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0年第四期 >> 文化长廊 >> 杨家将史实与传说(连载之十一,终篇) >> 阅读

杨家将史实与传说(连载之十一,终篇)

2013-11-05 10:05:13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368

第十一章  艺术的奥秘

一、杂剧中的杨家将

宋朝统一大江南北后,国家趋于稳定,出现了生气。北宋的最高统治者在承平之时,除了要文臣们为其讲读历史外,还请会讲故事的到宫廷中讲故事。这种口头讲的故事,叫小说。“小说起于宋仁宗时,太平已久,国家间暇,日进一奇怪之事以娱之,名小说。而今之小说,则纪载矣。”(《两般秋雨庵随笔》卷1)这种相当于说书艺术的小说,其实在宋初就出现了。()“太祖少亲戎事,性好艺术。即位未几,召山人郭无为于崇政殿讲书,至今讲官所领阶衔,犹曰崇政殿说书云。”宋太祖请郭无为讲书,主要是讲历史,看来不免要讲些传说、故事。这种讲故事性的说书,宋初民间也已流行。随着城市社会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兴起,产生了瓦舍勾栏,说话人便以瓦舍为专门说书的场所,每家各专一艺,在北宋汴京已经形成,到南宋临安更为兴盛。宋初大将党进在开封“过市,见缚栏为戏者,驻马问:‘汝所诵何言?优者曰:说韩信。党进大怒,曰:汝对我说韩信,见韩信即当说我,此三面两头之人。即命杖之。”(《宋朝事实类苑》卷64)闹了个笑话。可见宋初就有说书艺人。艺人在说汉初的韩信,党进是一介武夫,不清楚韩信是谁,以为是同时代人,结果艺人挨了一顿揍。

宋代尤其是南宋出现的话本,就是艺人讲故事的底本。话本主要有小说,讲史两大类。前者多为白话短篇,后者近于长篇。苏东坡讲述过,同说书的听到刘备失败,有流泪者,而听到曹操失败时,多喜形于色。这大概是在讲三国故事。在《醉翁谈录》里,记有两篇杨家将小说的目录,一篇是《杨令公》,一篇便是《五郎为僧》。前者归在朴刀类,后者归到捍捧类。另外还有一篇目叫《杨温拦路虎传》,也有人归为杨家将小说。因为杨温自称杨令公之孙,杨重立之子。杨家将中当然不会有杨重立其人,这些都源自民间传说。

与南宋长期并存,统治长江以北广大地区的金朝,文化艺术也在向中原靠拢,并且出现了已具戏曲形式的院本即脚本。从《輟耕录》中可知,金院本中有《打王枢密》。这里的打,是打扮即扮演,是一种表现形式。据说是某外国人朝见宋徽宗,穿着奇装异服,宋徽宗便让唱戏的也穿这种服装上台。金朝占领北宋首都开封等地后。承袭了中原艺术。由于《打王枢密》已失传,只能推断为该剧表演了王钦若与其女婿谢金吾,拆毁杨家清风府,陷害杨家将的故事。另外还有一个剧目《救驾》,现在无法肯定是否是杨家戏。

从宋、金时代杨家将的传说、话本、院本中,可以领悟到,当时民众之所以喜欢杨家将,主要是因为杨家将祖孙三代的爱国抗侮,是岳家军出现前最杰出的民族英雄群体。

宋、金时代的杨家将传说、话本、院本,为元明杂剧中的杨家戏打下基础。可以说,元明杂剧中的杨家戏,是以杨家将传说、话本、院本改编创作出来的。

现在保存在《元曲选》中的杨家戏有两出,一出是《孟良盗骨》,一出是《谢金吾》。《孟良盗骨》的全称是“瓦桥关令公显神,昊天塔孟良盗骨。”这出戏的作者是谁,无法断定,一说是无名氏,即隐去了作者姓名,一说是大剧作家关汉卿,而朱凯也创作有《盗骨殖》。在《永乐大典》中,仅有回目叫《孟良盗骨殖》,没有作者姓名。比较客观的看法是,《孟良盗骨》剧本不是一个,而是两个或数个,而《元曲选》中的这个,为无名氏作,因为其艺术水准较低,不大可能出自大手笔关汉卿之手。该剧剧情简单:镇守三关的杨景,梦见父亲杨令公,诉说由于潘仁美陷害,自己被吊在幽州昊天塔,每天被辽军箭射。杨景与孟良潜入幽州盗骨,至五台山,与杨五郎相遇。辽将韩延寿追至,被杀死。寇准传旨,在五台山建杨令公庙,安放杨令公骨殖,这出戏出自《五郎为僧》和杨家将传说。在戏中,不仅将潘仁美(潘美)刻划成奸臣,而且将杨六郎改成杨景,至于托梦等等,更是传说而不是历史,可见,杨家戏从一开始就传说多与历史,只能认为是传说剧,不能认为是历史剧。

《谢金吾》全称是“杨六郎私下瓦桥关,谢金吾诈拆清风府”,也是无名氏作。该剧演的是宋真宗下令拆毁首都东京一条街,拆到杨家的清风府为止。私通辽国萧太后的王钦若,奉萧太后之命,要杀害杨家将。王钦若命其女婿谢金吾私改圣旨为“拆倒清风府”。杨景与焦赞私下三关回府。焦赞怒杀谢金吾,杨景与焦赞由此被王钦若逮捕。杨六郎的丈母娘长国姑(皇姑)救出杨景、焦赞后,终于真相大白,惩处了王钦若。这也是传说剧。尽管王钦若、萧太后实有其人,但王钦若没有私通辽国。杨家在东京肯定有住宅,但不会是十分显赫的清风府或天波府。北宋时东京有“天波门”“天波门桥”(《枫窗小牍》卷上),却查不到清风府或天波府。杨六郎的丈母也不可能是皇姑。无论从人物还是从情节来看,传说的成分多于历史。

以上两处元杂剧,很少见到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而是盗骨与敌境,争斗与街巷。这就把杨家将的对敌斗争,转移到忠奸之争,不过,从这忠奸之争中,仍然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剧中把潘仁美尤其是王钦若的奸,放到了通敌的位置,从而突出杨家将的忠于国家、民族和人民。

《孤本元明杂剧》中保留有三出杨家戏,多为无名氏所作,无法考证出是元代的作品,或是明代的作品。

《焦光赞活拿萧天佑》,演的是辽将韩延寿向边关挑战,寇准保荐在瓦桥关的杨景迎敌。杨景与焦赞、孟良一起战辽兵。杨景刺死敌将耶律灰,焦赞活捉先锋萧天佑。这出戏有历史的影子,但还是不能称为历史剧。尽管杨延昭在河北边关转战多年,但像如此轻而易举地战胜辽国,活捉敌将的事,却不曾有过,把杨景(杨六郎)塑造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形象,难免带有神话的意味。辽国并无韩延寿其人,可能是赵延寿与韩延徽两个粘合而来。赵延寿是河北人,“契丹主破团柏谷,得赵延寿北归”(《辽史拾遗》卷3),后来成为辽国的顶梁大臣。韩延徽也是河北人,曾奉使辽国,被留下而成为辽之大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赵、韩都为辽国的振兴做出贡献。或许是从民族感情出发,杨家戏中把韩延寿描绘成为虎作伥的大坏蛋。

《杨六郎调兵破天阵》剧情也很简单,说的是谢金吾被杀后,杨景被贬职到汝州,王钦若欲害死杨景,被胡祥太守相救,寇准派呼延赞之子呼延必显找杨景,以救铜台之围。杨景终于同岳胜、焦赞、孟良、杨宗保一道来到铜台抗辽。杨景曾败于神仙颜洞宾,后战胜辽军,回朝封官,这出戏中有了天门阵、杨宗保和颜洞宾(后为吕洞宾),但穆桂英还没有出场。不难看出,《破天阵》带有强烈的传说甚至神话色彩。

《八大王开诏救忠》要复杂些。辽将韩延寿等兵围代州,潘美挂帅抗辽,八大王赵德芳调三关的杨业父子为先锋,呼延赞为监军,保护杨家父子。潘美借故欲害杨业,被呼延赞阻止。潘美逼令杨业父子出阵,被围于两狼山,杨七郎突围向潘美求救,被潘乱箭射死。七郎鬼魂找到六郎,诉说冤情,六郎突围,将真情告诉八大王。八大王令寇准捉拿潘美,审出实情,六郎将潘美等三人杀死。此前,杨业已碰死于李陵碑。这出戏也是历史的影子,但基本情节与历史不符。戏中曾提到“杨四郎不知所去”,这就为杨四郎当辽国驸马作了伏笔。同时,戏中把潘美陷害杨业的原因,归之于潘美下河东时,曾被杨业射了一箭,潘美报这一箭之仇而施展伎俩。这就把忠奸之争,降低为私人之仇。不过,全剧表现了强烈的对奸臣和敌人的愤恨,对忠臣和杨家的歌颂,充满爱国主义倾向。

二、明清以来的杨家戏

到了明代,戏曲除杂剧外还出现了南曲,也就是传奇。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大学士施凤来创作了传奇《三关记》。《曲海总目提要》介绍说《三关记》中“谢金吾拆毁天波楼,六郎私下三关,焦赞杀死谢金吾,俱与元人《谢金吾》杂剧相同。”“钦若矫诏杀延昭,汝州知州胡援以子代杀,令延昭避祸,遂至五台访见延德。钦若令人投书于萧太后,为岳胜搜出”。“令婆及六郎妻因天波楼被烧,同走觅五郎。岳胜、孟良方起兵为六郎报仇,迎入营中,六郎妻失散,令婆劝胜、良回兵,胜还涿州,良入太行。胡援升潼关安抚,遇六郎妻,偕往任所。”“萧天佐题诗八句,假作民谣,言有天胜祥瑞。真宗驾幸澶州,八大王及寇准劝说不听,至则被围,呼延赞突围入汴京求救。八大王知延昭未死,问于胡援,亲至五台访延昭。延昭乃往邓州招焦赞,太行招孟良,偕岳胜等同赴救。胡援为土金秀所追,延昭射杀金秀,又大败辽兵。王钦若易服逃番,追至沙河擒获。按此记有据杨家将演义者,亦有与相左者。演义亦属误会,不妨互为异同也。”从这里可以了解到,杨家将传奇《三关记》,既有宋元以来传说戏曲的承袭,也有自己的创造。这创造,丰富了杨家将传说。另外,在《词林一枝》中,还有《三关记焦光赞立祠祭主》,演的是焦赞等听说杨六郎被害,为六郎建庙塑像。

与《三关记》差不多同时创作的,还有南曲《金铜记》,日本国内阁文库藏有万历三十九年刻本。《金铜记》即《六郎私离三关》,演的是王枢密私拆天波楼,佘太君通知驻三关的杨六郎。焦赞等得知后,十分生气。辽军南犯三关,六郎令焦赞守关,焦赞暗与六郎离关赴京,解决了天波楼风波。显然,《金铜记》由元杂剧《谢金吾》改编而成。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的话本、传说、杂剧中,多是忠、奸对立,从未有对整个宋朝包括皇帝的不满与否定,就如小说《水浒传》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但在《金铜记》中,透露出对宋朝统治的反抗。焦赞曾在剧中公然声称:“何不统领三军,直杀到汴梁宫?以安王位,扫灭奸雄。”焦赞已不相信宋皇帝能治理好天下,企图以武力清君侧。作者这一大胆之举,恐怕是明朝万历年代政治腐败的曲折反射。

明朝后期,戏曲在民间已经普及,成为民众的重要文化活动和娱乐方式,这就出现了民间剧团和民间艺人,每逢节日喜庆,便粉墨登场,据记载,万历十八年,松江乡镇(今上海市郊)曾演出过《寡妇征西》。这次演出,由30多位妇女临时凑合。从这里反映出,从前妇女不能登台演戏的习俗,在民间已被打破。

清朝是戏曲发展繁荣的时代,各戏班、剧种争妍斗葩。清朝的帝王们,差不多全是戏迷。宫廷戏曲机构的建立,编演的戏曲既长又规模大。有的皇帝不满足于在宫中看戏,便易服私出,悄悄钻在百姓之中,看民间戏班演出。这种情况,也很反映到杨家戏里。

明末清初的著名剧作家李玉,曾经改编了《昊天塔》。之后,清代的杨家戏精彩纷呈,到咸丰、同治年间,《雁门关》、《李陵碑》、《洪羊洞》、《金沙滩》、《天门阵》、《挡马》、《祥麟现》、《女中杰》、《佘太君辞朝》、《辕门斩子》、《四郎探母》以及宫廷戏《铁骑阵》和《昭代萧韶》,纷纷登场。这些改编或创作的杨家戏,将戏曲舞台变得热闹非凡,其剧目和剧情,也都突破了元明以来杨家将戏曲和传说。例如《挡马》、《佘太君辞朝》、《辕门斩子》和《四郎探母》都是新的创作。同时,随着各地剧种的出现和发展,杨家戏走遍大江南北。乱弹(皮簧)演出过《挡马》等,昆腔演出过《天门阵》等。郭宝臣在咸、同年间,曾用梆子戏演出过《四郎探母》,并且到过北京演出。嘉庆时代,安徽梆子(花部)演出过《两狼山》。

同治光绪年间,杨家戏已经成为京剧及一些地方剧种的主要剧目。晚清的画家沈蓉圃,画有《同光名伶十三绝》,画中的十三位演员,杨月楼饰《四郎探母》中的杨延辉,梅巧玲饰《雁门关》中的萧太后。《雁门关》是大型杨家戏,几乎敷演了杨家将的全部故事。光绪年间的许多名演员如王瑶卿、陈德霖等等,都演出过《雁门关》。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到四月,宫廷内曾用皮簧演过一次《雁门关》。有名的四大徽班四喜、三庆、春台及和春,也都曾演过《雁门关》、《四郎探母》等杨家戏。《四郎探母》原是《雁门关》中的一折,探母的也不是四郎而是八郎。有人专门分出来演,并作了改编,才成了有争议的《四郎探母》。西太后曾看过谭兴培等名角云集演出的《四郎探母》。

道光七年(1827),清宫廷戏曲机构改名为升平署。升平署设有演员、编剧、后勤等众多的专职人员,服装道具华丽考究。剧场则有好几处:故宫内金华宫、宁寿宫各有一处,颐和园内有一处,都是专供皇家演出的。升平署编演新戏,要皇帝审批,连经费、演员,皇帝也要过问。升平署编演的新戏不少,仅杨家戏就有《雁门关》、《忠义烈》、《铁骑阵》和《昭代萧韶》。《忠义烈》演杨文广征南,《铁骑阵》演杨家将打南唐。这些当然是虚构。打下南唐的恰恰是潘美,那时杨家父子还在北汉而不在宋。

《昭代萧韶》是特大连台本戏,共有十大本,每本二十四场(幕),共有二百四十场,足以与当代冗长的电视连续剧相比。升平署编成这部戏后,总演出过四次。一次是从道光七年演到八年,二次是从道光二十四年演到二十五年,三次是咸丰八年演到九年,四次是光绪二十四年演到光绪二十六年,由于八国联军快要打到北京而中止演出,一出戏竟然要演二年到三年,世上罕见。当然,宫中演戏,也不是每天都演,而是每月初一和十五,以及节日或喜庆之日才演。

特大型戏曲《昭代萧韶》,几乎包括了宋元以来所有杨家将的传说、话本和戏曲故事情节,外加明代杨家将小说的内容。因而“其源出自北宋传之演义书”、“略增正史为纲领,创作新剧。”(《昭代萧韶》凡例)人们会问:清朝皇帝和皇亲贵戚,都是满族,他们怎么会允许而且会喜爱杨家戏?杨家将不是以抵抗外族而闻名天下的吗?其谜底,在于宫廷杨家戏,削弱了爱国家、爱民族的爱国主义倾向,加强了忠于皇帝,以及孝义等道德观。《昭代萧韶》说的很清楚,该剧歌颂的是“辽邦双烈好妻女,杨业全家贤父兄。纲正存忠儿顺孝,贤王贬恶侄陈情。”同时,剧本还大力宣扬宿命论和因果报应,高唱“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恶分明天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些,与民间颂扬杨家将爱国主义的《杨门女将》、《百岁挂帅》等,形成鲜明的对照。

辛亥革命以后,杨家戏仍久盛不衰。民国初年,梅兰芳在上海演出了《穆柯寨》,并在北京与谭兴培等合演了《四郎探母》。而地方剧种如同州梆子,上党梆子,更是以演杨家戏为主,甚至潮剧也演出《杨令婆辩本》。曲艺《十二寡妇征西》、《杨文广平南蛮十八洞全歌》、《杨宗保归天》等也随之出现。

随着电影与电视的普及,杨家将又纷纷走上银幕,海峡两岸及香港,多有杨家将电影及电视问世。

三、关于杨家将小说

杨家将的传说、话本、杂剧,为杨家将小说创作,提供了素材,出现于明代中后期的杨家将小说,与《水浒传》的创作,有相似之处,但其艺术成就和影响,远不如《水浒传》。明代创作的杨家将小说,主要有两部分:《杨家将世代忠勇演义》和《北宋志传》。

《杨家将世代忠勇演义》简称《杨家府演义》。这部小说最早刊印于万历三十七年(1606),有插图,近二十万字,上刊“秦淮墨客校阅”,还有他作的一篇序。秦淮墨客本名叫纪振伦,字春华,是位小说家,还印有“烟波钓叟参订”字样。这“烟波钓叟”是谁,就难以考证了。现在出版的不少《杨家将》《杨家府演义》,署名作者为熊大木。熊大木是明代嘉靖时人,字锺谷子,福建建阳人,是一家书坊主,编有不少历史小说。这就是说,《杨家府演义》的作者究竟是谁,至今仍然是个谜。全书五十八节,从“宋太祖受禅登基”起,到“怀玉举家上太行”止。小说的开首几节,如赵匡胤黄袍加身,杨业抗宋归宋,战死狼牙谷,杨六郎三关抗辽等,尚以历史事实为主。后面就脱离历史事实,而是以传说、杂剧等加以想象虚构了。例如寇准审潘美,杨六郎三擒孟良,谢金吾、王钦若拆毁清风府,吕洞宾大摆天门阵,穆桂英下山破天门阵,以及杨文广南征,十二寡妇西征等等。小说的末尾,加进了杨文广之后的杨怀玉,这是以前所未曾有过的。

《杨家府演义》贯穿的主线,仍然是忠、奸之争,如果说杨家将杂剧中的忠、奸之争,与爱国、卖国紧密相联,而爱国必先忠君,那么,小说中虽然颂扬爱国,但忠君的成分却削弱了。宋真宗下令将杨六郎斩首,表明了他其实是位昏君。岳胜曾对六郎说:“皇上不念将军,听信侫言,几致与死地。”他劝六郎不必去解澶洲之围,而是要杨六郎“惟据此地,称为天子,受多少快乐,有何不可?”这种不忠于宋皇而想取而代之的言论,无异于造反。《水浒传》中的李逵,也曾劝宋江杀到东京当皇帝。岳胜的思想,显然超越了宋朝的时空环境,而是明代人的思想。宋朝的岳飞,在抗金前线,不顾成千上万人的叩头央求,终于被十二道金牌召回临安,死于冤狱。他曾想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终究没有任何造反之念。在《杨家府演义》中,岳胜反皇帝,杨六郎不敢反皇帝,但他也不想去救皇帝。他对母亲说:“朝廷养我,比如一马,出则乘我,以舒跋涉之劳,及至暇日,宰充庖厨。儿欲拜别母亲,云游天下,付理乱于不闻也。”在这里,小说作者借岳胜、杨六郎之口,表明对宋真宗和宋朝时政的不满与反对,从而曲折反映出作者对明朝时政的态度。对皇权的淡化和轻视,反映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民主主义思想的来临。孟良的占山为王,穆桂英的据寨自守,带有这种色彩。杨怀玉的解甲归田,更有这种色彩。怀玉有过精彩的议论:“臣家世代,性俱刚介,不肯阿附权臣,故落落不合于朝臣”。“一贼灭,一贼兴,谁能辅佐人国,而使万世之承安乎?”杨怀玉的议论,实际上是小说作者看到了封建专制的无可救药。《红楼梦》有这种倾向,《杨家府演义》也有这种倾向。可惜的是《杨家府演义》艺术水平不高,既没有艺术地表达这种倾向,更未引起后人足够的注意。

另一部长篇小说《北宋志传》,并不反映北宋的全部历史,而是专门写杨家将的故事。该小说刊有“万历戊午玉茗主人题”,“研石山樵订正”,“织里畸人校阅”字样。戊午为万历四十六年(1618)。玉茗主人是著名的剧作家汤显祖;汤显祖的室名叫玉茗堂,所以又叫玉茗堂主人。但这部小说可能与汤显祖无关,不过是书商借汤显祖之名,以抬高小说的身价。研石山樵、织里畸人是谁,就不清楚了。另有一种版本,上刻“明陈继儒编次,陈尺蠖斋评释”。陈继儒又叫陈眉公,很能作文章,偶尔批点小说。《南宋志传》上面,刻有“陈继儒编次”字样。而《北宋志传》上原先并无这类文字。有人将这两部书合在一起,通称《南北两宋志传》,说是陈继儒所编,因而《北宋志传》便成了陈继儒所编。

1935年,上海启智书局翻印《北宋志传》,改名为《杨家将全传》,在介绍中说,该书“起宋太祖再下河东,至仁宗止,为杨家将正传,参史鉴年月编定,取其揭始要终之意。”把《北宋志传》说成是杨家将历史小说。实际上,这部五十四节章回体小说,敷陈的虽是杨家将,却与杨家的历史相距甚远,而是传说、杂剧的改写。例如关于呼延赞、焦赞、孟良等等,都不是真实历史的再现。至于小说中出现的辽军师吕洞宾布置天门阵,黄琼女投宋等,更是无中生有的虚构。小说以“杨宗保平定西夏,十二女得胜回朝”结束。相比之下,《北宋志传》较《杨家府演义》稍为重视历史,但仍然是三分历史,七分虚构,称不上历史小说,更谈不上是杨家将正传。

尽管这两部杨家将小说艺术上不是上乘,但自问世以来,却产生了不小影响。清代的杨家戏,有些就依小说情节而改变。杨家将为人们所熟知,除戏曲外,小说起了很大的作用。“《杨家将演义》及《北宋演义》,又往往伪多于真,于是里巷之所流传,戏场之所演唱,稗乘之所辍辑,信者悉认为真”(《曲海总目提要·昊天塔》),把小说中的杨家将,误认为是历史上的杨家将。《小浮梅话》中说:“演义家所称名将,在唐曰薛家,皆薛仁贵子孙也。在宋曰杨家,皆杨业子孙也。”这种影响,焦循援引前入记载,说杨家将小说为“农工商贩抄写绘画,家畜而人有之。”“士大夫不以为非,亦相率而推波助澜,遂泛滥而莫之救。”(《剧说》卷1)清代出现杨家将热,与这两部长篇小说有很大的关系。

除了这两部长篇小说外,光绪年间福建刊印、流传过五十二回的小说《平闽十八洞》,写的是杨文广的故事,夹杂了许多福建方言。这部小说全是虚构,杨文广根本没有到过福建。还有一部小说叫《东游志传》,是清朝吴元泰所作,其中有几章与杨家将有关,说的是宋太宗游五台山杨家父子救驾。吕洞宾助辽摆天门阵,杨六郎、杨令婆、杨宗保、穆桂英等大破天门阵,并出现了铁拐李及钟离仙人。《东游志传》荒诞而缺乏艺术价值,这里略而不论。

在其它一些小说中,也提到杨家将。例如《水浒传》中杨志说他是杨业后代,《万花楼》里杨家将镇守三关等等。由于他们不是集中描写杨家将了,这里不再详述。

四、谱牒与传说

杨业仅儿子就有七个,除杨延玉英年殉职外,其他都长寿而终。而仅杨延昭就有三个儿子,也都长大。如果加上杨业之弟杨重勋的后代,那杨家子孙就更多了。今天,杨家后代几乎遍及各地。他们纷纷拿出家谱、族谱,以证明自己是杨家将子孙,杨家的“根在山西代县。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杨氏族谱是否可信可靠,也就是如何看待族谱。

中国谱牒出现得很早,如今已有了专门研究谱牒的学科叫谱牒学。家谱、族谱对研究明清经济、社会、人口、民俗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由于时间的流逝,现在保存的唐宋谱牒,已经不多。而散留于民间的宗谱、族谱,大多是明清时代所修。明清所修谱牒,对于当时及稍前的宗族变迁情况,当然是十分可靠的。但对数百年前的情况,就不一定可靠了。杨氏宗谱,多修于明代,也有说是修于元代的,因而宗谱中对杨家将的记述等等,出现了与历史不符的内容。这种情况,足以使人怀疑这些杨氏族谱的可靠程度。

修家谱尤其是宗谱、族谱,是很难的,难就难在数百年前甚或千年之前的祖宗,究竟是谁,他的后代是什么情况。如果没有准确的文字记录,那就只能凭口传,而口传的可信度就低了。明清时代修谱牒难,唐宋时代修谱牒,同样难。宋代的文史大家欧阳修,修过欧阳氏族谱,照理说这样一位大家修谱,理应不难而且可靠了,其实不然,当时人就怀疑欧阳修修的族谱不可靠:“欧公著族谱,号的精密,其言询生通,自通三世生琮,为吉州刺史,当唐末黄巢陷州县,率州民捍贼,乡里以保全。琮以下谱亡,自琮八世生万,为安福令,公为安福九世孙。以是考之,询在唐初,至黄巢时几三百年,仅得五世,琮在唐末,至宋仁宗才百四十五年,乃为十六世,恐无事理。后世谱牒散亡,其难考如此。”(《齐东野语》卷11

谱牒失传,续谱无所依据,是后世家谱、宗谱失实的原因之一。还有情况,便是“公卿家谱,多古之贤者,不肖者皆去之。”(《漪觉寮杂记》卷下)把以前的贤人、好人硬拉进自己的家谱、宗谱里,而把奸臣、坏蛋赶出家谱、宗谱,是通病。这是谱牒失实的又一个原因。谁都愿意自己是杨业杨家将、岳飞岳家将的后代,而又有谁希望自己的祖先是秦桧?当然,也有老实人实事求是。狄青就是其中之一。狄青出身贫寒,绝不是名人后代。当狄青当了大官后,有人拍马屁,说狄青是唐朝狄仁杰的后代。狄青坚决否认说,我是地道的农民出身,不是狄梁公后代。

近年来,各地拿出了一些杨氏宗谱。这些明清时代修的宗谱,同样存在上述通病与失实之处。

1983年,湖北省黄梅县农民曾献出了一部《杨氏宗谱》,共五本。据报道,该谱“记载了杨氏宗族从第一世祖到第九十八世孙的简历。”“到三十世杨相时,娶严氏生子叫继业。杨继业娶佘氏,生延昭、延信二子。杨延昭(六郎)娶黄氏生子叫宗保。杨忠保破天门阵娶穆氏,生文广、再兴二子。”(《河北日报》198484)这就不用多说了,一看就明白,这部杨氏宗谱中的记载传抄了杨家将的传说。

湖南风景名胜区武陵源的杨家界,聚居着杨家将的后代,流传着不少杨家将的传说和遗迹。他们共同保存有五册杨氏宗谱一部。据这里存有不少杨家将传说推断,这部宗谱中的杨家将记载,也很可能有传说中的成分,这里之所以聚居杨氏,或许是杨畋曾在此之故。

山西代县、原平一带,也保存一部杨氏族谱。杨家将在代县等地生活、战斗多年,杨氏后代肯定有不少留居山西。很可惜,这部宗谱同样将传说中的杨家将渗入了进去。这部族谱记载,杨业的父亲不是杨信,而是杨衮,杨业的兄弟中不见杨重勋,而冒出个杰安、杰康。依习惯,兄弟的名字中,有一个字应相同。这个“杰”与“重”、“贵”都不一致。可见族谱从开头就使人难以理解。在族谱中,杨业八个儿子的姓名,也与正史相异,例如杨延辉,使人想到《四郎探母》中的杨延辉。而杨延昭的三个儿子中,有一个是杨宗保,杨宗保的儿子中却有个杨文广。这显然出自传说甚至戏曲、小说。之后,又将另一杨信的后代杨宗闵、杨震、杨存中等,统统归进了杨家将,族谱之难修与可靠程度,在这部杨氏宗谱中又一次体现出来。

看来,准确地分清历史上的爱国英雄杨家将,还是千古传颂的传说、戏曲、小说中的杨家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愿杨家将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日月同辉,永放光芒。()

 (焦拖义整理)

相关文章
2013-11-05 10:41:07
2013-11-05 10:39:43
2013-11-05 10:36:46
2013-11-05 10:34:41
2013-11-05 10:32:55
2013-11-05 10:05:13
2013-11-05 09:59:10
2013-11-05 09:49:45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