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3年第四期 >> 专家论坛 >> 一千年前李若拙已撰《杨继业传》——杨家将史料的新发现 >> 阅读

一千年前李若拙已撰《杨继业传》——杨家将史料的新发现

2014-04-17 08:45:33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332
内容提要:一  杨业之死尚存在一些未揭开的谜团
杨业是怎么牺牲的?事实已很清楚,是王侁、刘文裕逼着杨业采取错误路线,又是潘美等人违背诺言,撤走援兵造成的。

李裕民

 

  杨业之死尚存在一些未揭开的谜团

 

杨业是怎么牺牲的?事实已很清楚,是王、刘文裕逼着杨业采取错误路线,又是潘美等人违背诺言,撤走援兵造成的。但是,悲剧发生之初,朝廷对杨业的抚恤比其副手还少,表明潘美等人隐瞒了事实真相,把责任全推到杨业头上。那么,为什么朝廷很快给予纠正,并对潘三人作了严肃处理?以前,人们只能从戏剧小说中找到一个答案,是佘太君告状的结果。历史的真相如何?现在的研究证明是刘吉冒死上奏起的作用。但是新的问题出来了,当时参加会议的4人中,杨业已死,潘等3人一起瞒报,只要他们抱成一团,朝廷何由得知真相?前几年我在论文中指出,《宋史·杨业传》所记四人,只是发言人,不是与会名单,等于没有别人在场,现已查明至少还有一位都监郭。但是,这只是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如果只有郭某1人在场,潘等3人一起给他做工作,真相就不是一下子就能揭出来的。这一定还有其他人在场,使得潘等3人无法一一做工作去隐瞒。那么,究竟还有哪些人在场呢?这是问题之一。其次,刘吉是南唐降宋的官员,而且级别并不高,为什么他一上奏,太宗就会查处呢?还有,《宋史·杨业传》所记会议真相的来源问题,一般说《宋史》的材料来自宋人编的《国史》和《实录》,然而《国史》、《实录》的记载又来自何方?

 

  解决问题的新材料终于出现了

 

201211月,我应邀赴香港参加岭南宋史讨论会,会上遇见原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李伟国,他谈起新近到洛阳,在一家文物商店购得宋人墓志拓本十七八张,其中李若拙墓志内有杨家将的新史料,他知我对此很感兴趣,以一份缩小的拓本复印件相赠。随后,我去广州参加纪念陈乐素先生110周年学术讨论会,见到李伟国发表的介绍李若拙墓志一文,公布了大部分志文,提及杨家将,但未作仔细剖析,故有必要再作进一步研究。

《李若拙墓志》为宋代状元孙仅所撰,全文如下[1]

大宋故谏议大夫赠礼部侍郎李公(若拙)墓志铭并序

门生朝请大夫、守给事中、集贤院学士、判审刑院事、柱国、赐紫金鱼袋[孙仅]

门人成州军事推官、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袁烨书并篆盖

公讳若拙9441001,字藏用。有唐郇王八代孙。大王父讳定,夏州观察使。王父讳,宗正少卿。皇考讳[光赞,贝冀]等州观察推官,赠左谏议大夫。皇妣彭城刘氏,赠本县太君。洪源巨派,姓族居高。国史家牒,勋德尤盛。子孙振振,囗囗囗冕,或主祀在镐,或因官入洛,久为唐两京人也。公即大谏长嗣也。

年十五(958),以父任补太庙斋郎。年十九(962),应拔萃,判入高等,除大名府户曹。时烈考在魏王幕府,就甘旨也。年二十二(965),举进士,故兵部侍郎、赠太师王公[2],乾德中典诰掖垣,兼掌贡籍,词宗公望,卿大夫无出其右。四年(966)春,中第者六,公居其四。失巍峨者,抑少年也。王公独以雄文博学许之,曰:“垂名不后于我矣。”寻授密州防御推官。年二十七(970),应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太祖皇帝临轩亲试,条对圣目,日及申而奏成。太祖执卷曰:“儒者有如是之才者,三千字,写亦难了,况文理乎!”迁著作佐郎。公以遇英明之主,登制策科,方伸壮志,偶辅弼之司,除著作局,靡遵故事,因致书干执政,出监商州坑冶务,行府失人,颇动物议。

太宗即位(976),改赞善大夫、知乾州。公受命次,怛然感至,乃拜章云:“官虽君恩,字乃父讳,乞守前秩。”朝旨不允。未期岁(978),坐与诈称走马使臣李飞雄[3]顷刻相见,不能辨伪,偶与其父若愚连名,太宗赫斯,事将不测。有司执议,本非党系,由是削去官籍。非公洁身有素,祖祢积庆,几难免矣。朝廷悯陷深辜,不经岁,特授尉卫寺丞,自春及秋,牵复旧秩知陇州。课最,超拜监察御史、通判秦州,重边任也。三辅雄盛,左冯尤剧,太师宋节制于藩,老于富贵,国家恤囗刑政,旋移通判同州。下车未季(按当作几),御史中丞滕中正[4]知公廉直,举奉台职,屡劾大狱,皆出片言。横迁右补阙、监在京香药[]易院,岁课五十万缗。卫王、广平王出阁,进颂称美,太宗召对,赐五品服章。

王师取代北诸县(986),将足兵食,诏公同河东漕运,飞挽粟,智计如神。随大军入云中,登城,望而叹曰:“古郡也,既得之,患失之,守之者将何人乎?”乘传赴阙,奏便宜事,太宗益加赞叹。飞狐北副将杨继业不还,公惜其勇而有谋,为众不救,虑史氏失其功实,乃撰《杨继业传》传于世。

太平兴国纪号之后,六合为家,厥民富庶,先帝念吴越、荆楚、巴蜀、并汾之地,新奉职贡,梯航实劳,朝至夕到,填委京邸,乃置水陆发运司,专决留滞,事权禄位,吏局白直,亚三部一等,与计相抗行文牒,命公贰职,待器能也。

日南国自征讨不取之后,屯戌贪泉,积岁未解。雍熙中(986年十月),黎桓服我德,惧我威,请罪纳款,乞授真爵。太宗仁抚远俗,遂以分阃可之,诏公借秘书监持节往焉。车服仪注,悉从官给。遵路日,具行人之式,缙绅咏皇华诗,饯于都门之南,荣观者如堵焉。爰止海滨,黎桓备兰舟桂楫,迎出天池,接于境上,冠盖色目,尚存窃号,寮属称呼,仍多僭拟。公遣左右通好,责以臣礼,明谕受恩之则,俾改从事之官。黎桓听服,靡不禀正,公然后揽辔徐行,始相见焉。翊日,黎桓具军容舞拜命,士民欢呼曰:“复见汉之衣冠矣。”馆谷浃旬,燕会朝夕,屡以大贝明珠,间列撙俎,公略不流视,主师官联,愈增恭畏,因取先陷蛮使臣邓君辩以归,交贽礼币,赆行方物,非书送者让去,由是橐中装绝于他使。周岁复命,对扬日,面奏异域风俗,黎桓喜受正朔两使之恩。太宗曰:“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卿得之矣。”所获例物,连书上进。系榷法者入公帑,余皆回赐。迁起居舍人、三司盐铁判官。

幽、蓟阻兵,镇、定、瀛、运之务,出河北转运使(994),改职方外郎,面赐金紫。秩满归阙,直昭文主客郎中、充江南转运使。(至道二年正月,996南郊覃恩,加骑都尉。

交州自公奉使后,朝廷累颁恩信,行人或非其人,黎桓多聚巨蟒侮之。至道中,来扰海隅,国家谓公前使得宜,亟召赴阙,借礼部侍郎,持节再往(至道二年七月)。黎桓郊迎曰:“万里小国,叠降玉趾,潇湘之会,何以加也。”公申明存大体,俾箕踞慢态变为肃容,南鄙顿安。

时公之力,未出番禺,太宗晚驾(997),转金部郎中。入觐日,今上面慰出疆之劳,仍赐座,对数刻。召试三题,迁兵部郎中、充史馆修撰。越旬,与吏部郎中王禹[5]9541001)并命知制诰。

咸平初(998),天下诸侯十二荐士,圣上谅荫不言,诏公同知贡举,一依唐室故事,放榜后,序门生,谢衣钵,醵宴题名,绰有元和、会昌之风焉。南郊礼毕,加上骑都尉。公再使城,染郁蒸之气,渐成疾疹,数乞假告,除右谏议大夫(1000),封陇西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经半载,病稍间,奉诏出河朔,密计边事,引进使何承矩[6]副焉。复命差知州,未发轫,改知贝州军州事。甘陵在渭北,水陆冲要,甲兵屯聚。是时,单于飞骑,颇有侵轶,朝廷以公文武之才,故赖兹任。

咸平四年(1001)五月二十五日,旧疾膏肓,终于治所,享年五十八。皇上闻之,嗟悼颇久,给加等。七月五日权殡于东京西郊法宝院。岁在丁巳(天禧元年,1017),嗣子以襄事拜章,乞假奔走上都,扶护先君洎三母及弟妹灵柩,卜孟夏月二十有二日,归永兴军万年县洪固乡大赵村祖茔,礼也。

首娶郑氏,早亡,先封马,以长子立朝,追赠福昌县太君。次娶郑氏,封会稽县君,皆故奉先县令郑嗣光之女、尚书左丞韬光[7]之侄也。胄贵门清,二姓所慕。女工母则,四德无亏。次娶汾阳郭氏,范阳符氏,并封本县县君,簪组余庆,公侯令孙,宜配君子,享汤沐之荣焉。

有男六人,长曰,举进士第,守秘书丞、知耀州。次曰缅,随侍南使,卒于湘潭。次曰缜,大理评事、监阆州商税。次曰绶,次曰总,未冠而卒。次曰绰,京兆府士曹参军,俱以终词,必谋克荷,陈力就列,常惧辱先,龙驹凤毛,斯不忝矣。有女四人,长适前进士曹实,次二人早亡,次一人在室。

呜呼!公禀英粹之气,赋奇俊之姿,岁力学,手不释卷,爱周公、孔子之书,嗜子长、孟坚之史,凡经于口,即暗于心,虽古号经笥、汉圣无以加也。天性纯孝,丁考妣忧,殆至毁灭。未壮室,三取文章之科。我朝儒风大盛,已六十年,由宰相而下,比公策名,莫有及者,爰佐初筵,动有婉画,典山泽之利,固出纳之宏。通守大藩二,出知列郡三,仁义化民,或强明畏吏,考绩皆最,真良二千石也!佐邦计,绾利权,叹厚敛为不法,用轻赋为至公,常欲富国振斯箱,如坯之咏焉。奉使南域,小陆贾之功;演诰西掖,下元稹之誉。主文柄,贤者进,滥者退。居谏司,直者喜,佞者惧。历事三圣,垂四十年,凡受一官,述一职,未尝有缺。三圣乃眷,不谓不至,越知命之年,始直史职,代王言。捐馆之日,官止谏议大夫、阶朝散大夫、勋上骑都尉、爵开国男、邑三百户而已。议者谓公符彩沉整,俨若有大臣之风;襟量宏显,慨然负丈夫之气。才美超迈,所望渲沸,宜副将相之拜,为当轴者忌,而止于此乎!

呜呼哀哉!嗣子等以远日有期,惠书求志,仅器业浅陋,辱公殊常之遇,泽宫选士,擢冠四科。先飞鹦谷之春,获继雁行之美。践扬台省,从容馆殿。切还报德,遽恨颓山。虽乏好词,难于牢让。谨为铭曰:

岳渎炳灵,景纬腾精。挺生王佐,郁为国桢。公实人杰,奕世扬声。紫气钟异,仙李流英。髫年老成,弱冠秀出。才周变通,名兼望实。一命起家,三捷入室。乃斯厚,惟良有秩。践更外计,均输所资。两使绝域,专对是宜。既吟红药,爰伏青规。获麟纪事,华衮无私。壮志凌云,徽猷迈俗。妙誉铿金,英词润玉。仰贺推心,常思效足。方协帝畴,奄终天禄。命不臧兮泣琼瑰,哲人逝兮泰山颓。隙驹谢兮不返,朝露兮增哀。远日臻兮即长夜,佳城郁兮永无开。

墓志的作者孙仅(9691017),字邻几,蔡州汝阳人。自幼聪明过人,22岁即已出版诗集《甘棠集》一卷[8],著名诗人王禹偁读后赋诗称赞,并预言:“明年再就尧堦试,应被人呼小狀元。”[9]果然到下一榜时,高中状元,时在咸平元年(998),而主考官四人中正有李若拙,时任“权同知贡举”[10],所以孙仅在墓志中署名时自称门生。几年后,孙仅升任知開封府、给事中。为人正直敢言,宋真宗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玉清昭应宫,孫仅作《骊山詩》二首加以讽刺,最后二句云:“秦帝墓成陈胜起,明皇宫就禄山來。”有人故意将诗抄送给真宗,真宗读第一句“朱衣吏引上驪山”,觉得很普通,便放下了,这才没有惹麻烦[11]。孙仅作有《文集》五十卷,可惜没有传下来。

其兄孙何是比他早一榜的状元,两人天分很高,但寿命不长。孙仅才四十七岁,其兄更短,才四十四岁。弟兄俩,《宋史》卷306有传。

李若拙卒于咸平四年(1001)五月,到天禧元年(1017),其子移葬到永兴军万年县祖坟,并请孙仅作墓志铭。孙仅才写成志文,即于是年正月二十九日去世[12]。到四月李若拙才下葬,显然,墓志中“孟夏月”下葬等字,应是李若拙家人所补。

李若拙,《宋史》卷307有传,是一位敢说敢干的正派官员,才兼文武,作谏官,直者喜,佞者惧;作考官,贤者进,滥者退。出使外国,不辱使命,使边疆安宁。官至右谏议大夫,离执政官只差一个台阶,论其才能、资历、业绩,都够格了,然而因为他太正直,得罪了权贵,而未能进入决策圈、发挥更大的作用,世人为之感到遗憾。其子李繹同样能干正直,同样升至右谏议大夫为止,同在《宋史》中有传。其门生孙仅官至知開封府(相当于今北京市长),距执政同样只一步之遥。3人都留下一些遗憾,好在都名垂青史、聊作安慰了。

 

  新史料考释

 

《李若拙墓志》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提供了有关杨家将的新史料,虽然仅105字,却包含丰富的信息。为便于分析,再次引录于下:

王师取代北诸县,将足兵食,诏公同河东漕运,飞蒭挽粟,智计如神。随大军入云中,登城,望而叹曰:“古郡也,既得之,患失之,守之者将何人乎?”乘传赴阙,奏便宜事,太宗益加赞叹。飞狐北副将杨继业不还,公惜其勇而有谋,为众不救,虑史氏失其功实,乃撰《杨继业传》传于世。

“王师取代北诸县”点明了时代背景,是雍熙三年(986)北伐时,宋初“取代北诸县”只有这一次。代指代州,今山西代县。代北指代州以北应、云、寰、朔四州及其所属的县。相当于今大同市、朔州市全境。

“将足兵食,诏公同河东漕运,”是说:为了满足军队的粮草供应,任命李若拙“同河东漕运”, “河东漕运”,是河东路随军转运使的简称。这里关键是一个 “同”字,宋代任命官职时在一位正职之外,另外设一名或多名副职,此时在职名前加一“同”字,如枢密院的一把手称知枢密院事,其副手则称同知枢密院事。如天禧元年,马知节為知枢密院事,曹利用、任中正、周起为同知枢密院事[13]。又如在科举考试时,国家设立主考官一员称为知贡举,副手称同知贡举,如咸平元年,杨砺知贡举,李若拙、梁颢、朱台符同知贡举[14]

“同河东漕运”是简称,《宋史·李若拙传》则称其为“同勾东转运云应等八州事。”则是其全称,勾当是负责、管理的意思。官职前加一“同”字,说明在他之上尚有一名正职,至于当时任命的副手是一名还是多名,尚不清楚。

宋代转运使有两类。一类是常设的,宋在各路(相于今天的省)设转运司,其司的负责人即称转运使,副手则称转运副使。另一类是随军转运使,是专为作战而设立的临时性职务,打完仗即另任新职。李若拙所任属后者,随军转运使是很重要的职务,需要懂军事、会调度民工、粮食、兵器等,故需选“通才”担任。雍熙北伐分兵东、西、中三路,东路是主力。西路负责占领云应朔寰四州,中路攻蔚州飛狐。中路的随军转运使是雷有终(9471005[15],他就是一名通才。

“飞蒭挽粟,智计如神。”是称赞李若拙后勤工作干的很出色。

“随大军入云中,登城,望而叹曰:‘古郡也,既得之,患失之,守之者将何人乎?’”说明他并非在后方待着,而是属于大军一起出征,到了云中(今大同),登上了城楼,并为如何任用合适的将领守城而操心。

“乘传赴阙,奏便宜事,太宗益加赞叹。”在西路军杨业等完成攻占四州任务之后,李若拙负责奔赴开封,向太宗汇报作战的具体情况,太宗非常满意。这说明随军转运使是深受皇帝信赖的,是皇帝在军中的耳目。

“飞狐北副将杨继业不还”,飞狐,今河北省涞源县,在蔚州南,是中路军进攻的目标。这本与杨业无关,但杨业是在陈家谷口受伤被俘,随即被押解去燕京(今北京),不食三日而死。过去不知道死于何地,现在可知是在飞狐死的。从陈家谷口到飞狐北,大约三、四百里,骑兵三日可到。“不还”是“死”的代称。副将指杨业是西路军的副手,即第二把手。

“公惜其勇而有谋,为众不救,虑史氏失其功实,乃撰《杨继业传》传于世。”

“勇而有谋”说明杨业当时顺利攻占数州,并非单靠勇敢,正如《孙子兵法》谋攻篇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杨业很可能采用奇袭或劝降等多种手法,巧妙地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果。

“虑史氏失其功实,乃撰《杨继业传》传于世”。说明李专门写一本《杨继业传》,是为了给史官提供一份可靠的材料,以免将来写国史、实录时“失其功实”,显然,他写完后首先要送交史馆,作为原始资料保存。“传于世”,说明李为了扩大影响,又将此书正式刻印,在社会上流传。

过去,学者熟知各路转运使的职责,不仅掌管财赋的运输,还有监察路内各级官员的权利。至于随军转运使,除了保障后勤供给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功能,不太清楚,李若拙墓志的记载说明,他不是只站在后方提供物资,还随军上前线,并具有监察功能,可直接向皇帝汇报。既负有这样的重任,军前作战会议必参加无疑。

考察至此,可以回答本文开始所提的问题了。参加战前会议的人,除了杨、潘、王、刘之外,有都监郭超,此外,至少还有一位河东转运使,其姓名目前尚难确知,有待今后史料的发现,相信同在一个岗位工作的官员,其立场应该是一致的。如果“同河东转运使”不止李若拙一人的话,另一位也会参加会议。这样,朝廷不调查则已,一旦调查,真相就无法包住。

可以想见,当刘吉根据他所熟悉杨业的为人,上奏为其呼冤时,李若拙也会站出来表示赞同,这样宋太宗就不能不派人前往调查真相,一般得派二至三名官员[16],具体派哪些人,没有记载,估计很可能有李若拙,因为他了解实际情况,汇报军情时,得到过太宗的夸奖。即使没有他在场,他也会关心此事,向他的同事或其他参与调查的官员打听,得知真相后,为了声张正义,为了让世人了解真相,让史官据实书写,就在雍熙三年(986)特意写了一本《杨继业传》。一份送史馆,一份刻印成书。既然流传于世,想必篇幅不小,将杨业的家世、生平,特别是最后壮烈牺牲的经过,详细写明。此书南宋初郑樵《通志·艺文略》、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均不载,大概在两宋之际战乱时已亡佚,但其主要内容已被吸收到《宋会要》、《杨文公谈苑》、《宋史》中。

其书传播的情况,按年代顺序,大致如下:

宋真宗咸平元年(998),钱若水、柴成务、呉淑、杨亿纂修《太宗实录》八十卷。写入雍熙三年(986)条下的《杨业传》中。四人中杨亿是最主要的撰写人,共写了五十六卷,《杨业传》可能出自其手,依据的原始资料就是李若拙的《杨继业传》。时仅距《杨继业传》成书12年,这是李书内容首次被写入官修史中。

大中祥符九年(1016)二月,王旦等《兩朝(太祖太宗)國史》一百二十巻,有《杨业传》。《长编》卷20引到《国史·杨业传》即《兩朝國史》之《杨业传》

天禧四年(1020)前,杨亿(9741020)口述所见所闻,让黄鉴记录下来,写成《杨文公谈苑》一书,其中谈及杨业的事迹,应当来自李若拙等人所提供的材料。

庆历四年(1044),《国朝会要》一百五十卷修成。杨业事迹写入职官类中。

元丰六年(1083)前,曾巩(10191083)写入《隆平集》中。其中说到“杨邺,一作继邺”,说明他在史馆工作时见到过李若拙的《杨继业传》。“业”写成“邺”,可能是后人传抄中产生的错误。

淳熙十年(1183),李焘(11151184)《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记杨业事迹来自《国史》,可证此时李若拙的《杨继业传》在世上已经绝迹。

淳熙十二年(1185),王称《东都事略》,情况与《长编》略同。

至正五年(1345),脱脱《宋史》,其中《杨业传》当采自宋《两朝国史》。



[1] 原文有缺或字迹无法辨认者,用囗表示,可以根据文意补者及根据残笔可辨认者用[ ]号表示。涉及年代之处,为了方便阅读,用括弧加注公元。

[2] 王祜(924987),字景叔,大名莘人。官至知開封府。《宋史》卷269有传。子旦,为宋代名相。

[3] 李飞雄,秦州节度判官若愚之子。太平兴国三年,以假传圣旨、企图谋反,被处死。事见《宋史》卷463

[4] 滕中正908991),字普光,青州北海人。雍熙元年(984)为御史中丞。《宋史》卷276有传。

[5]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濟州鉅野人。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著有《小畜集》。《宋史》卷293有传。

[6] 何承矩(9461006),字正則,河南人。知雄州,守边有方。《宋史》卷273有传。

[7] 郑韬光(861940),字龙府,洛京清河人。官至尚书左丞。《旧五代史》卷92有传。

[8]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20

[9] 《小畜集》卷9

[10] 《宋会要》选举一之六

[11]欧阳修《归田录》

[1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9:天禧元年春正月己巳(二十九日),给事中孙仅卒。

[13] 《长编》卷90真宗天禧元年九月癸卯

[14]《宋会要》选举一之六:真宗咸平元年二月十九日,以翰林学士杨砺权知贡举,知制诰李若拙、直昭文馆梁颢、直史馆朱台符权同知贡举,

[15]王曙《雷有终墓志铭》:“雍熙中,海县无事,財力丰富,太宗欲扬威荒外,观兵塞垣,十乘启行,五将分道,瞻彼飞狐之口,实惟束马之途。既銜枚而进师,須輓粟以济众。董兹军食,必藉通才。敕公帶本职,充蔚州飞狐路随军转运使。”中国文物研究所、陝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编《新中国出土墓志·陝西[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下册

[16] 康定元年(1040)宋、夏三川口之战,黄德和带兵退走,使主将刘平、石元孙兵败被执,事后黄诬奏二人降敌。有官员夏守贇力辨其枉,朝廷遂派殿中侍御史文彦博、内臣梁知诚、知同州待制庞籍三人审问,查明真相后,将黄处死。见司马光《涑水記聞》卷11

上一篇:王安石与杨畋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2014-04-17 08:45:33
2015-04-03 11:05:39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