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09年第四期 >> 遗址遗迹 >> 麟州寨堡考 >> 阅读

麟州寨堡考

2013-11-11 08:54:14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321
内容提要:麟州为唐宋边寨重镇,其辖区在今陕西北部的神木县境。麟州从唐开元间(724)置,历五代、宋,到金兴定初(1217)罢,建制延续近500年。

麟州为唐宋边寨重镇,其辖区在今陕西北部的神木县境。麟州从唐开元间(724)置,历五代、宋,到金兴定初(1217)罢,建制延续近500年。因处西北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必争之地,故历代修筑了不少军事性寨堡。特别是宋代,为阻止西夏侵袭河东,构筑了严密的防御体系,“堡寨星联,边维屏列”。各种史志典籍对此多有记载。这些寨堡今何在?不少文史工作者曾通过考古发掘、史料考证,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因史志记载多有出入,还有不少问题未弄清楚。笔者在从事地方史志工作后,曾经对神木境内的遗址进行过一些实地考察。本文拟对麟州所属县城、川塞和重要寨堡做一些粗浅考证,以就教于专家。

一、县 

麟州从唐开元建制,领属新秦、连谷、银城三县,一直至宋政和四年(1114)虽辖境有增损,辖县未变。乾德初(963),州治从麟州城移吴儿堡,到乾德五年升为建宁军,又移治旧所。

新秦  麟州州治所在地。据《元和郡县图志》(以下简称《元和志》)记载:“初,汉武帝徙贫人于关中以西及朔方以南,谓之新秦。天宝元年,置以为县,取旧地名”(按这里的记载有误,按原文意思是将贫人迁徙关中以西及朔方以南的新秦中,而按地理位置说,新秦中在关中以北不在以西。对照《汉书》可知,应是将“关中以西的贫人迁徙朔方以南新秦中地”或“西”为“北”误)《旧唐书》说:“新秦,天宝元年,分连谷、银城二县地置。”《新唐书》说:“新秦,开元二年置,七年又置铁麟县。十四年州废,皆省。天宝元年复置新秦。”新旧唐书记叙略有出入,但都肯定,新秦建于天宝以前的开元年间。关于“新秦”地名的来由,《元和志》说,取“汉旧名”,可见在更早以前,即有“新秦”之称。史念海先生在他的《新秦中考》一文中对“河南地和新秦中”做了详细考证,他引《汉书》臣瓒注“秦逐匈奴,以收河南地,徙民以实之,谓之新秦”,河南地是指阴山之下黄河以南的地方,因为“河南地的富庶是可以和关中相媲美,关中可以称为秦中,则河南地亦可称为新秦中”。新秦中原不是建制名称,而是泛指一个地区。唐以前是否有新秦建制,现还找不到确切资料。《太平寰宇记》(以下简称《寰宇记》)、《元丰九城志》(以下简称《九域志》)、《宋史》都说新秦为麟州属县,州治所在地。新秦所在地即现在神木县杨家城,因从杨弘信到子重勋孙光扆几代守麟州,杨弘信长子继业孙

延昭皆以武力雄其一方,因而得名。它位于神木县城北约15

注释:

①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新秦中考》,737页。

公里窟野河东岸山顶上。据山而建,依地势呈不规则形,西临窟野河,南北两面沟壑环绕,多处绝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为典型的军事性城堡。整个城分为东西城两部分。199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麟州城进行过试掘,发现中晚唐时期,麟州城有规模较大的建筑群体。2002年,陕西省榆林市文管会曾组织人员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钻探试掘,东城存有大量唐代遗物,西城主要是五代宋的遗存,由此可知最先建的东城是新秦,五代、宋扩建西城。2006年,古麟州城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连谷  《元和志》载本汉圁阴县地,属西河郡,在今银州儒林县(今佳县境),隋文帝于此置连谷镇,炀帝改为连谷戍,大业十三年废戍。贞观八年于废戍置连谷县,属胜州,天宝元年割属麟州。《旧唐书》、《新唐书》记叙一致,后来的地理书多因袭。连谷县城位于屈野河东岸,横阳河北的山梁上,距神木县城25公里,遗址尚存,四面城垣,断续可辨,宋时又在此建横阳堡()。因传杨业之妻折氏曾在此驻兵故俗称皇娘城、王娘城,后讹传为黄羊城,今即名黄羊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神府煤田考古队、陕西省文物普查队、陕北考古队进行调查,经考古发掘,有不少收获,征收到两个

①蔡向升编:《杨家将研究·麟州考古调查报告》,351页。

②圁阴在圁水之阴,《汉书地理志》作圜阴,惠帝五年置,属西河郡。《水经注》,中华书局,1962年,1618页。以神木境内的秃尾河为圁水,其他书记圁水为无定河,史念海教授考证为窟野河,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明圁阴、圁阳县在秃尾河下游两岸山梁上,至今有汉代城堡遗址,较为可信。

刻有“第一副将公用”的黑釉瓷罐,还有刻有“随侍横阳”等字样的残碑。榆林市文管办主任、研究员康兰英有详细的考证文章。她考定今黄羊城即宋时的横阳堡,隋唐时称连谷县。

银城  《元和志》载“银城,中下。北至州四十里。本汉圁阴地,属西河郡。汉末大乱,匈奴侵边,云中、西河之间,其地遂空,讫于魏晋,不立郡县。后魏时置石城,废帝改为银城关。周武帝二年移于废石龟镇城,即今县里是也。贞观因之,属胜州,开宝元年属麟州”。《寰宇记》新旧唐书与《元和志》一致。《九域志》记银城,“州南八十里”《陕西通志》(明嘉靖版,下同)、《神木县志》(清道光版,下同)记:“在县西南四十里”,《九域志》与省志县志说法一致,因《九域志》是以古麟州城为坐标,省志县志是以今县城为坐标,(明清地理志,省志县志都估计古麟州到今县城距离为40)而《九域志》与《元和志》相差40里。为什么相差40?原因不外乎二,一是计算有误,一是所指地址不一致。《寰宇记》基本因袭《元和志》。《寰宇记》比《九域志》成书早近100年,这期间银城是否迁徙?从《元和志》看银城名称多次变更,城址多次迁徙,隶属也先后归银州、胜州,最后归麟州,可以肯定银城遗址不止一处(先不说银城寨堡)。在古麟州南面40里、80里处都有古城遗址。在今县城东山梁上

③康兰英:《神木县麟州城黄羊城遗址考察札记》。

和县东15里处有两处古城堡遗址,经考证都不是银城旧址(见后寨堡考),而在今县城以南40里处的窟野河东岸山梁上有一座古城遗址,可以断定为银城遗址。不管距离远近,可以肯定银城在银州、胜州之间。地理志地方志记载得很清楚,银州旧属汉圁阴地,圁阴在神木西南,银城在窟野河中下游的可能性大。现在所说的银城遗址在黄石头村东北山梁上,当地居民世代相传,称为银城。还有不少传说,此城与窟野河西山上的城堡(西岸石窑村山上有旧城堡遗址),据传为父子相守,互相应援。笔者曾两次实地考察,在那里拾到不少陶片、瓷片。经专家认定为北朝、隋唐、宋时遗物。遗址四面断垣残墙犹存,残高一至三米,规模较大,南北约两公里,东西约一公里,东城墙(即古东门)缺口处有长石条堆砌,在上山入口处还有两堵石墙保存完好,现南城墙修有一座玉帝庙,据当地人说,已经年代久远,因无碑刻,无从确定具体年代。在城墙高处暸望东面和北面,烽火墩台相连。可以断定,此遗址为一处银城遗址,详情待考古认定。

吴二堡遗址

吴儿堡  《武经总要》载,麟州“乾德元年迁于吴儿堡,即今城也”《宋会要》也载:“乾德初,移治吴儿堡”,省志、县志都持此说,可以肯定麟州州治曾迁于吴儿堡。吴儿堡的名称来源,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赫连勃勃破义真于长安,迁其人筑此以居之,因名。”在迁移时间上,《元一统

①清毕沉:《关中胜迹图志》卷二四,三秦出版社,2004年,731页。

志》说:“周显德五年,刘崇不宾,移至小堡。”宋太祖乾德元年为公元963年,而周显德五年为公元958年,较之早了几年,不知《元一统志》的依据从何而来。至于麟州治在吴儿堡的时间,《武经总要》说即“今城也”可见修书时吴儿堡还在。《武经总要》修于庆历七年(1047),从《宋史》看,此时州治早已移麟州新秦。《神木县志》说,麟州在乾德五年升为建宁军后,“复还旧治”。关于迁治原因,《元一统志》说“刘崇不宾”,其他志书未提到。“刘崇不宾”多少透露了麟州移治吴儿堡的原因。

赵宋王朝是从后周夺取政权于公元960年建国的。此时北汉刘崇政权还存在,而且是宋王朝的主要对手之一。据《长编》载:建隆元年(960)三月,“先是,北汉诱代北诸部侵掠河西。诏诸镇会兵以御之”。是月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遣都将李彝玉进援麟州,北汉引众去。这里的河西是指麟、府,此时的夏、麟、府归宋。建隆二年二月,“北汉侵麟州,防御使杨重勋击走之”,三年四月,“北汉攻麟州,防御使杨重勋击走之”。乾德元年十二月,永安军节度使折德扆败北汉军数千人,于府州城下,获其卫州刺史杨璘。北汉占据河东并、代、晋阳等地,与宋对峙,不断过河扰麟、府州,宋朝廷可能出于抗击北汉的考虑,将麟州州治从新秦(杨家城)移治屈

①《长编》卷一“建隆元年三月己巳条”,卷三“建隆元年四月戊申条”,中华书局,1992年。卷四“乾道元年十二月乙亥条”。《续资治通鉴》(以下简称《续通鉴》毕沅撰,岳麓书社)5142135页。

野河西的吴儿堡,并在新秦建“神木堡”、“神木寨”,以抵御北汉进攻。

北汉在公元979年被宋灭亡,而宋与夏矛盾不断加深,因夏在麟州西,故又将州治移屈野河东新秦,以窟野河为屏障阻扼夏人。由此推断,麟州移治吴儿堡的时间不会很长,《神木县志》说乾德五年复还旧制可能有依据,北汉到灭亡十数年间已经无力西顾。

《武经总要》记吴儿堡“地形依险,三面孤绝,城中少水”。但没有说明吴儿堡的具体地址,其他史志也没有标明。《神木县志》载:吴儿堡“在县西南五十里,土城旧址尚存,周围皆绝壑,外环以山,只有西北一出入,极为险峻,土人名其地曰旧城”。笔者曾实地考察吴儿堡遗址(2)。旧城遗址所处地势与上面两书描写完全一致,遗址土墙还有当时夯土打桩孔眼,有的还有朽木遗存,南北两侧是深沟,东临河川,西北与后山相连,即为出入路径,遗址内有大量宋、金砖瓦、陶瓷片,还拾到金代大定通宝铜钱,此城在州治迁徙后仍存在很长时间,才逐渐衰落。《武经总要》说“今城是也”,可见当时还有城的规模,只不过州治已迁移。

二、川 

麟州因处冲要之地,是河东屏障、关中前哨、中原跳板,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故唐宋时有效遏制了西北少数民族的东向南侵。《九域志》、《宋史地理志》都指明麟州有“屈野川、兔毛川,五原塞”。

屈野川  即今经县城西过的窟野河川。窟野河从北到南纵贯神木。上游两大支流由口外流入,东为发源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境的勃牛川,西为发源于内蒙古准格尔旗境的乌兰木伦(旧称沙河),两支流在店塔镇石拉沟汇合为窟野河,南流200余里,经县城南下,在贺家川镇沙峁头村汇入黄河。窟野河古为交通战略要道。《武经总要》载:“窟野河路自麟州过河西入盐州约七百里,南至银州约三百里,控窟野河一带贼路,西北至麟州,南至银州,以西则地势平易,可行大军。”从窟野河所处地理位置分析了它的重要战略地位。其北接内蒙,游牧民族马队可以沿宽阔的川谷长驱南下;西面是毛乌素沙漠(宋以前为草原),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大部队机动作战,宋时夏与宋接壤区。李继迁就是在今屈野河西的红碱淖(古称地斤泽)起家的。窟野河上游连谷新秦之间的横阳河川(今店塔镇境)浊轮川(原永兴乡境)是连接丰、府州的通忂大道,是河东输饷、运兵的重要信道。唐宋时的连谷、新秦、银城三县城都建在窟野河东山梁,濒临河川。黄河流经麟州东面,南北走向,唐宋时麟州堡寨大多分布在两河川谷山梁。五代时,占据河东的北汉曾多次西向入侵麟州。后夏、麟、府出兵渡河助宋灭北汉。《武经总要》说:“至道中,五路出师一将出窟野河路。”宋庆历前后,西夏不断蚕食窟野河之西宋地,原定界首在河西五六十里,但因无堡障斥侯,夏人恣意侵耕河东之田,游骑往往直到州县城下,甚至侵扰河东。庆历四年,欧阳修视察麟州,站在城头,感慨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于是他吟道:“宣恩来到极西州,城下羌山隔一流。不见耕桑见烽火,愿封丞相万户侯”。同时写下名传千古的《渔家傲·麟州秋词》。唐宋时吐蕃、突厥、北汉、西夏多次侵犯麟州,屈野河川发生过多次大的战役,凭借险要地形,堡寨据点,严密防守,得以保全。五代战乱时,地方豪族据险防守,使生灵遭涂炭,《资治通鉴》载:“初,麟土豪杨信,自为刺史,受命于周,信卒,子重训嗣。”唐宋两朝麟州始终掌握在朝廷之手,直至南宋金人占据整个北方,麟州才沦入金人之手。

兔毛川  它是麟州的一个重要关隘。《神木县志》记,兔毛川即县城西面绕二郎山南侧汇入窟野河的川谷,今称西沟。这条河川虽然不宽,但直通边墙(长城)外。唐、宋时这里是吐蕃、西夏入侵麟州的重要关口。兔毛川出口处,南北两山连绵逶迤十数里,濒临窟野河,全是悬崖峭壁,无路可通,像两道天然屏障。宋代在兔毛川对面的山梁上修筑了几座堡寨。庆历初,西夏李元昊在攻陷丰州后,继而攻麟州。此时,麟府输馈之路尚未畅通。宋将张亢奉旨护送朝廷赏物到麟州,西夏派数万兵马在柏子寨(兔毛川附近)邀截,张亢只将三千士兵,他趁顺风之势发起攻击,夏兵自相践踏、坠

①司马光:《论屈野河西修堡状》。

②《资治通鉴》卷二九一“庆历二年后周,广顺二年十二月丙戌条”。

崖死伤无数。夏人数次出战,与宋兵大战于兔毛川,张亢一面加固东山工事,同时在山后埋伏强兵劲弩,然后诱敌进入伏地,发奇兵攻击敌阵,夏兵大败而逃,此后很长时间夏兵不敢轻易来犯。此前,庆历元年,麟州都监,麟府路沿边都巡检使王凯曾在兔毛川以六千之师破敌三万之众,李继隆也曾在兔毛川俘获敌数千计。

五原塞  《寰宇记》、《九域志》、《宋史地理志》都记:银城有“五原塞”。《陕西通志》、《神木县志》载:“五原城在县境”。《汉书》记:“汉元朔二年,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太初三年,“光禄勋徐自为出五原塞外列城障至卢朐(即克鲁沦河)”,“命游击将军韩说将兵屯之。秋,勾黎湖单于,坏光禄诸亭障(寨堡)”。唐欧阳詹有诗:“五原东北晋,千里西南秦。”《寰宇记》说:“后魏曾于此立石城县,即旧银城废县。”此后汉与匈奴在五原反复争夺数十年。在今神木县南,即银城以东,南北几十里的范围内,近年来一大批盗墓者,挖掘出很多秦汉时的文物墓葬。有匈奴饰品、军需物品、刀箭兵器、秦汉钱币,还有不少用圆木砌方坑埋葬数具甚至数十具尸骨的墓室。可以断定,这里是汉代古战场。笔者曾实地察看,也见过不少文物,可惜这些文物都散失。各种史志记载并非空穴来风。可以说五原塞、五原城,汉时曾在神

①《长编》卷一三六“庆历二年五月癸卯条”。

②《长编》卷一三三“庆历元年九月壬申条”。

③《汉书》卷六《武帝记》,中华书局,1962年,170201页。

木县境,或者说神木曾归五原。《神木县志艺文》有不少咏诵麟州的诗词,将麟州地称为五原,这些诗人中有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李益、欧阳詹、卢纶等。当然,确切结论,还待进一步考证。另外,《神木县志》还载“五原城在县西北边墙外,超害梁村山顶(今神木中鸡镇与内蒙伊旗交界处),距城九十里,旧址尚存。”在宋史中,未见有关五原塞战事的记载。

三、寨 

有宋一代,宋朝廷为抵御外侵,在麟州修筑了不少军事性的防御寨堡。《武经总要》介绍了麟州的横阳堡、临塞堡、静羌堡、镇川堡、建宁砦、神堂寨、横戎砦、通津堡、神树堡、肃定堡、银城堡、惠定堡等12堡寨。《九域志》介绍麟州三县寨堡,新秦:“神堂、静羌二寨,惠宁、镇川二堡,有兔毛川。”银城:“银城、神木、建宁三寨,肃定、神木、通津、兰干四堡,有五原塞,屈野川。”连谷:“横阳一镇,有屈野川。”《武经总要》修成于康定中(1040--1041),《九域志》修成于元丰年三年(1080)。后堡寨还有增损,前亦有兴废。《宋史地理志》载,政和四年,废银城、连谷二县入新秦,除以上寨堡外,还记有“大和砦和大和堡”,宋代史志典籍记录寨堡资料,不少名称互异。

《长编》记:“咸平五年(1002 )继迁围麟州,陷浊轮、军马(具体地不祥)等寨。大中祥符二年(1009),始置横阳、神堂、银城三寨,皆在屈野河东。”司马光曾建议在屈野河西20里修筑二堡,以遏制夏人侵耕河西之田,废弃横戎,临塞二堡,但因夏人突袭未果。《长编》记:“河东经略安抚使孙沔请废府州西安、靖化、宣威、清塞、百胜、中侯及麟州横戎、神木、惠宁、肃定、镇川、临寨等十二堡寨使臣,复创麟州西裴家垣寨(在窟野河西),积粮草以应接麟州。”(杨偕《修宁远寨蔬》:“宁远寨,在河外,介麟丰二州之间”)宁远寨应在今神木大柳塔与府谷大昌汗交界处。庆历四年范仲淹奏请在麟府境修堡寨,张亢总其役,筑清塞、百胜、中侯、建宁、镇川五寨,而麟府输饷之路始通。

宋朝廷所修堡寨因根据不同需要而筑,又历时长,不少为旧垒重新,一地多名,或多地一名,史料记载多有出入,今根据实地考察、考古资料和其他典籍互相参校,对麟州的浊轮寨、神堂堡、惠宁寨、横阳寨、静羌寨、镇川堡、建宁寨、道津堡、大和堡等,作粗略考证。

浊轮寨  遗址在永兴乡所在地北山梁上,坐落于麟州城东南10余里处,是麟州城的重要藩卫,其下为浊轮川。浊轮川为东西走向,从府谷境入神木,在石壑则入窟野河。这是西部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重要信道,也是扼制麟州城的咽喉,要实施对麟州围攻时,必须先占据浊轮寨。《武经总要》

①《长编》卷一八五“嘉祐二年二月壬戌条”。

②司马光:《论屈野河修堡状》。

③《长编》卷一八九“嘉祐四年二月乙亥条”。

言其“控合河路,至道(995--997)中以重兵戍守,置浊轮寨”。唐时即在此置浊轮川总管。雍熙二年(985),李继迁在葭芦川(今佳县境),诱杀都巡检曹光实,占据银州,转而攻麟州。六月,宋朝廷派王侁率军入浊轮川,斩首五千级,继迁遁去。咸平三年(999),李继迁又犯麟州浊轮寨,被钤辖、西京左藏库使刘文质击败。咸平五年六月,李继迁又以二万骑兵进围麟州,向东攻击,攻陷浊轮军马(遗址不祥)等寨,包围麟州城。麟府浊轮部署曹灿向朝廷求援,朝廷发诏并、代、石、隰州兵支持,麟州知州卫居实奋力出击,迫使继迁拔寨遁去。

神堂寨()  《长编》记大中祥符二年始置,在屈野河东。《宋会要》又称庆历五年置。《武经总要》:“即麟州旧城池,咸平中废,庆历中修。东南至大堡津一百里,西至故麟州,南至银城寨四十里,北至建宁寨五十里。”从大中祥符至庆历中经过30多年,《宋史》记范仲淹曾于庆历中督修神堂堡。《神木县志》载:“在县东南六十里,今名张家石寨,有土城并神庙。”县志与《武经总要》记叙不一致。其遗址在今栏杆堡镇境内,是麟州重要寨堡。元丰年间西夏入侵神堂堡,被知州誓虎击败。绍圣间,夏人寇麟州,神堂堡出兵击败。

①《宋史》卷二七二《曹光实传》,《宋史》卷四九一《党项传》。

②《宋史》卷三二四《刘文质传》。

③《长编》卷五二“咸平五年六月癸酉、丁丑条”,1136页。

④《长编》卷三三五“元丰六年六月辛亥、绍圣四年八月癸未条”。

惠宁堡  按《宋会要》记,修建于庆历五年,《武经总要》载其“西控泥多谷,窟野河一带贼路,西北至麟州,南去银城寨二十五里,北至神树寨二十里。”从这些记载,可大致断定此寨在窟野河以东,银城寨以北,麟州以南,今神木城以东。具体地址待考。

横阳寨()  它在连谷县,西临窟野川,南濒横阳川,位于屈野川、横阳川与大横水川(疑即横阳河对面东西走向的考考乌素河)交汇处,东北连丰、府州,西接夏,北通内蒙,南连银绥,是重要的军事战略据点,从隋代设连谷镇、连谷戍,到唐、五代一直有重兵驻防。《武经总要》谓横阳堡,天花中置,并说“南至故连谷县,北至横阳河”,因为连谷县址在横阳河北,如果横阳堡在连谷县北,横阳河在他的南面还隔着连谷,可见这种说法有矛盾。地理志说连谷有“横阳一镇,有屈野川”,连谷县城、横阳镇、横阳堡或在一处,互辖或邻近。康兰英考连谷县城有两处遗址,可能分别为城、寨、堡,或旧寨新修。

静羌寨  亦有堡、寨两种称谓。《武经总要》记:“控兔毛川一带贼路,东南至建宁寨十七里,西至镇川堡十二里,州三十八里,南至黄河没遮川百里,北至西界。”按此说很难确定其在何处,兔毛川在窟野河西,建宁寨在兔毛川对面窟野河东山梁上,镇川堡在窟野河东60里处,麟州在兔毛川北三里处。西至镇川堡(后有考证),说明在镇川堡东,而镇川堡西距兔毛川60里,如何“控兔毛川一带贼路?”“南至黄河”,黄河这里为南北走向,静羌只能在黄河以西。那么静羌寨究竟在哪里。从其控兔毛川一带贼路,张亢曾在兔毛川发奇兵胜夏人,疑即为县城东山旧城,此寨元时曾为云州治所。

镇川寨()  即宋张亢所筑五堡之一,在县东南60里,牛栏川东山梁上,遗址尚存。《九域志》谓银城有“兰干堡”,兰干堡在今栏杆堡村山梁上。另距栏杆堡五里的牛栏河东岸焦家坡村南山上有一处宋代寨堡遗址,考古确定为北宋寨堡,恰在麟州东南60里,与史书记载吻合。其内有大量宋代陶瓷碎片,可能即为镇川遗址,张亢筑清塞、百胜、中侯、建宁、镇川五寨,欧阳修《论麟州事宜疏》说:250里之地,列此五寨,正好麟府五寨间相距250里,俱在麟州以东。据《神木县志·古迹》,中侯、百胜二寨属神木地,在麟府交界处。中侯寨在县东南80里,今名堡子中焉,在原瓦罗乡,遗址尚存,土城残缺不全,但轮廓可辨。百胜寨,在县东南100里,今名王家寨,在沙峁乡,土城碎砖瓦陶瓷遗存很多。

建宁寨  《武经总要》:“建宁寨控张师岭一带戎马来路,康定中(1040--1041)贼陷宁远,特筑城,赐今名。”麟州在乾德五年(967)升为建宁军,建宁寨承建宁军旧名。张亢因麟州

①《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639页。

款路未通,筑建宁寨,夏人出争,张亢与战于兔毛川,发奇兵败之,遂筑五堡(包括建宁寨)为五原屏蔽。《武经总要》记其方位“东至府州中侯寨十二里,西至麟州五十里,东北至府州静化堡,北至静羌堡十七里”。但从张亢凭借建宁寨与夏人会战于兔毛川看,此寨必与兔毛川接近。《神木县志》记建宁寨在今县城东30里,名院家寨子,有土城寨墩遗址,可能即是建宁寨遗址。建宁寨为麟州重要寨堡,直到靖康元年(1126)十月金人攻陷建宁寨,知寨杨震与二子战死,才为金人所据。

通津堡  按《武经总要》说“筑城控合河津路,东至石马川(今在府谷县境)路,南至黄河一百步,西至神树堡四十五里,北至府州一百十里”。这里说的合河津路,即为岚州黄河东岸合河津(在山西兴县裴家川),与此相对的黄河西岸合河村,山梁上有一外宋代寨堡遗址,地面散有大量陶片、瓷片等,经考古鉴定为宋代遗存,可能是通津堡。

太和寨遗址

太和寨  《宋史·地理志》载:“大和寨,地名大和谷,元符二年(1099)进筑,赐名。”元符二年八月,河东路经略安抚都总管司言,麟府、岚石路,进筑太和谷等堡寨毕工,诏:“大和谷赐名大和寨”,又诏“以大和寨隶麟府路”、“大和堡隶大和寨”。《县志》记载在县西南90里,遗址在今太和寨乡所在地,太和寨村的南山梁上。城址狭长,东低西高,

①《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639页。

②《长编》卷五一四“元符二年八月辛卯条”,12224页。

由几级阶地组成,北、东、南三面为深沟,南、北宽约500米,东西连绵数里,西面山出延伸为连接外界之路,越往东,遗存愈多,有宋代陶瓷、砖瓦,有庙基、石狮子,西寨门尚存,以石块砌筑(3)。金代曾置太和县,归葭州。

 

神木县杨家将研究会  焦拖义

 

 

 

上一篇:麟州寨堡考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2013-11-11 08:54:14
2013-11-11 08:54:14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