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6年第三期 >> 文化纵横 >> 杨业不是生于山西太原 >> 阅读

杨业不是生于山西太原

2016-10-10 10:31:57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333
内容提要:北宋著名爱国将领,誉满华夏的杨家将领军人物杨业是麟州新秦人,这是专家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中国最权威的工具书《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都持此说,这本是无需争辩的史实。

北宋著名爱国将领,誉满华夏的杨家将领军人物杨业是麟州新秦人,这是专家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中国最权威的工具书《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都持此说,这本是无需争辩的史实。可是在今年6月廊坊市举办的“首届杨家将文化旅游节”介绍杨家将的宣传栏内,赫然入目的是“杨业生于山西太原”,其说来自《杨端嫡传族谱》(以下简称《杨端谱》)。此谱据说是根据杨充广、杨邦宪所修族谱及宋濂修《杨氏家传》而续修的,过去秘而不宣,不示外人,今出版发行公诸于世。为了弄清事实真象,以正视听,有必要根据有关史书族谱对此重新辩证。

杨业是麟州人

在北宋时期的史书典籍中都说杨业是麟州人。

最先记叙杨业是麟州人的是杨亿(9741020),他在《杨文公谈苑》中说:“杨业,麟州人”。杨亿是宋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曾任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参加过《宋太宗实录》的纂修。他少年早慧,七岁能属文,太宗召试,深加赏异,11岁时即授“秘书省正字”,杨业986年殉国时,他已13岁,他的记叙应该是可靠的。

欧阳修曾受杨畋之请,给其父杨琪写墓志铭,说杨琪是麟州新秦人,曾祖宏信(亦作信或弘信,因避讳所致,本文在不同引述处称名不一。)为州刺史,祖讳重训,又为防御使,伯祖继业,为云州观察使,继业有子延昭为莫州防御使。清楚地说明麟州杨氏世系。

司马光(10191089)在他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中记(广顺二年十二月):“初,麟州土豪杨信自为刺史。”“信卒,子重训嗣”。点名杨宏信为麟州土豪。

曾巩(10191083)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学家又是史学家,曾奉诏编校史馆书籍,任过官阁校勘,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神宗时,因他精于史学,被委任为史馆修撰,编纂王朝史纲。他在《隆平集》中记:“杨邺,麟州人。”

江少虞撰写的《皇朝类苑》也说,杨业是麟州人。

上列几位都是宋代文学、史学大家,都是当朝人,记述是不会有错的。

杨畋 (1007—1062)是杨业的侄曾孙,为将门学士,文武双全,曾为龙图阁直学士,知谏院,他自称为“麟州新秦人”,并把自己的作品集命为《新秦集》,王安石为其写序。杨畋去世后,文学大家苏辙曾写《杨乐道龙图哀辞》。

说杨业是山西太原人,最早出现于南宋王偁所编《东都事略》,后元代徐大焯的《烬余录》,元丞相脱脱主持编修的《宋史》都说杨业是太原人。对于这种说法,前人已作过多种解说。一是杨业“弱冠事刘崇”到太原,一直家居太原,转战山西一带,太原可以说是他的现籍;一是杨业曾被刘崇收为孙辈,改名刘继业。一是并州太原是个大的地理行政概念,也包括河东的麟州。但杨业的祖籍是麟州,是无可置疑的。

至于明清的一些族谱、家乘、史志、传说说杨业是“河曲人”、“代县人”等,都是附会杨家将传说、戏剧、小说而来的,不足为据。

麟州杨氏渊源世系

关于麟州杨氏即杨家将一系来源,出于弘农杨氏是公认的,出于弘农杨氏哪一支,有越公房分支长安新昌房一说和出自山西太原说,《杨端谱》又说杨信一支,来自播州杨氏。

我们在编修《麟州杨氏通谱》时曾对杨氏来源作过考证,倾向于麟州杨氏来自长安新昌房一系。但由于资料不足,考证水平有限,立论并不是很严密。

根据杨维森先生《弘农杨氏族史》,麟州杨氏至杨弘信的世系为:

杨於陵—嗣复—损—溥—安贞—爚—宏信

前几辈于史有据,但安贞、爚证据不充分。司马光说杨信为“麟州土豪,自为刺史”既然是“土豪”,祖籍肯定在当地。欧阳修也说麟州杨氏“世以武力雄其一方”,“杨氏初微自河西”,“名声累世在羌夷”。“世以”“初微”“累世”,可见杨氏在麟州是世居,不是到杨宏信才定居麟州。在《新唐书·杨於陵传》中记,於陵之父太清,曾因倦于仕宦而客居河朔。麟州正在“河朔”之地,太清是否在此娶妻生子,留下后代,没有记载,但这是一条重要线索,也可能麟州杨氏是太清客居河朔时留下的后裔,而不是到安贞、爚时才北上麟州,因此时正值乱世,河朔一带兵荒马乱,并非避乱之地。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因总觉得,从安贞、爚到弘信只有数十年时间,与“土豪”,“累世在羌夷”不太吻合。

杨弘信以后的世系,有根据的是:

                        —延玉         ----传永   

                          延朗(昭)---- -----德政

                          延浦         -----文广

         业(重贵)—  延训

                          延環

                          延贵

杨弘信—               ---延彬

         —重勋---光扆---------祖仁

                      

《杨端嫡传族谱》载

1                                                                                                                          

2                                               

3                        弘信                 (后略)

4                 重训                   重贵

              

5                 光扆       延彬  延贵  延環  延训  延浦  延玉  延朗

6                                                              

                                                                                                                        

7                               持广 武广 行广 文广     越卫 越衡   充广

                                           

8                         祖仁                                        贵迁

9                                                           光明 光荣  光霞

                                                                                                                             10                                                     文宣 文责 文锡 文真 文广

                                                  

从此世系表看出:一、父子、爷孙,同音“光”“广”,同名“文广”,这不符合中国伦理道德中的“名讳”习惯,一般近亲中不同辈分都避同音同字同名。大多人家,特别是名门望族一般都以字排辈,以别辈分。而且说宾子文广(在山西代县)宗子充广,都字仲(中)容,充广曾改名文广,亲叔伯兄弟用同名同字。充广(文广)之曾孙又名文广,也令人不解,违背常理。二、与比较可靠正史记载不同,在“业——延郎()——文广”之间多出“宗、宾”一辈,与史实不符,与小说、传说、戏曲一样,只不过名字不同,戏剧小说文广父为“宗保”。播州杨氏是否即为麟州杨家将令人生疑。

关于充广之子贵迁过继给播州杨昭之说,早在1941年谭其骧教授流寓遵义时,写出《播州杨保考》一文,已指出宋濂(1310----1381),所修《杨氏家传》所谓播州杨氏出于北宋杨家将之谬。指出杨文广或杨充广与杨贵迁实不相干。1974年谭教授又针对《遵义高坪播州土司杨文等四座墓葬发掘记》附录的《杨文神道碑》,写成《播州杨保考后记》。这两篇文章已收入谭其骧学术论文集《长水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61----296),可以参考。杨弘信、杨业一支不是杨端之后,与播州杨氏无涉。

《杨端谱》的传记部分,也记叙较乱,矛盾百出,多与史实不符。传记载,弘信父讳“会”,为“唐征西大将军”,封“金刀王”。即然是大将军封王,一般史书会有记载,但杨会却不见任何史传。记“弘信”曾为“齐州刺史”,“自称杨衮(戏剧中有‘杨衮’)”,自称与名字的关系是什么?令人难解。说后汉初,弘信以长子杨崇()贵为“质子”,归附北汉国主刘知远,北汉授弘信麟州刺史”。刘知远建“汉”,当时称“汉”,后来史家称“后汉”,区别于其他以“汉”为国号的朝代,没有任何史书称刘知远的“汉”为“北汉”,称北汉的是刘崇()所建汉,与当时刘䶮所建南汉相别。后文也涉及“后汉”、“北汉”,并不是字误,而是把两个朝代混为一个。杨重贵()为“质子”的是刘崇不是刘知远。谱记:几年后,北汉为后周取代,汉主刘崇投靠契丹,杨衮大怒,遂又改投于周。“后周”与“北汉”都建于951年,后周取代的是“后汉”不是“北汉”。史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杨弘信去世于952年,“几年后”的麟州刺史已是弘信子重训。传记还谈到,弘信家兵称“衮军”,督率军民在境内修筑城池,名为“杨家城”。杨家城是因弘信、子重训、孙光扆几代世守,后人称麟州城为“杨家城”,当时麟州城称“新秦”。弘信自为麟州刺史,世居新秦,肯定加固扩修过新秦城堡,但不是弘信新建“杨家城”(麟州城)

这里应该说明,据新旧唐书地理志记,麟州建于天宝元年(742),曾改称为“新秦郡”,领新秦、连谷、银城三县,麟州州城即“新秦”,新秦为汉代所建古城,《元和郡县图志》记:“初,汉武帝徙贫人于关中以及朔方以南,谓之新秦,天宝元年置以为县,取旧汉名也”有人常把麟州州制的设立与麟州城的建城时间混淆。

这都是最起码的史实,不应该移花接木,混为一谈。传记中说,杨业生于“后唐天成四年(929)三月十八日午时”。关于杨业的出生年代,史界存疑,这里精确至“时辰”,是否可靠?杨业传记说:“出生于山西太原,后汉立国之初(947)被当作人质,做了刘崇(后汉皇帝刘知远的弟弟)亲军护卫,时年18岁,为避主讳,将名字改为重贵。”而介绍杨业,“重贵,字绍祖,后改名继业”。重贵是杨业的本名,与弟重训都是“重”()字,而这里说犯主讳,改名重贵,大概是将“崇”改为,“重”、“崇”同音也犯讳。

杨业不可能生于山西太原,就从《杨端谱》介绍,杨弘信并未在太原做过官,也未家居过太原,杨业怎么能生于太原呢?前面已说,杨业是太原人,是因他“弱冠事刘崇”,到太原被刘崇收为族孙,改名刘继业,后长期在太原作官,居住,说他是太原人,说的是他的现籍,但他的祖籍是“麟州新秦”,是在麟州长大的,杨业出生时杨弘信一族已在麟州崛起,已是当地的“土豪”,这是无可置疑的。

杨业弱冠事刘崇的原因

关于杨业“弱冠”事刘崇的原因,《杨端谱》说是为“人质”为“质子”,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认为,杨业事刘崇的原因不单是为“人质”,而且不是主要的原因。

《杨端谱》将“后汉”、“北汉”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个朝廷。公元946年,契丹灭后晋,次年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乘机在太原称帝,在契丹军北撤后,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史称后汉。有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南部、湖北北部、陕西北部、安徽北部等地。公元950年被后周所代,共历高祖刘知远、隐帝刘承祐二帝四年。此时麟州归后汉。此前,杨弘信已“自为州主”,先被晋授麟州刺史,刘知远建汉后,杨弘信仍为麟州刺史。951年郭威代汉自立为帝是为后周,因刘知远弟刘崇亦据太原称帝,仍沿用后汉年号,为北汉,杨信偕子杨重贵仍附刘氏。

刘崇,后改为旻,是刘知远的同母弟,刘知远事晋为河东节度使,刘崇为马步都指挥使。刘知远称帝后,为太原尹,后为“太原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隐帝刘承祐时,为河东节度使、中书令。刘崇为河东节度使时,麟州归河东。此时业父弘信任麟州刺史,杨业是英武少年,他出身将门,从小喜欢练武布阵。刘崇可能看好杨业,认为他是有用之才,能为己所用,所以他将杨业收为部下,并给予重要职位。杨业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被国人号为“无敌”,任为建雄军节度使。从杨弘信来说,身为麟州刺史,从梁、唐、晋到汉,中原几易其主,他作为地方土豪也想找靠山。原来的几个朝廷都短命,后汉也只维持了4年,而刘崇951年建北汉,北汉主刘崇任河东节度使,领辖麟州,与他交往多,彼此也了解,刘崇提出让杨业去太原,他当然同意。从杨业来说,少有大志,练就一身好武艺,又有谋略,肯定愿意跟随刘崇到太原建功立业。杨业到太原的时间大概在刘崇建北汉前后,最迟不会超过952年,据史家推断,杨业大概生于930年前后,到950年左右正是“弱冠”之龄。杨弘信死于952年,此时杨业已在北汉任职,所以其弟重勋继任麟州刺史。杨弘信死后,杨业是否从太原回麟州奔丧守制,史无记载。

杨业作为人质去太原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当时麟州归汉,周还未建立,汉名义上是中原正统王朝,杨弘信没有选择余地。“人质”是怕投靠别人,或怕反叛押人质。当时麟州北是契丹建立的辽,杨弘信曾联合府州折氏抗辽,当然不会去投异族。南面的一些小朝廷离麟州远,杨弘信也不会去投靠他们,所以刘崇不会怀疑杨弘信有二心。至于郭威建立的后周,是在后汉灭亡与北汉同年建立的。以此推断杨业归汉,刘崇是笼络人才,杨弘信是找靠山,杨业是想在刘崇部下建功立业。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刘崇想牵制杨弘信的可能。《资治通鉴》记:杨信曾“受命于周”,子重训“以州降汉”,后为群羌所围,又归周。赵匡胤代周建宋后,又归宋,与北汉彻底对立。如果杨业作为“人质”,刘崇一定会处分杨业,或降职或囚禁,甚至杀头。但史书上毫无刘崇处分杨业记载。杨业在北汉,一直受到重用,一直到979年北汉灭亡,杨业与北汉的君臣关系相处较好。直到太宗灭北汉后,杨业归宋。

综上所述,《杨端谱》所说杨弘信出于“播州一族”,杨业“出生于山西太原”的说法是靠不住的,是附会一些后代人编写的族谱和戏剧、小说而来的。

相关文章
2016-10-10 10:08:49
2016-10-10 10:31:57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