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4年第二期 >> 文化纵横 >> 《绣像牤牛阵鼓词》鉴赏 >> 阅读

《绣像牤牛阵鼓词》鉴赏

2014-07-10 09:27:02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768
内容提要:《绣像牤牛阵鼓词》是杨家将故事说唱底本的其中一部,主要讲述杨六郎大摆牤牛阵击破辽军的英雄传奇。

 

山西大学文学院  常会敏

 

 

 

《绣像牤牛阵鼓词》是杨家将故事说唱底本的其中一部,主要讲述杨六郎大摆牤牛阵击破辽军的英雄传奇。

本书,目前所知最早有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据此推测,作者应是清代人,姓名不详。我所见到的则是上海广益书局民国十九年(1930)石印本,袖珍本,线装,4册,4卷,14回,有函套。山西大学文学院藏。卷一首有《历史演义小说》广告,著录小说24种,均有书名、册数、价格,并有广告语。[①]

 

一、《牤牛阵鼓词》的内容鉴赏

 

作为白话通俗小说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情节的注重。不论是历史演义,或神魔、人情小说,无例外的都在追求情节的引人入胜。[②]《牤牛阵鼓词》在全书中设定了一个又一个剧情冲突点,让读者难以释手。全书共有十四回,有回目,无标题。在每回内容前先有一段五言诗、七言诗或西江月词,或概括前情引出下文,或针砭奸佞赞扬忠勇,或警示帝王抒发政见。

鼓词第一回主要讲述奸党王强之门婿谢经武做了状元,夸官至天波府时砸了下马牌坊,由此与杨家起了争斗。这是书中的矛盾缘起,也是全书的第一个剧情冲突点。第二回讲述谢经武经王强授意进宫面圣,真宗听信宵小之言,反把上殿申冤的佘太君下令处斩。至此,剧情矛盾升级,观者不由对君王昏惑奸党乱政心生愤慨,也不免为忠良命悬一线而担忧。第三回,吕蒙正、苗从善、寇准、呼丕显等忠臣为太君保本不准,只好去法场探望;另一边,杨家众人准备劫法场,在半路被王强的兵马阻挡。第四回,维护贤良的仁义八贤王出现,解救了差点被斩的太君。第五回,八贤王手提金锏上殿责问真宗,真宗于是将谢经武贬为庶民。后经王强保奏,真宗复了谢经武状元之衔。太君因此次事件,气卧病榻。杨景带着孟良、焦赞偷偷从边关返还探望,焦赞一怒之下,灭了谢家满门。戏剧冲突愈演愈烈,让人在大呼“痛快”之余,为杨家面临引火烧身之祸而生忧。

第六回,杨景因谢家灭门一案获罪,带着柴皇姑、杨宗勉发配云南[③],被结拜兄弟任唐回接到家中。第七回,任唐回奸计败露,反被杨景杀死,因二人相貌一样,杨景于是扮作任唐回护送柴皇姑、杨宗勉回汴梁。第八回至第十回,杨景返回云南,买了五百头耕牛,以贩夫任唐回的身份再度北上,在英州城与呼丕显相认。其时辽军犯边,八千岁等人与辽军对阵,从太原脱困行至英州[④]。第十一回,辽军围困英州,杨景仍旧以任唐回身份帮助八千岁诈唬辽兵,但出于戴罪立功的考虑,他又不得不说自己不是真的杨景。辽军闻言,立时杀将回来。这一章节,将杨景的矛盾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因为是杨景,故而足以吓退辽兵;但毕竟是戴罪之身,终究不能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同时,因为有一颗赤诚之心,多想立刻退敌;可是,辽军若离开,他便无有立功的“出头之日”。内心的挣扎、纠结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十二回,杨景机缘巧合得遇神仙道人,得到了宝物降龙木,终于收服了温泉里的金牛。第十三、十四回,杨景带着一起贩牛的伙计们操演牤牛阵,时机成熟后,杨景终于向八千岁表明身份并最终攻破了辽军的阵营。按照传统的思路,此时的杨景就该还朝领赏了,但鼓词文本仅仅一句“回汴梁还是杨景挂帅印”交代完毕,便引出之后的介绍来“众明公若是得把下册买,天门阵下册之内看端详”。由此可见,此书当是该印书机构生产—销售链条中的一部分。

全书总体上只有回目,没有标题。但却在中间几回突然出现,如第五回“冻冰城君臣遭困,温水泉杨景降龙”,第六回“八贤王英州遭困,杨延昭埋名出镇”,第七回“牤牛阵杀败边兵,杨延昭救驾回朝”,第八回“牤牛阵杀败辽兵,杨延昭救驾回朝”,其标题与情节错杂,虽不影响文本阅读,却给全书的编排添了瑕疵。

让人觉得意犹未尽的,还是牤牛阵大破辽军的情节:

只见一位少年将军浑身挂素,素袍银铠,白马银枪,来至门下,分付放炮开门。门军不敢怠慢,点炮开门,只听的三声炮呐,忽啦啦城门大开。关均关伯六人一齐将牛赶出城门。那牛一天无喂,看见前边人马排列,要想去吃草料。噗的一声,一齐乱跑。那些达子如何敌当的住?照着一个,一头就挑开肚腹了。列位恁想,那牛角上无有刀,这人还搁不住这牛角麽,休说是上头带着刀。他挑开这一个的肚腹,无有草料,他就又去挑那一个的。那达子纵然刺他一枪也刺不死。他说一声挑开了,一连就是十几个来,怎挑的少?四门牤牛,一齐见面,杨景赶出那只神牛来。幸赖五百耕牛,一个个如狼似虎,闯进番营,把那些达子一头一个挑了个个血流成河。只听的那番营中齐声叫苦。说押步、押步,那事如何跑的叠呢。

英州城四门炮响振上苍,放出了一群牤牛临战场。并不用木锏锤抓杈共斧,一只牛使着两杆剥刀枪。挑开了一连就是十数个,俱都是不费手足开了膛。番营中纵有达子百十万,怎当的这等牤牛发了狂。声声的押步押步快逃命,就说道蛮子使的法术强。也有那自相践踏全尸骸,被牛伤开膛破腹血流光。南门上逃了龙肖天左命,北门上走了达子名韩昌,西门上走了逆贼肖天右,耶律庆东门早逃无被伤。辽营中逃了番将人四个,下剩的俱都归阴见阎王。看起来还是真宗洪福大,也亏了郡马杨景架海梁。英州城摆了这回牤牛阵,救了那善识忠奸八贤王。回汴梁还是杨景挂帅印,照面山安营扫北立功勋。岩洞宾摆下一座天门阵,引出了穆氏桂英称英强。众明公若是得把下册买,天门阵下册之内看端详。[⑤]

 

二、《牤牛阵鼓词》形象及语言鉴赏

 

小说的中心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在一定意义上,一部小说史就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历史。说话艺人为了吸引听众,不能不注意对象的审美意趣,讲求故事有头有尾,情节曲折生动,结构清晰明快,人物喜闻乐道。[⑥]《牤牛阵鼓词》毫无例外地保存了中国古代小说的这种民族传统。作为说书人的底本,它不单单要做到故事情节的完整铺陈,还要达到“娱目醒心”的作用。听众在娱乐的同时,从鲜活的人物身上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树立正确的道义观。

说唱文本中的人物大多极具口碑性,成为在民间流传中经久不衰的人物形象。《牤牛阵鼓词》便是富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鼓词取材于杨家将故事,主人公更是留下传说最多的杨六郎。书中人物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流传中更加血肉丰满。如那维护正义的八贤王赵德芳,粗中带细的莽焦赞,忠孝兼具并充满机变谋略的杨景,勇武超群的杨宗保,以及吕蒙正、寇准等不惧危难维护正义的忠臣;也有负面形象如奸邪卖国陷害忠良的王强,为虎作伥混乱朝纲的谢经武,欺世盗名的任唐回,甚至不辨忠奸的真宗。故事人物善恶分明,立场划分明显,性格单一,个中关系也表现得十分直接不复杂,符合听众的接受习惯。毕竟,听书与看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注重文字引导,使人慢慢揣摩勾勒,细细体察其中意味;而前者,重在当下的感染与接受,势必要结构简单,故事脉络更加明显,余者便尽在说书人举止之间了。

《牤牛阵》鼓词擅长人物描写,语言变化丰富,显得生动活泼。例如描写杨宗保,先是一段客观描写“素袍银铠,白马银枪,观见他前发齐眉,后发盖颈,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眉目清秀,唇红齿白,非是寻常聪敏”;然后是一段西江月赞,“银盔素英风飘,铠甲紧衬白袍,铠甲紧披勒甲绦,护心宝镜照耀。坐下白龙战马,当中银枪一条。哪吒太子天下曹,令公孙孙宗保”;接着,从辽将韩昌的视觉出发再次描写,“头代着雪练银盔素英罩,身穿着索子铠甲九秋霜。系一条勒马丝绦攒九股,胸前内护心宝镜似水阳。坐下骥日行千里能行马,手提着鬼怕神愁楮句枪。[⑦]看年根只在有个十三四,生就的唇红齿白模样强。好一似汉末温侯将吕布,不弱的征西白公名罗章。”多重角度交织,描摹出一个神勇超凡的杨宗保。想来,当年的听众必定在说书人的表演中,无数次地构想这位传奇小将的风貌,也必定深深为之打动并心生仰慕。

全书往往在人物脸谱描写中,便可一辨正邪忠奸。如写辽将,“马上端坐一个达子,青面红发,巨口獠牙,好恶的紧”,非但面目狰狞,就连武器装备也带上了感情色彩,“斜插两条雉鸡翎”、“虎皮囊中狼牙箭”、“杀人宝剑鞘内盛”,一个“斜”字精准地再现了反面人物的反面形象,“虎”、“狼”等意象也一再地表达着来人的残暴邪恶,最后,将此人物定位为“胜似西岐魔家将”,也就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之事了。

在语言方面,鼓词文本还注重神情刻画以及场景渲染,如“杨宗保听韩昌这一些说,气了个神眉直竖,虎目圆翻”之类,再如英州被围,民众的反应“观看那满城人等甚苦慌,只听的哭的哭来叫的叫,就说道达子都待把城墙,倘若是攻开城池番兵进,可叫咱父老子幼那里藏?那里说结起眼来测个洞,那个道乜个去处也平常,这个说无处藏来无处躲,大约着不是捱刀是捱枪。”心理活动的描写,不仅有民众的百样面貌,还有杨景的复杂情感,“若是有边关众将的时候,纵有这些臊奴野狗,我也不怕他。目下无了边关众将,如何杀退了这些臊奴?我若不能救了八千岁的驾,我杨景就无著出头的日期了”,一方面他担忧自己难以取胜,另一方面,他又不愿轻易放弃与辽兵一战的机会,“众达子走了,杨景何日是个出头的日期?到底是叫他回来,我立了奇功,我好出头”。

另外,文本措辞的使用很是关照人物身份,颇有真实性。如杨宗保骂阵辽军:“恁臊奴野狗,焉敢前来困吾主的城池!早早快退,免你一死!”同时,语言上还保留着些许戏曲的特征。如杨景上城头佯退辽军,“有我杨景在此,焉敢前来犯边?孟良、焦赞、陈林、柴干、打虎杨青、刘盖等众将军呢?”“旁里高穹、呼丕显、杨宗保、贾能、王智还有贤王八千岁,齐声答应有有有有哇!”读到此处,不免惊觉,似乎众将排列,就在眼前,生动鲜活,好不抢眼。

总之,语言方面的精准、到位,使得书面情节具有了一定的听觉审美。一幕幕场景立时在眼前幻化开来,或宏大,或细腻,让读者身临其境,况听者乎?!

 

三、《牤牛阵鼓词》的思想性及其价值分析

 

《牤牛阵鼓词》虽然存在着结构不严谨、回目错乱、地名乱用等缺点,但是它作为民间艺人说唱文本,写作水平算是比较好的,尤其是语言的运用颇有光彩,其中虽存在纰漏,也属情有可原。毕竟,我们不能拿文学家、小说家的标准去苛求他们。值得注意的是,鼓词本身仍旧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

首先,它再现了民间讲唱活动的一些情景。说书人本身对文本的理解就包含了声音、画面、旋律、声调、感官等要素,说书、讲唱,本就是有音符的文艺活动。这些,在鼓词文本中都有体现。文本喜用《西江月》词牌,讲、唱相间,句式错落,四字、五字、六字、七字甚至十字句交错登场,文白夹杂,个中平仄韵混用,读之朗朗上口而不呆板。在节奏的变换中,便可体会说书人的情感变化,体会剧情的形势演变。如太君听闻谢经武毁了下马牌坊时,心中气愤难当,“咕嘟嘟撮起心头火一盆,骂了声谢家后生太大胆,我看你行的事儿太欺心。下马牌原是当今老主立,不过是为俺杨门功勋深。你如今点了状元该知法,毁坏我下马牌坊是欺君!我和你同到金殿去见驾,似你这不遵圣旨恁作臣?!万岁爷依法而论当何罪,问你个欺君之罪抄满门!”这段描写采用了十字句式,三四三节拍,在每句句内构成三组小短语,读之节奏跳跃较快,太君的气愤之感扑面而来。加之以说书人的表演,必然更能收效。

其次,它体现着民间的道义观。除却语言、形象上的抨恶扬善,书中篇幅不多的关于神秘力量的指引、人神关系的处理,也都印证着这一点。八千岁等被围困英州,几次杀将出去欲往汴梁送信,都被辽军挡了回来。这一情节,与其被困太原时,十分相似,不同的是,在这次被挡回后,寇准卜了一卦,得到四句断语:“龙虎困苦不为凶,吉人自有天护应。二月雷声龙蛰起,春开猛虎即生风。”安排在此时卜卦,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主角要出场了。我们有讲求“天时、地利、人和”的传统,而这一卦就是为后文杨景摆阵解围营造一个天意如此的氛围。再如,英州城中道长的出现,宝物的赐赠。这些不仅表达了民间对神秘力量的崇敬,更体现着民众的情感倾向。在老百姓的心里,神仙、天意等等都是帮着好人的,否则便是“错勘贤愚枉做天”了。即便邪恶势力一时猖狂,也终究不会取得胜利,邪不压正,永远都是民间故事里的主流道义。

最后,它代表了民族传统价值的延续。故事本身就是一种工具,用以表达人们的情感,传达人们的好恶、喜厌等内心诉求。讲唱故事不只是通俗文学,不只是民间活动,更是一种普遍的、代表着民众审美情趣和生活追求的人类现象。杨家将故事之所以在民间流传甚广,经久不衰,不仅是由于其内容富有传奇性,更因为其承载着民众的寄托,引发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历史上,杨家将出奇制胜克敌报国,为效忠朝廷而慷慨赴死,成为民众深感悲壮的对象,也成了民间的不朽神话。而那些陷害忠良、通敌误国的奸臣,终究在历史的长河中受到了审判,遗臭万年。直至今日,杨家将故事被演绎成各种版本,广为传唱,似乎他们从不曾退出历史的舞台。历史的悲剧结局与民间的永生形成强烈对比,诉说着民众心中英雄不死的愿望与追求太平盛世的理想。杨家将——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代表忠诚、代表爱国、代表正义的信仰。

 

四、结语

 

作为说唱底本的《牤牛阵鼓词》,是说书人根据民间传说加工改编而成,因此,它既反映着说书人的审美褒贬,更折射着人民大众的价值取向,传达着传统的历史评判。它既是一代代说书人、听书人的集体记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共同财富。清脆的鼓令渐渐远去,勾栏瓦舍的热闹也已成为书中的记载,我们难以从喧嚣的尘世再寻当年的市井生活,实是可惜!幸而,有一些通俗文本保留下来,其亲切朴实的文字,常常让我们视之如在耳边,思之如在眼前。而这些依旧为民众所津津乐道的故事,也将在社会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添上新的色彩,永世流传。



[]据《中国鼓词总目》著录,此书还有以下版本:

1)上海茂记书庄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线装,4册,4卷,14回。上海复旦大学藏。又名《新刻绣像牤牛阵鼓词》。

2)上海江东茂记书局民国十八年(1929)石印本,袖珍本,线装,有函套。存目。

3)上海锦章图书局石印本,四册,四卷,凡十四回。每半页18行,每行44字。该书卷首标明“印刷所法界白尔路”、“发行所英界棋盘街”,附有人物图四幅。全书四周单边,单黑鱼尾,中缝上部书“牤牛阵鼓詞”,中部为卷次,下部为页码。本书又名《绣像牤牛阵鼓儿词》、《新刻绣像牤牛阵》、《新刻绣像牤牛阵鼓词》、《牤牛阵鼓词》。

4)上海江东书局民国十九年(1930)石印本,袖珍本,线装,4册,4卷,14回。山西大学文学院藏。

5)上海大成书局民国二十年(1931)石印本,袖珍本,线装,4册,存目。又名《绘图牤牛阵鼓词》。

6)上海大成书局民国二十年(1931)石印本,32开,线装,存目。又名《大字足本牤牛阵鼓词》。

7)上海铸记书局民国石印本,袖珍本,线装,有函套。存目。又名《绘图说唱牤牛阵鼓词》。

注:《中国鼓词总目》著录“牤牛阵”为“奔牛阵”,鼓词原本为左牛右莽(莽字无点),当是“牤”的异体字,故本文皆用“牤牛”。

[] 段启明主编:《中国古代小说艺术鉴赏辞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4月第1版。

[] 原文作“杨景被罪充军到了云南交趾国”,交趾即越南,古称交趾国。文中所言云南交趾国,或是说书人在地名上的乱用,或是指二者交界地带,故此处只取其一。

[]书中所指,八千岁一行人使计逃出太原,往汴梁方向而去,来到英州关。君臣不知此关究竟归属,因为“这边界地方,定之不就,一时就是天朝所辖,一时就成塞北所管”,君臣推断“若是达子家打扮,就是塞北的城池”,可见书中所指此关当在宋辽边界。且,根据宋代州县建制,英州即英德州,属广南东路,在今广东,太原属河东路,在今山西。八千岁等人从太原逃往汴梁路过广东英州,显然不合理。而英州亦不在宋辽边界,如此矛盾,当是说书人在地名上的混用。

[] 本段落乃是按照原文文字相对应的简体字著录,例如,“分付”、“达子”、“敌当”、“响振上苍”等诸词语,皆未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修改,以尽量保持原文面貌。下文零散的引用原文亦是遵循此原则。

[] 苗壮主编:《中国古代小说人物辞典》,济南:齐鲁书社,19915月第1版。

[] 楮句枪,兵器的名称。“楮句”是“枪”的修饰语,楮是一种植物,学名构树;句是勾的异体字。故,“楮句枪”应是“楮勾枪”,也许就是用楮树而做的枪。但是,我们知道,说书人的底本往往以便于说书人辨识、记忆为准,对于字形并不是十分注意,就如“头戴”在鼓词文本中便写作“头代”。所以这里的楮勾枪的相关分析,也仅仅是基于文本本身的分析,未必是说书人想要表达的意思。

相关文章
2014-07-10 09:27:02
2014-07-10 09:25:32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