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春去秋来岁月如梭,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
杨国伟
春去秋来岁月如梭,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
父亲杨在福(小名槐树),一九二五年出生于解家堡乡福峁村。时值民国早期,军阀混战匪乱频扰,虽穷乡僻壤难免其祸。当地除了靠薄田度日别无生计。父亲生不逢年更遭家难,出世不久祖父离家一去不归,祖母拖儿带女下田劳作。父亲在庄稼地里滚爬,在风吹日晒中成长。幼年的不幸艰难莫过于我们的父亲。由于伯父智障、姑母羸弱,逐渐成长的父亲成了祖母唯一的精神支柱和生活帮手。庭院杂活、田间劳作,起早贪黑无所不干。十二岁扶犁耕地,摇耧下种。未及成年编筐织衣、劁猪骟羊、馏酒漏粉、砌墙盖屋无所不能,是当地少有的农家把式。艰辛的生活磨砺出了父亲坚强的性格,也激发出他的聪明才干,父亲挑起了家庭的重负,成为族门的希望。二十一岁于母亲成婚,夫妇同心家道渐兴。难料不幸再次降临家中,伯父第二任妻子跳崖自尽。人命在地,娘家兴师问罪,父亲为保全家人性命不惜散尽钱财。一事初了,姑母病逝。时伯母、姑母各遗一女,长者方能学步,幼者尚在襁褓。父母收养家中视同亲生。解放之后,父亲百般张罗为伯父娶了第三任妻子。方生一子,伯母病故。父亲又将伯父与侄子一同收养。时我兄妹九人相继出生,家中前后十二个孩子吃饭穿衣、看病上学,操尽心血累断筋骨。伯父的儿子从幼年供到高中,后因病少亡。其间的辛劳,常人可以想见,万难做到。
父亲风雨人生,一路艰辛。有过幼年失父的悲苦,经历过亲人离丧的哀痛,逃避过白军的追捕,遭受过问罪抄家的劫难,担承过儿女成群的重压。坎坷历程,沉重负担,难以体会,难以言表。
父亲虽未进学堂却深明事理,心向光明胸有远志,早在解放前就密秘入党。面对严峻形势父亲义无反顾,密切配合组织开展群众工作。解放后担任村支部书记,直到晚年荣身而退。在任数十年,父亲以改善当地生产条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为奋斗目标,坚持不懈惮精竭虑。油灯下,描绘过村里发展的蓝图。山梁上,留下他带民奋战的脚印。老庄峁沟筑坝,村里有了第一块稳产田。小圪垯山头建站,家家吃上了自来水。找领导争资金,往返县、乡四季奔波,农电线路给全村人送来了光明。植树造林为荒山披上了绿装。七四年我任乡林业员时,父亲和我讨论过福峁村的远景:引水上山粮食稳产;逐山绿化林果卖钱;公路通到村;自来水接到家;人人用上电灯电话。蓝天为凭、大地有证。当时的愿望现已变成现实。特别是为了引水上山,父亲绞尽脑汁,在自己卸任的情况下,鼓励村干部、动员子女,跑关系争项目,终于得到了国家土地整理立项和大哥任职的龙华公司扶贫资金的支持,村边的沙峁、深沟被平整为二百多亩水浇地,人均三亩以上。
父亲心存善念,求真务实。土改镇反,文革动乱,从不跟风整人反对上纲上线。大跃进年代从实报产,从不浮夸邀功。“阶级敌人”、“地主分子”,因他庇护而免于迫害,全村民众因他务实而降低了左风灾难。“好人,好书记”是群众对父亲的盖棺之评。
父亲身为一村之首,从不指手划脚处处以身作则。他出工最早,收工最晚。有害独当,迎难先上。老庄峁沟坝体漏水,他毫不犹豫解衣塞漏。柳树沟岔工地排险,自己胳膊砸折,大妹腰被打断无悔无怨。集体分物,先让别人挑自己最后拿。福峁村户不过十、人不上百,困难时期没有队部。下乡干部食宿在我家,开会在炕头。家里几个人扯一块破被子、溜沙毡睡觉,但有一床新被祳供干部专用。家中上有老下有小,母亲常藏点鸡蛋、白面以备急需。干部一到父亲总会翻箱倒柜找出来下饭。集体年代靠工分养家,他除了县乡开会记分其余公事一律义务。任职几十年沾光的没干,倒贴了不少。
清白正直,身先垂范是父亲一生的品德操守。更是留给儿女万金难抵的精神财富。正是父亲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村里的家庭矛盾,利益纠纷,民事争执,只要父亲出面往往迎刃而解。威信立于村民,正声远播山头。直到父亲晚年,凡所交往的干部、民众见到我们子女都要问及父亲身体状况,生活起居,关念之情油然现于脸上。
孝悌,人之大德;父母,人之所本。父亲可能不懂此话的字面含义,但深通其间的道理。父亲一生未得父爱,但他对祖父念念不忘。曾托人到处打探,派伯父去内蒙查找,自己到山西走访,寻父之念常萦于心。直至祖母去世仍无结果,才在无尽的遗憾中作罢。父亲从小与祖母相依为命,未曾一日别离。祖母年事已高,伺奉至恭。冬寒夏热,一日三餐,关心备至,精细入微。在缺吃少穿的岁月,父亲节衣减食,想方设法保障祖母的温饱。出门必告知所到之处,入家则到床前问候。受父亲影响,我们兄妹外出回家,总要买一点稀罕之物首先孝敬祖母。父亲上敬老人下爱儿女子侄。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后辈身上。只要子女上学读书,他怎么付出也心甘情愿,什么样的苦困也能忍受。负债供读,空腹背粮,任何困难都没有动摇过父亲供子女上学的信念。六十年代家乡大旱、饥饿夺命之间,全村要到60里外的高家堡背粮救急,父亲、母亲、大哥均在行列。负重几十斤,往返120里,空腹跋涉,汗泪交下。艰难如此,父亲始终未让我停学回家。每次县乡开会能吃一顿肉菜蒸馍,属于父亲的馒头从不下咽,总是带回家分给我们享用。六四年我在李家洞完小上学,父亲来公社开会,把会餐的馒头肉菜全部让我吃了,自己饿着肚子回家。村里打平伙分的肉全数端回,多次睡梦中被叫醒喂肉的情景,至今历历如在眼前。一群无知的孩子,哪里想到父母有时连品尝的份都没有。多么无私的舐犊深情,多么伟大的父母之爱。而今人去室空,举目茫然,不知何处为报,思之泪下。
父亲关心儿女身体成长,更注重品德教养。每每告诫我们:“立身处事要诚信,与人相交能吃亏。如果自己觉得不吃亏,别人已经吃亏了”。殷殷之情寄意深远,谆谆教导已成家训。父亲待人热情,乐善好施。家有来客,不管生人熟人,点烟敬茶热情招待。纵是乞丐上门,也让其先解饥渴,再打发东西。记得有一山西小孩经常住在家里,成了我们的玩伴,有个打窑老汉干脆常住村里,是大哥最好的朋友,他参军后老汉才离村他去。四八年大灾,村中有饥民天天到父亲的地里吃豌豆,父亲知而不禁任其食用。此人感念不忘,常对人说:“槐树的豌豆救了我的命”。凡有修庙救灾之事,父亲率先解囊献力从不计较。同时也向子女招呼,意求捐献。父亲重视人才培养,热心教育事业。困难时期许多村小时办时停,而我村学校则因父亲极力维系从未停办。“普九”时父亲已卸任支书,但为兴建布点完小极积筹资,义务施工,协助村干部解决矛盾,贡献殊多。
父亲把一生的心血花在了儿女身上,不图儿女任何回报,一生未向儿女要过一分钱,有时儿女孝敬一点东西总说不需要,叮嘱我们不要乱花钱。及至晚年,视力不好出行不便,为了不给儿女添麻烦,宁肯蜗居家中一概拒绝子女陪他溜街串巷、探亲访友、外出旅游等请求。父亲服务民众,情系乡土。晚年的父亲,最想见的是乡里人,最惦记的是乡里事,最高兴的是村里的变化与发展。给村里铺油路是他晚年最大的心愿,也是他带走的终生遗憾。
父亲历尽坎坷,风雨征程,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但留下了他果决奋行的脚印和敢于担当、顶天立地的背影,迎得的是民众的口碑,后人的仰视。供衣喂食,抚抱提携,垂爱只少双乳哺;奠桂焚香,追忆缅怀,思亲岂止三年期。父亲的恩德说不完,思念父亲无尽期。人生有限,精神不灭。传承弘扬父亲的美德是对父亲最好的追思与纪念,父亲虽然走了,但他给子孙留下了永享不尽的精神财富。请父亲放心,您的儿孙将踏着您的脚印前进……。
父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二0一四年甲午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