补作具体的介绍。这将有助于正确评估杨业的形象。
李重诲在《宋史》卷280中有传,从传中可知,他是汉人,生于946年。老家在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其地处在长城以南,内长城北,介乎农耕区与畜牧区之间,有尚武之风,与麟州相仿。出身将门世家。祖父李高,官为后唐的庄宅使、将州刺史。后晋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献给了契丹之后,重诲之父李彦荣,当上了契丹的環州刺史。李重诲继而成了应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应州最高领导人是驸马节度使箫卓琳,重诲是该州最高军事长官。应州南邻恒山山脉,越过恒山,便是宋方的代州。它是辽的驻防要地,其重要性与代州对于宋一样。
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大举北伐,企图收复幽云十六州,开头还比较顺利,随后契丹主力赶到,宋军大败。从此,两国军事冲突不断。980年,李重诲35岁,血气方刚,迫切想立新功,攻取宋河东边防要地代州,论兵力数量,应州与代州差不多,良马可能辽方多一些,如硬攻,占不了便宜,于是采用偷袭的方式。令他不曾想到的是杨业精通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早就安排好探子,应州的一举一动,都在杨的掌控之中,萧、李刚一出兵,杨业便亲率数百骑兵穿越小道,从敌军后背发起冲击,使得忙与宋军正面激战的辽军手足无措,乱成一团,顿时全军覆没。当宋军押送李重诲晋京后,太宗召見了他,并封他为邓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宋太宗为什么这样优待他呢?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宋太宗深知千兵易得,一将难求的道理,李重诲是一员战将,年轻、能干,此时,太宗收复幽云的雄心犹在,需要搜罗武将,而且《宋史》称他“纯慤寡过”,比较淳朴忠厚稳重,又是汉人,可以为我所用。至于为什么安排在邓州(今河南南阳),而不是宋辽沿边地区?河东的边疆重镇是代州,杨业在镇守,他不可能取代。河北的沿边重镇是雄州(雄安)和保州(今保定),有开国将领在,也不可能安排。邓州虽与代、雄、保同为州,就级别而论,它是节度州,地位还略高一些。说到这里,请不要误以为他比杨业官位高了,杨业还兼有级别更高的三交驻泊兵马副都部署,这是他所没有的。当然放在内地,还可能有再考验一下的因素。
雍熙三年(986)宋分三路北伐,主力东路军大败,随后,西路军杨业牺牲。宋为了守住边疆,特任命签书枢密院事(相当于军委副主席)张齐贤知代州,李重诲为忻州都巡检缘边十八砦招安制置使。忻州在代州之南,辽军南下第一道关是代州,第二道关便是忻州。果然,辽军几次南下,第一次被张齐贤伏兵于土磴砦击败。第二次,又被“重诲以所部邀战,败之,获羊马铠甲甚众。”宋太宗“赐诏嘉美”。
不久,广东、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发生动乱,朝廷又任命重诲为广桂融宜柳州招安捉贼使,还给予“便宜从事”的权利,即有权自主处理重大事务。可见,此时,他已深得太宗的信任。
至道元年(995),升为涇、原、仪、渭、镇戎军钤辖。成为西北地区的高级军事长官。
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徙邠宁环庆路钤辖,十月,奉命随同上级首长邠宁环庆清远副都部署王荣帅兵往灵武(在今宁夏银川南)护送粮草,王荣是个不懂谋略的草包,既不派人探路,也不作起码的战斗准备,半路上被党项部骑兵袭击,重诲等人仓促应战,而所部均是步兵,大败而归,损失惨重,王荣、重诲等都被撤职流放(《长编》卷47)。平心而论,此事主要责任人应是宋真宗为首的领导班子,他们用人不当,重诲有作战经验、指挥能力,却被列为第三把手,他能领导马步军双兵种,却只让他带步兵。处罚不当,就带兵者而言,主帅王荣应负主要责任,而朝廷对一、二、三把手却作同样处理。事后,大概朝廷觉得委屈他了,过了一年多,于咸平五年(1002),又起用重诲为鄜延驻泊都监。
景德三年(1006)六月,盘踞今宁夏一带的党项首领赵德明,虽表面归顺,暗地里准备扩大地盘、掳掠人口。宋朝廷得知这一情报后,决定在要害地区泾原(今甘肃东部)増置驻泊钤辖一員,“命六宅使、封州刺史李重诲为之”。又命李重诲和曹玮等其他几名驻守边防帅臣,共同商议防止突然事变的发生。(《长编》卷63)赵德明见宋有严密的预防措施,不敢轻举妄动,这一地区相对安定了。大中祥符六年(1013)重诲去世,享年六十八。
在《宋史》卷280中收入了11位将军:田绍斌、王荣、杨琼、钱守俊、徐兴、王杲、李重诲、白守素、张思钧、李琪、王延范。在传末对前十位都有简要的评议,其中对王荣的评价最差:“若荣也,薄其所生,大节亏矣,屡以罪黜,宜哉!”其他几位大体上有功有过,对李重诲的评价则是,“重诲虽将略不足,亦有可称。”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好的。
关于李重诲的家属,目前所知,有一弟名重睿,大中祥符三年(1010)八月时为昇州(今南京)驻泊都监兼江南东路都监,(景定《建康志》卷25、《宋会要》职官四一之八三),最终的官衔为澄州团练使。也是一位高级将领,团练使比刺史还高一级。既为其弟,年龄大约比重诲小五岁左右,重诲归宋时,他已三十来岁,很可能与其兄一道被俘而入宋的。
重诲有二子:禹偁,官至合门袛候。次子禹谟,重诲死后,特赐为将作监主簿。看来,他们的表现还是不错的,故能得到如此厚遇。
二 、究竟是谁活捉了辽将大鹏翼?
究竟是谁活捉了辽将大鹏翼?历史有不同记载,现罗列于下,再作具体分析。
1、《宋史》卷5:雍熙三年三月癸未,“田重进战飞狐北,获其西南面招安使大鹏翼、康州刺史马頵、马军指挥使何万通。”
《宋史》卷260《田重进传》:“雍熙中出师北征,重进率兵傅飞狐城下,用袁继忠计,伏兵飞狐南口,擒契丹骁将大鹏翼及其监军马贇、副将何万通并渤海军三千余人,斩首数千级,俘获以万计,逐北四十里,连下飞狐、灵丘等城,进攻蔚州,其牙校李存璋等杀酋帅萧卓琳、执耿绍忠率吏民来附,会曹彬之师不利,乃命重进董师驻定州。”
2、《宋史》卷259《袁继忠传》:“雍熙二年迁西上合门使。三年,大将田重进征契丹,命继忠(938—992)为定州路行营马歩军都监,领师取飞狐,下灵丘,平蔚州,擒其帅大鹏翼以献,事见《重进传》。”
3、《宋史》卷275《谭延美传》:雍熈三年举兵北伐,命延美(921—1003)为幽州西面行营都监,与田重进出飞狐北,俄遇敌,延美曰:彼恃众易我,宜出其不意先攻之。即麾骑军直进,敌兵将溃,大军继至,遂败之,斩首五百,获其将大鹏翼以献,以功擢本州防御使。
4、《宋史》卷272《荆嗣传》:“雍熙三年,从田重进、谭延美率师入辽境,疾战飞狐口,辽师不利。重进引全师合击,辽骑引去。进至飞狐城北,辽将大鹏翼率众复至,重进阵压东偏,数战不胜,命嗣(?—1014)出西偏,麾兵薄山崖,以短兵接战,辽兵败投崖而下,手斩百余级……”
5、《宋史》卷323:“髙化(969—1048)字仲熙,真定人。少沉勇有力,不事耕稼,学击剑,善射,契丹犯河北,应募转饷飞狐口,杨业留戏下,使捕贼酋大鹏翼,获之。会契丹又犯真定,乃辞业还家,家属尽为契丹所掠去,从州将入京师,遂隶禁军。选为襄王牵䪊官。”
6、《辽史》卷11《圣宗本纪》:统和四年三月癸未(十五日),“辽军与宋田重进战于飞狐,不利,冀州防御使大鹏翼、康州刺史马贇、马军指挥使何万通陷焉。”
从以上记载可知,大鹏翼是辽国的西南面招安使、冀州防御使,是专门对付宋中路军的辽方总指挥,是一员骁将,《长编》卷27称“大鹏翼貌壮伟而勇健,名闻边寨”。只是宋军在斗智斗勇方面略胜一筹,大鹏翼终于被活捉。时间是雍熙三年(986)三月十五日,地点在飞狐。
至于是谁活捉了辽将大鹏翼?不妨对上述五种说法作点具体的分析。
1、田重進,他是宋中路军的总指挥,活捉大鹏翼的战报是他奏上的,自然要将功劳记在他头上,就象杨业活捉了李重诲,潘美负责上报,就归功自己。这只要看两军对垒时,田押东阵,“数战不胜”,还是荆嗣从西偏突破,才扭转局势,即可知他的武力有限,不可能亲自活捉大鹏翼。
2、袁继忠,是中路军的监军,他提出了“伏兵”之计。应当指出,《宋史·袁继忠传》的记载是有缺陷的。宋军与大鹏翼军之战,一共打了两仗。第一仗,是采用袁和谭延美的意见,结果是取得了一些小胜。过了“数日”,打第二仗,这是双方的大决战,用了荆嗣计谋,才活捉了大鹏翼。本传掐去了第二仗和荆嗣之计,敌酋被擒就全变成他的功劳了。关于此战的经过,《长编》卷27有详细记载,云:雍熈三年三月,“田重进至飞狐,北界西南面招安使大鹏翼等帅众来援,行营西上合门使袁继忠谓重进曰:敌多骑兵利于平地。不如乘险逆击之。蕲州刺史朝城谭延美曰:敌恃众易我,若出其不意,可克也。于是重进阵压东偏。数交锋,胜败未决。日将夕,命荆嗣出西偏,薄山崕,以短兵接战,敌投崖而下,手斩首百余级,敌势挫衂,散卒千余人在野。嗣呵止降之。敌退屯土岭,禆将黄明与战不利,嗣谓明曰:汝第顿兵于此,为我声援,我当夺此岭。遂力战克之,追奔五十余里,抵苍头而还,拔小冶、直谷二寨,嗣因留屯直谷。居数日,敌遣骑挑战,势颇张……”其第二仗,见下文。
3、谭延美是中路军的都监,是二把手,他和袁继忠同时在战前出过主意,其传存在与袁传同样的问题,掐去了第二仗和荆嗣之计,敌酋被擒就全变成他的功劳了。事实上,十五日的大决战,他根本不在主战场,而是在附近的小冶。
在大决战的前一日,《长编》载“敌遣骑挑战,势颇张,重进召(杨)嗣合兵击却之,敌乘夜复围直谷、石门二寨,重进遣嗣往救。嗣曰:今所部才五百人,敌众二万余,力不敌矣。重进忧之,问嗣计策安出?嗣曰:谭延美方屯小冶,有兵二千,愿间道往邀其策应。逐驰见延美,延美曰:敌势如此,何可当也?嗣曰:但愿以全军就平州列队树旗,别遣三二百人执白帜于道侧,嗣乃以所部五百人疾驱往斗,彼见旗帜绵亘远甚,疑大军继至,敌虽众可破也。延美许焉。癸未(15日),嗣还力战,一日五七合,敌不胜,将遁去,重进遂以大军乘之,北骑崩溃,生擒大鹏翼及监军马頵、副将何万通并契丹渤海千余人。”
4、荆嗣是袁继忠的部下,是宋西路军与大鹏翼军出战最力、最见效果的将领,关键的15日之战,制定计划并付之实施的全是他,他是彻底击败强敌的大功臣,但在他的传中,并没有说是他抓了大鹏翼。可见不是他亲自活捉的。
5、排除了上述几种可能,最后的结论也就出现了,具体活捉大鹏翼的是年仅18岁的小将髙化,他本是应募作后勤工作的,被杨业看中,留在部下,又是杨业指点他在大鹏翼必经之路上,以逸待劳,等其败阵下来,轻松活捉。这一切,让人想起,当年诸葛亮让关羽在华容道等待败退下来的曹操,若不是关羽念旧恩而放走,曹操就成俘虏了。髙化与大鹏翼并无任何交情,当然不会放过此机会。只是他捉住大鹏翼后,很快田重進大军赶到,高化自然得将大鹏翼移交给田重進,田重進上报时当然会把功劳挂到自己头上,绝不会挂到西路军的一名小武官上,那太丢脸了,所以中路军各将领的传中,谁也不会如实写此一笔。如果高化的人生经历就此止步,此事再不为人知了,幸而高化不负杨业所望,累立战功,最后升至殿前副都指挥使(军中八大首长中的第四位,相当于军委委员),其级别比杨业祖孙三代都高。卒后赠太尉,更是军中的最高头衔。按宋代惯例,有地位有业绩的文武官员,国史中都会立传,而传的来源多是亲友写的家传或行状。元代修《宋史》,主要依据宋代国史、实录,再参考其他有关材料而编成。一般记录此事,就只记他活捉某将即可,不会写谁出的主意,年轻时候的事,家属也不太清楚,“应募转饷飞狐口,杨业留戏下,使捕贼酋大鹏翼,获之。”这几句话应是高化本人在生前交待的。显然,他是念杨业的知遇之恩,才有他后来的成就。从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却可看出,杨业不但是能征惯战的名将,还有诸葛亮般的神机妙算,又是一位能识千里马的伯乐。过去研究杨家将者没有注意这一记载,有必要予以揭示。
关于大鹏翼被俘后的情况,仅见两事。一是,田重進大军围住飞狐城,命大鹏翼到城下喊话,让守将吕行徳投降,但吕不听,于是宋军立即猛攻,辽军招架不住,只好投降。二是,田重進派人押送大鹏翼至开封,太宗“责而宥之,以鹏翼为右千牛卫将军、领平州刺史。”(《长编》卷27)“責而宥之”,说明他曾做过一些损害宋方的事情,只是不再追究而已。太宗又觉得他是个将才,还是可用的,所以给了官职,宋代职官制度比较复杂,右千牛卫將军只是一个虚衔,只用于上朝时应立的班次和拿一份相应的俸禄而已,“領平州刺史”是具体的职务,但平州即今河北省卢龙县,当时还在辽国境内,只有等宋军收复它后,才能上任。显然,和李重诲相比,他的待遇要差一些。为什么,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有过错,二是他大概不是汉人,“大鹏翼”,粗看像是绰号,但从《辽史》卷11记载“冀州防御使大鹏翼、康州刺史马贇、马军指挥使何万通”看,他应和马贇、何万通一样是人的姓名。他或是契丹人,或是其他民族。总之,对他信任度不及李重诲。而此后,宋已无心收复幽云十六州,也没有改授其他职位,他只能一直赋闲在家。没有可记的业绩,自然《宋史》中也没有他一席之位。
上述考证显示:本是辽将而在《宋史》中有传的只有一人:李重诲,而擒获他的正是号称无敌的杨业。辽国有骁將之称而被宋俘获的只有一人:大鹏翼,擒获他的正是杨业的部下高化,而出点子的还是杨业。这在参与宋辽战争的无数将领中,没有第二人。
有此二例,足以更新我们对杨业的认识:他不仅仅是能征惯战的无敌将军,还是能发现千里马的伯乐,且有诸葛亮式的神机妙算。如果他没有被牺牲,如果能放在更重要的岗位上,宋辽战史将会彻底改写。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后人唯有感叹而已。
李裕民2023/11/30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