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2年第三期 >> 麟州春秋 >> 北宋朝臣与麟州(续) >> 阅读

北宋朝臣与麟州(续)

2013-11-06 14:45:42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361

范仲淹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苏州吴中区)人,大中祥符九年(1015)举进士,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曾以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后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庆历中,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是庆历新政的领袖,新政失败后,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他的《岳阳楼记》流传千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展现了作者坦荡的胸怀,闪耀着崇高的人格光辉。作于麟州红楼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是边塞词的开先河之作。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谈到范仲淹与麟州的关系,得先从《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说起,许多评论家认为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是范仲淹在仁宗康定、庆历年间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耀州时作于延安。笔者曾对此进行过专门探讨,从词反映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的经历多方进行论证,认为词作的内容与范在西北军中的经历分不开,但词作描写的景物却是典型的塞外秋色,边地风光,反映的是作者在经历了西北守边、新政失败后复杂的思想感情。

仁宗(1023年即位)初年占据西北部的党项羌势力渐盛。李元昊(10321048在位)在仁宗宝元二年(1038)正式称帝,西夏政权达到鼎盛时期,此时西夏的疆域囊括鄂尔多斯、河西走廊和陕北北部,占领以兴庆府(宁夏银川)为中心的西北地区的14州。臣民除了作为主体的党项人之外,还包括汉、吐蕃、回及形形色色的羌人和突厥人等族群,达300万,军队达到30万。李元昊称帝不久就悍然举兵入侵鄜延地区,而且东向侵犯麟府丰三州。宋廷加紧防范,构筑了泾原、秦凤、鄜延和环庆四道比较严密的防范体系,但却多次惨败。康定元年(1040)在延安以北的三川口,宋军大败,主将刘平、石元孙被俘。州城虽未陷落,被围困半月多,因天气不利,夏军主动退去。庆历元年(1041)宋军又被入侵的西夏军队打败于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城北),包括主将任福在内的6000名官兵阵亡。庆历二年,西夏又在定川砦(宁夏固原县中和乡)击败宋军,主将葛怀敏及数万余将士战殁(《资治通鉴长编》卷126131137)。庆历四年宋夏议和,战事才停息。范仲淹在延州参与了与西夏的谈判。

范仲淹是在康定元年3月由陕西安抚使韩琪推荐到陕西任职的。此前范仲淹正被贬在越州(浙江绍兴)。诏命范仲淹复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陕西西安)。临危受命,范立即从越州赶赴西北战场,赴任途中,改任他为刑部员外郎,陕西都转运使。五月,又升任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八月,他自请代张存兼知延州。范上任后,从长远战局考虑,公为将务持重,不急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承平、永平诸塞,属羌归业者数万户。(宋富弼《褒贤集》),构筑坚固的防御体系,屯兵营田作为持久之计;从实战出发,改革军队编制和作战方案,实行“将兵法”。延州当时驻兵18000人,部署领10000人,钤辖领5000人,都监领3000人。规定“有寇则官卑者先出”。范将180000人分为6队,每将领3000人,分部设防。量贼之众寡,使更出御敌(《长编》卷128)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士气大振,以致西夏兵相诫: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宋王偁《东都事略》卷59)。大范,指此前防守延州的范雍。老子,是西夏人对知州的称谓。

正当范仲淹苦心经营远图御敌之时,却被解职。原因是庆历元年元月,元昊遣使到延州约和,范因察元昊未肯顺事,且无表章,不敢闻之朝廷,乃自为书谕以逆顺(《长编》卷130)。不久元昊又派亲信野利旺荣带书信给范仲淹,范看信后,暗暗抄录副本,又当着使者面把信焚烧。书有26张,他觉得不能让朝廷看的有20张,都烧了,又对书信作了删改才转呈朝廷。书达朝廷后,大臣们认为范仲淹不应当自作主张与元昊通书,古有“人臣无外交”之规,又不应当擅自焚毁元昊的书报。朝廷宋庠认为应将范仲淹斩首。幸亏杜衍等人保奏,仁宗将范仲淹降为户部员外郎,知耀州,不久又知庆州(《长编卷131》)。他在任筑大顺城,招抚当地大族。庆历二年十一月又任陕西四路都部署经略安抚兼沿边招讨使,在任屡上疏言边防问题,在陕三年士勇边实,恩信大洽,乃决策谋取横山,复灵武,而元昊数遣使臣请和,上每召公归矣(《长编》卷139)。

范仲淹在延州被解职后,一直留任陕西,先后知耀州、庆州,并任枢密副使。庆历三年七月为陕西安抚使,八月回朝任参知政事。九月,奉诏奏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又上《再进前所陈十事》,他在上疏中开宗明义提出历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指出宋立国80余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他所陈十事就是庆历新政的总纲。十事即: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主要是想通过改革,澄清吏治、培养人才、富国强兵、加强法制。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法制等各领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范仲淹的主张得到了仁宗皇帝的认可,除“修武备”外。其余九项以诏令形式接连颁行全国,这就是著名的“庆历新政”。

庆历四年夏,西北边界又形势紧张。6月朝廷任命参知政事范仲淹为陕西河东转运使适有边奏,仲淹固请行,乃使宣抚陕西河东安抚使,受命主西事(《长编》卷150)。8月,范仲淹启程宣抚河东陕西。在范仲淹离京后。改革派的富弼、欧阳修 、余靖也相继赴外任而离京 ,保守派趁机反扑,控制朝政,打击迫害改革派,加上仁宗皇帝动摇,改革派纷纷被贬外迁,庆历新政失败。但这次改革时间虽短,影响却深远。这不是我们要重点探讨的问题。但因为此事对范仲淹的思想情绪有极大的影响,与其在麟州所作《渔家傲》中流露的感情有关,为了便于分析,所以在这里提及。

宋范之柔《范文正公年谱补遗》详细记载了范仲淹的陕西河东之行。“九月,公在并州”,一路处理并州、岚州“大铁钱”问题。“九月二十日,枢密院札子,奉旨令公就近差人知麟州,公与明镐(时知并州)商量,举阁袛侯张继勋”,“公到宪州”“(十月)十日,公到麟州”直到“(十二月)十六日,公自麟府路回到岢岚军。”可见范仲淹在麟府逗留时间不短。

范仲淹视察麟州,主要是招抚地方蕃汉人户使其归业和督修边防寨堡,这是关系边境安定的大事。十日,公到麟州,体量二州四面边疆,并无城寨防护,人户不敢复业,遂与明镐商量申奏乞修复城寨,是月发遣散,移往府州,与土田耕种。十三日,奏乞收赎麟府陷破蕃界熟户百姓,依旧住坐耕作。《长编》卷152记,冬十月壬子,范仲淹言:据麟府路兵马都监张岊状,西界唐龙镇(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黄河西二十里处)嘉舒、克顺等七族去汉界不远,可因西北交争之际,量援以兵马,而预为招纳之。兼体问得七族蕃部旧属府州,比因边臣不能存恤,逃入西界,在今府州东北缘黄河西住坐,其地面与火山军界对岸,昨西贼大掠麟府界,人户悉居于彼,遂分为十四族,近有内附首领香布言契丹领兵在宁仁静寇镇(在今山西宁武),待河东冻即过唐龙镇劫之若契丹遂取七族,则府州河外又生一契丹。兼七族既有惊疑之心,必然入火山界(山西河曲),契丹因而袭逐入汉地,则一带蕃、汉人户必定遭驱虏。又麟府残破,难以守御,今若因此机会,先行招诱,使七族率其所掠麟府属户,复自来归,纳之不为无名。已令张岊与府州部落王凯、折继闵等商议,进行招引,今先次画到七族地图以闻。此时,宋已与西夏李元昊议和,朝廷下诏让仲淹权衡利害,相机行事,仲淹又言契丹与元昊今复解仇,则七族更无忧怕之心,自难招诱,其后有163口来投。本来都是汉界蕃户。仲淹又言麟府二州,山川回还五六百里,皆蕃、汉人旧耕耘之地,自为西贼所掠,今尚有三千余户散落黄河东涯。自来所修堡寨,只是通得麟府道路,其四面别无城寨防守,使边户至今不敢复业,地土既荒,故粮草湧贵,官中大费钱帛籴买,河东百姓,又苦馈运之役。今重屯不解,久则自难供亿,此实西贼困中原之策,谓如灵武,必须弃之。今二州之人皆愿修起城寨,若只以河西兵马粮草般移应用,自可办事。况折氏强盛之时,府州只屯汉兵二千,今虽残破,兵马常得万余。如向去招辑蕃汉人户,从而安居,强人壮马又可得数千,却减屯汉兵,兹诚守御之长计也。仲淹顺便奏让张亢前所增广堡寨,并总领工程。朝廷听取范仲淹的奏议,下诏实施。可是明镐却不同此议,几次复文阻止张亢筑堡。张亢说:“受诏置堡寨,岂可得经略牒而止耶,坐违节度所甘心,堡寨必当也。”张亢顶着压力,加紧修筑,很快建成了麟府之间的五寨(建宁、中堠、百胜、镇川、清塞)。至此,“蕃汉旧者数千户,要减戍兵万人,河外遂安。”范仲淹的主张与欧阳修是一致的,二人的麟府之行都对巩固西北边防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据《长编》记,张亢“堡塞置处多北汉名将杨业所度者,益知亢有远略”。庆历四年七月,朝廷任张亢为引进使,并代副都部署,并知代州兼河东缘边安抚事,曾在山西、河北宋辽边界修筑工事,即指此。

据《范文正公遗迹》载:神堂堡银城寨,在麟州南五十里。公令经略司相复兴修,令人户耕种住坐,续修神树寨并堡子,府州于鞋斜谷端平正等要害处置大寨两座,又置堡子三座(《范仲淹全集》905)这也是他麟州之行的业绩。

麟州之行,他还为边民取消官营免酒税。麟州原无酒务,不榷酒利,宽假边民,至庆历二年十二月官中创置酒务,后据百姓刘迁状申,范仲淹到麟州后,调查了解到,麟州原管三县六番,落蕃汉户2500余家。朝廷因为河东在边界地,所以不榷酒利。他看到麟州“残破”之后,四面并无居民入城交易,只有城中二百余户,别无经营。从去年十二月官方自开沽,在市居民更无营利之地。经过计算,除官家兵士请受外,只得净利二百余贯,加上城中居民逐渐离散,久远不成州郡。于是,他张榜并出文与麟州指挥,“本务据见在酒货卖尽日,住行醖造,令百姓依旧任便开沽”,取消官府酿酒和收取酒税。

回朝以后,范仲淹仍关注麟府边务。庆历五年五月十五,又奏乞指挥麟府二州勘会归业蕃汉人户,约量人口数目,支与货粮,乞更赐指挥,与逐户买牛具钱本。选差朝臣一员,照管抚恤,各令安归复业。同年九月,公以河西麟府田野空荒,城市穷困,使河东一路供馈粮草钱帛,未有休期,若置一榷务,一则招诱蕃部牛羊、鞍马、行货,供河东一路官税要用;二则麟府收得客旅税钱,大段出得货利,就近供军;三则止绝得私下与外界交易,免犯令。初四日,奏乞于麟州置榷场(边贸市场)。(宋范之柔《范文正公年谱补遗》)这些措施,大大的有利于巩固边防,让百姓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正是这次河东麟州之行,范仲淹在麟州红楼作成了脍炙人口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神木县志(道光)》艺文志收录了他的一诗一词,诗题为《留题麟州》,词题为《渔家傲·麟州秋词》,笔者曾有专文考证此词的创作地点(见《榆林学院学报》2012年第三期第22卷)。这里再作些分析考证。

范仲淹来麟州的时间是十月十日,正是秋末冬初,露霜满地,衰草连天。他是站在最高处,视野相当开阔,仰望“衡阳雁去”,耳听“四面边声”,极目纵览“长烟落日”,边塞的十月天寒日短, 落日之际,孤城关闭,这里所描写的景致很切合麟州氛围。

麟州城,位于窟野河东岸的山顶上,在西城垣上建有红楼。《宋史·夏国志》记:“初,麟州西城枕睥睨,曰红楼,下瞰屈野河。”西面即是羌山,不远处就是西夏的领地。红楼是麟州的标志性建筑,是当地官吏游览宴饮,吟诗作赋的胜地,来往宾客在楼上题了不少名篇佳作,可惜留下来的不多。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文彦博康定元年曾在红楼题诗,后来知郡作坊要刻石。他又写了七律寄赠。当时的知郡作坊是王庆民,他将文彦博的题词勒石刻铭,不见得只是讨好上司。文彦博不仅是名相,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留下诗文30卷,其中不乏名篇。

范仲淹《留题麟州》诗为:

宣恩来到极西州,城下羌山隔一流。

不见耕桑见烽火,愿封丞相富人侯。

诗意是,他奉旨巡边,宣扬皇上的恩德,来到大宋最西边的麟州,俯视麟州城下的屈野河,远眺对面的羌山,看不到老百姓耕作纺绩的生产场面,只看到烽火连天,边声四起。他希望能平息战乱,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过上富裕的生活。范仲淹在此行上奏折子中多次提起麟州“残破”,是指李元昊在庆历三年围攻麟州,虽没有攻下麟州城,但也使州城受到破坏,军民元气大伤。范仲淹体恤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这一次他主要的目的就是安抚边民,使蕃汉人户归业。

《渔家傲·麟州秋词》为: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笔者曾经在同样的季节从麟州城到延安旧城,切身感受词中描写的景物。当然,这里的感觉是在太平年代,但从实地观察,多少能找到一些感觉。我之所以说此词作于麟州红楼是有根据的。“塞下”指的是长城内外,麟州城正在秦长城沿线。延安紧邻西夏,作为边境也有塞下之称。范仲淹《奏陕西河北和守攻备四策》中就提到“塞下初还”,指的是从延州归京。而后面的“长烟落日孤城闭”,说的就不是延安了,“长烟落日”,显然是化用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麟州地处毛乌素沙漠的边缘,羌山就在大漠中,而延安周围的群山万壑是典型的的黄土坡峁。“孤城”,从狭意讲,是作者视野所及,看不到其他城堡。而从广义讲,“孤城”特指麟州,杨偕在《修宁远寨疏》中多次指出麟州“孤垒”,“四面属羌”, 其他人也提出麟州“孤悬河外”。一个“孤”字,体现麟州的地理特点和军事战略地位。庆历中曾有关于“麟州废立”之争。司马光、欧阳修、范仲淹都不同意放弃麟州,仁宗皇帝也支持此议。延安却不同,与西夏北面隔着绥德军,西北有保安军、定边军。西面有环、庆二州,期间有数十座寨堡,距夏境150里,不能说是孤城。而“千嶂里”也指屈野河两岸连绵不断的山峦,象屏障屹立两岸。延安周围是土山,确切一点讲是“群山拱围”。

词的下半阙是抒情,反映的思想情绪比较复杂。“浊酒一杯家万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从守边将士的角度抒发感概,长年征战,“将军”“征夫”已经厌倦了无休无止的征战生活,他们渴望返回家乡与亲人团聚,过和平安定的生活,但战事不已,只能在遥远的战场上饮酒消愁。这表现了范仲淹对守边将士的同情,也是自己的切身体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的是另一种思想感情,边境不宁,敌人来犯,将士守边有责,不能轻意从战争上退下来。“归无计”既表现身不由己,无可奈何,也表现一种爱国情怀。作为志士仁人,爱国将领,决不甘心碌碌无为。范仲淹从小就“以天下为己任”,有“先忧后乐”抱负和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正当他在西北边疆准备干一番事业的时候,却被解职,如果他能继续留任西北,他是完全可以大显身手的,不至于有这种惆怅。综上所述,我认为范词作于麟州红楼。据宋(魏泰)《东轩实录》记,范仲淹在西北守边时,作《渔家傲》数阙,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修常称其为“穷塞主”,这也许说的是实情。有些经典之作,往往是长期苦思,“偶然得之”。

范仲淹与麟州杨畋关系不错,有不少唱和之作,在范仲淹的诗集中有一首《和杨畋孤琴咏》。为:

爱此千年器,如见古人面。

欲得换朱丝,明月当秋汉。

我愿宫商弦,相应声无间。

自然《召南》风,莫起孤琴叹。

是反映二人的友谊,互相赏识,以“孤琴”喻知音难得。可惜杨畋的作品集失传了。(未完待续)

作者: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焦拓义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2013-11-06 14:45:42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