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09年第二期 >> 文化长廊 >> 杨家将的史实与传说(连载之五) >> 阅读

杨家将的史实与传说(连载之五)

2013-11-08 15:44:28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84
内容提要:宋朝消灭北汉后,形成了和契丹南北对峙的格局。早在公元四世纪,也就是西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居住的少数民族契丹族,就逐渐兴起。隋末唐初,契丹族已有四万士兵,依附于唐朝。

第五章  在抗辽前线

一、北方来了契丹族

宋朝消灭北汉后,形成了和契丹南北对峙的格局。早在公元四世纪,也就是西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居住的少数民族契丹族,就逐渐兴起。隋末唐初,契丹族已有四万士兵,依附于唐朝。之后,契丹日渐自强独立,便与唐朝公开对抗,发生多次大战。山西河津人薛仁贵,就曾与契丹大战于黑山,后来安禄山,也曾与契丹作战,但以失败告终。唐朝后期,国力渐衰,契丹族却迅速发展壮大,并且开始南犯。公元902年,契丹就曾到达山西雁门关以北地区,攻下九郡,劫掠人口九万多,牛马等牲畜无数。这是契丹族首次大规模进入山西。905年,契丹耶律阿保机与唐末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会盟于云州(山西大同),联合攻打刘仁恭,契丹将今北京市周围地区的居民大批虏掠到北边。

公元907年,朱温废唐自立,唐朝灭亡。就在这一年,契丹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族首领。经过内部激烈争夺,阿保机终于在916年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从此,契丹经常南下,与中原各国发生激烈的冲突与战争。就在阿保机建国当年八月,契丹进犯朔州(山西朔州市),暂时占领山西北部地区。第二年,契丹进攻幽州(北京市),之后劫掠河北保定以北地区。926年,阿保机(辽太祖)逝世,次年,耶律德光为皇帝(辽太宗)。929年,契丹又攻占山西北部区。936年,石敬瑭卖国求荣,向契丹求援,耶律德光于九月进入雁门关,到达太原,打败后唐军。第二年,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之地于契丹。从此,现在的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北京等地,都成了契丹的领地,契丹占有了北方的广大地区。这燕云十六州,一直到南宋宣和年间,才为金及南宋所有,契丹占领达一百八十多年。占领十六州后,契丹把幽州改称南京,云州改称西京。辽国的都城上京称临潢府(辽宁省巴林左旗)。石敬瑭的儿子石重贵还算有骨气,不愿向契丹称臣,943年,联合攻辽,耶律德光以五万骑兵讨伐后晋,双方在澶州(河南濮阳)激战。契丹没有战胜,便掠夺财物和居民返回。945年,耶律德光再次南下,在邯郸、安阳一带,双方又一次激战,契丹败此,晋军追击,攻下秦州(河北保定),耶律德光骑上骆驼逃命。可惜石重贵骄兵无谋,终于在947年被耶律德光打到开封,石重贵向契丹投降。

947年二月,耶律德光正式建国号为大辽,历史上又称契丹国为辽国。从公元983年到1066年之间,辽国又改称契丹。为方便起见,一般史书都以契丹、辽国并称,不以严格的年代界线为准。就在这一年,耶律德光病死于回军途中,辽世宗耶律阮即位。951年刘崇在太原称帝时,求援于辽。辽世宗在率军支援北汉途中,被人杀死,穆宗耶律璟即位。此后,辽国曾多次派兵支援北汉,与后周及宋对抗。周世宗柴荣见辽国欺人太甚,便于959年带兵反攻辽国。周世宗到达沧州(河北)后,数万周军攻入辽境,水陆并进,攻克河北益津关、瓦桥关和淤口关,河北重地三关为周所有。北汉兵曾出军相助辽国,多被各地周军所败。正当风华正茂的周世宗准备北进夺取幽州之时,却得了重病,只得班师。燕云十六州中的莫州,瀛州和易州,为周所有。

宋太祖立国后,面对强大的辽国,明智地采取了暂时共处的和平政策。宋太祖专门设立了金库左藏库,“俟所蓄满五百万缗,遣使北虏,以赎山后诸郡;如不从我,即散府财以图攻取。”(《渑水燕谈录》卷1)这就是说,宋太祖准备以钱财,而不是以战争,来取得石敬瑭割给契丹的燕云地区。宋太祖攻打北汉时,辽国曾援汉,但宋辽的共处关系未破裂,宋辽曾订立和约。此后,宋多年对辽采取和平姿态,宋辽之间除因北汉而战争外,并没有大的战事。

从以上对契丹历史简单回顾中,不难看到,契丹族的发展壮大,伴随着的是经常向南扩张,有时甚至越过黄河,直达开封。从民族平等的观点出发,契丹族的发展与强大,是历史的进步。然而如果以掠夺中原地区的人力、物力作为代价,就不可取了。契丹南下之时,以武力作后盾,肆意掠夺财富和人口。史载契丹经常“纵胡骑四出,以牧马为名,分番剽掠,谓之打草谷,丁壮毙于锋刃,老弱委于沟壑,自东西两畿及郑、滑、曹、濮数百里间,财蓄殆尽。”。(《资治通鉴》卷286)这种野蛮的屠杀和劫掠,理所当然地引起广大民众主要是山西、河北、河南人民的不满、反抗与仇视。杨家将的抗辽,之所以能在百姓中流传和歌颂,正反映了反抗外来压迫的爱国民族精神。

二、难翻的热饼

宋太宗在太平兴国四年消灭北汉后,被胜利冲昏头脑,认为攻打辽国易如反掌。于是既不让疲劳已极的军队休整,更不对将士犒赏,也不想回军开封,而是从太原起兵,直取幽州即辽国的南京。宋太宗希望在幽州与辽军决战,以期消灭辽国,统一天下。如能达到目的,宋太宗的威信将会提高,自己的龙椅也就座稳了。

要进攻强大的辽国,不作充分准备,凭一时冲动,自然难以成功。宋太宗手下的将领们,都能看清楚。只有崔翰等少数将领,同意北伐,大多数将领都心里反对征辽,嘴上却不敢说。也有胆大的,对宋太宗说,从这里直取幽州,好比翻转热饼,十分方便、容易。大将呼延赞一听火了。当着宋太宗的面,大声说:书生之言不足尽信,此饼难翻,弄不好要烫手的。可是,宋太宗不听忠言听狂言,急于兵发太原,六月到定州(河北定州市),进入辽国地界,过岐沟关,到达涿州(河北涿州市)。一路上未遇辽军大规模抵抗,便到达幽州城下,宋太宗进驻幽州城外宝光寺。为什么宋军如此顺利直达辽之南京,原因是契丹向来是集中骑兵于北边,对于燕云地区,仅驻极少量军队。如果要打仗,骑兵便从北边星夜南下,赶往前线。即使是辽国的重镇南京,也仅有万余兵马,在城北驻防。这万余兵马,很快被宋军打败,退还幽州城内。宋军像包围太原那样,包围了幽州城。宋太宗连日督阵,加紧攻城。可是接连进攻半个月,幽州城还是攻不破。

辽国得知宋军直抵南京,赶快派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率领全国精锐骑兵,直奔南京,要同北宋(后来的史学家将宋朝以金兵占领开封,宋微宗、宋钦宗被金所俘,宋朝南迁为界,分为北宋和南宋)决一雌雄,以防宋军占领南京后,从古北口北上,深入辽境。耶律沙的先头部队到达南京近郊的高梁河畔。宋太宗立即派兵迎战耶律沙。辽先头部队兵不多,为宋军所败。宋太宗得意忘形,正准备追击撤退的耶律沙。七月六日,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的后续部队赶到高梁河。两支辽军左右包抄宋军,天黑之时,耶律休哥叫每个士兵手拿两支火炬布阵。但见遍地都是火光,宋军心理上有点怕。城内辽军听到救兵已到,便打开城门,摆开阵势,在城墙四周鸣鼓助威,老百姓大声齐呼,声震云霄。宋军在辽军的包抄、声威面前,吓得不知所措。夜里伸手不见五指,宋军又失去联络,宋太宗指挥失灵。将士们不知道皇上在何处,宋太宗无法控制局面。宋军乱成一锅粥。据说,就在找不见赵光义之际,一部分人曾商量立随军的赵德昭为帝。后来,宋太宗得知此事,心里十分不痛快。最终迫使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自杀。

在高梁河附近,宋军被辽军打得落花流水,死伤万余人。宋太宗在慌乱之中,坐上驴车连夜逃命,一直逃到涿州,在宋军大溃退途中,“北虏(辽军)追之,(宋太宗)仅得脱。凡行在(行宫)服御宝器,尽为(辽军)所夺,从人宫嫔尽陷没,(宋太宗)股上中两箭,岁岁必发。”(《默记》卷中)这真是一次丢人败兴的大逃命,辽军穷追不舍,一直追到涿州。陆续溃退下来的宋残兵败将,心有余悸,仍然乱作一团,准备接着南逃,宋太宗急忙派崔翰去整顿队伍,安排队形。自己退到定州。布置防御后,这才惊魂稍定,继续向南撤退。辽为报宋包围南京之仇,一不做二不休,当年九月,又曾派骑兵南下,一直打到镇州(河北保定)。不过,这次辽军没有占到便宜,被宋军击退。

这就是北宋第一次大规模北伐辽国,结果热饼难翻反烫手,以宋军彻底败北而告终,燕云地区没有收回,反而损兵折将,宋太宗丢人显眼,威望下降。杨业是否参加了这次北伐战争,史书上未有只字记载。只有宋末元初人徐大焯的《烬余录》中,说是“太平兴国五年,太宗莫州之败,赖业扈驾,得脱险难。先是,帝出长垣关,败契丹于关南,旋移军大名,进战莫州,遂为契丹所困。杨业及诸子奋死救驾,始得脱归大名。”不过,《烬余录》并非信史,而是传说之录,不足为凭。传说、小说、戏曲中,杨家将曾大战金沙滩,救出宋太宗,杨家为此而牺牲几个儿子,四郎被俘,五郎逃到五台山当了和尚。这不是历史真相,暂且不提。

杨业归顺宋太宗后,当时还在太原的宋太宗,除了赐杨业姓名之外,还任命杨业为左领卫大将军。所谓领卫大将军,名义上好听,似乎是环卫官,有保卫皇宫和皇帝之职,其实是虚衔。虚衔就是给你一个官衔,只领薪,不做事,没有权,因而“所称十二卫将军,皆空官无实”(《宋史》卷166),不能指挥一兵一卒,更谈不上去保卫皇帝。实权在都指挥使等的手里。了解了宋初的官制,就可以清楚,杨业归宋之时,没有任何兵权,宋太宗也不可能给他兵权,更不可能如此信任他,让他去指挥保卫皇帝之职。刘继元降宋后,被封为右领军卫大将军,跟着宋太宗,住在行宫里,宋太宗派人监视。杨业的处境要好一些,可能没有人监视,但不是宋太宗的心腹。宋太宗知道杨业是武将,要用杨业,这要有一个过程。可见,即使杨业跟随宋军北伐,因为没有兵权,不可能在高梁河之战中建立奇功伟绩。至于杨业父子拼死救驾之说,就更谈不上了。如果杨家将确实拼死救出宋太宗,那杨业真要一步登天,成为宋太宗的救命恩人而飞横腾达。有人认为,史书上之所以不记载杨业救驾之事,是因为怕宋太宗丢人,因要为皇帝讳。这种看法,太缺乏历史常识。历代的史官和众多的知识分子中,从来有秉笔直书的传统。宋太宗不怕别的,就怕史官记录其言行。宋太宗坐驴车夜逃,身中两箭,都有人纪录。如果杨业真的使宋太宗幸免于死,有什么理由不记录呢?即使宋太宗的御用文人不记录,那众多参加北伐的文臣武将,难道他们都没有一点良心,集体隐瞒此事?

历史和传说,是应当分清楚的。历史必须真实,可靠。而传说、戏曲、小说、电影、电视,则允许夸张、虚构,无中生有地渲染。

三、杨业在代州

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四年四月离开首都汴京(开封),消灭北汉,北征辽国,受了箭伤,在八月才回到汴京。经过这次高梁河大战,宋太宗才体会到契丹的骑兵确实厉害。骑兵运动比步兵快,在平原上来回驰骋,冲杀起来步兵难以抵挡。骑兵也有不利因素,碰上崎岖山路则无论速度还是威力,都要大打折扣。像山西中北部地区,山高路险,骑兵的威风就差多了。为了防止辽国骑兵深入河北、山西南部,守住边界,宋太宗一回开封,就安排部署边境防辽事务。在山西方面,潘美被任命为河东三交口都部署,杨业被任命为郑州防御使。十一月初,宋太宗又“命(杨)业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并且送去不少钱财。

为了弄清楚杨业当时的身份,这里有必要说一点宋初的军事编制情况。宋初的军队,大多集中在首都开封,称禁军,这是宋朝的精锐部队。负有保卫首都安全之职。每遇大的战事,则派禁军到外地执行任务。宋太宗平北汉,用的就是这些部队。在边境,主要是河北、山西边境地区,宋朝也派驻了一定的武装部队,以保边境安全。这些边防军,有不小的战斗力,但已不如中央禁军。为了加强对边防军的领导控制,皇帝派得力的军职人员去任职。这种任职有年限,由军官们轮流担任,统管某一地区的将领,称驻泊都部署。潘美担任河东三交都部署,就负责山西的军事工作,相当于山西军区第一把手。杨业为部署,实际上是副职,也就是副司令。不过,杨业由防御使转成代州剌史,就不仅是潘美的助手了。防御使其实也是没有军权的虚职,比团练使高,比观察使低,一般也不到本州去。杨业名义上是郑州观察使,但仍没有军权,闲住在京城。用不着真的到郑州去。知州就不同了。知州是有职有权,既是地方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长官,集军、政、民事于一身。杨业担任代州知州,本人不但要去代州任职,而且要统管代州的军政事务。由于代州是宋辽边境战略要地,杨业到代州去,主要任务还是在军事方面,以防御辽国进犯宋境。因此,杨业虽为潘美副手,但由于是代州知州,因而实际事务,差不多都要由杨业来做,包括代州的防御。潘美一般住在三交(阳曲),而不到代州去。杨业名义上是山西军区的二把手,但常驻代州,代州以外的军事问题,他也不会多管。由于雁门关当时属代州,因而山西方面的防辽,实际上也是代州防辽。代州以外的其它地区,辽军一般也不去找麻烦。从这里可以看到,杨业自从被任命为代州知州兼驻泊兵马部署后,山西方面的抗辽重担,实际上压在了杨业肩上。潘美的担子也不轻,不过他可以不管具体事务。宋太宗之所以给杨业以如此重担,当然首先是因为杨业是有名的战将,而且原来就在山西,了解山西情况。另外,杨业是个讲义气的血性男子汉,既然你皇帝待我不薄,我杨业自当为你尽忠效力。宋太宗大概也看到了这一点,因而放心让杨业去卖命出力。

杨业风尘仆仆,从开封出发,回到山西,来到代州城。宋初的代州,所辖区域比现在的代县大得多,管辖着相当于现在的原平、宁武、繁峙、五台和代县本身的广大地区。在代州管辖区内,有雁门、宁武、偏头三关。河北三关称内三关,山西三关称外三关。这三关之中,以雁门关最为重要。代州西北的雁门关,“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飞雁出于其间。”(《天下群国利病书》)确有一人把关,万夫莫开之势。正是因为代州有此三关,因而代州成为“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匙。根柢三关,咽喉全晋。”(《读史方舆纪要》卷40)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是山西存亡的关键。若代州有失,则山西全境难保。

到代州后,杨业当然知道身上的担子有多重。为了防备辽军越过边境进犯代州,杨业日夜操劳。五十多岁的杨业,在代州将近七年。这是他一生中光辉的七年。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平易近人,与下属同甘苦;战阵演练,与士卒同刀枪。他为政简易,不搞虚假的形式主义,他有错归已,功劳赐赏,则归之他人。他勤俭节约,从不浪费国家钱财。宋初的代州,冬天比现在严冬还冷,但杨业办公、治军,不设火炉,别人冻得发抖,他却神态怡然,照样工作。这样的地方长官,这样的军队将领,有谁不佩服?有谁不拥护?这样的将军训练、带领出来的士兵,能不勇往直前,置生死于度外?

为了防备辽军进犯,杨业一方面励精图治,提高边防军素质,一方面在代州各地加紧构筑工事,修建要寨。据李裕民教授考证,杨业所修建的要寨有阳武寨、崞寨、楼板寨、土登寨、石夫寨(以上在今原平县)、西陉寨、雁门寨(以上在今宁武县)、茹越寨、大石寨(以上在繁峙县),以及胡谷寨和大石寨。这些边防要寨,在杨业及后人的抗辽防辽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宋代名臣包拯即包青天包公就曾说过,“先朝以骁将杨业守代州,创筑州垒,于今赖(依赖)之。”(《包拯集》卷1)

四、锋芒初试

宋太宗北伐,一直打到辽国的南京,使辽国再也不相信双方还能和平共处。尤其是辽国的武将们,本来就不愿意长住荒漠之地,总想南下劫掠。如今宋太宗破坏了和约,正好给辽国以口实。因此,宋辽双方局势变得紧张,都在加强战备。就在杨业到达代州之前几天,辽国在代州北的雁门、西陉、防国、南川等地,首先修筑边防要寨。在宋朝的边防门口筑攻守方便的兵寨,对宋是个威协,因而当地宋军奉命追击辽军,破坏其边寨。接着,山西边防地区宋辽双方多次发生军事冲突。不过这些冲突,规模都不大。

太平兴国五年三月,辽国在河北方面暂时按兵不动,将军事进攻的重点,放在山西方面。辽军由北面直取雁门。恰好潘美到代州视察,得知辽军已到达宋国境之内,便与杨业商定,由杨业领数百名精锐骑兵,从西陉抄小路到雁门北口,潘美则领兵由北向南,前后夹击辽军。杨业领兵前往,数百骑从敌后向南冲杀。杨字旗在山谷中迎风飘扬,杨家军在山谷中跃马横刀,个个精神抖擞,意气风发。他们在为保卫国家民族,保卫人民生命财产而战。他们以一当十,勇猛杀敌。杨业身先士卒,挥舞长枪,冲向敌人。辽军在山谷里前进,料想不到自己的背后,竟然出现如此神速的宋军,前有潘美的拦击,后有杨业的追杀。上万辽兵被打得昏头转向,进退无路。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被杀死,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被活捉。

这一仗,是杨业与辽军的首次大战,打得有智有勇,十分漂亮。杨业初试锋芒,即威震敌胆,契丹军呼杨业为“杨无敌”。山西军民对杨业敬重有加。宋太宗为表彰潘美、杨业,让他俩升级,杨业由郑州防御使升为云州观察使。云州即山西大同。当时,大同早已由石敬瑭割让于辽,成为辽国的西京。杨业当然不可能到云州去。其实,杨业也用不着去云州,因为防御使和观察使,都不是实际军事职务,而是相当于如今的少将、中将这样的军衔。由防御使升为观察使,相当于少将升成中将,仅仅是表示军阶和待遇的提高,而不是权力或职务的升级。宋军的军政官制很复杂。有人弄不清楚防御使是虚衔,还在那里考证杨业担任郑州防御使时,能管辖几个县。那就要闹笑话。防御使不是实际职务,观察使也是如此。杨业从北汉归宋后一年多,就升为防御使,(正式升杨业为防御使,是这年十二月)曾引起了原北宋边防将领们的妒忌和反对,有些人还写信给宋太宗,告杨业的状。宋太宗看后,把这些信密封好,派人亲手交给杨业。宋太宗的用意,是想表示对杨业的信任,让杨业更忠诚于皇上。杨业也清楚皇上的用心,对宋朝和赵光义更加忠心。

或许是杨业雁门大捷鼓舞了宋太宗,或许是宋太宗为挽回高梁河之败的面子,重塑自已的形象,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在这年的十一月,从开封起程,渡过黄河,经澶州到达大名,企图再次与辽国决战,进军幽州。由于有人反对,加上宋太宗自已也认为难操胜券,因而装装样子后,乘机下台阶,命令河北方面加强战备,自己则高唱“一箭未施戎马遁,六军空恨阵云高”(《石林燕语》卷7),从大名返回首都。在京城,还有许多人主张北伐辽国,攻取幽州。只有张齐贤等人表示不同意。张齐贤在北汉消灭之初,就到过忻州任知州。他认为,只要“守要害,增壁垒,左控右扼,疆事甚严,恩信已行,民心已定”,那么即使辽国从“雁门、阳武谷来争小利”(《长编》卷21),也是可以抵挡并战胜的。杨业的实践证明,这是张齐贤了解山西情况、符合山西实际的建议。

实际上,潘美、杨业确实在山西宋辽边境地区“守要害,增壁垒”。不但曾在代州等地建立堡寨,而且深入到了辽控制区,夺取要害。据《后山谈丛》记载:“代北界天池,巡侯不至。潘美节度河东,新庙舍,作碑记,岁遣府卒祀之。”后来,辽国也想到天池去祭庙,并改变地界。但由于以属南朝()地,未敢擅修(《全辽文》卷4)百年之后,辽国“来争地界”,企图多占宋朝国土。由于有碑文记载,辽国才没有得逞。天池在宁武县西南的管涔山上。还有,“三交西北三百里,地名固军,溪谷险绝,敌之所保,多由此入侵。潘美潜师袭之,敌弃城遁,军使安庆以其族来降,因积粟屯兵守之。自是敌不敢侵轶,边民以安”。(《长编》卷22)这事发生于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初。固军即宁化堡,在今宁武县北。总之,潘美曾深入到辽境,抢占要地,以巩固边防,更便于抗击辽军。这在这一年,宋太宗曾两次准备大举北伐辽国,并且约请渤海国共同攻辽。只是由于渤海害怕辽国太强,宋朝打不胜辽国,渤海反而要激怒于辽,自身受害,所以对宋太宗的约请未曾响应。宋太宗还是觉得单独攻辽把握不大,才未曾兴师动众。这里需要说明,上述天池记碑、攻占固军两事,史书上只记为潘美的行动,而未记杨业。这是由于潘美是山西方面边防总管、正职,杨业是副职,史书从简要出发,只记正职之名,以代表全体。所以,上述行动并不能说杨业没有参与,甚或是潘美叫杨业带领部队去行动。尤其是在杨业管辖的代州地区内发生的事,潘美不可能越过杨业而自已单独行动。

太平兴国七年(982)五月,辽国又一次较大规模地南下。契丹三万骑兵分三路,一路进攻高阳(河北高阳县东),一路进攻府州(陕西府谷),另一路进攻山西雁门。进攻山西的辽军,“潘美击破之,斩首三千级,逐北至其境,破垒三十六,俘老幼万余口,获牛马五万计。”(《长编》卷23)。这是又一次在代州击败了辽军的进攻,并且再一次大获全胜。这次胜利,不但斩杀辽军上千,而且将山西辽国境内的三十六个边防堡垒全部破坏。至于将辽境内的人民迁回宋境,以及夺回其牛马,是宋辽双方战争中经常有的事。尤其是契丹,南下之后,总要抢掠带回财物、牛马,以及普通老百姓。据推测,这里所记的人口及牛马数字,是潘美上报时,夸大了的。夸大战果以图提级赏赐,也是宋、辽两国军队中的家常便饭,这种报喜不报优的状况,可以说成了中国的历史传统。正由于是潘美上报的这次战役,所以史书上又没有记录杨业。笔者可以肯定,这第二次雁门之战,杨业不仅参加了,而且是打败辽军的主力。因为雁门关一带正好在杨业的防区,而且是重点防御区,杨业怎能袖手旁观。更何况潘美常驻三交,他很难及时赶到代州,去对付辽国的突然袭击。

就在这一年的九月,辽国景宗皇帝耶律贤到云州打猎游玩,在祥古山突然生病,急忙回程,到焦山(山西大同北,内蒙丰镇县境南)时死去。其子隆绪即位,才十二岁。十二岁的皇帝当然不懂事,便由母亲萧氏承天太后垂帘听政,权力便转移到萧太后及大臣韩德让手中。此后数年,宋辽双方相对平静,都在积极备战。宋太宗虽然念念不忘北伐以收复燕云,但在没有充分准备好之前,也不敢轻举忘动。杨业在代州,加紧训练士卒以提高战斗力。

作者:焦拖义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2013-11-08 15:44:28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