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6年第四期 >> 专家论坛 >> 杨家将故事考史证俗(续) >> 阅读

杨家将故事考史证俗(续)

2017-03-13 09:41:59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69
内容提要:  台 湾  郑 骞
四、折氏(佘太君)与慕容氏(穆桂英)
杨业妻折氏,名未详,府州人(今陕西府谷县),可能为折德扆之女。折氏本姓折掘氏,为属与羌族之党项族,非汉人。小说戏剧多讹折为佘,名赛花,称为佘太君,又有讹称蛇太君者,北地读音折佘蛇三字相同故也。《杨家府》云业妻余氏,显然为佘字之误。

  台 湾  郑 骞

四、折氏(佘太君)与慕容氏(穆桂英)

杨业妻折氏,名未详,府州人(今陕西府谷县),可能为折德扆之女。折氏本姓折掘氏,为属与羌族之党项族,非汉人。小说戏剧多讹折为佘,名赛花,称为佘太君,又有讹称蛇太君者,北地读音折佘蛇三字相同故也。《杨家府》云业妻余氏,显然为佘字之误。《北宋志传》则云业妻吕氏,此说不知从何而来。杨家府北宋志传俱称为杨令婆或令婆,不称太君。(称令婆之故见第一章)

杨文广妻慕容氏,名未详,保德军人(今山西保德县)。杨家府云姓木名金花,又名桂英;北宋志传仅云名木桂英,无金花之说;皮黄剧中讹木为穆;方志又有讹为莫姑英者。

业妻折氏,史传不载,仅见于方志及小说戏剧;折家则为府州大族,终北宋一朝,世守其地,具详宋史。佘太君之名在小说戏剧尤其在民间传说中,流行甚为普遍,且有至今未死之神话,与其孙媳穆桂英俱为富于传奇性之人物。今汇录有关此两人之文献于后,并加考证。(各地方志重复部分皆照录之,以见其辗转因袭之迹。)

《宋史》卷二五三折德扆传:“折德扆,世居云中,为大族。(按:今山西省西北部、陕西省东北部、绥远省东南部一带,皆秦汉时云中郡地。府州即在此范围之内。)父从阮,自晋汉以来,独据府州,控扼西北,中国赖之。……周世宗建府州为永安军,以德扆为节度使。……建隆二年来朝,待遇有加,遣归镇。……乾德二年卒,年四十八。赠侍中。子御勋、御卿。”(建隆、乾德、俱宋太祖年号)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乾德二年九月,永安节度使、赠侍中折德扆卒。丙申,以其子御勋为本州团练使、权知府州。(折氏诸人事迹,详见宋史德扆传附录及旧五代史一二五、新五代史五十折从阮传。)

乾隆补修保德州志卷八列女门:“折太君,宋永安军节度使、镇府州折德扆女,代州刺史杨业妻。性警敏,尝佐业立战功。后太平兴国十年,契丹入寇,业进兵击之,转战至陈家谷,以无援兵,力屈被擒,与其子延玉偕死焉。太君上书陈夫战没由王侁违制争功。上深痛惜,诏赠业太尉,除王侁名。”

同书卷一塚墓门:“折太君墓在州南四十里折窝村,即杨业妻,折德扆女。”

同书卷二形势门:“折太君墓在州南四十里折窝村。北宋纪说曰:杨业娶府州折氏,称太君。岂其父为麟州刺史,又为火山军节度使,业后为代州刺史,皆距此不远,故缔姻卜地于此欤?太君生子六,今州北河神庙,乃四将军延昭,号六郎,宋太宗朝以崇仪使知保州,屡败契丹。延昭子文广,娶慕容氏,善战,今州南慕塔村犹其故地云。考岢岚志载,折氏系折德扆女,性警敏,尝佐业立战功。后上书陈夫战没之由。以原籍曾属岢岚耳。”乾隆府谷县志卷四节孝门:“折氏,折德扆女,杨业妻。业初名刘继业,事北汉,任犍为节度使。后归宋,赐姓杨,为代州刺史,时号杨无敌。折性敏慧,尝佐业立战功,生子六。今保德州北河神庙,乃四将军延昭号六郎者,宋太宗朝以崇仪使知保州,智勇善战,在边二十年,屡败契丹。延昭子文广,亦宋名将,娶慕容氏,善战,次延玉。后业副潘美为武朔行营。契丹入寇,为潘美所迫,战于陈家谷。自午至暮,无救援,坠马被擒,三日不食,与子延玉皆死之。潘美、王侁畏罪,欲掩其事。折上书辨夫力战获死之由。有诏,削二人爵,除名为民。今保德州南四十里折窩村有折太君墓。(见保德、岚、朔、诸志)

光绪岢岚州志卷九节妇门:“杨业妻折氏。业初名刘继业,仕北汉,任犍为节度使。娶折德扆女。后归宋,赐姓杨。折性敏慧,尝佐业立战功,号杨无敌。后业战死于陈家谷,潘美、王侁畏罪,欲掩其事。折上书辨夫力战获死之由,遂削二人爵,除为民。”

道光榆林府志卷八坟墓门:“折太君墓。(府谷)县志:‘在县西四十里杨家小寨,县人呼为折太君坟。’镇志:‘折太君墓,宋名将克行之母也。’(按:续县志无)

乾隆补修保德州志卷八列女门:“慕容氏,杨业孙文广妻,州南慕塔村人,雄勇善战。见旧志。”(保德州旧志,明万历中修,见乾隆志序文)

乾隆五台县志卷三村屯门:“……入东峪,由苏子坡北上莫姑岭,相传为杨业孙收女将莫姑英处。”

按:取地方志诸书作考证之用,优点为其中每有他处所无之资料,缺点为其所记载往往以讹传讹,甚至荒诞不经。故须详为实核,慎加考订,不可尽信,亦不能弃而不用。右引诸地方志,即当作如是观。今先列举其中错误之处于下:

一、保德州志卷八云:杨业战死在太平兴国十年。按:其事在雍熙三年,宋史及续通鉴长编诸书俱同,且太平兴国无十年。二、同书卷二云:杨业父为麟州刺史,又为火山军节度使。按:业父弘信曾为麟州刺史固系事实;但火山军建置于太平兴国七年,见宋史八十六地理志及元丰九域志卷四,弘信之时,其地为岚州雄勇镇,何来“火山军节度使?”且终宋之世亦未设此官职也。三、同条云:太君生子六人,与宋史业传及小说戏剧所云七人不合。四、同条云,杨六郎于宋太宗朝以崇仪使知保州。此亦与史不合,六郎事业皆在真宗朝,非太宗时。以上两条,府谷县志卷四亦同其误。五、府谷县志卷四云,杨业仕北汉为犍为节度使,乃建雄军节度使之误,见宋史业传。同条云,业归宋,赐姓杨。更属大谬。同条云:潘美、王侁二人因业战死,除名为民。据宋史二五八业传及续通鉴长编卷二十七,除名者为王侁及刘文裕,潘美仅降三官,并未除名。岢岚州志卷九,错误与府谷县志此条全同,方志辗转抄袭,固常见之情形也。六、五台县志卷三,杨业孙收女将莫姑英于莫姑岭之说,显系受小说戏剧影响,辗转讹传,但足广异闻耳。

以上六项为右引诸方志中之显然错误。其足资讨论或可以信赖之资料则有如下述。

其一:保德州志卷二云:“今州北河神庙,乃四将军延昭,号六郎。”府谷县志卷四同此。四将军而号六郎,殊不可解。岂延昭在同胞兄弟中行四,合群从兄弟计之则行六耶?若然,则遗闻六记之四所云:“其为六郎,未始不并从父昆弟而言,非必为同父兄弟中之行次也。”其说亦似颇为可信,而予在前章所云延昭行次必为第六,亦未能坚持矣。文献不足,无从查考,惟有存疑而已。

其二:各方志中所记折氏及慕容氏事迹,虽无旁证,亦无反证,而与后来小说戏剧及民间传说,则确相符合。以麟府二州相距之近,杨折两家俱为当地豪族之“门当户对”,结为婚姻之可能性自属甚强。关于此事之传说,必有相当可靠之事实根据,为史籍所失载,不能全视为无稽之谈,如折德扆之姓名事迹,固非方志编者及俗文学作家所能撰拟者也。德扆卒于乾德二年甲子,西元九六四,年四十八,见前引宋史本传,据此上推,生于梁贞明三年丁丑、西元九一七,杨业之生则在后唐同光二年甲申、西元九二四,或稍后,说见前第二章,德扆之年长于杨业约七八岁。一般翁婿之年龄差别,本无标准,折氏是否为德扆之女,自难据此断定或否认。但此仅为辈分问题,姑从旧说可也。平剧七星庙又名佘塘关,叙杨折招亲,则纯为戏剧化之故事,自不必深论矣。(参阅附录果为所撰记杨家将的古迹一文。)《考信录》亦云,方志所记杨折联姻而折氏即德扆之女,大致可信。虽未能于方志之外另寻确据,而其说颇为博辨,读者可参阅原文,今不具引。至于慕容氏之事,记载甚为简单,又别无可考,但观慕、木、穆三字同音之情形,其来固有自也。慕字去声,木、穆两字入声,古音本不相同,但宋元以后,北音无入声,此三字发音已完全相同。杨家将故事之起源及流传,以北方为中心,读音自应从北。

其三:保德州志府谷县志诸志所载折太君墓,其墓主应从榆林府志定为折克行之母而非杨业之妻。今先将方志中有关折氏祖茔之记载汇录于下。

乾隆府谷县志卷二山川门:“李家坬山,山有唐末折刺史墓。又隔坡,坡南三里徐家峁,有折家祖墓,相传为东堬头坟。刺史墓前有古残碑一座。”同书同卷:南屏山,又名象鼻山。……北面孤山堡。山南五里毛家坟山,高峦耸起。越沟二里为西堬头,宋折国公坟。

道光榆林府志卷八坟墓门有“折刺史嗣伦墓”一条原注云:“续府谷县志:在县西三十里李家洼村之东,乃唐末麟州刺史折嗣伦之墓。碑字残缺,本朝乾隆年,知县郑居中刻副石于祠中。又县志误作石晋时刺史折从阮之墓,续县志不从。”(骞按:前条所引府谷县志之坬字,字书不收,据此条知为洼字之俗体。李家坬山即李家洼村也。嗣伦为从阮之父,德扆为从阮之子,见新五代史卷五十从阮传。业妻折氏如确为德扆之女,则嗣伦乃业之曾祖岳也。)

同书同卷又有“折氏祖墓”一条。原注云:“续府谷县志:在县西三十里徐家峁之北,俗名东堬头,西间一小沟,即折刺史墓。”(骞按:此折刺史当即嗣伦。)

同书同卷又有“折开国公克行墓”一条。原注云:“续府谷县志:在孤山堡东杨家畔,俗名西头。按:扬子方言,冢谓之堬,俗作榆,非。”(克行辈行见后)

山西陕西两省通志均有大致相同之记载,不具引。保德与府谷分属晋陕两省,而实为邻县,隔(黄)河相对,一望可及。观保德、府谷、榆林诸方志所附地图,保德州志与榆林府志所谓折太君墓均在折氏祖茔区域之内。杨业战死后,其遗骨下落如何,葬于何处,传说分歧,迄难论定,已详见《考信录》。延昭则始终官于河北,宋史延昭传云:“及卒,帝嗟惜之,遣中使护榇以归。河朔之人,多望柩而泣。”未云葬于何处,当不出麟州、太原、及开封附近。折氏归骨,亦应不出此三地,以情常推测,断无独葬母家祖茔之理。故予认为各方志所谓折太君墓如确系真墓,应为折克行之母而非杨业之妻。若谓折太君有二:一为人所共知之佘太君即杨老太太折小姐,一为人所罕知折老太太某小姐。则真成“异闻”,可资“谈助”矣。克行为德扆玄孙,见宋史二五三德扆传,杨业妻如确为德扆之女,则克行之母为其内侄孙媳也。

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荀学齐日记戊集上):“业娶府州永安军节度使折德扆女。今山西保德州折窝村,有大中祥符三年折太君碑,即业妻也。西北人读折音如佘(骞按:此字原作蛇,与下文之佘太君不呼相应,当是越缦笔误,今迳为改定。)故裨官家作佘太君,以折窝村为社家村,又附会为蛇太君,委蜕不死。”骞按:越缦所谓大中祥符三年折太君碑,殊不可靠,考信录辨之甚详。如实有此碑之拓片,恐系后人根据传说所造之假古董,如崔莺莺墓志之类也。“以折窝村为社家村,”及“蛇太君委蜕不死”之说,予所见有关杨家将之戏剧小说中俱无记载,考信录亦云不知越缦所谓裨官家究为何书。姑录其说于此以俟详考。予儿时听僕媪说故事,云佘太君为长寿星,至今未死,每往来于晋省山狱中,但俗人不识耳。越缦所云,或即此类民间传说。折字入声,佘、蛇二字平声,凡北人读此三字,完全同音,不只西北。

折、佘、蛇三字俱为姓氏,今合慕容氏考述于后。

折姓有二:一为汉族。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十八,薛韵“后汉独行传(应作方术传):折像,字伯式,广汉雒人。其先张江者,封侯于折,曾孙国,为郁林太守,徙居广汉,因封氏焉,国生像。”此姓与折太君无关。另一折姓为羌族,本复姓折掘氏,亦作折屈,省为折,太君即此姓。古今姓氏书辨证(卷韵同上):“羌族有西河折氏,世家云中,为北蕃大族,自唐以来,世为麟府州节度使。……宗本生嗣伦,嗣伦生从阮,从阮生德扆……。”通志卷二十九氏族五:“折氏,常列切,望出西河,宋为大姓,世守麟州,犹古诸侯。今端明殿学士折彦质”。(按:折氏世守府州,以上两书云麟州,误。)金石萃编卷一四七折克行神道碑:“公字遵口,出河西折掘姓,五世祖从阮。”广韵十七薛,折字注文云:“虏复姓,南凉秃发檀立其妻折屈氏为皇后。”通志卷二十九氏族五所载同广韵,但作折掘氏,与克行碑同。

古今万姓统谱卷一百十八:“折姓,齐大夫折父子之后。汉有折象,五代有折从阮,宋有折德扆等。”混汉羌两折姓为一谈,大误。统谱本陋书,自不足信。

佘、蛇两姓俱见通志卷二十九氏族五,及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二,麻韵。二者俱为折姓同音之讹,其氏族人物自不必考。(此所谓同音,指今日北方读音而言,下文木、穆、慕同此)

慕容氏为鲜卑大姓,十六国时,前燕、后燕、南燕、主皆慕容氏。通志卷二十九氏族五:“慕容氏,高辛少子居东北夷,后徙辽西,号鲜卑,国于昌黎棘城。至涉归,为鲜卑单于,自云:慕二仪之德,继三元之容。或云:冠步摇,音讹为慕容。初,慕容氏破后,种族仍繁,后魏天赐末,颇忌而诛之,时有免者,皆以兴为氏。延昌末,诏复旧姓,而其子女先入掖庭者,犹号慕容,多于他族。”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十,暮韵:“前燕录云:昔高辛氏游于海滨,留少子压越以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山为号。至魏初,率义王莫护跋携部落入居辽西。燕代多冠步摇冠,跋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谓之步摇,后音讹为慕容。子木延、左贤王孙涉归,晋拜单于,遵循华俗(下略)。”有关慕容氏之载籍甚多,今不具引。

木、穆两姓俱见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十五,屋韵,木姓又见通志卷二十九氏族五,穆姓见卷二十八氏族四。二者俱为慕字同音之讹,其氏族人物自不必考。

据欧阳修全集卷二十九杨琪墓志(前章已引),琪初娶慕容氏,又娶李氏。琪与文广为再从兄弟,两人之妻俱姓慕容氏,不知有关联否?

相关文章
2017-03-13 09:41:59
2017-03-13 09:44:42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