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代县杨家将文化园,位于县城东18公里处杨家将故里鹿蹄涧村南, 是杨业第三十九世后裔杨泉恩(谱名:茂荣)主持开发的重要旅游景点。
杨泉恩
代县杨家将文化园,位于县城东18公里处杨家将故里鹿蹄涧村南, 是杨业第三十九世后裔杨泉恩(谱名:茂荣)主持开发的重要旅游景点。居杨忠武祠(鹿蹄涧村中)、杨六郎城(盆窑村北)、杨七郎墓(东留属村东南)等杨家将历史文化遗址中心位置,南临太行山脚滹沱河,与五台山相望;北依衡山雁门关迤下,与应县木塔隔山呼应;东傍柳沟河库流,西托桥沟河屏障。北高南低,坡形自然,村居涧中,园落山隈,两沟夹涧,形如花轿,实为依山傍水、避风向阳之风水宝地。
北宋杨业第十四世孙杨友,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任坚代(坚即坚州,今山西繁峙县;代为代州,今山西代县)节度使。弟杨山,时任武节将军总领军民都提控,留住代州。兄弟二人一日政暇,外出游猎,逐一鹿至联庄(今鹿蹄涧村),鹿隐去,仔细寻迹,留蹄痕于石板间。鹿者,禄之谐音也。旧时官吏出行遇鹿而追,寓禄位高升。“遂名其地为鹿蹄涧”。又经风水先生卜居,杨家将后裔遂聚居于此,并修建了祠堂、公府、台榭。鹿蹄涧村名来历的美妙传奇,给这座古老而文明的村庄披上了更加神密的色彩。杨家将文化园距鹿蹄涧村500米,距108国道500米,柏油公路直通村中,贯通南北,交通十分便利。周边耸立的“北宋杨家将”牌坊,古老的四门堡塞残垣,闻名遐迩的杨忠武祠,实物众多的汉代文化遗存,与丰厚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融为独特的杨家将文化体系。
“杨家将文化”是1991年刘润堂同志在代县任县委书记时提出并推动打造的一个文化品牌。当年,台湾味丹企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全球董杨宗亲总会理事长杨清钦(杨业第三十八世后裔)先生,对代县传承杨家将文化及公德公益事业多有捐助,先后为代县捐资600余万元,并在每年秋季携团莅代祭祖考察。代县县委、县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于1991年相继成立了“代县民间保护文物协会”和“杨忠武祠理事会”两个民间组织,时任代县县委书记的刘润堂同志兼任首届代县民间文物保护协会会长,代县枣林镇鹿蹄涧村退休老干部杨树远同志(杨业第三十八世孙)任首届杨忠武祠理事会会长。在县、村两个协会(简称“两协”)的密切协作和共同努力下,代台交流得到了深化,交往面不断扩大。交往中杨清钦先生与“两协”会长建立起兄弟般的感情。杨泉恩同志协助其父杨树远奔走于台代交往之间,与杨清钦等百余位台胞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因工作需要,他于1994年由代县磨坊乡党委副书记、公安派出所所长职务,调任代县县委台湾工作办公室、代县县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任职并主持工作。1994年9月14日, 杨清钦先生一行莅代参加了声势浩大的“一会一节”。翌日早晨,杨泉恩陪同杨清钦先生回杨忠武祠举行早祭,祭毕,二人散步在鹿蹄涧村南的一片荒石滩上,边散步边聊,话题都是有关杨家将事业的传承和发展。话间杨先生问: “这是什么地方”?杨泉恩随口说,从古至今这是个乱石滩。杨先生说:“我懂点考古和地理占卜,这可是块风水宝地。你看这遍地的陶器残件,是标准的汉代遗存; 满滩晶莹的乌石,就象取之不尽的宝石,以后就叫它宝石滩吧。杨家将文化园就选址在这里。我出钱你出力,做好规划, 适当时机去做”。1995年完成了规划、设计,1998年完成了评审、估价。2000年杨清钦先生同意了规划方案,同年十月决定捐资1500万元人民币新建占地100亩的杨家将文化园。2002年3月12日(春节) 杨清钦先生同意开工,并拟定9月14日再次莅临代县时现场捐资。于是按照规划方案在2002年3月12日正式开工。经过5个月的施工,在任何资金还没到位的情况下,完成了水、电、路、绿化、硬化、办公用房和部分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资金100余万元。8月30日,杨清钦先生与杨泉恩通了电话,就工程进展、莅代时间、捐资现场等情况进行了勾通。工程继续顺利推进,施工现场昼夜灯火通明如火如荼,人们都沉浸在希望就在眼前的兴奋中,各工队与施工方互相鼓励,工人工资能拖就拖,谁都无怨无悔;机具能借则借,没有一家推辞;材料用啥赊啥,赊遍繁代二县。时间一瞬即过,情势发生突变。2002年9月2日,噩耗传来,杨清钦先生因突发性心肌梗死,2002年9月1日病故于俄罗斯。所有预定行程和捐赠活动全部取消。至此,捐建杨家将文化园1500万善款无从落实,园区建设债台高筑,被迫停工,百万债务担在杨泉恩一人肩上。他毅然扛起了杨清钦先生宏愿未了的重担,卖掉了家庭的东城饭店和经营多年的工艺美术厂以及值钱的个人财物,又借贷了30万元,一次性全部清理了外欠款。从筹建住守了8年的杨七郎庙,又打起铺盖住进了一片荒野的宝石滩,这一住又是十二个年头,他用人生精力最旺盛的年华传承着杨家将忠良爱国、恪守清白的家风,完成着前辈对杨家将事业未了的夙愿,描绘着杨家将精神发扬光大的宏伟蓝图。
代县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充分利用和挖掘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旅游资源,统筹推进以名关(雁门关)、名城(代县历史文化名城)、名将(杨家将)为三大主攻方向的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在全县形成共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促进代县由文化大县向文化强县转型。杨家将文化园,既是集中体现宋代杨家将文化的聚集地,也是代县众多杨家将文化遗址的中心和集散地。文化园周边生态优越,地域广阔,文化遗存丰富,文化依托优越,恢复和扩展以杨家将为主题,集瞻仰英烈、爱国教育、寻根祭祖、文史考证、民俗体验、休闲游乐、边关风情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杨家将品牌,弘扬杨家将精神,无论从社会效益、还是从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前景都十分广阔。
项目规划建没总面积300亩,园区共分8条路进入8个景苑。8条路分别命名为: 中原路、靖边路、三关路、德胜路、凯旋路、清和路、殊圣路、逐鹿路。8个景苑分别命名为: 忠勇苑、忠义苑、忠孝苑、忠武苑、忠烈苑、四知苑、清和苑、殊圣苑。每个景苑又以杨家将不同的人物和人文轶事实景体现,并根据人物不同性格等特点以各种不同的树木和植被区分点缀。主要建筑有杨家将陵园、祭堂、军机楼、点将台、演兵场、兵械廊、探母亭、降龙山、大国寺、忠义坊、杨府宾馆及其他配套设施建没。
杨家将文化园建设在漫长的13年中,杨泉恩凭着他超人的毅力和勤劳,在己控制的300亩土地上做起了苗圃,通过苗木收入逐年修建。他在文化园收藏了30余通杨家将古碑、墓志以及杨府图、古版族谱、明代祖荣等珍贵文物。他的父亲杨树远老先生临终前嘱咐:“令公(杨业)和太君(佘太君)合葬的事,是咱杨家几十代后人的夙愿,我这一辈也完不成了,你要想办法完成”。2005年秋,在台湾省台中县天波府委员会的协助下, 隆重举行了令公、太君合葬仪式,杨家将陵园工程随之展开。近年又完成了杨三郎卧马坪、杨四郎探母亭基础工程、杨家将研究馆、杨清钦纪念馆等文化景区。当人们问及杨泉恩杨家将文化园建设何时竣工时,他深情地说:“我已年近花甲,前半生没挣过大钱,工资只能养家,苗圃的收入是唯一的希望。我若身体不出问题,应该此生能够完成,或许再有一个热心杨家将事业的同仁或后代相助,那会更快实现。”
(作者:山西代县杨业第三十九世后裔、杨家将文化园负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