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1年第二期 >> 艺苑广角 >> 千年不倒杨家将 >> 阅读

千年不倒杨家将

2013-11-05 15:38:52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665

-----浅释杨家将文化的形成与传播

杜政远


在中国,不知道杨家将故事的人可能很少很少,这是因为杨家将故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非常深入人心。

在历史上,杨业、杨延昭(杨六郎)、杨文广等是确有其人的。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在仁宗皇祐三年(公元1051),也就是杨业死后65年所写的《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说到杨业:“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这是关于杨家将故事在民间流传的最早的记载。

随着时代的推移,千百年来有关杨家将的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从口头讲述,到小说传奇,再到舞台书场,说演弹唱,深入浅出地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例如南宋话本《杨令公》、《五郎为僧》等;元明杂剧《八大王开诏救忠臣》、《杨六郎调兵破天门》等;明代后期,又出现了完整的杨家将长篇章回小说《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和《玉茗堂批点按鉴参补北宋杨家将传》(又名《北宋志传》);清代以后,对杨家将满门忠烈的故事,更是五花八门,广为传颂,可以说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无论城市和乡村,都成了人们喜闻乐道的话题。

曲艺说唱艺人把《杨家将》当成是看家的书目,有“千年不倒杨家将”之说。戏曲班社艺人把《杨家将》剧目当做打炮戏、压轴戏和挣钱戏,有“文包武杨走天下,到哪都能挣钱花”之说,戏曲艺人历来都把杨家戏和包公戏一样看得很重。说书艺人能把《杨家将》连续说上一年,从杨七郎打擂开始,接着是七郎八虎闯幽州、血战金沙滩、杨令公两狼山碰碑、杨七郎遭陷害乱箭捐躯、杨六郎告御状、调寇、审潘、直至黑松林报仇为止,塑造了杨业一家人前仆后继、保国抗敌的英雄群像,痛快淋漓地讴歌了爱国主义这一永恒的主题。同样,戏曲艺人也善于把有关杨家的剧目进行连续不断的演出,笔者曾收集到《杨家将》十八部连台演出的传统剧目本。这些剧本不仅全面歌颂了杨家将保社稷、爱黎民、无私无畏、满门忠烈、血洒疆场的英勇业绩,而且还成功刻画了八贤王、寇准、呼延赞、呼延丕显等众多陪衬人物,他们也和杨家将一样,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在歌颂正面人物的同时,剧中还揭露了荒唐昏庸的帝王、陷害忠良的佞臣、混入内部的奸细以及卑鄙猥琐的小人。这十八部戏,从杨业与佘赛花七星庙比武招亲演起,一直到孟良盗骨止,几乎涵盖了杨家将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于作者不详,从文字结构上看,估计可能是戏曲艺人代代相传的集体创作。

说书唱戏总是按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想象来编织故事的,有关杨家将的作品更是如此,比如杨业兵败被俘绝食三日而死,人民群众不愿意让这位心目中的老英雄落入敌人手中,怎么办?于是就编了老令公碰碑殉节的情节,这就使杨业之死,更加惨烈悲壮,更加震撼人心。英雄殉国了,遗骨也不能留在异国他乡呀,于是又编了一出戏叫《孟良盗骨》。英雄也是人呀,有时受到奸臣陷害,难免会产生消极情结,但到了国家遭受危难时,又立即振作起来,挺身而出,于是戏中又创造一位杨五郎的形象,让这位豪放勇敢的汉子,到五台山出家。可是,虽然披上和尚袈裟,但心仍然系在江山社稷上,后来,在杨六郎鼓动下,终于跨上战马,重赴边关杀敌,这出戏就是著名的《五台会兄》。关于杨家将的种种传说,都具有强烈的人民性,这是非常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立场、观点不可能总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在编创故事时,也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差异,甚至意见相左。比如在长篇章回小说《杨家将传》一书中,小说作者笔下的杨四郎,在金沙滩一战中被俘改名木易,瞒过了肖太后被招为驸马。十八年后,在又一次宋辽交战中里应外合,协助宋军打了个大胜仗,迫使肖太后自尽,而后带着公主返回宋营。杨四郎的这种作为,同其他杨家兄弟相比,应该说也算得上一个正面形象。可是,后来有人写了一部《四郎探母》的戏,把杨四郎刻画成贪生怕死、媚敌苟安的叛将,尽管有人美其名曰,宋辽之战属民族间的纠纷,不应区分敌我,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于是,杨四郎的背叛成了正义的行为。那么,怎么解释杨业之死呢?又怎么解释杨家其他人的英勇殉国呢?难怪后来又有人提出岳飞不是民族英雄的论调。历史就是历史,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尽管历史演变的结果使过去许多敌对民族都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了,但历史毕竟抹杀不掉,正因为过去民族间有过争斗,才更显得今日民族大团结的珍贵和伟大,否则,怎么解释金代、元代和清代的历史呢?还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为好。

山西的地方戏有“四大梆子”,其中的上党梆子经常演出的剧目中,有不少“杨家戏”,其中最著名的一出是《三关排宴》。这出戏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经著名作家赵树理整理加工后,由上党梆子剧团演出并拍成电影,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三关排宴》中的杨四郎是个贪生怕死、自私忘义的人,他被俘后靠谎言取得肖太后的信任,被招为驸马。十五年后,由于辽国战败,辽宋达成和议,四郎奉命为肖太后保驾,偕同桃花公主参加由佘太君主持的议和之宴。在赴宴途中,杨四郎心虚胆怯,生怕见到母亲暴露真情,但又不能不去,一路上忧心忡忡,心神不定。宴会开始后,四郎虽躲躲闪闪,但终被母亲认出。大义凛然的佘太君当然不能容忍世代忠烈的杨家会出现这样一个叛徒逆子,于是当众在宴会上历数杨家祖孙三代精忠报国的壮举,痛斥四郎不忠不义。最后桃花公主羞愧自尽,杨四郎无地自容,跳关而死。这是一出主题庄严、情节感人、人物性格鲜明的剧目,也是上党梆子传统的保留剧目。笔者不仅不反对这出戏,而且认为杨四郎流落辽邦并招为驸马的传说是可能的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有不同的解释的评说。

另外,在许多剧种中,还有一出大家很熟知的剧目:《辕门斩子》。说的是三关帅杨延昭(杨六郎),在穆柯寨前被穆桂英打落马下,兵败回营,正当他余怒未息之际,其子杨宗保来见,声称自己已与穆桂英在穆柯寨上正式举行了婚礼。这可是晴天霹雳,烈火上浇油,杨延昭立即以严重违犯军纪为由,下令将杨宗保绑出辕门斩首。佘太君、八贤王等闻讯,先后赶来说情,但杨延昭坚决不允。这时,穆桂英前来献粮草、军马和破天门阵急需用的“降龙木”,并以武力要挟,强行让杨延昭无罪赦免了杨宗保。这出戏故事性很强,观众爱看,演员愿演,剧场效果也很好。但是,有不少人认为戏中的杨延昭太窝囊,不仅战场上几乎成为“儿媳”的俘虏,辕门前又在“儿媳”的威胁下释放了杨宗保,实在有损杨家将两代忠烈和三关元帅的英雄形象。于是,有些剧作家站出来重新编写《辕门斩子》,他们删去了有损杨延昭光辉形象的一些情节,而重点写他十分赞赏穆桂英阵前的勇猛、智慧和超人的武艺,认为她是一位难得的将才。思贤若渴,于是便设计了“斩子”之计,引穆桂英下山捐弃前嫌,共御敌邦。果然,穆桂英为救心爱的夫婿杨宗保,毅然走出山寨,投奔宋宫。这么一改,确实维护和提高了杨家将的声誉,杨延昭的元帅形象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加高大了。但是,也有人认为,原剧的幽默风趣少了,观赏时的趣味性差了,穆桂英似乎没有原来可爱了。总之,新编《辕门斩子》的出现也引起了争议,这恰恰说明了杨家将的故事仍在发展、创新,笔者认为这是件有积极意义的好事,应该允许不同意见的争鸣,多听听不同的声音。

在戏曲和其他一些文艺作品中,杨宗保是杨延昭的儿子,而杨文广是杨宗保的儿子,可是在《宋史》上,根本就没有杨宗保这个人,杨文广才是杨延昭的儿子。那么,杨文广到底是杨家将的第三代、还是第四代呢?元代徐大焯的《烬馀录》中有“延昭子名宗保”之说,明代王世贞《宛委馀编》中也有此说。另外,杨文广的卒年为公元1074年,比杨延昭卒年(公元1014)迟后整整60年。尽管史料中查不出杨文广的生年,但这个不小的差数让我们有理由怀疑,中间可能还有一代人。这一代是谁呢?杨宗保吗?难以定论。

天波府里的将领很多,有男有女,从概念上讲,本应该统称“杨家将”。可是,在民间传说里,特别是戏曲里,人们总爱把女将们单列一下“编制”,称其为“杨门女将”。这大概是因为女将的人数太多了,功劳太大了,故事太具传奇色彩了,如果和男将混在一起谈,可能显得对她们不够尊重、不够响亮、听起来也不够过瘾,于是,就给她们来个单列式----杨门女将。

在男性将领的故事中,人们总感受到:多刚烈、多悲壮、多撕心裂肺、多地动山摇;可是,在女性将领的故事中,虽然同样是金戈铁马,彊场驰骋,但却多几分妩媚、多几分柔情,甚至女性这半边天,比男性那半边更加绚丽多姿、更有人情味、更加惊天地而泣鬼神。

笔者不反对史学家对天波府里的人物进行考证,也不反对明确指出哪一位史有其人、哪一位半真半假、哪一位纯属虚构,一到舞台上都成了角色,史说也成了戏说,戏说更成了戏说。台下的观众看的是故事情节,看的是演员表演,看你是否演什么像什么?

演的真就是真的,演的假就是假的,对大多数观众来说,他()们才不管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真有还是假有,因为舞台上的一切都是艺术,它和史学研究是两码事。这些生动的艺术形象,可以肯定地说,也属于杨家将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杨门女将的英雄群像也和男性杨家将一样,也是千百年来民间艺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起初可能有某些历史依据或民间传说,在艺术加工时,故事越编越多,经过代代传承和创新,平淡无奇的淘汰了,精彩动人的保留下来,杨门女将的队伍渐渐壮大并固定下来,其中最主要的人物是:

佘太君

她是杨令公杨业的妻子,因为资格老、年龄大、辈分高,人人都称她老太君,甚至连至高无上的皇帝见了她,也不好直呼其名,都尊称她“老太君”。

她的闺阁芳名叫佘赛花,在年轻当姑娘的时候,就以长得漂亮、武艺精湛而闻名四方。有一出戏叫《七星庙》,就是写她比武招亲的事,当时杨业根本不是她的对手,战败藏匿在七星庙内,用计智擒佘赛花,二人才成为夫妻。

据史学家考证,历史上杨业的妻子姓折,是抵抗契丹名将折从阮的孙女,父亲叫折德扆,两个兄弟折御勋、折御卿也都是镇守边关的将领。这么一位将门之女,自然精通武略,英勇善战,进入戏里,岂能是一位等闲的女子?史书上记载,当杨业在陈家谷口壮烈殉国后,主将潘美和监军王侁、刘文裕为掩盖自己的罪行,没有如实上报。杨业的妻子折氏便上疏太宗,据理控拆,最后潘美被降级,王、刘被革职,由此可见这位折女士的胆识和才干。可能是“折”和“佘”读音相近,在艺人们编创加工和流传过程中,将“折”误读并误写成了“佘”,因当时没有“户口薄”和“居民身份证”可查,把折老太君整整委屈了一千年。

佘老太君到了戏里,由于艺术的渲染和再创造,她的形象要比“史说”更加高大、完美和光彩照人。在戏曲中影响最大、刻画老太君形象最为成功和感人的剧目有三个:一为江苏杨剧的传统剧目《十二寡妇征西》(又名《百岁挂帅》);一为京剧剧目并已拍成电影的《杨门女将》;另一为河南豫剧的传统剧目《五世请缨》。

杨剧《十二寡妇征西》写的是宋仁宗时,西夏进犯三关,主帅杨宗保中箭身亡,军情紧迫,焦、孟二将日夜兼程返京报丧求援。佘太君闻此凶讯,入朝请缨,因仁宗尚在后宫作乐,不得面见君王,悲愤回府。八贤王得知此事,责备仁宗,仁宗醒悟,便以吊唁为名,前往天波府,请杨家领兵前往边关御敌。佘太君大义凛然,以国家安危为重,虽已百岁高龄,仍亲自挂帅出征。

京剧《杨门女将》的主要故事情节与前者略同,增加了朝中主战与主和的斗争,以及后来前线作战时艰苦卓绝的激烈打斗场面,充分显示了爱国主义思想,使佘太君为首的集体英雄形象更加突出,再加上演员的精彩表演,电影拍成后在全国引起非常强烈的反响。

豫剧《五世请缨》是截至目前为止,戏曲中年纪最长的一位佘太君----一百零七岁。说的是边关主帅杨文广,军情告急,请求朝廷发兵,但朝中奸贼当道,不予理睬。老太君得知此事,立即上殿痛斥奸佞误国,正气凛然地领来帅印,亲率杨家五代赴疆场。

这出戏与其他的老太君戏有很大不同,当年的常香玉饰演佘老太君,她以豪迈、健康、乐观的人物基调,塑造了一位思想境界高尚、性格开朗、和蔼可亲的高龄老年人形象。

戏的开始,天波府为庆祝老太君一百零七岁寿诞的宴会正热烈进行,众媳妇向老寿星敬酒,老太君爽朗地接过第一杯酒,唱道:

用手儿接过来梨花盅,

举杯欲饮暗叮咛。

昔日里杨家保大宋,

七郎八虎进汴京。

你父忠勇不惜命,

他父子八杆枪、一口刀啊,

南征北战定太平,

一个个为国尽了忠。

这杯寿酒我不用,

来来来,

先敬你祖父啊,恁公公,

我那个为国尽忠的老令公。

这二杯寿酒我也不用,

斟满了第二杯举当空,

来来来,来来来,

咱再敬我那八个郎,八个子,

我的那好儿孙,

他们为国立了功,

丹心碧血万年长青。

这三杯寿酒我全饮用,一盅一盅我都喝清。

头一盅、二一盅、三一盅、四一盅,

左一盅、右一盅,

盅盅寿酒我喝个空。

老身我生来酒量大,

能喝这一千盅、一万盅,

头不昏来我脸不红!

这段唱词通俗易懂,看似无关紧要,但却把一位非常可爱的老母亲、老奶奶形象推到观众面前。她不是高高在上,不识人间烟火的超人,而是非常普通的家常老太太。艺术家的高明就在这里,她用普通塑造不普通,用平常刻画不平常。

有关佘太君的戏很多剧种都有演出,就连偏远的广东潮州的潮剧传统剧目中,也有老太君的戏,不过他们不叫“佘太君”,而是叫“杨令婆”,剧目名称曰《杨令婆辨本》。这出戏写的是北宋仁宗时,国丈潘洪陷害焦赞的后代焦延贵,佘老太君为保忠良、反诬陷,亲自上殿辩本,并痛打奸贼潘洪,焦延贵最终被无罪赦免。潮剧是有古老历史的剧种,明中叶已经形成,又称“潮调”、“潮音戏”,演唱道白全用潮州方言,主要流行于广东汕头、闽南、台湾以及东南亚华侨居住的地区,其声腔属宋元南戏遗音,曲调优美动听。由此可见,佘老太君的舞台形象不仅遍及整个中华大地,而且早已飘洋过海,蜚声海外。

穆桂英

杨门女将中另一位叱咤风云、威名震天下的巾帼英雄是穆桂英,尽管她是杨业的孙媳妇,但其地位仅次于佘太君。此人在历史上似乎有些依据,说杨文广的妻子是鲜卑族人,复姓慕容,穆字的读音和慕容近似。这种说法有多大的可靠性难以证明,在戏曲、小说等文艺作品中都说她是杨宗保的妻子、杨文广的母亲。

穆桂英家住穆柯寨,父亲是穆天王,因出生时正值金桂飘香的八月中秋,故取名桂英……传说就是传说,故事就是故事,大可不必去考察她的真实历史,如果硬要把她的身世查个水落石出,那就不像是传说了。

穆桂英这个人物的出现,不仅为杨家将增光添彩,而且也为中国妇女树立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她精通武略,智能超群,忠国爱民,勇冠三军,既能做帅,又能为将,既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员,又是威震敌胆的战斗员。论像貌,她百里挑一;论才干,她文武兼备;论人品,她贤慧善良;在处理个人婚姻问题上,她不受封建思想的束缚,主动选择杨家将中的少年英雄做自己的终身郎君;她通情达理、尊老爱幼、大公无私、严于律已;丈夫违犯军纪,照打四十大板,但她又不是凶神恶煞的“母老虎”,而是一位柔情满怀的好妻子。军帐内一丝不苟,到家里温顺体贴,亲手为丈夫抚慰伤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丈夫心服口服地甘愿受惩。穆桂英这一艺术典型的形成,不仅为中国妇女树立了一位可亲可敬的理想人物,也使千百年来在封建社会压迫下的妇女扬眉吐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直到今天,穆桂英仍然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舞台形象之一。

有关穆桂英的剧目很多,在各剧种广泛演出的有《穆柯寨》、《穆桂英下山》、《破洪州》、《大破天门阵》、《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等。

柴郡主

杨家有位女将,在戏里虽不是主角,但却经常出现,而且给人的印象很深,她就是柴郡主。此人的扮相文质彬彬,武艺也没有特别过人之处,但由于她的地位比较特殊,就连说一不二的佘太君,对她也敬重三分。这是为什么呢?

民间传说是这样的: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了黄帝之后,原后周七岁的幼主柴宗训宣布退位,赵匡胤把他贬为云南王。柴宗训有个妹妹叫柴美容,由于当时年龄幼小,没有跟随哥哥同去云南,便由赵匡胤的妻子----贺皇后收为义女抚养。不久,贺皇后病故,柴美容便由义兄八贤王赵德芳养育成人。八贤王为人善良,对义妹亲如手足,按皇家规矩,皇帝的女儿或姐妹称公主,王爷的姐妹或女儿称郡主。柴美容作为郡主长到十九岁时,已出落得花容月貌,八贤王便请当朝状元吕蒙正为媒,将柴郡主许配给杨六郎为妻。公主的丈夫称附马,郡主的丈夫称郡马,所以,杨六郎一跃而成为皇家的郡马爷。柴郡主以这种身份到了天波府,大家自然不能等闲视之。京剧《状元媒》写的就是这个故事。

柴郡主虽然身分特殊,但她一向平易近人,身为边关元帅之妻,不搞特殊化,也与其他嫂嫂弟妹一样,过着严格的军旅生活,甚至怀有身孕,仍随军作战。明代后期成书的长篇章回小说《杨家将传》中,有一章写她怀着身孕,冲锋陷阵时于乱军中产子的故事,所幸母子平安,凯旋而归。

杨排风

这更是一位了不起的女英雄。

杨排风在《杨门女将》中出身低微,仅仅是大伙房里的一名烧火丫头,用现在的话说,既没有学历,又没有职称。但她以自己的努力和为国为民的耿耿丹心,创造了不同寻常的光荣业绩。通过她的经历,再一次证明了“路在自己脚下,山高人为峰”的真理。

杨排风从小失去爹娘,是流浪街头的幼小孤儿。有一天,天波府的老家人杨洪到街上采购柴米油盐,无意间发现了这个苦孩子并将其领回府中。杨府里上上下下都很同情她、关照她,问她年龄姓名,她都摇头不知。佘老太君看她也就是四岁上下,而且生得机灵利索,于是便给她起了个威武别致的名字——杨排风。

小排风聪明勤快,见大家练武,她就跟着练武,见大家识字,她就跟着识字,有了空隙便跑到大伙房里帮大爷、大妈烧火。杨府人多锅大,灶门也宽,烧柴也多,烧火棍竟是青同铸造的枪杆,又粗又重。开始小排风拿不起、掂不动,渐渐长高了、有劲了,青铜棍便能抓在手中挥舞自如。大约到了十八、九岁时,杨排风长得英姿勃勃,力大无穷,那跟青铜棍便成了她的专用武器,飞舞起来,水泼不进,火不沾身,练成一身制胜的绝招。

有一天,边关吃紧,杨元帅派遣大将孟良回天波府搬兵,说是辽国侵犯边境,其新任元帅韩昌十分凶悍,无人能敌。佘老太君闻讯后十分焦急,正在盘算着派谁去边关增援时,杨排风挺身而出,主动请战。佘老太君早已看中排风的武艺。决定派她担当重任。孟良系杨元帅身边猛将,久在沙场征战,看不起这个烧火小丫头,出言不逊,提出与杨排风比武。谁知杨排风三拳两脚,便制服了孟良。孟良不认输,提出用兵器再次比试,结果三战皆败,口服心服。

杨排风随孟良到了边关,另一员战将焦赞也轻视烧火丫头,也提出比武,结果焦赞败得更加狼狈。杨排风以精湛的武艺痛打焦、孟二将后,震服了前线三军,杨元帅决定让她出战韩昌。尽管韩昌武艺出众,臂力过人,但也不是杨排风的对手,终于败在她的青铜棍下。这就是戏曲中著名的“三打”,即《打孟良》、《打焦赞》、《打韩昌》,这三出戏几乎成为各剧种刀马旦应工的传统剧目。

杜金娥

杨七郎之妻杜金娥,在佘老太君所有的儿媳中,武艺最好。一口绣绒玲珑长柄大刀挥舞起来,招数精奇,神鬼莫测。她的马上功夫,更是娴熟,尤其三支飞马锁魂箭百发百中,无人能挡。可惜与七郎结婚不几天,丈夫便被大奸贼潘洪谋害,乱箭射死。因此,她满怀仇恨,誓为七郎报仇。

杜金娥将门出身,父亲杜百策与杨业同为河东名将,二人志趣相投,结为金兰之好,情如手足。杜百策的妻子刘氏,也是马上的巾帼高手,平日与佘太君姐妹相称,互助互爱,亲如家人。杨七郎自幼生得虎头虎脑,活泼可爱。杜百策与妻子刘氏甚是喜欢,常常抱在怀中逗耍。当七郎三岁时,刘氏也怀孕在身,当时与佘太君相约,若是男孩,与七郎结为兄弟,若是女孩,结为夫妻。结果,刘氏生下一女,起名金娥,当时商定,待女儿成人后,即与七郎成亲。万万没有想到,金娥四岁时,于元宵节在街上观灯,与家人走失,四处寻找均不见踪影,两家人十分难过但又非常无奈。

十二年后,杜金娥突然返回家中,此时的她不仅长大成人,而且学得满身武艺,知书达礼,貌美如花。原来观灯时小金娥被武当山的一位道姑领走,培养成人后又悄悄送返其家,这种义务培训,出家人称之为“机缘”。

杜金娥上述奇特经历,显然是民间艺人的编造,但代代相传,越传越神,最后,她成为杨门女将中最具威慑性的将领。征战中她常常不离佘太君的鞍前马后。既是大本营的安全护卫,又是元帅手中最精锐的预备队。

有一次宋辽交战,辽国大将马吐温手持乌金锯齿狼牙棒连伤宋将数人,屡战屡胜,气焰十分嚣张,声言要打进汴梁城,踏平天波府,让大宋皇帝俯首称臣。老太君大怒,命杜金娥出战,狠狠教训教训这个狂妄分子。

杜金娥纵马而出,谁知这位马吐温是个好色之徒,他见宋营内突然出现一位天仙般的女将,顿时想入非非,两只眼都望直了。此时的杜金娥微微一笑,飞马冲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手起刀落,将这位正做桃花梦的马吐温将军砍下马来。

有关佘老太君的戏,几乎都有杜金娥,但不是主角,正面写她的剧目除《杨七郎招亲》外,其余皆为折子小戏。

杨八姐

众所周知,佘老太君身边有两位千金,一个是八姐,一个是九妹,其实这是按兄妹排行的称呼,她俩的真名叫杨延琪和杨延瑛。现今在开封天波杨府保存的《杨家将世系表》中,并没有这两位女将的名字,应该说八姐、九妹也是戏曲等文艺作品中的艺术虚构。

杨八姐的名气很大,这和戏曲的广泛渲染有关,影响最大的有两出戏,一个是《挡马》、一个是《杨八姐游春》。

《挡马》是京、昆的传统剧目,由于观赏性很强,各地方剧种也都争相演出。这出戏说的是杨八姐乔扮男装,单身一人潜入辽邦。在返回途中经过关界时,于一家酒店中歇息,店主恰巧是焦赞之弟焦光普。焦欲盗取八姐的腰牌过关,误会中你争我斗,类似哑剧一样展现内心的活动,最后辨明身份,误会解除,二人共同商议,返回中原。此剧唱白很少,全凭精湛的武功表演,惊险有趣,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杨八姐游春》也是传统剧目,说八姐、九妹背着母亲郊外游春,路遇仁宗皇帝。仁宗羡八姐美貌,命王丞相至天波府提亲,佘老太君以索取无法寻觅和购得的彩礼为由,加以拒绝。奸臣刘元普为讨好皇帝,从中挑唆,仁宗便命刘至杨府抢亲,八姐、九妹率众丫环打败三千御林军。佘老太君面君辩理,仁宗以佘抗旨问罪。最后八姐、九妹大闹金殿,迫使仁宗屈服谢罪。整个故事虽然讽刺了帝王的荒淫无道,但后半部的抢亲、大闹金殿等过于夸张,有失真实,只是逗观众哈哈一笑而已。

……

传说中的杨门女将,还有大郎之妻张金定、二郎之妻李翠萍、三郎之妻花谢玉、四郎之妻云翠英、五郎之妻罗仕女以及穆桂英的女儿杨金花等,这些女将虽然在大的征战中也都在元帅帐前听令,但多为舞台上的配角,很少有单独的剧目。

笔者简介:

曾任专职戏剧工作者40余年,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开封市戏剧家协会荣誉主席、天波杨府艺术顾问等,先后创作舞台剧30余部、电影2部、电视连续剧数十部(),多次获省级以上奖项,其中电视剧《焦裕禄》获全国飞天奖一等奖和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神 木 赋
相关文章
2013-11-05 15:38:52
2013-11-05 15:37:01
2013-11-05 15:34:01
2013-11-05 15:29:51
2013-11-05 15:27:50
2013-11-05 15:26:45
2013-11-05 15:25:25
2013-11-05 15:21:59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