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6年第二期 >> 专家论坛 >> 杨家将故事考史证俗(续) >> 阅读

杨家将故事考史证俗(续)

2016-09-29 10:09:29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220
内容提要:郑 骞
二、杨业姓名籍贯及称谓考证
杨业,原名重贵,麟州新秦人(今陕西神木县)。约十八九岁时,事北汉世祖刘崇。崇时为麟州刺史,视业如诸孙,赐姓名曰刘继业。崇自立为北汉国主,业历官由保卫指挥使至侍卫都虞侯,领建雄军节度使,为北汉名将,国人号曰“无敌”。

二、杨业姓名籍贯及称谓考证

杨业,原名重贵,麟州新秦人(今陕西神木县)。约十八九岁时,事北汉世祖刘崇。崇时为麟州刺史,视业如诸孙,赐姓名曰刘继业。崇自立为北汉国主,业历官由保卫指挥使至侍卫都虞侯,领建雄军节度使,为北汉名将,国人号曰“无敌”。后随北汉主刘继元降宋,复本姓,去继字,遂名杨业。宋太宗授业为左(《宋史》卷二七二业传左作右,今从《续通长编》及《东都事略》。)领军卫大将军、郑州防御使。旋命知代州(今山西代县),兼三交(今山西阳曲县北十五里)驻泊兵马部署,以防边功进授云州(今山西大同)观察史。雍熙三年,与契丹战于朔州(今山西朔县)之陈家谷,兵败援绝,被擒不屈,绝食三日而死,年约六十一二岁。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后累赠至太师、中书令。业既仕于北汉,久居太原(今山西太原),故史传以为太原人。

《隆平集》卷十七云:“杨业,或曰继业,麟州人”。业子加邑旁,与诸书均不同,恐有误。《续通鑑长编》卷九:“继元,又遣侍卫都虞侯刘继业、冯进珂领军扼团柏谷……。继业本名重贵,姓杨氏,重勋之兄(按:重勋又名重训,详见下文)。幼事北汉世祖,遂更赐以姓名”。同书卷二十:“初,刘继业为继元捍太原城,甚骁勇。及继元降,继业犹据城苦战。上(宋太宗)素知其勇,欲生致之,令中使谕继元俾招继业。继元遣所亲信往,继业乃北面再拜大恸,释甲来见。上喜,慰抚之甚厚。复姓杨氏,止名业。”《宋史》卷二七二业传:“杨业,并州太原人,……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东都事略》卷三十四业传同此。惟无敌二字上有杨字。按:业在北汉时姓刘,不应曰杨无敌。)”。

杨业,居麟州时名杨重贵,仕北汉时名刘继业,入宋后名杨业,从未以杨继业为名。惟辽人则呼为杨继业。如《辽史》卷十一《圣宗纪》云:“统和四年,宋遣曹彬、崔彦进、米信由雄州,田重进飞狐道,潘美、杨继业雁门道,来侵”。同书卷八十三《耶律休哥传》云:“统和四年,宋复来侵,其将范密(此人宋史未见,疑是潘美二字音近之误。)杨继业出云州”。同书同卷《耶律斜轸传》云:“统和初,宋将曹彬、米信出雄、易,杨继业出代州”。同书卷八十五《耶律题子传》云:“统和四年,宋将杨继业陷山西城邑。”皆是也。蓋宋人去其继字,乃为避免仍与刘继元以继字联名,辽人则自北汉时习闻继业之名,故仍旧称,但易刘为杨耳。自元迄今小说戏剧皆称杨继业,则以此三字较杨业二字易于上口之故。

《聂崇岐麟州杨氏遗闻六记》之一云:“北汉世祖刘崇为后汉高祖知远之弟。《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五《崇传》,谓:“高祖镇并汾,奏为河东步军都指挥使。逾年,授麟州刺史。”又同书卷九十九《高祖纪》,谓高祖于晋天福六年(七月授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则崇之刺麟州,约在天福七八年间;业之事刘氏,当始于此时。”《考信录》云:“业以何时事刘崇不可知;惟业父信死后,业不得立而立其弟重训,必信死时业已不在麟州矣。业以刺史之子,何至为人乞养,且刘崇于周广顺元年始称帝,业父信亦已于是时受命于周,周汉世仇,信何以遣其子入虎口,致父子各事一国耶。此必崇为太原尹河东节度使时,信方事汉,欲结援于大邦,故送业于太原以为质子耳。及信背汉事周,业遂不得归,信死,重训以周降北汉,亦以其兄在太原故也”。骞按:刘崇为太原尹在天福十二年,即后汉高祖称帝之年,见《资治通鉴》二百八十六。杨业始事刘崇之时期,聂余两说相差四五年;余氏未检《旧五代史》,所论皆属臆测,不如聂说信而有据,应从聂说定为天福七八年间。此事与考订杨业年龄有关,不可不详,业父信曾自为麟州刺史,信死,其子重勋(即重训)继之,俱见下文。

《遗闻六纪》之二云:“业卒时年岁,诸书无述及之者,今依第一记所言,假定业于晋天福八年始事刘氏,其年为二十岁(弱冠),则雍熙三年应为六十三岁,其生约在后唐同光二年(924986)”。《考信录》云:“史不载业年寿,但言弱冠事刘崇,若如余所推测,事在北汉隐帝以前崇未即位时(见前),则至雍熙二年已阅三十六载,业死时年当五十余”。骞按:余氏所定业始事刘崇之时期,较聂说晚四五年,故所定业之年寿亦少数岁。二者相较,自以聂说为长。其说可能与事实相符合,即有差误,亦不过一两年耳。

《十国春秋》一零六:“刘继业,本姓杨氏,……弱冠事世祖(刘崇)……睿宗(刘承钧)赐委刘氏,比于诸子。”《遗闻六记》之一云:“睿宗子姪辈皆以“继”字联名,其改杨重贵为刘继业,蓋亦子视之也”。《考信录》云:“业不知以何人为父。考钧卒于宋开宝元年,年四十三(见《宋史》卷四百八十二《北汉世家》),则当生于后唐天成四年,至周广顺元年,刘崇称帝时,年纔二十有三。业事崇于未称帝之前,已弱冠,则业与承钧年相若,必不呼之为父。疑崇以长子湘阴公贇无后,养业为孙。《十国春秋》以为睿宗养子非也”。骞按:余说甚为博辨,且如聂说所定。业之年尚长于承钧,自不能父事之。业之赐姓刘氏,亦当在刘崇之时而非如《十国春秋》所云为承钧所赐。

《隆平集》卷十七《业传》、《江少虞皇朝类苑》卷五十五《业传》,皆云业为麟州人。《欧阳修全集》卷二十九《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云:“君讳琪,字宝臣,姓杨氏,麟州新秦人也。新秦近胡,以战射为俗,而杨氏世以武力雄其一方。其曾祖讳弘信,为州刺史(弘信即杨业之父,其他诸书记载,均作杨信,乃宋人避宣祖讳,故去弘字,参阅下章)。祖讳重勳,又为防御使,太祖时为置建宁军于麟州,以重勳为留后,后召以为宿州刺史、保静军节度使,卒赠侍中。父讳光扆,以西供奉官监麟州兵马,卒于官,君子其长子也。君之伯祖继业,太宗时为云州观察史,与契丹战殁,赠太师中书令。继业有子延昭,真宗时为莫州防御使。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此段为考证杨家事迹之最佳资料,本案及下章均须引用,故详录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一:“初,麟州土豪杨信(即杨弘信,见上),自为刺史,受命于周。信卒,子重训嗣(考曰:崇训或作崇,《世宗实录》作崇训,蓋后避梁王宗训改名也。按考则重训当作崇训。以上皆《通鉴》原注。)州像北汉。至是,为群羌所围。复归欸,求救于夏府二州。”据上引《隆平集》《欧阳集》《资治通鉴》等三书,杨氏本贯为麟州新秦无疑,新秦麟州附郭县也。《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八:“麟州(新秦郡,今理新秦郡县)禹贡雍州之域。汉武帝徙贫人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蓋其地”。杨姓是周宣王少子尚父之后,其封邑在今山西,后并于晋,子孙自秦汉时即居住今山西西南部及陕西东部一带。杨业之先世极可能在汉武帝“移民实边”时即迁居新秦,至五代之末,约千年有余矣。或有人以为“新秦近胡”,疑杨业一家为胡人而冒汉姓者,蓋想当然而实不然也。《宋史》及《东都事略》诸书皆云业为太原人,人乃久居其地之故,已见上文。《遗闻六记》之一云:“《宋史》及《东都事略》谓之太原人者,蓋从初仕之国而言也”。其说亦是。

业战死后赠太尉,见《宋史》及《东都事略业传》,宋《大诏令集》卷二百二十亦有“杨业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制。《遗闻六记》之二云:“业生前官至观察使,品为第四,而太尉品第一。以四品官而晋至一品,可称超赠。第《宋会要稿》第一百七十五册八之七下,仅谓“优赠业大同军节度使”,不言太尉。则恐所赠为检校太尉,非真太尉也”。骞按:既有赠官制书为证,《会要》不言赠太尉,自是偶然遗漏。即使为检校太尉,其于太尉,所谓“下真迹一等者”,仍可谓为“超赠”也。赠太师中书令之说,虽仅见于上文所引欧阳修撰《杨琪墓志》,欧公为人志墓,自不能妄记。《遗闻六记》之二云:“业初赠官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后谅以子延昭贵,遇大礼恩,累赠至太师、中书令者”。其说虽属臆测,甚合情理。

前章已述及:杨业其人其事,载于史册,班班可考,而在民间则为传奇性、戏剧化之英雄人物。此等人物,在小说戏剧中自有其与正史记载不同之种种称谓,今列举于下,并注明出处。

一、山后令公或河东山后令公(《北宋志传》见)

二、金刀教手无敌大总管杨令公(元人《谢金吾》杂剧第二折杨六郎白)

三、金刀无敌大总管杨令公(元人《昊天塔》杂剧第一折杨六郎白)

四、金刀大将军智勇无敌都总管(原作官乃形近之误)兵法教授杨令公(明人《开诏救忠》杂剧第一折杨令公白)

五、金刀教官杨令公(明人《萧天佑》杂剧第二折杨六郎白)

此处所谓山后,指今山西东北部而言,杨业并非山后人,但一生功名事业多在其地,故称“山后杨令公”。宋时,太原与麟州并属河东路,《谢金吾》杂剧第二折,杨六郎自云:“本贯河东人氏”,无论其为麟州或太原均无不合。《北宋志传》以河东山后并称,则小说俗传,不必深考矣。业身后累赠至太师中书令,已见前。《遗闻六记》之二云:“中书令例得称‘令公’,此或为近世小说戏曲称业为令公之所本乎?”骞按:中书令称令公,唐宋皆然,如郭子仪称郭令公,即因其为中书令也。元人杂剧已称业为杨令公,聂说虽是而“近世”两字须删,亦不必作疑问语。《考信录》云:“《续通鉴长编》记业在北汉事(自卷九至卷二十),不言为节度使,然观元人称为杨令公,则业必会领节钺,以五代方鎭兼中书令故也”。骞按:业在北汉会领建雄军节度使,见《宋史业传》。余氏未发现欧阳撰《杨琪墓誌》,不知业身后赠中书令之事,故以“五代方鎭率兼中书令”为言。自不如聂说之证据确实。然小说戏剧之称业为令公,则另有其解释。《杨家府演义》卷一第二则云:“继业出战,打着红令字旗,其妻出战打着白令字旗,因此号为令公、令婆。”此种“柴堆三国”式之传说,与上文“引经据典”之正式考据,实相映成趣。近世民间传说及平剧唱词亦有称业为“老令公”者,蓋业死时年龄至少六十岁。在平剧扮相中自可挂白髯而以老称之。小说戏剧中描写古代武将,皆有其个人惯用之兵器,如张飞之丈八蛇矛、尉迟恭之钢鞭等等;杨业所用则为“金刀”,《昭代箫韶》称为“九环金刀”,且由此刀衍出若干故事,见该剧第六本卷下第二十至第七本卷上第十等。“无敌”之称,显然根据史传。(前见)《文献通考》卷五十九职官十三:“宋朝马步军都总管以节度使充,副总管以观察以下充。有止一州者,有数州为一路者,有带两路三路者。或文臣知州,则管句军马事,旧相重臣亦为都总管。有禁兵驻泊其地者,冠以驻泊之名。……广庆八年,诸州部署并改兵马总管、副总管”。业在宋,生为观察史,死赠节度使;知代州时曾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后又为云应路行营副都部署。“大总管”、“都总管”之称,蓋即由此数项官职综合辗转而来。古时朝廷正式职称,传至民间,固常有混淆变易,而小说戏剧,齐东野人之语,亦往往其来有自也。至于“教手”、“教首”、“兵法教授”诸称,显为一事,则疑是与《水浒传》中林冲之“八十万禁军都教头”同出一源。宋时无此官名,是纯为“小说言家”矣。

相关文章
2016-09-29 10:09:29
2017-07-19 08:31:02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