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09年第一期 >> 专家论坛 >> 满门忠烈杨家将 >> 阅读

满门忠烈杨家将

2013-11-08 15:34:16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369
内容提要: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五代后周建立大宋王朝。直到979年,宋太宗才灭掉割据今天山西一带的北汉,勉强完成统一大业。

一.历史背景、民族关系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五代后周建立大宋王朝。直到979年,宋太宗才灭掉割据今天山西一带的北汉,勉强完成统一大业。可是,幽云十六州仍在契丹人手里,使得中原地区长期处于辽朝的威胁之下,这成为宋太宗的一大心病。太宗一直希望夺回幽云十六州,真正完成统一;契丹也试图南侵中原,骚扰边境,获取好处,两国战争不断。

在与辽朝的长期对峙中,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忠臣良将,杨家将便是其中最富于传奇色彩的一家人。

今天,我们就来讲杨家将的故事,讲史书记载的杨家将,也讲戏曲小说里的杨家将。我们先从杨家将第一代主将杨老令公开始……

二.“老令公”杨业(《雁门关》《金沙滩》《李陵碑》)

1.归降大宋

他为什么被叫做“老令公”,为什么他曾经是大宋王朝的敌人呢?

杨业,原名杨重贵,他是麟州(今陕西神木)人,15岁左右就投在麟州刺史刘崇的帐下。刘崇后来做了北汉的皇帝,也赐他姓刘,名继业,在北汉做到建雄军节度使。中唐以后,节度使一般都加中书令的官衔,中书令尊称令公。后人称其为“杨老令公”,就是由此而来的。

宋太祖立国以后,多次攻打北汉,杨业都是殊死抵抗,宋太祖的统一大业一度受阻。北汉与契丹结盟对抗宋朝,,杨业其实并不赞成这一政策,他认为契丹贪利弃信,今后一定对北汉不利。他建议让他率奇兵袭击契丹,“藉河东之地以归中国,使晋人免于涂炭。”可惜这个建议当时并未被北汉采纳。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军围困太原,切断外援,使之成为孤城。当时北汉皇帝是刘崇之孙刘继元,连他都已经投降了,杨业还死守太原,直到宋太宗派刘继元去招降,杨业才面北再拜,恸哭解甲,归降大宋。

在后世的戏曲小说中,杨业归降大宋这个情节被淡化,甚至省略了,是基于民间意识的取舍,目的是突出“杨家将抗辽的民族气节”。

2.威震契丹

杨业归降宋朝后,回复姓杨,单名业,但辽人有时仍称其为杨继业。北汉灭亡后,宋太宗当年就打算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没能成功。但宋太宗没有放弃这一决策,他知道杨业“老于边事,洞晓敌情”,任命他为代州(今山西代县)知州兼三交(今太原北)驻泊兵马部署,成为三交都部署潘美的部下,屯兵防辽。杨业上任之后,深知代州的关键在雁门关,加紧修筑了雁门关等十几座关寨,大大加强了防御力量。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杨业归降的第二年,契丹辽景宗耶律贤率十万大军南犯雁门关,当时杨业手下仅数千骑兵,总共一两万人马。这场仗怎么打呢?不能力战,就智取。杨业率数百精锐骑兵,由小陉绕至雁门北口,到达契丹背后,南向与潘美的部队合击,大败辽军,杀辽朝驸马侍中萧多啰,俘辽将李重诲。

雁门关大捷之后,“杨无敌”的威名远播,成为杨家将的第一号领军人物。他的骁勇善战,让辽军胆战心惊。只要一看到杨业的旗帜,就落荒而逃。两年以后,契丹派兵三万再次进攻雁门,杨业与潘美再次击破来犯的辽军,杀敌三千,乘胜追击,进入辽国境内,破垒三十六,俘敌万人,牛马五万。

杨业归宋不久,就屡立大功,受到太宗的青睐与朝廷的奖赏,必然引起某些有心之人的妒忌。《续资治通鉴长编》载:“主将戍边者多嫉之,或潜上谤书,斥言其短”。这个“主将”指的很有可能就是潘美。太宗在这件事情上做得很有心机,“上皆不问,封其书付业。”太宗连看都不看就把信原封不动地转给杨业,一方面表示自己对杨业的信任,另一方面也是暗示杨业,他的一举一动自己都了如指掌,一举两得。这件事里也预示着杨业日后命丧陈家谷的命运。不幸得很,仅仅过四年,杨业就在与辽朝的战争中壮烈战死。这样一位让辽人畏惧的骁将,怎么会如此结局呢?

3.命丧陈家谷(雍熙北伐)

宋太宗对夺回燕云十六州念念不忘,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决定北伐,史称雍熙北伐。

1遥控指挥

大家知道,宋朝重文官而轻武将,行兵打仗时,文臣为主帅,武将为副帅,以达到牵制监督的作用。而宋太宗另一个猜疑防备武将的方法就是用“阵图”“遥控”指挥战争。皇帝事先设计好作战的阵图交给出征的将帅,让他们不折不扣地执行。可是,战争形势瞬息万变,主帅却只能按“既定方针”打仗,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战略,真是荒谬之极。这是北宋对辽作战一败再败的重要原因,也是杨业战死的原因之一。

2兵分三路

太宗这次事先制定的战略部署是兵分三路。

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帅(就是戏曲小说中的潘洪,即潘仁美),杨业为副帅,出雁门关(今陕西代县北),攻打关外各州;中路军以田重进为统帅,出飞狐口(今河北涞源);东路军以曹彬为主帅,率宋军主力,缓慢行军,虚张声势,以牵制契丹兵力,使之无暇对付中路军和西路军。等中西两路军队得胜后,东路军就可以变虚为实,三军会和,同时进攻幽州。在安排三路统帅时,第一,太宗精心挑选了主帅与副将,并且明确主帅对副帅的绝对领导权;第二,太宗对每一路军都委派了心腹文臣当监军,这些监军不仅对统帅监督权,关键时刻还有权与主帅一起决策军事。这也是杨业战死的主要原因。

三路大军一开始进展都很顺利,尤其是潘美、杨业指挥的西路军,连夺云、应、寰、朔四州,取了宋朝建立以来北方边境的最大胜利。这夺取四州的战功,宋方记载都归功于主帅潘美,而辽朝的记载却更符合实际,只有云州是潘美收复的,其他三州都是杨业的功劳。

这时候东路军却出了问题。主帅曹彬不甘居于佯攻配合的地位,贪功冒进,一路打下了涿州(今河北涿县),与契丹名将耶律休哥激战,结果主力全线崩溃。契丹的幽州之患解除后,挥军西进,对付中、西路军。不得已,宋太宗下令整个大军撤退(中路军退守定州,西路军撤回代州),同时命令潘美和杨业将云、应、寰、朔四州的百姓迁回内地。

但是,没等云、应、寰、朔四州的百姓安全南撤,契丹大军便已逼近代州。这个时候,杨业建议避开敌军主力,不与契丹正面交锋,应该攻打敌军侧面的应州,吸引契丹军向东,从而使云、朔两州的百姓可以安全迁到石碣谷,再派强弩手千人扼守谷口,用骑兵在中路声援,就可完成撤离任务。

但是,主帅潘美和监军王侁、刘文裕并不理会杨业的建议,还是要求杨业出雁门关,与契丹决战。杨业据理力争,反而遭到王侁的耻笑和诬陷,他说:“君侯素号无敌,如今领精兵数万,却逗挠不前,不会是别有企图吧!”

这番话显然是戳中了杨业曾经是降将的痛处,杨业无奈之下只得出战,他临出发前流着泪对潘美说:“这一仗,必定不利,我本来就是一个降将,死不足惜。但皇上不但不杀我,反而把兵权交给我。我不是不想攻打敌人,只是想寻找机会立功,来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现在你们怀疑我逃避敌军,那我就应先战死在沙场上。”他要求潘美在陈家谷两则埋伏弓箭手和步兵,作为接应,留下退路,以免全军覆没。

3全军覆没

杨业率部出战,两军交锋,契丹军边打边退,想引宋军入埋伏圈。杨业虽知是计,却不能后退,只能进攻。最后,契丹军将杨业团团围住,杨业寡不敌众,拼命突围,边退边打,从日中一直打到了日暮,终于退到了陈家谷口,却发现连半个宋兵都没有。原来,两军开战之后,王侁派人登高瞭望,看不到契丹军队,以为杨业得胜。潘美等人为了争战功,率部队离开谷口,进军二十里,却听说杨业战败,竟然下令全军撤回了代州。杨业见大势已去,抚胸大哭,对士兵们说:“你们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一起战死不值得,可以突围去报告天子。”可是,他手下兵将无一人撤离,都发誓要以死报国。

结果,杨业全军覆没,无一生还,这其中包括杨业的儿子杨延玉。杨业的马被契丹大将耶律奚射中,坠马被俘。杨业被俘后,耶律斜轸劝他投降。杨业叹息说:皇上对我恩重如山,委以抗敌守边的重任。没想到今日反被奸臣迫害,逼令赴死,致使王师败绩。我今天被俘虏,还有什么脸面活着呢?”绝食三天之后,含恨而死。

后世人有感于杨业与李陵有着类似战败被俘的命运,而又要突出杨业不愿意步李陵投降异族的气节,故而戏曲舞台上,让杨业撞李陵碑而死,而有《李陵碑》一剧,以凸现杨业的忠烈,增添壮烈的悲剧色彩。

4.潘杨案

杨业死前说被奸臣迫害,奸臣为谁,不言而喻。死讯传回朝廷,朝野上下无不为之愤叹。可宋太宗似乎并没有放在心上,只赏赐了杨家绢布各百匹,粟十石。后来,由于折太君和杨延昭的争取,太宗皇帝才又下令赏布帛千匹、粟千石,并追赠杨业为太尉、大同节度使。迫于舆论,潘美被降官三级,降的也只是检校太师等虚职,监军王侁和刘文裕除名,但一年后,潘美便官复原职、王、刘二人也被再度起用。

这段历史,后世被敷衍成《清官册》,常演于京剧舞台。《清官册》讲杨令公碰碑而死之后,六子杨延昭入京状告潘洪(潘美)通敌卖国,陷害杨家将。潘妃从中作梗,八贤王调霞谷县令寇准升为御史,两人定计,假设阴曹,夜审潘洪,潘洪招供,最终被定罪。

后世人同情杨家,痛恨潘美,才会有这样的故事流传。但是,在北宋的历史上,潘美不仅没有通敌卖国,反而还是有相当贡献的开国元勋。后周时代,潘美就和赵匡胤交情非浅,在陈桥兵变中,又立下大功。之后,潘美为宋朝的建立南征北战,功勋卓著。潘美和宋太宗还是儿女亲家,他的第八个女儿嫁给了太子赵恒,就是后来的宋真宗。潘美死后,也以忠臣身份配享宗庙。

当然,对杨业的死,潘美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在监军王侁强迫杨业出兵的时候,作为主帅的潘美并没有阻止,甚至是默认了这种近似于让杨业“送死”的作战策略。其次,在杨业出兵之后,作为久经征战的主帅,潘美没有按照杨业的要求,在陈家谷口派兵接应,使杨业毫无退路。更有记载说,杨业死后,潘美和王侁为了免于获罪,隐瞒了杨业之死的真相。潘美的所作所为,确实有妒功忌能,置忠臣良将于死地的责任。

在杨家将的小说与戏曲中,在《李陵碑》前还有《金沙滩》的传说,称辽朝天子设计,邀请宋朝皇帝(即宋太宗)去辽朝大营议和,宋人不知对方真假,为保护皇帝安全,由杨业长子延平扮成宋帝,其他六兄弟护驾前往。席间,辽朝伏兵出击,大郎、二郎、三郎殉国,四郎被俘,五郎逃到五台山出家做了和尚,只有六郎、七郎突围而归。后来,《四郎探母》、《五台会兄》,都是由此衍生出来的。但这些都缺少历史依据,只是表达后来人的感情与心理而已。

5.契丹为杨业立庙

是是非非,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杨业的威名和气节不仅赢得宋朝百姓的赞扬,也赢得了辽国军民的崇敬。在今密云县北的古北口,契丹人为杨业修建了一座庙,叫杨无敌庙。契丹人为什么要给敌将立庙呢?

余嘉锡提示:“《辽史》于擒其他宋将,仅一书或再书,独于杨业之擒之死,则既见于纪,复见参与陈家谷一战诸将之传,且大书特书,不厌其烦。此何故欤?岂非以素日畏之重之,而喜其一旦成擒乎?”契丹人一方面因其被擒致死而喜不自禁,一方面因其身前忠勇无敌而奉为神灵。余嘉锡指出:“昔匈奴杀李广利而终祀为贵神。契丹之立业祠,得无亦类是乎?”因而辽朝立杨无敌庙,可能与契丹人崇拜英雄的心有关。杨业素有杨无敌威名次打败契丹军队,他的骁勇善战也赢得了辽军的敬重。杨业死后,契丹为他建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据说,杨业的骨殖就安放在庙中,于是后世虚构了《昊天塔孟良盗骨》这样的故事。

三.杨家男将:杨延昭、杨文广

杨业死后,杨家定居开封。民间流传杨业有七个儿子,这与《宋史·杨业传》记载是相符的,依次是延昭、延浦、延训、延瓌、延贵、延彬和延玉。七兄弟中在陈家谷之战中只有老七“延玉亦没焉”。但是,其中只有杨延昭及其儿子杨文广有传,其余人只载人名,未见事迹。

1.杨延昭

延昭本名延朗,因为避皇帝祖先的讳后改名。杨业最喜欢这个儿子,常说:此儿类我。每次出征打仗都带着他。从历史记载看,他应该是老大,为什么后来变为杨六郎呢?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他虽是杨业的长子,但在杨氏大家族中同辈排行为第六,故称六郎;另一个说法,古人以天上星宿比拟世间战将,传说辽人迷信,认为天上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星专勊辽国,而杨延昭的战功对辽朝最具威摄力,因而被辽人视为那第六颗星转世,故而叫他杨六郎,而后出口转内销,六郎的叫法也在宋朝境内流传开来。

在雍熙北伐时,杨延昭随父出征,担任西路军先锋,攻打朔州和应州。他身先士卒,流矢中臂,血染征袍,仍奋战不止,全军士气大振,一举拿下朔州。

后来,杨延昭长期镇守保州、遂城一带,这里是契丹人南下的咽喉之地。史书上记载的杨延昭的经典战役有两次。

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辽承天太后率大军,攻遂城,遂城危在旦夕,城中军民惊慌失措,只有杨延昭镇定自若,他下令全城青壮年全部登上城墙,不分昼夜全力守城。当时已是寒冬十月,杨延昭下令军民汲水浇城墙的外侧。一夜之间,城墙变成了冰墙,无法攀登。契丹大军只能望“墙”兴叹,无可奈何,只好退兵。这时候,六郎乘机出击,截获许多武器,翻败为胜。时人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攻不破的“铁遂城”。

第二年(公元1000年)冬天,为报遂城之败,契丹派数千轻骑偷袭杨延昭部杨延昭将计就计,让主力部队埋伏在羊山(在今河北徐水西50里),只派骑兵出击辽,且战且退,把敌军引到羊山,然后伏兵四起,歼辽兵百姓为纪念这次战斗,改羊山为杨山,流传至今。

最能体现杨延昭大将之才的事情发生在宋辽澶渊之战的时候。当时契丹大军围攻澶渊,朝野震动,真宗甚至想到了南逃但杨延昭却独具眼光,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作战机会,于是上书真宗说:契丹顿澶渊,去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可是宋真宗已经被契丹的骑兵吓破了胆,一心想着议和,没有采纳杨延昭的建议。杨延昭见机不可失,率领自己的部队“抵辽境,破古城”,战果颇丰。真宗知道了这件事,立即派人去监视他的行动,阻止他进一步行动,以免闯下什么祸来

1005,杨延昭升任保州(今河北保定)副都部署。镇守瓦桥关(今河北雄县)、益津关(今河北霸县)、淤口关(今河北霸县东)三关,这三关是宋辽对峙的前沿阵地,杨延昭在那里镇守9年,骁勇善战,威震三关。戏曲小说中的“杨延昭镇守三关”,便是由此而来。杨延昭最后死在高阳关副都部署的任上,时年57岁,可谓英年早逝。

在戏曲舞台上,杨六郎的英勇不仅得到了真宗的赏识,还赢得了美人——柴郡主的芳心,这就是张(君秋)派名剧《状元媒》。

2.杨文广

民间传说中,杨六郎有一个儿子,杨宗保,阵前收妻,娶回了大名鼎鼎的穆桂英,生下了杨文广。但是,史书记载杨延昭的儿子就是杨文广,并没有杨宗保这个人。

据《宋史》记载,范仲淹镇守陕西与西夏作战时,偶然遇到杨文广,与语奇之,置麾下后来杨文广又跟随狄青南征,任广西钤辖,屡立战功。1068年,杨文广调任西北秦凤路副都总管,击退西夏进攻。可见,杨文广平西、征南是确有其事的,这大概是后来十二寡妇征西佘太君百岁挂帅》等故事的源头。史书记载杨文广最有名的战役有“筚篥之战。宋军名将韩琦派遣杨文广筑筚篥城,文广先声言要到喷珠筑城,然后急行军赶到筚篥,连夜修筑防御工事,等到天亮的时候,西夏军队赶到,看到严阵以待的宋军,如坠五里雾中,只好退兵了。杨文广乘机派部队掩袭,斩获甚丰”熙宁七年(1074年),宋辽再起争端,杨文广献阵图并取幽燕策,但朝廷尚未回复,他就病故了。

除杨延昭、杨文广之外,杨家其余儿郎未见史书记载。戏曲舞台上盛演不衰的《四郎探母》等剧,想必是出于对杨家将的敬慕,虚构而成的。杨家将的故事在仁宗以后就在民间流传开来了,以文艺方式广为传播可能是在宋室南渡以后。在民间传说戏曲小说中,杨家将几乎决定了国家的安危。但从史书的记载看,杨家四代大多位列偏裨,在北宋政治舞台上并非中心人物。

原因何在呢?

众所周知,自北宋与契丹对峙以来,其后相继与西夏、金朝、蒙元兵戎抗争,在与北方政权的较量中,从总体上而言,宋朝不仅从未占过上风,而且先是被女真灭了北宋,退缩东南一隅,最后连南宋也被蒙元所取代。相比之下,像岳飞大败女真一样,杨家将当初也曾令契丹闻风丧胆,《宋史》卷272《杨业传》说杨业“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契丹望见(杨)业旌旗,即引去”,这让一般民众感到,倘若当初杨家将不遭陷害而获得重用,依靠他们保家卫国,人民或许能够安居乐业,后来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元的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基于这种认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就通过讴歌杨家将的神勇无敌,表彰他们保家卫国的辉煌战绩,用戏场代偿失落的战场,杨家故事很容易引发人们的同情和尊敬

其实广为流传,为人称颂的,又何止是杨业与“六郎父子”呢?

四.杨门女将

戏曲小说中,杨门女将的风头胜过杨家的儿郎。佘太君百岁挂帅;七个儿媳妇、两个女儿八姐九妹个个武艺高强,能征善战,连丫鬟排风也上得战场;孙媳妇穆桂英更是巾帼英雄,穆柯寨生擒杨宗保,大破天门阵,挂帅平西等等。

只是,这些事情在真实的历史中并不存在,只有佘太君和穆桂英有蛛丝马迹可寻。

1佘太君

“太君”为宋制封赠,丈夫和儿子的官职在刺史以上,照例封为太君。但是,“佘太君”这个人物在宋代并无记载,最早出现在元代杂剧《谢金吾诈拆清风府》中。谢金吾的原型是北宋的谢德权,此人为官不讲情面,奉旨拓宽开封街道时,他上拆达官贵人府邸,下撵小商小贩,落下骂名,后世被编排成反面角色。可见这出戏基本上是虚构的。)而且,在《谢金吾》这折戏里,佘太君是一个被谢金吾一推就倒的老妇人,完全看不出她有高强武艺。

到了清代,在地方志和笔记里才出现杨业娶折德扆之女的记载。清光绪《保德州志》记载(杨业)北汉,为建雄节度使,娶折德女,后归宋,复姓杨。折氏,性慧敏,尝佐业立战功,号杨无敌。后战死陈家谷潘美、王侁畏罪,欲掩其事,折辩夫力战获死之由遂削二人,除名为民。”“佘”可能是“折”的误读。宋初武将中确有折德扆这个人。《宋史》有《折德扆传》,折德扆是镇守西北的将领,和同是武将的杨业联姻,是有可能的。出生在武将家庭,折太君自然能征善战,智勇双全,性情刚毅,后来成为杨业强有力的帮手,所以在抗辽斗争中立过赫赫战功。在杨业过世后,俨然成为杨家将的军事统帅和精神领袖。

(京剧)《百岁挂帅》、《杨门女将》

2.穆桂英

所谓穆桂英破天门阵的传说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纯粹出于传说。讲杨宗保与孟良前往穆柯寨讨降龙木,被穆桂英生擒。穆桂英慕杨宗保少年英才,与之结为夫妻。(《穆柯寨》)穆桂英献出降龙木,挂帅统军,大破天门阵,为杨家立下奇功。(《天门阵》)后来,杨宗保在边关战死,穆桂英再次披挂上阵,统帅三军,平定边关。(《杨门女将》)

史书上也无穆桂英其人,我们也只能一些蛛丝马迹。宋欧阳修《杨琪墓志》:“杨琪初娶慕容氏,又娶李氏。”杨琪是杨文广的堂兄,慕容氏是宋辽交界地区的鲜卑族。“穆”可认为是从“慕容”而来。前面说了,史书并无杨宗保这个人,我们可推测是穆桂英嫁的是杨文广,至于后来怎么成了杨文广的母亲,就不得而知了。由此,杨文广征西(前文有交待),她的妻子穆桂英当然会跟随,所以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征西,也就有了历史的源头。

至于杨门女将中的柴郡主(《状元媒》)、八姐(《挡马》)、九妹、杨排风等,就查无此人了,多半是后世人的虚构了。

3.时代需要杨门女将

在元代的杨家将传说中,杨门女将除佘太君,穆桂英与杨八妹、杨九妹却尚未露面;元代杨家将传说虽然已有杨宗保破天门阵的记载,但着墨不多,依然以杨六郎为主角,与后来我们看到的杨宗保一跃成为破阵主角截然不同。由此可以推断,在杨家将故事中,第三、四两代(即宗保、文广)与杨门女将的部分,其主体应该形成于入明以后。杨门女将的故事是在明代开始流传开来的,为什么一个男人的故事会演变成为以女性为主角呢?这和明朝的时代背景有关系。

首先,明朝中期也饱受北方民族的侵扰,民族矛盾激化。明英宗也曾一度被瓦剌俘虏。明世宗时,鞑靼也经常扰乱明朝边防。这个朝代也需要像杨家将那样的英雄出现,可是杨家三代都已经死在边关战场上。人们想到,可以让他们的妻子、姐妹出来继承遗志,加入战场,这样也更有戏剧性。

其次,“杨门女将”也是对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形象的反映和呼唤。明代妇女一方面仍然处在严苛的“三从四德”的枷锁之下,另一方面也开始渴望独立,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明代女性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提高,也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杨门女将”不再是男人的附属物,而是能和男人一样骑马打仗,保卫国家的独立女性。

同时,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像李贽那样具强烈反封建色彩的思想家,他认为: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短长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受他的影响,汤显祖创作了惊世骇俗的《牡丹亭》。我们可以认为,杜丽娘是在爱情、婚姻、家庭关系中的个性觉悟者,而“杨门女将”则可算是事业上的女强人。

 

-------上海电视台戏曲频道讲述词  虞云国

相关文章
2013-11-08 15:36:50
2013-11-08 15:34:16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