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08年第一期 >> 专家论坛 >> 麟 州 杨 氏 族 属 考 >> 阅读

麟 州 杨 氏 族 属 考

2013-11-07 16:44:23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265
内容提要:杨家将的故里是麟州,麟州的杨氏属何族?这在学界有两种看法。《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一,广顺二年十二月云:“初,麟州土豪杨信自为刺史,受命于周。

杨家将的故里是麟州,麟州的杨氏属何族?这在学界有两种看法。《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一,广顺二年十二月云:“初,麟州土豪杨信自为刺史,受命于周。信卒,子重训嗣。(考异曰:‘崇训’,或作‘崇勋’。《世宗实录》作‘崇训’。后盖避梁王宗训改名也。按考异则‘重训’当作‘崇训’。)以州降北汉;至是为群 羌所围,复归款,求救于夏、 府二州。”对这个记载, 一种意见 解释说“史称杨信一族为‘土豪’,似为汉族。”[1]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杨信为‘麟州土豪’,则杨氏当为世居麟州土著。”而麟州居民主要是党项部族,因此“《宋史•党项传》中的‘杨家族’当即指麟州杨家。《神木县志》中的‘杨家城’亦即指此。”[2]

这两种意见,前者并未作具体论证,因而属于一种猜测性的意见,毋须多言;后一种意见似未见他人讨论过,为目前学界所仅见,且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检索《宋史•党项传》中“杨家族”出场的历史背景,很难与麟州杨氏联系起来。

先看相关的记载。《宋史》卷四百九十一《党项传》云:

(淳化四年)是年,郑文宝献议禁青盐,羗族四十四首领盟于杨家族,引兵骑万三千余人入寇环州石昌镇。知环州程徳玄等击走之,因诏屯田员外郎、知制诰钱若水驰驿诣边,弛其盐禁,由是部族寜息。

上述引文过于简略,很难看出杨家族的地区分布和事件原委。再看彭百川《太平治迹統类》对同一事件更为详细的记载:

淳化二年正月,命商州团练使翟守素率兵屯夏州。继迁闻守素将兵来讨,恐惧。七月,奉表归顺,授银州观察使,赐以国姓,名曰保吉。外示归顺,而阴与保忠相要结戎蛮,冦边不已。陜西转运使郑文宝建议以为银夏之北,千里不毛,但以贩青白盐与边民愽籴粟麦充食,愿禁之,许商人贩安邑、解两池,售于陜西,官获其利,且困羌戎,则保吉可不战而屈。上从之。诏自陜以西,有私市青白盐者,皆坐死,募告者差定其罪,行之数月,犯法者益众。羌戎乏食,四十二族首领盟于杨家族,引万余骑冦环州石昌镇,知州程德元与殿头髙品、李神福等率三百骑撃走之。后七日,复来冦,屠小康堡,内属万余帐亦叛,稍稍归保吉,而商人贩两池盐少,多取他径出唐、邓、襄、汝间,吏不能禁。四年八月,上命翰林学士钱若水驰传视之,弛新禁,复旧制,内属羌戎渐复归顺。[3]

这两段材料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杨家族的地区分布只是说在银夏之北,或陕西以西,没有明指是麟州;二是四十四或四十二族“首领盟于杨家族,引万余骑冦环州石昌镇”,属于反叛朝廷的行为,这与杨家当时大致还是朝廷命官的身份不符。据欧阳修为杨琪所撰墓志铭可知,“新秦近边,以战射为俗,而杨氏世以武力雄其一方,其曽祖讳弘信为州刺史,祖讳重勲,又为防御使。太祖时为置建宁军于麟州,以重勲为留后,后召以为宿州刺史,保静军节度使,卒赠侍中。父讳光扆,以西镇供奉官监麟州兵马,卒于官。”[4]又据史乘所载,杨弘信为麟州刺史不久,卒于后周。[5]杨重勋卒于开宝八年七月,赠侍中。[6]杨光扆约卒于至道咸平年间。杨光扆死前仍以西鎮供奉官監麟州兵馬。[7]如果麟州杨氏聚众反抗朝廷,杨琪就不可能初以父卒于边补殿侍,继用从父杨延昭任为三班奉职,累官至供备库副使,历同提点河东、京西、淮南三路刑狱。再者,“四十二族首领盟于杨家族,引万余骑冦环州石昌镇,”也表明杨家族不在麟州境内,因为环州在麟州的西南面,其间要经过府、银、夏、延、庆等州,麟州“自界首至府州五十七里。西至夏州三百五十里。……西南至银州一百八十里。”[8]银夏之西是盐州,盐州西南至环州约三百七十五里,延州“自界首至庆州一百九十里”,庆州“自界首至环州一百二十五里。”[9]杨家族等党项部落在如此路途遥远的奔袭中,没有受到宋守军的遏制是不可想象的。而且他们为何要舍近求远,饶过银、夏、延、庆等州寇掠环州石昌镇?这也与常理不合。实际上,环州是党项族聚集的重要地区,且与杨家族族名相类者也较其他地区为多,如称作:苏家族、独家族、傍家族、慕家族、鼻家族、郭家族、旺家族、梁家族、保家族。[10]较合理的解释,杨家族应是环州党项部落中的一支,或者至少是环州周围的原州、盐州、庆州中某一州的党项部落。由此可见,淳化年间聚兵抗宋的党项杨家族,不可能是麟州杨氏。

尽管推论麟州杨氏是党项“杨家族”的论据不足以使人信服。不过这个看法确有启发性,它提醒人们思考杨家将的民族属性。笔者想顺着这个思路对杨家将与党项族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地探究。

为了说明问题,有必要了解秦汉以降麟州地区居民的来历与变化。

麟州初置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天宝以后领新秦、连谷、银城三县,治新秦。麟州设置前为“禹貢雍州之域,秦漢為雲中郡,隋開皇二十年置榆林縣,改為勝州。”先秦时麟州地区大致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区,主要分布着戎、狄、汉等族,宋人说“麟州治新秦,古白翟地。” [11]战国时曾为匈奴的势力范围。秦汉以降至唐末五代,麟州居民约有四次大的变动。《元和郡县图志》卷五,闗内道五,麟州(新秦下):

汉武帝徙贫人于关中以西,及朔方以南,谓之新秦。

宋欧阳忞撰《舆地广记》卷十八《河东路上•下麟州》[12]叙新秦时所家按语云:

按汉书食货志:武帝以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乃徙贫民于闗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今之郡县,盖其地也。

这两条记载显系出自《汉书·食货志》,经查其原文为:

    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虚郡国仓廪以振贫,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假贷。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 [应劭曰:“秦始皇遣蒙恬攘郄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为筑城郭,徙民充之,名曰新秦,四方杂错,奢俭不同,今俗名新富贵者为‘新秦’,由是名也。”] 七十余万口。[13]

根据上述记载和应劭的考释,麟州新秦之地在秦汉时有两次大的移民迁入,其居民构成有了大的变化,当是以汉族为主,其他民族为辅。

汉朝末年天下“大乱,匈奴侵边,云中、西河之间,其地遂空,讫于魏晋,不立郡县。”[14]麟州在不立郡县的时期,又为匈奴之一支“赫连勃勃有之”。[15]这是麟州居民构成的第三次大变化,其中汉族之外的民族人口应有较大的增加。

第四次麟州居民构成的大变化是与党项族的东迁南下紧密相关。隋唐之际,生活在祁连山麓、青海湖一带的党项人受吐谷浑政权和吐蕃帝国的挤压,开始向东南迁移,大致在武则天时期,灵、胜二州已有党项部落迁入。“圣历初,灵、胜二州党项诱北胡寇边。”[16]唐玄宗开元九年,党项又联合六州胡扰边,“时叛胡与党项连结,攻银城、连谷,以据仓粮。”被张说率领的唐军打的大败,“说统马步万人出合河关掩击,大破之。追至骆驼堰,胡及党项自相杀,阻夜,胡乃西遁入铁建山,余党溃散。”党项部族也分崩离析,张说乘乱招集党项部落,“复其居业。副使史献请因此诛党项,绝其翻动之计。说曰:‘先王之道,推亡固存,如尽诛之,是逆天道也。’因奏置麟州,以安置党项余烬。” [17]张说的奏请很快得到唐廷同意,于开元十二年正式设置麟州。“唐開元十二年,割勝州之銀城、連谷二邑,新秦郡并縣。至十四年,又廢郡,以屬邑還隶勝州。天寳元年,復置。尋改為新秦郡。乾元元年,復為麟州,升為振武麟勝等州節度兼都护,以勝為支都”。[18]

自此至五代宋初,麟州成为党项族重要的聚散地之一。正如《新五代史》卷七十四《党项传》所记:“部有大姓而无君长,不相统一。散处邠宁、鄜延、灵武、河西,东至麟、府之间。自同光以后,大姓之强者各自来朝贡。”《宋史》卷四九一《党项传》亦云:“今灵、夏、绥、麟、府、环、庆、丰州,镇戎、天德、振武军并其族帐。”当时麟州大致分布着兀罗族、讹二族、结当族、折御乜族、折勒厥麻三族、庞青族、香叶、策木多二族、黄女族等党项族。[19]

根据以上麟州地区居民结构发展变动的史实来看,五代后期土豪杨氏的族属,已很难确定他们是单一的汉族或党项族。在“匈奴接荒,在河一曲,党项部族、汉民混居”[20]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在血缘上或许还可追记汉族的血亲,比如唐李勣的五代孙流落西部边区以后,仍还能保留祖先的记忆,《舊唐書》卷六十七《李勣附李敬业传》云:

贞元十七年,吐蕃陷麟州,驱掠民畜而去,至盐州西横槽烽,蕃将号徐舎人者,环集汉俘于呼延州,谓僧延素曰:“师勿甚惧,予本汉人,司空、英国公五代孙也。属武太后斲丧王室,吾祖建义不果,子孙流落绝域,今三代矣。虽代居职任,掌握兵要,然思本之心,无忘于国。但族属已多,无由自拔耳。此地蕃汉交境,放师还乡。”数千百人,解缚而遣之。[21]2492页。

象已经“胡化”成为蕃将的李勣五代孙,犹记得祖先的“蕃族”毕竟是少数,杨氏虽世居麟州,但五代以前的渊源已漫不可知。只是从“杨”姓依稀可知其与汉族的渊源关系,[22]宋仁宗以后,在以党项族为主体的西夏所辖区内,尚保有多个汉族姓氏,且多是上层统治者,其中包括杨姓。[23]

不过,由于长时间的“胡化”或“蕃化”,麟州地区的民风、民俗都表现为党项族的特色。党项人尚武和善骑射,“劲弓折膠,重马兔乳”[24]“好勇喜猎”[25]“西虏之俗,善骑射。”[26]杨氏也颇受此风俗的影响。楊業“少倜傥任侠,以射猎为事,所获比同背尝倍。谓人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如用鹰犬逐雉兔耳’。”[27]《宋史》卷二百七十二《杨业传》说:“业不知书,忠烈有武勇,有智谋。”这条记载经李裕民先生据欧阳修《书遁甲立成旁通历后》辩正,以为并不符合事实。实际上由欧阳修的记载可知,杨业连属于记载用兵与天时地利关系的《遁甲立成旁通历》一类的书也收集、钻研,更不必说那些常见的兵书了。因而可以肯定地说,正是因为杨业精于兵学,才能做到善于用兵,他绝不是一勇之夫。[28]杨业能够熟读兵书,可能始自他弱冠事北汉世祖刘崇以后,也可能是受党项“以兵为务”[29]习俗的影响,自幼喜好兵书,而后一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西夏的建国者元昊就是自幼熟读兵书,“常携《野战歌》、《太乙金鉴》。”[30]杨业自少年时即有“我他日为将,用兵亦如用鹰犬逐雉兔耳”的雄心壮志,也从一个侧面透露出他喜好兵书的消息。杨氏世居麟州,与党项族通婚,实是当地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虽然就目前所见材料,还不能完全断言戏剧中说杨业之妻佘太君即是府州党项族人折太君,但是“折氏世有府州,麟、府毗连,两州土豪结姻,固事理之所许也。……业妻之为折氏,似无可疑;至其是否为折德扆女,则不敢必也。”[31]党项酋豪普遍实行一夫多妻制,[32]这个习俗直到生活于宋真宗、仁宗时代的杨氏子孙仍保持着,杨业的侄孙杨琪“初娶穆容氏,又娶李氏。”[33]若再从麟州整体社会风俗来看,其党项族的特征就更加明显。上官融《友会談叢》记《麟州府》风俗云:

在黄河西,古云中之地,乃蕃汉杂居。黄茅土山,高下相属,极目四顾,无十步平坦。廨舍庙宇,覆之以瓦,民居用土,止若栅焉。架险就中,重复不定,上引瓦为沟,虽大澍亦不浸润。其梁柱榱题,颇甚华丽,下者方能细窥。城邑之外,穹庐窟室而已。人性顽悍,不循礼法,公事惟吏,稍识去就,除兹而下,莫吾知也。俗轻生重死,悔性亡义,凡育女,稍长,靡由媒妁,暗有期会,家不之问。情之至者,必相挈奔逸于山岩掩映之处,并首而卧,绅带置头,各悉力紧之,倐忽双毙,一族方率亲属寻焉。见不哭,谓男女之乐,何足悲悼。用彩绘都包其身,外褁之以毡,椎牛祭设,乃以其草密加纒束,然后择峻岭架木为高丈,呼为女栅,迁尸于上,云于飞生天也。二族于下击皷饮酒,尽日而散。予大中祥符七年,随侍至,闻土人多言,却不之信,是时王师折惟中出廵边徼,拉予偕往,遂深入不毛,往往见女栅致于岭上,而新者毡角宛然,异俗如此,其低徊昵爱又如此,呜呼,州境去京不及二千里,而土风差殊可骇。……([34]

杨氏在五代宋初时期能世代统治以党项部族为主的麟州,其生活习性当与党项人已别无二致,换言之,他们可能是具有汉族血缘的党项人。这可从以下三方面得到验证:

一、欧阳修在为杨琪所做墓志铭中,叙其家族兴起是这样描述的:“杨世初微自河西,弯弓驰马耀邉陲,桓桓侍中国并毗,太师防御杰然奇,名声累世在羌夷。……”[35]一语道破麟州杨氏是从“羌夷”中发展起来的。这里所言的羌,一般是指党项羌。

二、前揭杨家将世居麟州为土豪,欧阳修说:“所谓土豪者,乃其材勇独出一方,威名既著,敌所畏服。又能谙敌情伪,凡于战守,不至乖谋。若委以一州,则其当自视州如家,系己休戚,其战自勇,其守自坚。又其既是土人,与其风俗情接,人赖其勇,亦喜附之,则蕃汉之民,可使渐自招集。”故依靠和委任土豪御边曾是五代宋初的重要政策。灵州土豪冯晖之子冯继业在宋初觐见太祖时就说“灵州非蕃帅主之,戎人不服,虽卫、霍名将,必见逐矣。”[36]“五代之末,中国多事,四方用兵,惟制西戎,似得长策。于时中国未尝遣一骑一兵,远屯塞上,但任土豪为众所服者,以其州邑就封之,凡征赋所入得以赡兵,由是兵精士勇,将得其人,而无边陲之虞。”[37]当时与麟州相邻的其他党项族居住区,著名的土豪有府州折氏,为党项大部族,世居河西,自后晋、后汉以来“控扼西北,中国赖之”。后周时,世宗建府州为永安军,以折德扆为节度使。[38]丰州在麟州的北面,居有藏才族,亦是党项部落。宋太祖开宝二年,其首领王甲来归,宋置丰州以处之,未几,王甲卒,宋以其子王承美知州。“开宝五年授承美丰州刺史”。[39]夏州李氏和灵州冯氏更是雄居一方,无用赘言。

三、宋初有鉴于唐末五代藩镇跋扈,厉行削藩,这一政策也波及对西部土豪的委任,“太祖廓清天下,谓唐末诸侯跋扈难制,削其兵柄,収其赋入。自节度使以下,第其俸禄,或四方有急,则领王师行讨。事已,兵归宿卫,将还本镇。虽为长策。然当时大臣不能远计,亦以朔方李彛兴、灵武冯继邺徙于内地,自此灵夏渐敝,中国命将出守,发兵就屯,千里就粮,远近骚动,十年之中,兵民交困。”[40]因而到宋仁宗时西边战事告急,宋大臣又重新提出在西边委土豪御边。宝元二年,鄜延环庆副都部署刘平上攻守之策曰:“招集土豪,授以职名,给衣禄金帛,自防御使以下,刺史以上,第封之,以土人补将校,勇者贪于禄,富者安于家,不期月而人心自定。”[41]庆历四年,欧阳修在论麟州防御问题时亦提出“今议麟州者,存之则困河东,弃之则失河外,若欲两全而不失,莫若择一土豪,委之自守麟州坚险,与兵二千,其守足矣。”“必用土豪,非王吉不可,吉见在建宁寨,蕃汉依吉而耕于寨侧者,已三百家,其材勇则素已知名,况其官守,自可知州,一二年间,视其后效,苟能善守,则可世任之,使长为捍边之守。”[42] 刘平、欧阳修所言的土豪无疑都指的是“蕃族”。

有关党项族是源自羌族还是鲜卑族,目前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讨论,有一点取得了共识,即不论西夏主体民族是出自羌系还是源于鲜卑,在其形成发展变迁过程中,已不是由历史上的单一民族发展而来,它是一个经过多民族融合后产生的新的共同体。[43] 实际上党项族不仅具有羌族、鲜卑血缘,而且还融合着汉族、吐蕃等族的成份。特别是在党项、汉族、吐蕃族杂居的地区更是如此。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李华瑞



[1] 周伟洲:《早期党项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48页。

[2] 汤开建:《五代辽宋时期党项部落的分布》载《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第1期,后收入氏著《党项西夏史探微》,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第147—148页。又见氏著《穆桂英人物原型出于党项考》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重申:“我怀疑世居麟州的杨家亦即《宋史党项传》中的‘杨家族’”。

[3] 《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太祖太宗经制西夏。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第49—50页。

[4]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巻二十九,《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国书店1994年,第206页。

[5]《资治通鉴》卷二九一,广顺二年十二月,中华书局1982年,第9487页。

[6]《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九。中华书局1997年,第2034页。

[7] 聂崇歧:《麟州杨氏遗闻六记》,《史学年报》第三卷第一期。收入氏著《宋史丛考》第387页,中华书局1980年。

[8] 王存:《元丰九域志》卷第四,河东路,中华书局1984年,第166页。

[9]《元丰九域志》卷第三,陕西路,第120页、第108页、114页。

[10] 汤开建《五代辽宋时期党项部落的分布》载《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第1期,后收入氏著《党项西夏史探微》,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64—169页。

[11] 曽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七《边防河东路麟府路废垒》。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26—516页。

[12]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16页。

[13]《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第四下》,中华书局2002年,第1162页。

[14]《元和郡县志》卷五,《关内道五麟州(新秦下)》。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15] 曽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七《边防河东路麟府路废垒》。第726—516页。

[16]《新唐书》卷一一六,《陆余庆传》,中华书局2003年,第4239页。

[17]《旧唐书》卷九十七,《张说传》。第3052—3053页,中华书局2003年。

[18]《太平寰宇記》卷三十八,《关西道十四麟州》。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69—327页。

[19] 汤开建:《五代辽宋时期党项部落的分布》载《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第1期,后收入氏著《党项西夏史探微》,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第148—149页。又参见周伟洲:《早期党项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65—266页。

[20]《张乖崖集》巻第八,《麟州通判厅壁记》,中华书局2000年,第75页。

[21] 参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六,贞元十七年七月己丑。第7597页。

[22] 杨光亮先生称:“杨业是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裔。”《杨氏家族历史上的两大亮点——从弘农杨氏到杨家将》,蔡向升、杜雪梅主编:《杨家将研究》(历史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37页。但未见具体论述,不知根据何在。

[23] 史金波:《西夏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87页。

[24] 杜牧:《樊川文集》卷十五,《贺平党项表》,四部丛刊初编(126),上海书店1989年,第3页。

[25]《西夏书事》卷十六,庆历二年七月。

[26] 蔡襄:《端明集》卷十九,《论地形胜负》。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090—487页。

[27] 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五十五引《杨文公谈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21页。又《東都事略》卷三十四,《杨业传》亦有相类的记载。

[28] 李裕民:《杨家将新考三题》,《晋阳学刊》2000年第6期。

[29]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七,关西道;又见《西夏书事卷十六,庆历二年七月条。

[30]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十一,明道元年十一月壬辰。第2593页。

[31] 聂崇歧:《宋史丛考》第379—380页。

[32] 汤开建:《党项风俗述略》,《西北民族研究》创刊号,1985年。后收入氏著《党项西夏史探微》,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第236页。

[33]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巻二十九,《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206页。

[34] 陶宗儀:《說郛三种》第四册,第136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35]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集》居士集巻二十九,《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第206页。

[36]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 开宝二年九月庚戌,中华书局1979年,第231页。

[37] 《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一百二十五,寳元二年闰十二月,中华书局1985年,第2956页。

[38] 《宋史》卷二百五十三,《折德扆传》。

[39] 《宋会要辑稿》方域二一之九。

[40]《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一百二十五,寳元二年十二月,第2956页。

[41]《续资治通鉴长编》巻一百二十五,寳元二年十二月,第2957页。

[42]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河东奉使奏草卷上《论麟州事宜剳子》,第920页。

[43] 参见拙文:《20世纪党项拓跋部族属与西夏国名研究》,《宋夏史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55—271页。

相关文章
2013-11-07 16:44:23
2013-11-08 08:12:45
2013-11-08 08:08:42
2013-11-08 08:03:49
2013-11-07 16:44:23
2013-11-07 16:42:22
2013-11-07 16:39:43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