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0年第一期 >> 文化长廊 >> 杨家将史实与传说(连载之八) >> 阅读

杨家将史实与传说(连载之八)

2013-11-05 10:16:01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374

第八章  转战南北杨文广

一、农民起义的烽火

杨延昭五十七岁逝世时,按照有关规定,朝廷录用了他的儿子。杨延昭究竟有几个儿子,其事迹如何,史书上很少记载。只有在曾巩的《隆平集》中,记有杨延昭死后,诏录其子傅永、德政、文广有差;门客之类,亦试艺而官之。这就是说,杨延昭至少有三个儿子,其中之一是杨文广。按《隆平集》的排名,杨文广是老三。《宋史》上仅有如此说法:录其三子,其常从门客亦试艺甄叙之。子文广。看来,《宋史》的编者知道杨延昭三个儿子的姓名,由于傅政、永德事迹不著,因而省略其名字。在传说、小说、戏曲中,杨延昭有个儿子叫杨宗保,杨宗保的儿子才是杨文广。这仅仅是传说,并不是历史事实。有些《杨氏族谱》中将杨宗保列为杨家将的第五代,显然是根据文学作品附会而来。因为这些族谱都是在元明后编的,这个时候杨家将的戏剧、小说、评书正广泛流传于民间。

明初的大学士宋濂,曾写过一篇《杨氏家传》,在这篇不长的传记中,说杨延昭有个儿子叫杨充广。这杨充广,成了业之曾孙,莫州刺史充本州防御使延朗之子。(《宋学士全集》卷10)这样,杨延朗便是杨业的孙子,而不是其儿子。宋濂还说,杨充广有个儿子叫杨贵迁,过继给了一个叫杨昭的人。杨昭是贵州遵义地区的地方豪强,没有儿子。杨贵迁又有一些儿孙传下来,传到第三代,又有一个叫杨文广的。这个杨文广,娶丽江木族首领、穆柯寨穆天王之女为妻。这些,似乎颇有传奇色彩,而离真实历史却远了。

到杨家将第三代杨文广时代,北宋的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农民**此起彼伏。庆历初年,京西、陕西两路的伏牛、熊耳、终南、武当山之间的商洛地区,连年大旱,春夏不雨,加上与西夏交战,老百姓贫困已极,走投无路,只得大批逃荒。庆历三年(1043年),张海等在陕西举起了起义的大旗。起义军占领了河南卢氏以东、洛阳以西一带后,便南下攻占黄河以南的汝州、唐州(河南唐河)、邓州,一直打到均州(湖北郧县)、房州(湖北房县)和金州(陕西安康)等广大地区。之后,又打到襄州(湖北襄樊)、郢州(湖北钟祥)和安州(湖北安陆)。张海农民军纵横数千里,横扫十多州,声势浩大。起义军所到之处,处决贪官污吏,没收豪强财产,打开官仓粮库,分给贫困百姓。老百姓欢欣鼓舞,纷纷参加起义。湖北的三百多名宋朝官军,也参加了起义部队。起义军从湖北回到陕西后,又攻下洋州(洋县)等地,并在蓝田、饶凤岭杀死宋军军官。当年十一月,起义军首领之一邵兴,被官军陈曙俘杀。张海回到商州地区后,宋派中央禁军前往围剿。十二月,张海等在商山与官军决战,被官军打败,张海等农民战死荒山。

张海农民起义,给正在进行的庆历新政,客观上起了推动作用。

庆历新政是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共同发起,领导的改革。原籍江苏(苏州人)范仲淹,少年时代家境贫困,但却十分好学上进。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后,担任州县及中央级官员多年。庆历新政前,范仲淹曾多次上书皇帝宋仁宗,提出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等改革设想。庆历三年八月,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即副宰相,一场大规模的革新开始。首先,范仲淹向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大批多余的官僚开刀。他精简、整顿了繁多的政府部门,将老弱平庸的官员退职撤职。对贵族官僚子弟,范仲淹给以种种限制,不能有太多特权,更不能随便封官许愿。对于任职的官吏,范仲淹加强了对他们的考核,根据官吏的实际业绩,决定其升降。如果业绩不佳,则坚决罢官。如果官吏贪财枉法,营私舞弊,则要受严厉处分,直到判处徒刑。

在经济改革方面,范仲淹主张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限制官僚大地主的特权。此外,庆历新政还在军事体制方面,进行一些改革。由于守旧官僚的反对,加上宋仁宗忽而支持改革,忽而又实际上反对改革,使庆历新政实行了一、二年后,便废除,改革归于失败。范仲淹被迫离开京城。

庆历三年时,杨文广已是壮年。他当时在开封的中央禁军中,是一个很小的小头目。中央禁军开往陕西镇压张海农民起义,杨文广随军前往,并且在战争中立了战功,升任为殿直。至于杨文广如何同农民军作战,如何立功等等,史书上概未记载。殿直是低级武官。应当承认,杨文广参与镇压陕西农民起义,不值得肯定。之后,杨文广便留在陕西,走上了上抗击西夏的爱国之路。

二、来自西部的威胁

在我国西北地区,居住着另一个少数民族党项族。唐末五代,党项族逐渐强大,据有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并曾到过府州,也曾与北汉刘崇拉过关系。宋朝初年,党项族又同北宋拉好关系,北汉刘承钧曾渡过黄河,想争夺北宋的麟州等地,党项族应宋之求,出兵麟州。刘承钧见宋与党项联合攻防北汉,便退还太原。宋太祖打太原时,党项族还曾以马三百匹,支援北宋。北汉刘继元时,曾出兵万余,进攻党项族的银州(陕西米脂西北),结果被宋、党项族的联军打败。宋太宗平北汉,打太原时,党项族又曾派兵东渡黄河,帮助宋太宗。

北汉被消灭后,宋太宗开始对党项族采取削弱其力量,消灭其割据势力的政策和措施。党项族的李继迁,则积极准备力量,与宋抗衡。由于宋强党项弱,李继迁曾多次与宋作战,均遭失败。直到宋雍熙二年,李继迁才战胜宋军,占有了银州。不久,后来曾置杨业于死地的王侁,战胜了党项族,收复了银州。李继迁从对宋战争的失败中,觉悟到要同强大的宋朝抗争,必须与辽国联合,便与契丹通好,救援于契丹。北宋至道元年(995)起,李继迁在辽国的鼓励下,攻打北宋的清远军(宁夏盐池县)和西凉府(甘肃武威)等地。宋真宗即位伊始,李继迁索要夏州(陕西横山县北),宋真宗恐辽又怕党项,不但封李继迁为夏州刺史,而且将附近的五州之地尽归李继迁。李继迁得寸进尺,经常攻打麟州、府州、延州(陕西延安)等地,甚至渡过黄河,进攻石州(山西离石)。后来,李继迁攻陷灵州(宁夏灵武),并迁都到那里,继续扩张地盘,加强军力。

宋景德元年,也就是宋辽澶渊之盟那年,李继迁因中箭受伤而死。其子李德明继承父业。由于党项族内部不和,李德明表示愿归附宋朝。宋真宗同意,并且赠给李德明银万两,绢万匹,钱三万贯,茶二万斤。从此,宋朝和党项多年和平相处。直到宋明道元年(1032),宋仁宗加封李德明为夏王。当年,李德明去世,子李元昊继位,年仅二十八岁。

李元昊更是野心勃勃,一心想与宋分庭抗礼,自己称王称帝。经过六年准备,李元昊终于在1038十月称帝建国,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西夏立国后,便进攻宋朝西部边境。从此,宋夏战争连年,宋朝的最大威胁,由来自北边的辽国,转为来自西部的西夏。

北宋康定元年(1040)初,西夏李元昊率数万骑,攻打保安军(陕西志丹县)后,直逼延州。宋将范雍调刘平等前往救援延州。刘平、石元孙急忙向延州进发,到三川口,西夏军已在那里严阵以待,监军黄德和临阵不战而逃,结果刘平等被迫败退,战死疆场。

经过三川口之战,宋朝方知西夏实在厉害,便派名臣韩琦、范仲淹到陕西去,领导那里的抗夏。范仲淹、韩琦都是文臣,兵书读得不少,但没有指挥战争的任何经验,宋庆历元年(1041)二月,李元昊又转而进攻渭州(甘肃平凉),韩琦亲自指挥任福等大将追击夏军,结果中敌之计,在六盘山下的好水川(宁夏隆德北)被夏军包围,任福等壮烈殉国,宋军又一次大败。同年七月,西夏又挥师向东,进攻黄河西岸的麟州、府州和丰州。不过,李元昊在这里不占便宜。由于这里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加上城防坚固,所以经过反复交战,西夏付出了重大代价,都攻不下麟、府二州。

庆历二年闰九月,元昊又一次大举犯宋,兵分两路直抵镇戎军。宋廷任王沿为渭州知府,负责渭州一线抗夏。王沿派葛怀敏率军救援镇戎军,分四路向夏军进攻,结果宋军再度中敌埋伏,在宁夏固原西北的定川寨被包围,葛怀敏等十多名将校战死,宋军损失近万人。

宋夏战争连年,给双方百姓都带来灾难。西夏虽胜多败少,但士兵和平民死伤也不少,战争给西夏的普通民众,并没有带来好处。李元昊觉得长此下去,不但难以为继,而且自己的统治也会因民众不满而受到威胁,因而对宋由主战而转向主和。宋朝方面一如既往,对外巴不得求和妥协,因而双方经过一年多秘密谈判,终于在庆历四年(1044)十月达成协议。协议规定,宋承认西夏的独立地位和现状,但表面上西夏必须向宋称臣。而宋朝每年给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两万斤。这是宋朝对外的第二次赔款性的和约。对外屈辱的宋朝,徒有泱泱大国之名。为保住这大国的名声和地位,不惜以大批钱物,买来苟且与虚假的尊严。和宋辽关系相似,宋夏自和约生效后,多年无战事,和平相处。

杨文广自参加庆历三年镇压张海农民起义后,在庆历五年夏受到范仲淹的接见。范仲淹在庆历三年四月从甘肃前线回到京城,主持庆历新政。新政失败,范仲淹被迫离开朝廷,于庆历五年春到陕西担任陕西四路沿边安抚使,兼邠州(陕西彬县)知州。此时此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因为新政在守旧派的反对下破产,心情很不好。他已经五十七岁。他知道,自已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日子不多了。他要安排宋夏边境的安全。他听说陕西有个杨文广,是杨业、杨延朗的子孙。便派人把杨文广找来。相见之后,与文广谈论,文广胸有韬略,出语不凡范仲淹对这位名将之后很赏识,希望杨文广能继承先辈之志,为国立攻。范仲淹即将杨文广要来,成为自已部属,意在扶植杨文广。范仲淹特别重视、爱护和培养将才。在此之前,范促淹在陕西领导抗夏时,发现狄青打仗勇敢,曾接见了狄青,对狄青说,要成为智勇双全的大将之才,必须多读书,要读兵书,也要读经书;如果武将不读书,不能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才。狄青十分感激范仲淹的知遇教诲,从此发愤读书,终成大器。想来,范仲淹对杨文广也曾作了类似的交谈,只是史书上未有记载。应当说,杨文广受到范仲淹的扶植,是可喜的事。多少天下之士,把范仲淹看作文坛领袖,国家栋梁。慕名求见范仲淹者不计其数。杨文广却能幸运地亲聆范仲淹教诲。可惜范仲淹在陕西时间不长,便被调到河南邓州,之后又调到杭州等地,离开了宋夏前线。皇祐四年(1052)五月二十日,范仲淹病逝于徐州。范仲淹调离陕西,杨文广是否跟随范仲淹一起走,史无记载。从当时的情况看,杨文广不会跟范仲淹一起离开陕西。因为范仲淹辞去安抚使之职,就失去了领导军队的权力,杨文广是武官,范仲淹很难专门要走杨文广。

范仲淹逝世后不久,杨文广便跟随狄青,到宋朝的南疆,与侬智高作战。

三、南疆战乱

我国西南边区,长期以来有少数民族聚居。唐朝,广西少数民族首领侬氏,就在广源一带,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广源现在属越南,越南宋代称交趾。宋朝时,侬全福被交趾人杀害,其子侬智高从此对交趾不满,占领了宋朝的广西边境安德州(广西那坡)等地,自称南天王。侬智高为报杀父之仇,要求归顺宋朝,并且送来了金银财宝。本来,侬智高归顺,对宋朝来说是件好事。可惜宋朝当时对南方边疆地区既不重视,更不管理,所以拒绝了侬智高的请求。侬智高认为宋朝看不起他,便把宋朝当作仇敌,决定既不同交趾打交道,也不再向宋朝表示友好,而是要在广西建立独立王国。宋皇祐元年(1049)九月,侬智高在一进士的参谋下,举起了反宋旗帜,率领五千少数民族,沿河向东,攻占了广西部分地区。宋朝在边境甚至整个南部地区,部署的兵力很少,文武官吏都不愿到两广去,原因是岭南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加上当时岭南山区流行瘴气即地方病,北方人去住长了,便可能得病而死。宋朝把岭南包括海南岛在内,作为罪犯和失意官僚的流放之地。苏东坡等许多仁人志士,都被先后流放到岭南,不少人病死在那里。由于上述原因,侬智高起兵反宋后,宋朝鞭长莫及,几乎不加理会。

皇祐五年(1052)五月,侬智高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宋朝的邕州(广西南宁)、横州(广西横县)。在邕州,侬智高自称仁惠皇帝,以启历作年号,组织了政府机构。侬智高称帝后,顺江东下,很快占领了贵州(广西贵县)、藤州(广西藤县)和梧州(广西梧州市),进入广东,攻康州(广东德庆)和端州(广东肇庆)等地,包围了广州。侬智高所到之处,宋朝的官吏大多望风而逃。

宋仁宗听说侬智高横扫两广,直逼广州,这才着了慌,便命令陈曙、余靖等为广西安抚使,征讨侬智高。后来又加命杨信的后代、杨重勋的重孙杨畋,以广东现有宋军对付侬智高。侬智高的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官兵,打仗勇猛,善于走山路,而宋朝的地方部队,几乎没有战斗力,因而杨畋等率领宋军与侬智高战,屡战屡败。宋仁宗毫无办法,在京城征求大臣们的意见,文武大臣谁也想不出良策,更不愿意到两广去领兵打仗。只有狄青自告奋勇,表示愿意领兵前往。

狄青出生于山西汾阳县农村贫苦农民家庭,长得魁伟有力气,也学了些刀枪武艺。少年时,哥哥狄素与另一农民打架,将人打落水中。地保要将狄素捉去吃官司。狄青对地保说:打架的是我,不是我哥。地保也不调查,便送狄青去坐牢。狄青到了宋首都东京,却因祸得福。原来宋朝士兵,可以在罪犯中挑选。征兵的见狄青身强体壮,又会弄枪舞棍,罪也不严重,便选了狄青当禁军,在开封当了马夫。宋与夏在陕西连年战争时,狄青也到了前线,在与西夏作战的四年中,参加了三十多次战斗,因其勇猛,每战皆捷,成为当时的新闻人物。在战争中,狄青以战功而连升多级,一直升到招讨副使职级,成为高级将领。战争结束后,狄青又在甘肃、宁夏宋夏边境抗夏防夏,又到河北宋辽边境防辽。出征侬智高前,狄青被调回京都,担任枢密副使。枢密副使的官位不低,相当于副宰相,但实际权力却不大。宋朝的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枢密使和枢密副使,名义上掌管全国军队,实际上仅能管理将士训练具体事务。狄青在京城不想过有职无权,无所作为的闲日子,便请求出征侬智高。出征前,狄青对仁宗皇帝说,我当兵出身,只有打仗才能报国。要去打败侬智高,我只要不多的禁军,加上在陕西的蕃兵即少数民族部队。狄青为什么要陕西的蕃兵呢?因为蕃兵善骑马,走山路也毫无问题,对付侬智高,必须要用善于爬山的骑兵。出征前,交趾国派来使者,自愿出兵与宋共同征讨侬智高。一些大臣表示同意,狄青坚决反对。狄青说,交趾贪利忘义,如果赖在中国不走,因而起乱,何以御之!”“假兵于外以除内寇,非我利也。”(《长编》卷173)十月,狄青带领一万骑兵,向广西开拔。在这精锐骑兵中,便有低级武官杨文广。

侬智高兵围广州,水陆并攻。广州军民坚守广州城,侬智高包围进攻了两个月,也没有攻下,便撤围广州,退回邕州。狄青则日夜兼程,于十一月抵达广西。第二年正月初,狄青从桂林、宾州(贵阳)进入邕州,在邕州,狄青与侬智高接触,首战告捷。侬智高抵挡不住狄青的骑兵,退守昆仑关。昆仑关在邕州东北的昆仑山上,居高临下,形势险要,易守难攻。侬智高凭险死守,以为万无一失。狄青清楚,若以骑兵强攻昆仑关,必然有很大伤亡,只能智取昆仑关。狄青令部队在山下休息三天,张灯结彩饮酒作乐,欢度元宵节。正月十六日夜,狄青称病,不参加庆宴。宋朝将士信以为真。侬智高得到宋军休息三天,狄青有病的消息,也毫不怀疑是狄青用计。就在十六日夜晚,狄青带领极少先锋战士 ,悄悄上山,逼近昆仑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奇袭昆仑关。守关的侬智高军总以为太平无事,毫无防备,孰料宋军已在眼前,一时昏头转向,被狄青出奇制胜,夺取了险关。

昆仑关失守,侬智高仍不甘心,在关内列阵与陆续上山的宋军决战。决战之始,侬智高以逸待劳,势盛气壮,宋前锋战死。狄青见侬智高凶猛,便手举旗帜,领兵左右两面向侬智高冲杀。侬智高渐渐支持不住,败逃回邕州城。狄青紧追。侬智高眼看大势已去,一把火烧了邕州城,自己逃到云南大理国去了。据说侬智高后来为南诏所杀”(《龙川别志》卷下)。侬智高反宋称帝,被狄青平灭。公平而论,侬智高举兵之初,是反对宋朝对少数民族的不公平政策和待遇,但后来侬智高称帝打到广州,不但要求独立,而且烧抢屠杀,就过分了,从总体上看,狄青打败侬智高,是有功于社会,有功于历史的。

杨文广跟随狄青打败侬智高,立了战功,但杨文广究竟如何打仗,如何立功,史书上仍然未有记载。《宋史》上仅说杨文广从狄青南征,知德顺军;为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德顺军即如今的宁夏隆德,当时靠近西夏。杨文广并未从广西到德顺军去作地方官,这是当时宋廷封官的一种方式,既在一个地方任实职,同时在另一个地方兼职,兼职只是名义上的虚职,叫“遥领”。狄青打败侬智高后,于皇祐五年(1053)四月凯旋还朝。杨文广于第二年六月即被任命为广西钤辖后又“知宜、邕二州”。这一年时间,杨文广来回奔波于路途,就差不多了。因此,杨文广随狄青大军回到京城后,仍在禁军中任职。而未外出任德顺军知军。广西宋朝叫广南西路,地域相当于如今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外加如今的海南省、广东的一部分,以及云南的少部分地区。钤辖也叫兵马钤辖,主要负责部队驻防及当地安全。广西侬智高被打败后,少数民族仍不时有所行动,而且交趾也不安分,因而朝廷派杨文广回到广西。至于在广西的政绩如何,仍未有只字记载。邕州是广西大州,既与交趾、大理为邻,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杨文广为广西钤辖,管理广西的宋军,主要是在邕州。杨文广在邕州城驻扎,又兼邕州知州,还管理部队以外的行政事务。邕州知州后是萧注。萧注任邕州知州八年,直到嘉祐五年(1060)年才被降来出邕州。之后,邕州知州有贾师熊等人。杨文广在广西十年左右,因而广西有不少关于杨家将主要是杨文广的传说。杨文广的后代,也有可能从此留在广西。后来,广西有不少《杨氏族谱》反映,杨文广后代在广西的分布和源流。

四、晚年的忠心

杨文广在广西十年左右后,被调回东京。治平(宋英宗赵曙年号,1064--1067)中,朝廷选拔宿卫将,英宗表扬杨文广名将后,且有功,升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都指挥使,又升为兴州防御使。宋编制,多以指挥为单位,一指挥约五百人。统率这五百人的军事长官称指挥使。杨文广在首都禁军中任职几年后,便被任命为兴州防御使,秦风副都总管。兴州即如今陕西略阳。杨文广到兴州时,上司是陕西经略安抚使韩琦。韩琦要求杨文广到秦州(甘肃天水)以西去筑筚篥城,以御西夏。杨文广接到命令后,对手下将士“声言城喷珠,率众急趍筚篥”当天晚上就到达目的地,占据了有利地势,做好了防御部署。第二天拂晓,西夏军赶到,见杨文广已占领该地,严陈以待,便退走,杨文广乘机袭击了夏军。有人问杨文广,你为什么能取胜,杨文广说,“先人有夺人之气”。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倘若敌人早占据了,我们就不好办了。这个地方,就是后来的甘谷城,即如今甘肃的甘谷。由于杨文广御夏有功,受到朝廷的表彰奖励。时间大约在新即位的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六月以前。后来,杨文广又调任知泾州和镇戎军。泾州在甘肃泾州,镇戎军即宁夏固原。杨文广在镇戎军任职,主要也是为了防备西夏。宁夏固原等地,同样流传许多关于杨家将包括杨文广的传说。不久,杨文广调到河北,任定州路副都部署,升迁为军都虞候。其目的,是为了防御辽国。这时,杨文广与其父殊途同归,先后走上了抗辽之路,而且地点也相近。

由于宋辽在六十年前签订澶渊之盟,加上辽国日渐走下坡路,因而在杨文广到河北前后,辽国很难对宋朝进行大规模的进攻,偶而有一些小规模的边境冲突。杨文广在河北防辽七年左右,并未有激烈的军事对抗,史书上也没有记录这类冲突。辽国不对宋朝发动大规模进攻,却想得到宋辽边界上宋方管辖的地区,因而多次提出领土要求。这些要求,主要是在山西代州。例如代北天池山荒远,潘美节度河东、新庙宇,作屋记,岁遣府卒祀之。天池山在如今静乐县,当时是宋辽分界线。潘美在天池修庙作记,目的就是为了证明该地属宋所有。果然,后来辽国到那里易屋记,久之,来议界。辽国以为改易记载标志,便可以属本国所有,然而在谈判过程中,宋方拿出历史依据,辽方这才“知其然而莫能夺也”。(《后山谈丛》卷3)放弃了对天池的领土要求。

熙宁七年(1074年),辽国又一次提出了更多的领土要求。当年二月,辽国乘王安石变法出现危机,北宋又把对外注意力集中于西夏之机,派萧禧到北宋,借口宋越过宋辽边界。宋神宗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忧虑,忧虑的是如果辽国借此而出兵,北宋将两面受敌,穷于应付,要宰相王安石拿出对付辽国的办法。王安石也拿不出好办法,只得安慰皇帝说,辽国决不会出兵。三月,萧禧到达北宋首都,向宋神宗递交了国书。国书提出,“其蔚、应、朔三州土田一带疆里”,遭到宋朝的侵越,要求宋朝方面重新划定边界,拆除宋方边界建筑物。宋神宗看了国书,表示此事不大,不难解决。但要双方有关人员到实地考察后,再作决定。好在“经界之间,势形可指;方州之内,图籍具存”。只要依照旧存边界图,恢复原貌就可以了。接着,宋派吕大忠等到辽国谈判,宋方坚持现在边界线不能动,边界线内的领土,原属宋方所有,有地图可以作证。谈判陷入僵局。后来,宋方终于作出重大让步,“竟以临河尔山分水岭地与之”。(以上均见《长编》熙宁七年)原属宋朝的七百里地,为辽所有。在宋辽双方谈判地界的过程中,在河北的杨文广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气忿。他不但反对对辽国作任何让步,而且主张出兵辽国的河北,与辽军决战,夺取幽州。为此,杨文广不但制定了进攻方案,而且还画了作战图,他将自己的意见,作战方案和阵图,都送到了首都。可惜朝廷对杨文广的意见根本不重视,宋神宗没有看到杨文广的上报材料。

熙宁七年十一月初三,杨文广逝世于河北。

杨文广的后代如何,宋朝人的史书笔记,都未有记载。

 

                                  (焦拖义整理)

 

相关文章
2013-11-05 10:16:01
2013-11-05 10:15:36
2013-11-05 10:11:58
2013-11-05 10:08:52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