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6年第四期 >> 文化纵横 >> 明代瀛西杨家将 >> 阅读

明代瀛西杨家将

2017-03-13 14:51:58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282
内容提要:焦拓义
杨家将以忠勇报国名世,几代人前赴后继,为国效力,成为千秋后世景仰的爱国主义英雄世家。杨家将的爱国尚武家风对中国社会,特别是杨氏族人产生了重大影响。

焦拓义

杨家将以忠勇报国名世,几代人前赴后继,为国效力,成为千秋后世景仰的爱国主义英雄世家。杨家将的爱国尚武家风对中国社会,特别是杨氏族人产生了重大影响。杨家将几代南征北战、东拼西杀,子孙散落各地,其后裔,有不少家谱流传,虽谱系众多,说法各异,但都宗杨业、延昭、文广为先祖,说是杨家将的正宗后裔,姑且不论其是非曲直,这种慎终追远崇尚先祖的心理是可贵的,是一种优良传统。杨氏族人继承杨家将的优良家风,高举爱国主义的大旗,在保家卫国、抵御外辱的斗争中,前赴后继,延绵不绝,谱写了一幕幕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壮士英杰,为中国历史增添了全新的内容。这里讲述的是明代征战于河北冀中一带的一支杨家将后裔,以杨洪为中心,前后延绵数百年,几乎与明王朝相始终,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忠勇报国、舍生忘死的优良传统。

一、明代瀛西杨门将领

宋史记延昭“在边防二十余年”。这里的“边防”是指宋辽交界的雄州、霸州、瀛州、莫州、宣化、武清一带。北宋时,宋辽在很长时间内以“三关”为界。三关即“瓦桥关、淤口关、益津关”都在今河北省境内,淤口关、益津关在今霸州,瓦桥关在今雄县。杨六郎所守即此三关。元明清时,一直有杨家将后裔在此驻守,冀中一带聚集了杨氏许多后裔。据家谱记,延昭后代有杨輈者,游历江南,曾为南京、六合县令,元末杨輈后人杨政率子随朱元璋征战,为大明开基创业立下赫赫战功。朱元璋称帝后,杨政子璟被封为营阳侯。瀛西(在今河北武清县)决战后,杨璟落籍此地,娶妻生子,渐成当地名望大族,杨璟成为瀛西杨氏的开基祖,据有关史书族谱记载,杨家将后裔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有“一杰五虎”,即杨政,子璟、换、柱,侄鹤、芳。杨洪是杨璟之子,一生转战戍边近半个世纪,瀛西杨氏兄弟子侄以及散落各地的同族后代,纷纷投其麾下,先后有数十人,形成了以杨洪为核心,以杨清、杨冲、杨文、杨武、杨双、杨全为辅佐,子杨杰、杨俊及侄杨经、杨仁、杨能、杨信,杨智、杨伦、杨伟、杨博、杨俨、杨僖等为中坚的将帅群体,从此父子并肩,兄弟联手,子孙相继,在塞外抗击蒙古人入侵。这些杨氏将领出生入死,浴血战斗,为保卫京师,安定北疆创立了无数丰功伟业,在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一直镇守宣化一带,雄居各路边军之首。史称“杨洪父子兄弟皆佩将印,一门三侯伯(璟、洪、信),其时称名将者,推杨氏”(《明史·杨洪传》卷173列传61)景泰初,明代宗论功行赏时,杨氏一门叠出三伯侯,四个都督,以及将军、指挥、千户十余人,阵容强大,功劳盖世,前所未有。

杨洪没后,杨氏势力渐衰,但明历朝杨氏一直有袭爵挂帅之人,直到李自成攻入北京时,犹有杨洪八世孙彰武伯杨崇犹率兵镇守京师,战到最后重伤自刎。

二、开国将领杨璟

杨璟父杨政元末从常国公(徐达)起兵,授汉中卫左百户。杨璟率子随朱元璋起义,攻下集庆、常州、婺州,从管军万户、总管、副都指挥使到枢密院判官,以功升为湖广行省参政,平章政事。朱元璋建明后(1368),杨璟受命进攻永州,守将邓祖胜战败固守,杨璟围城,元派兵救援,倚仗湘水摆列七营,军势很盛。璟发动猛攻,击败援敌,俘获千余人。全州守将阿里兰也派兵来援,被击败。而永州久攻不下。璟下令诸将分攻各城门,筑堡垒围困,并在西江上造浮桥急攻。守将邓祖胜被迫服毒自杀,手下仍然顽抗,又经巷战,才攻克永州。转而又与参政朱亮祖进攻靖江。久攻不下,杨璟对诸将说:“靖江守军凭借的是西濠水,只要我们决堤放水,一定能攻破。”于是派手下攻取闸门关。杀守堤兵,决堤放濠水,筑五道土堤,附在城外,城中仍然坚守,急攻2月才下,俘虏平章也儿吉尼。攻南关的部下张彬,因遭守城兵士的诟罵,发怒要屠杀城民,杨璟下令禁止扰民,才安定了城民。然后移师郴州,降服两江土官黄英岑、伯颜等。此时,其他将领也平定了南宁、象州。至此,元军防守最严密的广西全境平定,南方全部归于明王朝。

还师后,又与偏将军汤和从徐达取山西,到泽州(今晋城),与元平章战于唐店,战后,留镇南阳,不久朱元璋诏杨璟出师夏(元末明玉珍建立的政权)。任杨璟湖广行省平章。

接着又奉命征讨洞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封杨璟营阳侯,禄千五百石,并予世券。洪武四年又随汤和伐夏,五年从邓愈讨定辰、沅蛮寇,再从大将军徐达镇北平,练兵辽东。

朱元璋称帝后,派徐达、常遇春率大军北上攻元,杨璟为先锋,在武清河西务(古称瀛州)大败元军,后受常遇春命,留守十里仓及北运河一带,璟遂定居瀛西。卒后,追封“芮国公”,谥“武信”(一说璟国公)。关于杨璟的死,明史《杨璟传》(129)记“卒于洪武十五年(1382)”,《杨洪传》(173)记,建文四年(1402)“战死灵璧”。永乐二年后在河西务城南为杨璟敕建龙王庙、六合塔、武侯祠各一,以塔为其衣冠冢,时称二军师的姚广孝奉旨撰写墓志铭,碑于2009年出土,现存武清,真伪待考。

杨璟可以说是瀛西杨家将的开创者。

三、“杨王”杨洪

杨洪是杨璟之子,是瀛西杨家将的领军人物,幼时即随父征战,打仗勇敢,又有谋略。

元朝灭亡后,蒙古人北走,分为瓦剌、鞑靼、兀良哈三部。明初曾接受明朝廷册封和赏赐,但他们经常南侵骚扰边地。瓦剌首领也先在正统十四年(1449)兴师南进,宦官王振挟持英宗率五十万人亲征。至大同闻前方小败就撤退,后来英宗又被王振带到蔚州。八月在土木堡(在河北怀来东)被也先追及,英宗被俘,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变”。十月也先押英宗过大同,攻破紫荆关,直抵北京,兵部尚书于谦率军民奋力抵抗才将也先击退。此后,蒙古人不断南侵,屡起边烽,在保境安民战争中,杨洪为首的杨家将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杨洪“善骑射,遇敌辄身先突阵”。曾跟随明成祖朱棣北征元蒙残部,至饮马河(在黑龙江省)俘获大批人马而归,成祖夸赞他“将才也”,封他为千户官。宣德四年(1429),他率领精锐骑兵二百,巡察边塞。受命修建城西猫儿峪,并留守,在红山(在河北张北县西)打败入侵的蒙古人。

英宗朱祁镇即位后,尚书王骥说边军将怯弱,无人训练,推荐杨洪,英宗下诏任他为“游击将军”(军事指挥官,从三品)。当时杨洪的部下仅有500人,皇帝命将开平(河北唐山)、独石(河北青城县独石口)两地的骑兵划归杨洪,并升他为指挥佥事(正三品),这时候明前朝的大部分老将已完。杨洪为后起之秀,以善战著名。杨洪性情机敏,善于出奇兵乘虚打击敌人,未受过小挫,虽然是偏校,但朝中大臣都知道他的才能,都宾服他、赞扬他,当有人诋毁、诬陷他时,众人为他辩解。所以他能充分展现、发挥军事才华。

后来朝廷任命杨洪与副都佥事李谦共守赤城(河北赤城县)、独石。杨洪率部大败蒙古兀良哈兵,俘虏首领朵颜帖木尔。同守李谦老而胆怯,常反对杨洪主动出击的主张,杨洪每次调遣部队,他都设法阻拦,杨洪常鼓励将士杀敌建功,李谦却说:“敌人杀得完吗?只是白白地伤害我们的人。”李谦被御史张鹏弹劾罢免,杨洪更加奋勉,朝廷对他十分信赖,每当他有捷奏,大管大小,总是照例奖赏。杨洪在西凉亭再次挫败兀良哈兵后,明英宗赐敕嘉奖并下诏给宣府、大同总兵谭广等说:“这股敌人以前侵犯过延绥,被王桢打败,距你们很近,你们却不能将他们消灭,你们看杨洪是怎么打的,惭愧不惭愧?”

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春,明军与蒙古兵战于伯颜山,杨洪因马失前蹄摔伤了脚,作战却更加勇猛,俘虏敌部落长4人,追击敌人至宝昌州(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又擒获敌将官5人,敌人大败而逃。英宗派御医为他治疗脚伤,并诏书奖慰,赐银币,升任他为右参军,杨洪建议加固开平城,拓展龙门所(在赤城县东),自独石至潮河川(在河北滦平县),增设堠台60个。不久升任都指挥使(掌一方军政官)。又与兀良哈兵战于三岔口(在河北滦平县),蒙古兵大败,追至亦把秃河。正统九年(1444)兀良哈兵侵犯延绥(今榆林市),杨洪率军出大同至黑山,在克列苏地将其打败,这一仗明军大获全胜,杨洪升为左都督,杨洪的部下受奖的达九千九百多人。

正统十二年杨洪被任命为宣府(河北宣化)总兵官(官秩一品)。从宣德以来,蒙古人并没有大举入侵,只有多颜三卫众趁机扰边,多不过百余人,少则数十骑。此时,其他的将领都软弱怕打仗,只有杨洪敢与敌人交锋,因此升任大将,边境上的将领都畏惧他,称他为“杨王”。瓦剌可汗脱脱不花、太师常颜致书信于杨洪,并给他赠送马匹。杨洪如实报告朝廷,朝廷让他接受并回以礼节。

“土木之变”时,瓦剌也先押着明英宗过宣府,也先以英宗的名义发令让开城门,杨洪使人回答说:“我们守卫的是皇上的城池,但天色已晚,不敢开门,况且我们的主将杨洪到别处去了”。也先使计不成,只得押着英宗离去。

英宗被俘后太子代宗即位,论杨洪前后立下的功劳,封他为昌平伯。也先再次命英宗写信给杨洪,杨洪收信交代宗,代宗派使者告诉杨洪:“上皇的信是假的,今后就是真的是上皇的信,也不要接受”。于是杨洪一意坚守,也先率大军进逼北京,朝廷急诏杨洪带2万兵救援。也先闻信退走,杨洪等率军追至霸州(河北霸县),俘虏敌将48人,夺回被抢去的人和牲畜上万。到关口,敌人返身博斗,杀官军数百人,杨洪的儿子杨俊几乎被敌杀死。敌人退却后,杨洪因功封侯。朝廷命杨洪率部驻留京城,督导在京部队训练。朝廷因为杨洪是宿将,多采纳他的谏议。他曾献《边备五事》,又请精简三千诸营将校,不得以老弱病者充军数。景泰三年(1450)因边患未息,于谦令洪等上方策,杨洪又上《言四事疏》《言八事疏》,朝廷命兵部议行。都督宫聚,王喜、张斌先三人因罪下狱,杨洪与石亨推荐三人善战,请求释放,让他们上战场立功,被采纳。诏书下达后,言官劾洪、亨“党邪扰政”,代宗认为国家多事,需要人才,置之不理。天顺元年(1457)英宗被蒙古人放回,仍复帝位,授杨洪为奉天翊卫玄力武臣,并赐世劵。二年夏授杨洪镇朔大将军印,还镇宣府,侄杨能、杨信为左右参军,子俊为右都督,管三千营。

杨洪镇宣府,治军严整,士马精强,为当时边将之冠,朝廷很倚重,而且不好专杀,又很好文学,曾经建学宣府,教诸将子弟读书。

杨洪晚年常想,他家一门父子官居极品,手握重兵,盛满难居,请罢休,将子俊调离,帝不许。以疾召还京都,病卒,赠颖国公,谥“武襄”。

四、武毅侯杨信

杨信是杨洪从侄,其祖父柱,父全曾随杨璟征战,都是武将,立有战功。杨信从小就跟随叔父杨洪出征。在兴州击敌时,贼将刚跃马出阵,杨信直冲敌前,将其擒拿,以此而出名。屡立战功至指挥佥事。英宗正统末,授都指挥佥事,驻防柴沟堡(在河北怀安),蒙古也先进犯京师,杨信随叔父入京守卫,升为都指挥同知。代宗景泰三年(1450),杨信驻守怀来,后代杨能为左副总兵,协助镇守宣府,上鹿角(阵地营寨前的一种防御工具,把带枝的树木削尖埋入土里,以阻敌人闯入)制敌策:“鹿角之制,临阵可以抵御敌人战马,扎营时可以捍卫士卒,每队土兵应置十具,遇见敌兵时,将盾牌围在前面,鹿角列在后面。火枪弓箭相继发射,则守无不固,攻无不克”,被采纳。天顺初年,移守延绥(今榆林市),为都督同知,在青阳沟打败来犯之敌,大获全胜,被封为彰武伯,佩副将军印,充任总兵官,镇守如故。延绥设总兵官佩印,从信开始。不久,又在高家堡(在神木县)败敌军,天顺三年(1459)杨信与石彪大败敌寇于野马涧。次年蒙古2万骑兵夹攻榆林,被杨信打退,并追击至金鸡峪(在今榆阳区),斩敌平章阿孙帖木尔,夺回被抢的全部人畜。后代李文镇守大同。宣宗即位,杨信自陈前后战功,授世劵。成化元年(1465)冬又调延绥御敌,毛里孩侵占河套地区,朝廷命杨信佩将军印,总督各部兵马前往抵御。敌人听到杨信受命前来的消息即退回黄河北岸。不久又占据河套,分兵劫掠水泉营及朔州,被杨信多次打败。敌寇又东向进攻大同,朝廷下诏杨信回守大同。成化六年,杨信与副将徐恕、参将张瑛分道出塞,在胡柴沟大败蒙古兵,获马百余匹,朝廷玺书奖励。

杨信守边三十多年,边地安静。成化十三年卒于任上,赠侯,谥“武毅”。

还需提及的是杨能,他是杨璟之孙,幼随杨洪征战,屡立战功,曾任开平卫指挥使,都指挥佥事,左副总兵,协守宣府,天顺初以左都督为宣府总兵官,与石彪破敌于磨儿山,卒后封武强伯。

   以杨洪为首的瀛西杨氏将领集团是杨家将的直系后裔,他们与杨家将不仅血脉相连,而且精神相承,是继杨家将之后杨氏家族中的又一支优秀爱国英雄团体。

五、宋明杨家将比较

以杨业为首的北宋杨家将几代为将,千古瞩目,明代杨家将是宋代杨家将的后裔,前后相承,但由于所处时代不同,他们的际遇和声望也不同。这里作一些比较分析。

宋代麟州杨家将从杨弘信在五代时崛起,自为刺史,后受封于晋、周、北汉。二子重贵、重勋。重贵即后来的杨业,弱冠事刘崇,任建雄军(山西临汾)节度使。归宋后,为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刺史,因功任代州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雍熙北伐时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潘美的副手。殉职后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中书令。杨业七子,延玉随父作战殉职,子延昭守边二十余年,在河北任缘边都巡检使,高阳关副都部署等职,其余五子无甚建树。孙文广,曾任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历官定州路副都总管,步军都虞侯。重勋,继父职为麟州刺史,归周后为麟州防御使。太宗时,置建宁军于麟州,以重勋为留后(地方军政之职官),后又被任命为宿州刺史、保静军节度使、卒赠侍中。子光扆,以西镇供奉官,监麟州军马,孙琪累官至供备库副使,阶银青光禄大夫。琪子畋,登进士第,授秘书监,历任殿中丞、提点刑狱、荆湖南路兵马钤辖、吏部员外部、右谏议大夫、三司副使、知制诰、知谏院、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读。麟州杨氏五代为将,后人称“杨家将”。

瀛西杨氏原籍合肥,后落籍瀛西,除前面介绍的杨璟、杨洪、杨信、杨能,还有几代数十人为将领。杨政随朱元璋起义,以战功被封为汉中卫左所百户。三子璟、换、柱。璟子通、洪、清、冲。通嗣父职,后被杀。洪子俊、傑。俊为右都督,袭“昌平侯”,被冤杀,后昭雪平反,谥“忠愍”,傑在俊卒后袭“昌平侯”。俊长子珎及孙镗继袭“昌平侯”。璟子清,又名淋,以军功升任武清卫副千户、正千户、六千户,因文采出众进少保、武英殿侍郎、通奉大夫,后又统领通州卫和武清卫,食双卫俸禄,因迎英宗复位被擢为都督同知,卒赠“武强伯”,荣禄大夫,谥“戎武”。子强、能、智强,曾任京城中城兵马司指挥、通州通判,袭瀛西九千户;能,因军功历任开平卫指挥使、都指挥佥事、左参将,都督同知、左都督、宣府总兵官,封“武强伯”。智子相,袭瀛西九千户,后任播州宣慰使,清后人基、德徽、之骥承袭瀛西九千户之爵。

政公次子换,曾随徐达战于隆庆州,为阵前先锋,后战死汉中,子冲由璟抚养。永乐时,授宠于徐皇后,被封为“太子干殿下”,称“八王”,因功封土文安,统领锦衣卫诏狱,后为后军都督府佥事,卒后赠“彰武伯”,荣禄大夫,骠骑将军,谥“武威”。有六子:伦、信、伟、传、俨、僖。伦,由舍人袭羽林指挥使,授昭勇将军;伟,历任署都指挥佥事、同知,右参将,授镇国将军,世袭指挥使;传,累功至游击将军,镇守古北口,战死沙场;俨,曾任应天西都司指挥使,吉安府泰和县管六县守备;僖,历任卫辉守御千户、武清卫指挥使,后授武德将军;信生十子,后人瑾(三子)、质(瑾子)、儒(质子)、炳(儒子)、崇犹世袭“彰武伯”,直到明末。

    政公兄镦,有子鹤、芳,位列“五虎”之中,杨鹤随徐达战死,授监军使;芳被封为汉中百户,以子赠官武信校尉。芳曾孙杲在战靼靼时被砍头,嘉靖帝赠游击将军,谥“忠勇”。瀛西杨氏后人还有许多将官难以一一列举。

宋明杨氏将领不管从数量官阶战功,后者超过前者。但对后世,在社会上的影响前者远远超过后者。以杨业为首的北宋杨家将千古传诵,妇孺皆知,这除了他们忠勇爱国,战功卓著外,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悉知。杨业壮烈殉国后,最初由于王侁、潘美等人隐瞒真相,本人和家眷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杨业又是受监军和主将的陷害而死,是悲剧英雄。当时即有李若拙(944——1001)撰写《杨继业传》刻印出版,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故欧阳修在写《杨琪墓志铭》时说,杨业父子事迹当时“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宋以后杨家将的事迹又成为话本、小说、特别是戏剧的重要题材,在民间不断演义。“杨家将”已经演变成一个文化概念,不仅仅是历史概念,“杨家将”成为忠勇报国的代名词。在文艺作品中经过加工,杨家将的故事更加生动,又塑造了佘太君、穆桂英等杨门女将光彩照人形象,使“杨家将”的艺术形象,受到人们普通的尊崇和厚爱。

与杨家将同时代的府州折家在北宋近二百年间几代人出了几十位将领,与明代杨家将同时,大同右玉以麻贵为首的麻氏也出了几十位将领,封侯拜爵,官居极品,但他们都没有杨家将的名气大。有人写文章论是朝廷迫害,不敢宣扬,搞文字狱,这不是主要原因。杨家将的名声大,主要是文艺、文学作品的推动。古代中国是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老百姓不识字的多,能读书的人少,许多历史知识都是通过听故事、看戏得来的。老百姓所熟悉的三国、水浒、西游记中的人物都是通过看戏、听故事来的。“杨家将”已成为一个特定的名词,是“忠臣良将”、“忠勇爱国”的文化概念和艺术形象,千年传诵、久盛不衰,今天仍然是影视作品的重要题材,其他姓氏将领集团难以超越。

注:①《明史·杨》:洪武二十三年(1390)“诏书坐胡惟庸党”。在杨去世八年后,被牵连到胡惟庸案中。胡惟庸案是朱元璋借口胡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从洪武十三年到二十三年,延续十余年,先后杀害3万多人。《杨传》记,他卒于十五年八月,而《杨洪传》写他“战死灵壁”是在20年后,据《杨端嫡传族谱》(后简称《杨端谱》)说,洪武十五年八月,杨是诈死。朱元璋命燕王朱棣赐杨死,燕王派徐达案办此事,其时恰值马皇后卒(朱元璋的元配马皇后卒于洪武十五年八月),朱棣往金陵奔丧,回归时将姚广孝带至北平,姚广孝出谋,初匿杨于武清瀛西旧居,后派到辽东操练军马铁骑。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杨随军南征,在灵壁大战中,挺身护驾,为救燕王被腰斩。

②《杨端谱》(471)载《御封追赠璟公衣冠冢墓志铭文》:“永乐二年2月太子少师姚广孝奉刻守仓河将杨乃衮之十九世嫡孙,护驾腰斩灵壁,追封“国公”。妻吴氏、闫氏、施氏封夫人。子杨洪,字宗道;子杨清,号仲淋,乃生武清瀛西,封土武清。从子杨冲,御养干子浩已亡,免。拨银两万两,酌杨清在河西镇建龙王庙,供玄武帝。建六合塔为璟衣冠冢,恩报原德,大明永昌。

③见《杨端谱》(卷二,487)

④见《杨端谱》(卷二,487488)

参考书籍:

《明史》(中华书局)

《杨端嫡传族谱》(杨廷玺等编修)

《弘农杨氏族史》(杨维森著)

相关文章
2017-03-13 14:51:58
2017-03-13 14:45:46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