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连城即古胜州城,位于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黄河南岸,与托克托县隔河相望。原有城垣12座,当地人称十二连城,现仅存城垣5座,经考古人员勘察,为汉、隋唐、明三个时期古城。隋唐胜州榆林城呈横长方形,筑有一条南北贯通的城墙,将城分为东西两城,西城为市肆坊区,南北长1039米、东西宽857米;东城为官署寺庙区,南北长1019米,东西宽225米;全城周围墙总长4387米,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州城。明代东胜右卫城,在隋唐城址西北角上,为东西并列的两座小城,平面为长方形,中间筑有一道南北墙,将城分为东西两城,南北长约237米,东西宽约458米。汉沙南县城在明代城垣的南面,只能看出一点痕迹,约为长方形,南北长约165米。
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汉末大乱,匈奴侵边,云中、西河之间,其地遂空,讫于魏晋,不立郡县”。公元581年,隋文帝为防止突厥南下,在时称河套的鄂尔多斯南筑起一段长城,套内兴建城邑。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在黄河河套东北角,自东向南拐湾处置榆林关;七年(公元587年)改为县治;二十年(公元600年),置胜州,领榆林(今十二连城古城)、河滨(今十二连城天顺圪梁古城)、金河(今托克托县哈拉板申古城)三县,治所在地榆林县城;大业三年 (公元607年)改胜州为榆林郡,仍领榆林、河滨、金河三县,神木、府谷地在其辖境内。当时胜州人口达15万之多,是内蒙古最大的城市。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榆林郡人郭子和以城投突厥。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郭子和归顺唐朝,其地又被梁师都所据。贞观三年 (公元629年),讨平梁师都,第二年置胜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榆林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称胜州,领榆林、河滨(今十二连城乡天顺圪梁古城)县,郡治榆林县。
这里横跨南下黄河,纵卧京畿北屏,直系中原安危,为隋唐边防重地,因隋文帝和亲,将两位公主下嫁此地,隋炀帝北巡,在此召开民族团结盛会,而载入史册,名扬天下。
唐末,胜州为西夏所占。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西征突厥诸部,大胜东还,置东胜州于河东,迁胜州百姓安置于东胜州,胜州遂废。明初在东胜州城址置东胜卫,扩大为左、右、中、前、后五卫,河西胜州城址筑东胜右卫城,与东胜左卫控制黄河交通,成为明北部边境军事阵地。明军南移据守长城一线,东胜右卫城成为废墟。(焦拓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