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3年第四期 >> 专家论坛 >> 王安石与杨畋 >> 阅读

王安石与杨畋

2015-04-03 11:05:39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599
内容提要:杨家将,如果以杨弘信作为第一代,杨业(935?—986)与其弟重勋(? —975)为第二代,第三代是杨延昭(958—1014)弟兄与杨光扆(?—994?)

                                                            李裕民

杨家将,如果以杨弘信作为第一代,杨业(935?—986)与其弟重勋? —975为第二代,第三代是杨延昭9581014弟兄与杨光(?—994?),第四代杨文广(9991074)弟兄与杨琪9801050,以上四代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武将,用现代的行话说,是职业军人。他们一生与军人为伍,很少与文臣打交道。

第五代杨畋10071062)情况就变了,开始向文臣方向转化。他考上了进士,从此成为文臣集团中的一员,但是尚武的传统并没有完全放弃,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代表,他与杨业、杨延昭、杨文广,在《宋史》中都有传,他们都是杨家将中的佼佼者。

与杨畋交往的文臣,有许多是当时的名流,著名的有范仲淹9891052梅尧臣(1002—1060)欧阳修(1007—1072)韩琦(1008—1075)蔡襄(1012—1067)韩维(10171098),司马光(1019—1086)、王珪(1019—1085)王安石(1021—1086)、苏辙10391112等。其中,韩琦司马光、王珪王安石为宰相,范仲淹欧阳修韩维、苏辙为执政(相当于副宰相),梅尧臣是著名诗人,蔡襄是第一流书法家,他们都有大量著作传世,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欧阳修还为杨业所藏兵书作跋、为杨畋之父作墓志铭,苏辙为作哀辞,王安石为杨畋文集作序,司马光将杨弘信写入《资治通鉴》,这对扩大杨家将在社会上的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探讨杨家将之时,应该重视对杨畋的研究。何冠环曾对其生平作了详细的考证,本文则侧重探讨一下王安石与杨畋的交游。

一  杨畋何时考上进士

杨畋与士大夫交往,是从他考上进士开始的。因此有必要弄清楚,他究竟是哪一年考上进士的?王陶为他作的墓志铭中说:

“公生将家,独力学业儒,以行道为志。为人刚直清介,廉让谦退而才兼文武,杜正献公深贤之。举进士及第,授校书郎、知并州(太原)录事参军。”

此材料没有说明中进士的具体年代,但指明了中进士后所授的官。

杨畋《亡妻陶氏墓铭》说:

君生乙巳(景德二年,1005)而殁丙子(景祐三年,1036槀寓太原未即南徙。

丙子即景祐三年(1036),其妻死于太原,据此可知这一年杨畋在太原做官。他中进士必在这一年之前,但早到什么时候呢?何冠环认为,离这一年最近的科举年代是景祐元年,大概就在这一年考上的。

按:这一推论有问题。《宋会要》选举二之七:“景祐元年四月十八日,诏新及第进士第一人张唐卿、第二人杨察、第三人徐绶并为将作监丞、通判诸州,第四人苗振、第五人〔何〕中立并大理评事、佥书诸州节度判官事,第六人已下并为秘书省校书郎、知县。”

从这一条材料可以看出:此榜最初的授予的官职,前三名是一个档次,第四、五名是第二个档次,授予大理评事、佥书诸州节度判官事。第六名以下是第三个档次,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知县。这一榜第六名是石洵直(9991091),杨畋若是这一榜进士,最高是第七名,只能授予校书郎、知县,而不可能是知并州录事参军。请看第六名石洵直的授官。

吕陶《石公墓志铭》“公讳洵直,字居正……中景祐元年甲科,释褐知泾州保定县,又知并之祁县,通判遂、并二州”“公少而博学,举进士为天下第六。”(《净德集》卷22)石洵直在中进士后,连续当了两任知县。由此推论,杨畋最多在第一任知县后升为并州录事参军。杨畋墓志显然省略了知县这一环节。如将这一环节算上,则其中进士应推到上一次科举,即天圣八年(1030)。这一年中进士后当了三年知县,然后于明道二年(1033)出任并州录事参军,景祐三年(1036)其妻卒时,他尚在太原任上。

天圣八年榜前三名是:王拱辰、刘沆、孙抃。刘仕至宰相,王、孙副宰相。同榜的名人尚有欧阳修、蔡襄、田况、石介等。

杨畋二十四岁,从这一年到卒,他在地方与中央做官三十五年,这也是他与士大夫交往的时间。政治的业绩、与名流的交游,使他在士大夫群体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后人的印象中,他就是杨家将的代表人物,南宋晚期有人写的杨畋传,竟然将他与杨业、杨延昭错认为是一个人,他的画像甚至有驱鬼疾的魔力

二  王安石与杨畋的交游

王安石与杨畋到底在什么时候开始认识的?王安石(1021—1086)江西临川人,比杨畋小十四岁,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时间晚十二年,名次则比较靠前,为第四人,时年二十二。中进士后,长期在地方上做官。他与杨畋认识只能到了中央以后。下面排比一下两人在中央的经历。

王安石:

祐四年(1059),直集贤院,

祐五年(1060),三司度支判官,

祐六年(1061)六月至七年,知制诰。

杨畋

嘉祐元年(1056),户部副使。

嘉祐五年二月,同勾当三班院十一月,知制诰

嘉祐六年至七年,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讲知谏院

从上面的履历看,都不在一个机构工作,但据出土的王安石所撰《司马沂墓表》,署衔为“知制诰司马沂是嘉祐五年(1060)十一月下葬的,志应是此时所作。如果真是这样,两人在嘉祐五年(1060)十一月同时作知制诰,是同事,自然当时就认识了。然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三却说,祐六年六月任命王安石为知制诰。这部书是记载北宋史事最有价值的史书,如果此记载正确,两人是前后任关系,并非同事,那么,嘉祐五年十一月时两人尚不认识。两者孰是孰非?有两种可能:一是前者是而后者误。二是两者都不误。墓表是立在墓前的,墓表文有可能在下葬后的次年所写,因而署上嘉祐六年新任的头衔。从王安石于六年作的诗看,他们是六年才相识的(详后),据此则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现在可以确知的是,他们在嘉祐六年二月二十六日至三月九日,有过较长时间的接触。杨畋与王安石同时充当科举考试的详定官。当时考官分三个所(相当于组),有考校所、覆考所、详定所。详定所共18人,其中有点检官2人,进士初考官司马光等4人,进士覆考官4人,点检官2人,详定官杨畋、何郯、王安石,对读官6人。所有考官都必须住在院里,不许外出,称为锁院,以防泄密。有一位考官赵抃写了日记,记录了考官姓名及每天的活动。宋仁宗几乎每天都去视察,赏赐给他们酒食果品

最后一天要确定哪一份卷子为状元,初考官与覆考官的意见不同,送到详定所定夺,杨畋主张按老办法做,即从这两份卷子中确定一份,王安石觉得两份都不理想,要另定,两人争论不下。弥封官朱从道说:“开封城里,十天前就传说本科状元是王俊民,那是前世定的,何必争呢?”最后二人向仁宗禀报,仁宗赞同王的意见,揭开弥封,果然是王俊民。从此以后,详定官有权重新定名次。顺便说一下,这位状元的命实在薄,仅过二年,因得病吃错了药而突然死去,年仅二十七岁。其事太富有戏剧性了,有人恶作剧,把他写成浪荡公子,编成小说《王魁传》流传。

虽然有过争论,两人的关系十分融洽,可以说,已经结为知交了。他们在工作之余,互相以诗歌唱和。可惜,杨畋诗一首也没有留下来,好在王安石诗俱在,可以窥见他们之间的友情。

王安石的诗题如下:

《次杨乐道韵六首》:《后殿朝次偶题》,御沟》,《幕次忆汉上旧居》《后苑详定书怀》《上已闻苑中乐声书事》《用乐道人韵书十日事呈乐道舍人圣从待制》

另一首《详定幕次呈圣从乐道也是同时期所作。其中说到:“一觞一咏相从乐,传说犹堪异日夸。”他们一边喝着皇帝赐的御酒,一边吟诗作乐,这是多么美好潇洒的时光,将来都会时时夸耀啊!

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二人不时有来往,杨写诗赠王,王和了五首,诗题如下:《奉酬杨乐道》,《次韵乐道送花》,《次杨乐道述怀》,《和杨乐道见寄》。另有一首《杭州望湖楼回马上作呈玉汝乐道》,则是王主动写给杨畋和韩缜(字玉汝)的。

值得注意的是《奉酬杨乐道》云:“邂逅联裾殿阁春,却愁容易即离群。相知不必因相识,所得如今过所闻。”这是在回想因科举考试而偶然在殿内相见,太美好了,因而有了离别之愁。此前早就熟悉大名,而今见面之后,才知道比我听说的还要过人。说明一起充当检详官,给了他俩首次见面的机会。彼此有相见恨晚之感。这应是王在出院不久写的诗。

同年八月十七日,他们又一次见面了。朝廷命翰林学士吴奎、龙图阁直学士杨畋、()〔御〕史中丞王畴、知制诰王安石就秘阁考试制科。所谓制科,是选拔特殊人才的一种考试,不常举行,考生数量极少,每次少则一人,多则三、四人。参加人必须有高官推荐,这一次,考生有苏轼、苏辙、王介三人,其中苏辙是杨畋推荐的。考试内容是写六篇论文:题目是《王者不治夷狄》、《礼义信足以成德》、《刘恺丁鸿孰贤》、《礼以养人为》、《既醉备万福》、《形势不如德论》。评分办法是分五等:一、二等是虚的,从来不评,实际上,三等就是最高的了,等外就算不合格。这一次,仁宗亲自主持考试,苏轼得了最高分,列入三等,王介四等。唯有对苏辙的打分出现重大分歧。二十二岁的苏辙年少气盛,心想,既然皇帝要求直言时政,那就放开说吧!在策文中,不客气的指责仁宗“近岁以来,宫中贵姬至以十数,歌舞饮酒,优笑无度,坐朝不闻咨谟,便殿无所顾问”“今海内穷困,生民愁苦”“民心不归。”司马光欣赏他敢于直言,主张定为三等,胡宿认为大不敬,坚决要求罢黜。仁宗感到为难:“以直言召人,而以直弃之,天下谓我何?”宰相不得已,把他放在四等次,任命他为商州军事推官。这一诏令应由知制诰王安石起草,而王认为国家的问题,宰相有责任,不应都推到皇帝身上,拒绝起草。另一位知制诰沈遘认可苏辙之论,称赞他是真心“爱君”。身为谏官的杨畋不失时机的上前说:“苏辙,是我推荐的,现在‘陛下赦其狂直而收之’,这是‘盛德之事’,应该让史官记录下来。”仁宗一听,这是名传千古之事,便欣然同意。苏辙本已作好被罢黜的准备,没有想到竟然逢凶化吉,杨畋的推荐与保驾之力,让他永世不忘,在他晚年写的自传中,将这件事元元本本写了进去

在这两次考试中,王安石与杨畋的观点不尽相同,但他们之间的友谊越来越深,孔子提倡“君子和而不同”,他们可算是典型的君子之交。

三  王安石为《新秦集》作序

王安石与杨畋相识仅一年多,嘉祐七年四月畋就去世了,年仅五十九,儿子才8个月。他清廉一世,死时家无余财,连埋葬的钱都没有,还是朝廷给予资助,才在洛阳下葬。他留给世人的只有一部《新秦集》,共二十卷,元时尚存,马端临《文献通考》有记载。遗憾的是,到明代就失传了。而今,我们只能读到王安石为其文集作的序,文章不长,却饱含了王安石深切的怀念之情,又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值得今人分析研究。序文如下:

《新秦集》者,故龙图阁直学士、尚书礼部郎中、知谏院虢畧杨公之文,公以嘉祐七年四月某日甲子卒官,而外婣开封府推官、尚书度支员外郎中山李寿朋廷老治其藁为二十卷。

公讳畋,字乐道,世家新秦。其先人以忠力智谋为将帅,名闻天下。至公始折节读书,用进士起家。尝提点荆湖北路刑狱,数自击叛蛮有功,得士卒心,故侬智髙反时,自丧服中特起之往击。其后为三司副使、天章阁待制、侍读、知制诰,数以言事有直名,故迁龙图阁直学士、知谏院。又数言事无所顾望,所言有人所不能言者,故其卒,天子录其忠,赙赐之加等,而士大夫知公者为朝廷惜也。

公所为文庄厉谨洁,类其为人,而尤好为诗,其词平易不廹,而能自道其意,读其书,咏其诗,视其平生之大节如此。嗟乎!盖所谓善人之好学而能言者也。

本文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1、为确定杨家将籍贯在神木提供了新的证据。

    关于杨家将的籍贯,以往颇有争议,近年多趋定论,即其籍贯应为麟州(神木)人,这有司马光的名著《资治通鉴》及欧阳修作的《杨琪墓志铭》可证,已是很清楚的事实了。但有的人觉得这证据不算多,总想把从近现代的方志、家谱之类的材料中,找点理由,把籍贯往自己的家乡拉,因此提供更多的宋代证据,仍有其必要。

“世家新秦”,是说好多代杨家人居住于新秦。杨弘信能自立为麟州刺史,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至少其前居住此地在三代以上,传至杨畋也应在八代以上。

2、首次记载了杨家将的根脉是弘农杨氏。

文中称杨畋为“虢略杨公”。一般人都知道“弘农杨氏”,对虢略就很生疏了,其实这是宋代改的地名,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名弘殷,必须避讳,于是在宋初改弘农为常农,或写作洪农,到至道三年(997)又改成虢略。所以在宋代,一说虢畧,都知道这指的就是弘农。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般人都知道王安石是大政治家、文学家,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他是知识面极宽、记忆力超强的人。在家谱(族谱)方面,他是修谱的名家。唐以前家谱非常盛行,到唐末、五代旧家谱几乎都毁灭了。到北宋中叶,士大夫才以新的体例重新修谱,现在尚存的宋代家谱,最早是王安石修的《许氏家谱》,修于皇祐五年(1053)。保存在其文集中。其次则是欧阳修的《欧阳氏谱图》,苏洵的《苏氏族谱》,都是至和二年(1055)修的。还要看到欧、苏是修自家的家谱,而王是修别人的家谱,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水平是不敢动笔的,毫无疑问,王安石是宋代谱学专家。他的认定麟州杨氏属虢略之杨,即弘农之杨,应该有其权威性的。

3、写出了杨家将在后世的巨大影响。

文中说:“其先人以忠力智谋为将帅,名闻天下。”本来为杨畋文集写序,与杨业祖孙三代为将并无直接联系,但他偏要在文中提一笔,“忠力智谋”是对杨家将的特点作了高度的概括,“忠”是说他们忠于祖国和民族,“力”指他们的武功高强。“智谋”说他们有智慧、有谋略,决非一勇之夫。他们的影响不限于曾经争战过的地方,而是“名闻天下”。此文写作时间上距杨业归宋(979 年)已近90年,不仅盛名不衰,而且名声越传越远。到千年后的今天,更是家喻户晓的了。

4、对杨畋的赞扬

     文中称赞杨畋为臣“忠”,敢于直言,无所顾忌,最难能可贵的是“所言有人所不能言者”。与一般文人不知兵不同,他还能继承杨家将的好传统,“数自击叛蛮有功,得士卒心”。最后又赞其“为文庄厉谨洁,类其为人,”这是说他写的文章和做人的风格一样,他对自己要求很严,人品高尚,廉洁奉公。又说他“尤好为诗,其词平易不廹,而能自道其意。”有自己的特点。他的死对国家是一大损失,“士大夫知公者为朝廷惜也。”王安石为人高傲,从不轻易赞赏他人,对杨畋如此高的评价,并非过誉。此文也寄托了他的哀思。

 

四、王安石赠杨畋诗

王安石赠杨畋诗凡12首。王诗爱用典故,不易读懂,南宋中叶李壁为其诗作注。为便于今人鉴赏,特移录王诗及李注于下,并加标点。

和杨乐道韵六首

1后殿朝次偶题

百年文物士优游,万物今方似缀旒。发策东当招俊乂,回舆北苑罢倡优。忽随诸彦登龙尾,尚忆当年应鹄头。独望清光无补报,更慙虚食大官羞。

注:嘉祐六年,御试进士明经诸科举人:王者通天地人赋、天德清明诗、水几于道论,时奏名试作乐荐上帝诗、谨用五事以明天道论。检官孙洙、王广渊。初考经学官王惟熙、祝谘、夏漳。覆考经学官王彭、张兊、朱从道。详定官贾寿、吴中复。封弥官傅求、王陶。检官孙坦、郑穆。进士初考官沈遘、司马光、裴煜、陆经。进士覆考官祖无择、郑獬、李綖、王瓘。详定杨畋、何郯、王安石。对读胡稷臣、傅尧俞、苏衮、宋廸、张次立、周孟阳。编排赵抃、贾黯、范师道。介甫以初覆考所定第一人,皆未允当,欲于行间别取一人为状首,乐道守旧法,以为不可,或解之曰:謡言王俊民作榜首久矣,可无争也。及拆号,果然。

按:赵阅道《手记》二月二十六日辛巳,宣赴崇政殿后水阁充编排官。二十七日御殿引试驾幸后苑往来迎驾。二十八日、三月一日驾两幸考校所,二日至五日,驾四幸覆考所,六日、七日,驾两幸详定所,八日,驾幸编排所。九日,奏乞送焨字号巻重详定。十日癸巳,放进士一百八十三人、诸科一百二人、特奏名四十三人,日赐酒食菓子,惟二十六日、三月六日两日无赐。二十九日阴,旬休。月一日微寒风。四日微雨春寒。五日、六日阴寒。九日清明雨,余日皆晴。今公所次乐道韵六首,皆纪当时事,所谓焨字号,即是所争状首也。或云:公花底裌衣朝宿卫诗,亦此时所赋,当考。国朝御试,因举人徐士亷诉知举李昉取舍不当,开宝二年艺祖始亲覆试于殿庭,时所御殿多在讲武。雍熙二年始移御崇政。考官幕次,则分处殿之东西阁及后庑。大中祥符元年史官书帝徧至幕次,论李宗谔等各务精详,勿遗贤俊。四年又书帝徧至考官幕次。天禧三年又书帝幸考校官幕次,出七言诗赐晁迥等,至于仁宗恪守孙谋,观阅道所记则又加详焉。祖宗留意科选,德意深矣,信非前代所及也。○诗中事畧见于赵记故附此。

○《长发诗》: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注:结定其心如旌旗之旒縿着焉。

○晋郄诜试东堂得第,自言犹桂林一枝,晋之正殿也。

○《丹阳记》云:东堂西堂,亦魏制,周之小寝也。郄诜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可见东堂乃临幸延见臣下之处。

○《杜集·哀苏源明诗》:射君东堂策,宗匠集精选。又北部初髙选,东堂早见招。《东方朔传》云:愿陛下从中掖庭囘舆,枉路临幸山林。

○乐天诗:螭头阶下立,龙尾道前行。又《安禄山传》:禄山计天下可取,逆谋日炽,每过朝堂龙尾道南北,睥睨久乃去。又含元殿侧龙尾道,自平阶至地,凡诘曲七转,由丹凤门北望,宛如龙尾垂于地。

○《幽明录》曰:王文度镇广陵,忽见二驺持鹄头板来召之。王大惊,问驺:我作何官?云:尊作平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王曰:我已作此官,何故复召耶?鬼云:此人间耳,今所作,乃天上官也。

○《桂阳先贤画賛》曰:胡滕部南阳从事,遇大驾南廵,求索总猥,滕表曰:天子无外,乘舆所幸,即为京师。臣请荆州刺史比司隶,臣比都官从事。帝奇其才,悉许之。大将军西曹椽亡马,召滕,因作都官鹄头板召,百官敬服。

○《法书苑》云:鹤头蚊脚,皆汉诏版所用各象形。《通典》云:陈依梁制,凡补用以黄纸录名,八座通署。奏可,乃出,以付于典名。典名书其名帖,鹤头版送所授之家。鹄与鹤同。

○《晁错传》:群臣不足望陛下之清光。

○《百官表》:大官属少府,主膳食。李壁《王荆公诗注》卷二九

2御沟

渺渺金河涨欲平,数支分緑报清明。常萦辇路漂花去,更引流杯送酒行。静见金舆穿树影,清含玉漏过墻声。衰顔一照自多感,回首江南春水生。

注:《九域志》:汴京祥符县有金水河。

○欧公诗:沟上水声来不断,花随水去不囘流。

○《兰亭记》引以为流觞曲水。

○李义山《笻竹杖诗》:静怜穿树逺。

○唐人诗:彩毫应染炉烟细,清珮仍含玉漏垂。又王建诗:宫中笑语隔墻闻。

○孙权《遗曹操书》曰:春水方生,公宜连去。《王荆公诗注》卷二九

3幕次忆汉上旧居

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心。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见侵。

注:按:杨畋,麟州新秦人,后因仕东南,必有居在汉上,非公自忆也。

○《诗·小雅》:瞻彼洛矣,维水泱泱。注:泱泱,深广之貎。襄州有望楚山。宋孝武为刺史,龙飞时改山名为凤岭,疑即凤林。

○《九域志》:襄阳有凤林镇。

○《耆旧传》:樊泽于凤林山自撰文,刻石,封孟浩然墓。

○朱朴议迁都:夫襄、邓之西夷漫数百里,其东汉舆凤林为之关,南菊潭环曲而流属于汉。

○柳诗:直以疎慵招物议。

○宋玉《九辩》:登山临水送将归。

○康乐诗:彭、薛裁知耻,贡、公未遗荣。元龙,陈登名。终上句,求田问舍之意。《王荆公诗注》卷二九

4后苑详定书懐

文墨由来妙禁中,家传岂独赋河东。平生聴想名声早,数日追随笑语同。御水新如鸭头緑,宫花更有鹤翎红。看花弄水聊为乐,不晚朝廷相弱翁。

注:杜诗:扬雄更有河东赋,唯待吹嘘送上天。事见本传。

○御水见前注。白诗:鸭头新緑水,鴈齿小红桥。

○杜牧之诗:御水初消冻,宫花尚怯寒。

○欧阳公《牡丹记》:花名有鹤翎红。

○丙吉《予魏相书》曰: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王荆公诗注》卷二九

5上已闻苑中乐声

苑中谁得从春游,想见渐台瓦欲流。御水曲随花影转,宫云低绕乐声留。年华未破清明节,日暮初回祓禊舟。更觉至尊思虑逺,不应全为拙倡优。

注:《史记》渐台立于中央。

○汉王根作渐台,未央宫有渐台,文帝梦邓通即此处。

○《郊祀志》:建章北有大池,渐台髙二十丈,名太液水,经未央渐台,在沧池中。建章渐台在太液池中。

○李义山诗: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

○杜诗:宫云去殿低。诗人多称“歌遏行云”,此倒言之,尤妙。

○韩诗:晴云到晚留。

○秦昭王谓范雎:夫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吾恐楚之图秦也。

○东坡诗:君王恭俭倡优拙,自是丰年有笑声。《王荆公诗注》卷二九

6用乐道舍人韵书十日事呈乐道舍人圣从待制(按何郯字圣从)

东门人物乱如麻,想见新韀照路华。午鼔已传三刻漏,从官初赐一杯茶。怱怱殿下催分首,扰扰宫前听卖花。归去莫言天上事,但知呼客饮流霞。

注:《汉天文志》死人乱如麻。

○韩诗:殿前羣公赐食罢,骅骝踏路骄且闲。

○徐骑省诗:铜壶银箭漏初传。

○李义山诗: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卖花襜上看桃李,拍酒楼前聴管弦。京师旧诗。

○不言温木之意。

○杜诗:老翁须地坐,细细酌流霞。

○李义山诗:空记大罗天上事,衆仙同日咏霓裳。元稹《连昌宫词》:归来如梦复如痴,何暇备言宫里事。《王荆公诗注》卷二九

7详定幕次呈圣从乐道

殿阁抡材覆等差,从臣今日擅文华。扬雄识字无人敌,何逊能诗有世家。旧徳醉心如美酒,新篇清目胜真茶。一觞一咏相从乐,传说犹堪异日夸。

注:再第其髙下,故言覆,谓详定也。

○皆用杨、何二姓事。

○《文中子》:心若醉六经,目若营四海。

○《吴志》: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酎。

○杜诗:跻险不自喧,出郊已清目。

○髙适《宿开善寺》:读书不读经,饮酒胜饮茶。《王荆公诗注》卷二九

8奉酬杨乐道

邂逅联裾殿阁春,却愁容易即离群。相知不必因相识,所得如今过所闻。近代声名出卢、骆,前朝笔墨数渊、云。与公家世由来事,愧我初无百一分。

注:离羣见《檀弓》,音去声,此作平声,使言试事将毕,不复同处。

○退之《答杨子书》:故不待相见,相信己熟,既相见,不要约已相亲。又赠元十八诗:吾友柳子厚,其人艺且贤。吾未识子时,已览赠子篇。寤寐想风采,于今己三年。

○《南部新书》:杨敬之《赠项斯诗》:几度见诗诗总好,及亲标格过于诗。

○《世说》:许度送母,始出都,人问刘尹:玄度定称所闻不?刘曰:才情过于所闻。

○杜诗: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渊、云谓王褒、扬雄。公与乐道自言家世由渊、云。

○百一分,犹言万分一也。

○白乐天《浔阳行》:相逢何必曾相识。《王荆公诗注》卷二九

9次韵乐道送花

沁水名园好物华,露盘分送子云家。新糚欲应何人靣,彩笔知书几叶花。曾和郢中歌白雪,亦陪天上饮流霞。春风巳得同心赏,更拟携诗载酒夸。

注:李义甫诗:平阳馆外有仙家,沁水园中有物华。

○《汉志》:沁水属河内郡。千浸反。《汉窦宪传》:宪恃宫掖声势,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主逼畏,不敢计。后肃宗驾出,过园隂喝,不得对,后发觉,帝大怒,切责宪:今贵主尚见侵夺,况小人哉!使以田还主。注:沁水公主,明帝女也。

○《韩集·惠康公主挽诗》:从今沁园草,无复更芳菲。

○杜诗:截成金露盘。

○《汉郊祀志》:武帝作承露仙人掌。注云:仙人以手掌擎盘承露。

○退之《牡丹诗》:凌晨并作新妆面。

○李白梦笔生花。

○唐制五花判事。

○韩湘曽为吏部染后堂之前白牡丹一丛,斸其根,下置药,而后栽培之。明年花开,每一叶花中有楷书十四字,曰:云埋秦岭家何在,雪拥蓝闗马不前。出《仙传拾遗》。

○后山诗:欲知谁称面,偏插一枝看。

○《抱朴子》:项曼都修道山中,得游紫府,上帝饮以流霞一杯。

○郢人歌,己见上注。《王荆公诗注》卷三一

10次杨乐道述懐

素心非不慕前脩,自怪因循欲白头。猎较趣时终琐琐,画墁营职信悠悠。濠梁最忆知鱼乐,牢筴飜慙为彘谋。尚有故人能慰我,诗成珠玉每相投。

注:《万章》下: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注:猎者田猎相较夺禽兽,得之以祭,时俗所尚,以为吉祥。孔子不违而从之,所以小同于世。

○画墁见答虞醇翁注。

濠鱼屡见上。

○《庄子》祝宗人临牢筴,说彘曰:汝奚恶死?吾将三月豢(左为牛)汝,十日戒,三日斋,藉白茅,加汝肩尻于彫俎之上,则汝为之乎!《王荆公诗注》卷三三

11和杨乐道见寄

宅帯园林五亩余,萧条还似茂陵居。杀青满架书新缮,生白当窗室久虚。孤学自难窥奥密,重言犹得慰空疎。相思每欲投诗社,秖待春蒲叶可书。

注:茂陵居,见寄友注。

刘向《战国策序》曰:皆定以杀青,书画可缮冩。

○《列子》释文谓汗简刮去青皮也。

○应劭《风俗通》:杀青,作简书之新竹有汗后皆蠧,故作简者于火上炙干之。

○《庄子》虚室生白,吉祥攸止。白诗:空室闲生白,髙情澹入玄。不及公之对杀青也。

蒲叶见前邓子仪注。

○又王育有暇,即折蒲学书。《王荆公诗注》卷三三

12杭州望湖楼回马上作呈玉汝乐道

水光山气碧浮浮,落日将归又少留。从此秪应长入梦,梦中还与故人逰。

注:孟郊诗:月迥无隐物,况复大江秋。岘亭当此时,故人不同游。故人在长安,亦可从梦求。

○鲁直诗:松风梦与故人逰,同驾飞鸿跨九州。《王荆公诗注》卷四七

2014121日夜

相关文章
2015-04-03 11:05:39
2014-04-17 08:45:33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