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7年第三期 >> 专家论坛 >> 杨家将故事考史证俗(续) >> 阅读

杨家将故事考史证俗(续)

2017-10-13 09:03:12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75
内容提要:  台湾  郑骞
七  各种地方志所载杨家将古迹辑证
杨业一生事迹皆在今之山西;杨延昭一生事迹皆在今之河北;陕西东北部神木府谷一带,即宋之麟府二州,则杨氏父子及折太君之故乡也。是以方志所载杨家古迹,大率不出此三省范围。其中有文献足徵者,有在疑似之间者,亦有虚诞荒唐、显违事实之民间传说。

  台湾  郑骞

 各种地方志所载杨家将古迹辑证

杨业一生事迹皆在今之山西;杨延昭一生事迹皆在今之河北;陕西东北部神木府谷一带,即宋之麟府二州,则杨氏父子及折太君之故乡也。是以方志所载杨家古迹,大率不出此三省范围。其中有文献足徵者,有在疑似之间者,亦有虚诞荒唐、显违事实之民间传说。今不论其性質如何,凡有记载,备行採录,而考证史籍,辨析真伪,别为按语,附于其后。虚诞荒唐显违事实者,固须驳正,疑似之间者,则不妨姑妄听之。盖所以广异闻,资谈助,表防边之伟绩,发思古之幽情,区区之意,如斯而已。简例数则,附识于下。

一、方志诸书,每多辗转抄袭,同一事项,彼此互见。今所采辑,标准如下:文字完全相同者,仅录最早之一种,余则附注书名云某书同此。如有异同,则逐一备录,最早者或最详者顶格书写,其余低两格书写。

二、编者个人按语,或引用地方志以外之书有所阐述,亦低两格书写。

三、全书资料,共分三项。

(一)关于杨业及五郎、七郎、文广者。

(二)关于杨延昭者。

(三)关于孟良焦赞者。关于折太君及穆桂英之古迹,均见于第四章,不再重录。

四、各项资料之次序,有时按其详略轻重,酌量安排,不全拘于原书时代之先后。

五、古今地名不同者,皆于第一二次出现时注出今名,屡见者不重注。县名相同者则注明今属某省。

六、本章因时间及环境限制,仅就目前所能见到之方志作初步搜辑,遗漏自所难免,补充修订,俟诸异日。惟民间传说,未见文字记载,不在本文范围之内,仅有时偶然涉及耳。

关于杨业(令公)之古迹  五郎、七郎、文广附

雁门关山:关在马邑县东南山上,两山壁立,中通一路,父老传宋杨将军曾扼险于此。关属代州,关下至广武,即马邑界。(雍正朔平府志卷三方舆志山川门)

黄粮堆,本黄瓜堆,俗名乱塚,在广武站村北。沙土二百余堆,西起旧广武,东至夏屋,由密而疏,大小相间,布置有方,高者可五丈,低亦七八尺。父老相传,宋杨将军覆米其上,诈为积贮,以愚敌人者;堆不自宋始也。昔人有诗云:“聚米成山径路斜,风吹遍地起黄沙。”而此堆独属历年久远,部位大风洪水所剥削,亦异徵也。(民国马邑县志卷一舆图志古迹门)

按:马邑县即今山西朔县东北之马邑,乡在宋为环州,雁门为代州要塞。此一带正属杨业活动范围,右两条所谓杨将军当即是业。黄粮堆则武侯八阵图之类也。

荷叶坪在五寨县芦芽山南,高千余丈,终岁积冰雪,四面崇峻,其顶平夷,形类荷叶,大可容万马。或传宋将杨业曾于此操兵,有将台遗址。按于此聚兵当是元末四大王耳,而误为业矣。(乾隆宁武府志卷二山川门)

按五寨,今山西五寨县,芦芽山在县南,其地宋时为岚州,属河东路。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二云:“皇祐中,韩琦经略河东,按堡寨置处,多北漠名将杨业所度者。”然则“杨业曾于此操兵”不无可能;但时间在归宋以前耳。

红羊峪在左云县南四十里,紧逼四峰山,最称险隘。相传宋杨业屯兵于此。(雍正朔平府志卷三方舆志山川门)

按左云县在今山西。平剧有洪洋洞,云辽人藏杨业遗骨于此,北宋志传第二十四回亦载之,作红羊洞(洪羊),盖今人传写,同音致误。其事似即由此传讹。

陈家峪在朔州南。宋史潘美传:“雍熙三年,美拔环、朔、云、应等州,内徙其民,辽兵掩至,战于陈家谷口。[嘉庆一统志一四八朔平府山川(峪谷二字義可通用)]

按:宋史二五八潘美传原文云:“雍熙三年,诏美及曹彬、崔彦进等北伐。美独拔环、朔、云、应等州。诏内徙其民;会辽兵掩至,战于陈家谷,不利,骁将杨业死之。美坐削秩三等,责授检校太保。”是役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业为副都部署,见宋史二七二业传;故美传以攻拔四州之功独归于美。环州,今山西朔县之马邑乡;朔州,今山西朔县;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

陈家谷在州南。宋雍熙三年,杨业自应州石硖路趣朔州,与护军王侁等期会于陈家谷口。既而业与契丹耶律斜轸战败,趣狼牙村。……狼牙村,或曰即今州西南十八里之洪崖村。……陈家谷亦南通忻代二州之道也。(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四朔州)

考信录云:“雍正朔州志卷四纪村庄,有红崖儿(卷三山川类作红崖儿村),在州东北,当即所谓洪崖村。又有狼儿村,在城西南;纪要谓在州西南十八里,则狼牙村疑即狼儿村,非红崖村也。”骞按:此说甚是。

陈家峪山在怀仁县西北二十里,旧志相传宋杨业驻兵处。(嘉庆一统志一四六大同府山川)

陈家峪口(怀仁)县西北二十里,宋将杨业败处。(乾隆大同府志卷五形胜)

陈家峪山,东南距怀仁县治二十里,相传宋将杨业兵败于此。考宋史,潘美、王侁阵于陈家谷口,趣业进战,使人登托逻台望之,在今朔州西南宁武山上;是陈家谷必附近朔州。今怀仁西北之陈家峪,距朔州西南境约二百里有奇。且是时辽复取环州,为今马邑县,业等自雁门率师北行,战败引还,不当反越马邑而北也。(乾隆大同府志卷四山川)

按:怀仁县在今山西。业与辽人战于陈家谷,兵败被擒,不食三日死,详见宋史二七二业传。朔县南之陈家峪即其地也,详读业传参以读史方舆纪要及山西舆图自知。怀仁之陈家峪山,地名偶同,民间因宋史而传讹耳。乾隆大同府志所辨甚为明确。业攻取环、朔、云、应,怀仁在行军范围之内,于此“驻兵”,或有可能,决非兵败处也。参阅下文托逻台诸条。

托逻台在()州西南宁武山上,即宋潘美、王侁使人望杨业进战处。(雍正朔平府志卷三方与志古迹门)

托逻台,在州西南五十里,宁武阳方口西山,及宋王侁使人望杨业进战处。雍正朔州志(原书未见,据考信录转引)

宋史二七二业传云:“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陈家)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骞按:应从长编、宋会要、及太平治蹟统类作灰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于是业以无援战死。

托逻台在宁武县(今山西宁武)西北,一名托逻台,亦曰槖莲台。两镇三关志云:“今阳方口河西高山,谓之槖莲台。”按:北魏灭赫连氏,迁其子孙,散处雁门代北,依山谷以居,故其地由赫连台。此云槖莲,或转为托逻,或为陀罗,皆音近而讹。(嘉庆一统志一四七宁武府山川)

两镇三关志:陈家谷、狼牙村、俱在今朔州南。托罗台在宁武关东,槖莲台亦作托莲台,今阳方口河西高山谓之槖莲台。朔州志称为王侁望杨业军处。崞县志但志台名,不言王侁望军事。(此下引录宋史杨业传,叙陈家谷战役,今略去。)辽史:业引兵南出朔州三十里,至狼牙村,恶其名,不进,左右固请,乃行。遇耶律斜轸,大败,马重伤,不能进,匿深林中。耶律奚底望见袍影,射之,坠马被擒。

圣宗纪:统和四年,三月辛巳,顺义军节度使赵希赞以朔州叛附于宋。时上与皇太后驻兵驮罗口,诏趣东征兵马以为应援。(乾隆宁武府志卷十一余录)

按:右宁武府志所引辽史,乃据卷十一圣宗纪及卷八十三耶律斜轸、耶律奚底传合叙,与原书大致相同。圣宗纪云:“继业引兵南出朔州三十里,至砝牙村。”耶律奚底传云:“继业败于朔州之南。”据此可知陈家谷确在朔州之南,托逻台可望见谷口,自亦在其附近。

魏志云:朔州志,石碣谷在朔州南五十里禅房山。禅房山在今宁武北二十五里,阳方口对岸也。狼牙村、陈家谷皆不知所在。但朔州西南今尚有狼儿村,未知是否?……业即毅然出师,揆时度势,必无反出宁武附近之事;则阳方口河西之槖莲台是否王侁望兵处,似应阙疑。至辽主与太后驻兵驮逻口,趣东征兵处,未知何在。其所谓槖莲台者,或即托逻口上之山,未可知也。(乾隆宁武府志卷十一余录)

按:宁武府志为乾隆十二年知府魏元枢原本、十五年知府周景柱补纂,所谓魏志,即元枢原本。右引一条,删节处有缺叶,文意不完,但大致可以明瞭,其意以为杨业自代州(今山西代县)被向进兵,岂能反出其西南方之宁武府附近。不知业此行任务在掩护朔州之众向南撤退,遇敌战败,自然南向,方向并无错误也。辽主及太后驻兵之驮逻口,虽未详所在,但与托逻台决非一事,此时辽人大本营不可能深入至宁武附近。

狼牙口,广昌县西南九十里。宋将太尉杨业,因奸臣王侁逼战,援兵不进,业与子延(原误作廷)玉败于此。今属倒马关,设兵防守。(乾隆易州志卷二山川)

按:广昌,今河北涞源县。杨业败死于山西朔县之狼牙村,去此甚远,盖野老讹传。

杨家军祠,在鹿蹄涧,祀宋刺史杨业也。太平国二年,将军以数百骑破辽人十万众于雁门,故祀之(乾隆代州志卷一舆地志坛庙门)。

杨令公祠,在密云县(今河北密云)古北口,祀宋杨业。业善战,时号杨无敌,数拒辽有功,民赖以安,后人立祠祀之(明一统志卷一顺天府祠庙)。

杨令公祠,在密云县古北口北门外,祀宋太尉杨业。明洪武间,徐达建,成化辛丑重修,赐额威灵庙(雍正畿辅通志卷四十九顺天府祠祀)。

杨令公祠在古北口,祀宋杨业。辽时已有之;明洪武八年徐达重建;成化十七年(辛丑)镇守监丞许常、都指挥王重修,勅赐名威灵庙。

西流不返日滔滔,陇上犹歌七尺刀。恸哭应知贾谊意,世人生死等鸿毛。此诗宋刘敞作,见公是先生卷二十八,题为“杨无敌庙”。原注:“在古北口,其下水西流。”考信录云:“今本《公是先生集》注无末五字,此据辽史拾遗引补。”

汉家飞将领熊罴,死战燕山护我师。威信仇方名不减,至今遗俗奉遗祠。

此诗宋苏颂作,见魏公集卷十三,题为和仲巽过古北口杨无敌庙。本论文第五章曾引录。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驰骋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此诗宋苏辙作,见乐城集卷十六,题为《古北口杨无敌庙》。末两句用晋周处及梁王彤事,以周处比杨业,以彤比潘美,详见考信录引资治通鉴。

寰朔城边杀气豪,行祠犹拜旧旌旄。黄沙白草三关壮,铁马银戈百战劳。报国自知非力屈,捐躯终不掩功高。魂来何处杨无敌,遗憾当年溅血袍。

此诗清方象瑛作,题为杨令公祠,见雍正畿辅通志一一九艺文。

古北口城北门外,有宋杨业祠。业以雍熙中为云中观察使,契丹陷寰州,遇于雁门北陈家谷口,力战不支被擒,不食三日死,忠矣。然雁门之北口,非古北门口也,祠于斯者误也(顾炎武昌平山水记卷下)。

鹗案:古北口杨无敌祠,顾氏以为误。考刘原父(敞)苏子由(辙)二诗,在奉使时作,则祠创自辽可知。无敌忠义,感动敌境,又何论古北口之非陈家谷也(属鹗辽史拾遗卷十四)。

按:顾说穿凿,厉说甚辨,立祠之地非必战死之地也。顾说又有二误:业之官衔为云州观察使,非云中,陈家谷口在朔州西南,不在雁门北。考信录据苏子由诗《血痕》之语,以为业兵败被擒于陈家谷,而辽人“致之燕京,使面其虏主。业求死不得,乃绝食自,经三日之饿,遂死于古北口耳”。(原文颇长,不具录,读者可自参阅。)其说与当时情势及地理皆不合,殊难成立。据辽史卷十一圣宗纪,此时圣宗与萧太后皆不在燕京,且朔州至密云之古北口,路途遥远,绝非三日所能到达也。

令公村在丰润县西。宋杨业善战,屯兵扼辽,民赖以安。后与耶律斜轸战,败绩死之,民祠于古北口(万曆顺天府志卷一地理志古迹门)。

按:丰润,今河北丰润县。杨氏父子皆未曾至其地,此亦民间讹传。

杨业墓在唐县西北,相传业战殁葬此。(雍正畿辅通志卷四十八保定府陵墓)

杨业墓在唐县西北一百十里,相传业战殁葬此。(嘉庆一统志卷十五保定府陵墓)

杨业墓在唐县西北一百十里。业赠太史令,战殁,葬此。(光绪保定府志卷四十三古迹录陵墓)

杨令公业墓在县西北一百十里令公舖北□宋人。(光绪唐县志卷十一杂稽志陵墓门)

按:唐县,今河北唐县,在清苑县西不远,清苑即宋之保州,杨延昭曾知保州,兼缘边都巡检使,见宋史本传,唐县乃其辖境。各种方志所载古人坟墓,可分为虚实两种。实墓者,墓主骸骨所葬地也;其有埋葬死者衣冠遗物,或仅招魂设祭,建造坟茔,而其中空无所有,皆是所谓虚墓,名虽为墓,实为纪念碑记念塔之类。实墓当然只能有一,虚墓则几乎与死者或其后人略有关联之地皆可设立。此唐县之杨业墓或为延昭或当地士民所设虚墓,或仅系民间传说,无从查考,总之决非实墓,自不必究其真伪矣。

杨令公墓在“香河县”城南一里。(光绪顺天府志卷二十六冢墓)

按:香河,今河北香河县,与杨氏父子毫无关联,此墓蓋民间讹传。

考信录云:“业死后,不知会否归葬。”乾隆一统志卷十一保定府云:“杨业墓在唐县西北一百十里,相传业战殁葬此。”明释镇澄清凉山志卷二云:“令公塔在九龙冈,宋杨业忠死,子五郎收骨建塔。”皆附会不足信。至元人杂剧,以为业死后,番人取其骨,悬之昊天塔上,尤为诞妄。日下旧闻考卷五十九引元一统志云:“辽道宗清宁五年,秦越大长公主捨第为寺,既成,以大昊天寺为额。”清宁五年即宋仁宗嘉佑四年,上距太宗雍熙三年杨业战死之岁,七十三年矣,业之骨已朽,尚安得悬之塔上,是真齐东野人之语,而畿辅通志卷一百七十八,于昊天寺条下,引梁清标诗,有“黄尘余霸气,白骨冷幽州。”之句,并自注云:“俗传寺旧有塔,辽以贮杨无敌骨。”以戏剧词,形之歌詠,可谓俗语不实,流为丹青矣。骞按:昊天塔贮令公骨事,见元朱凯昊天塔杂剧。平剧洪洋洞盗骨事,则见于北宋志传第二十四回。皆无稽之谈也。

太平兴国寺在五台县东北,东台东楼观谷,宋释睿见居此,相传为延朗之师。(嘉庆一统志卷一五一代州寺观)

考信录云:“杂剧又称五郎杨朗,于五台山兴国寺出家。(见昊天塔剧中,小说则以五郎为延德,而以延朗为四郎)释镇澄清凉山志,遂谓楼观谷有五郎祠,杨业第五子出家处(见卷二),又谓宋沙门睿见,即杨五郎之师。僧徒无,固无足责。乃乾一统志卷一百十六,从而实之日,太平兴国寺,宋释睿见居此,相传为杨延朗之师;钦定清凉山志卷十六亦同。不知宋太宗所为造寺者,名睿谏,不名睿见,有传在宋沙门延一广清凉传中卷下五郎出家之事,别无所出,独见于杂剧小说耳。况延朗之为六郎,明见史传,何曾出家。以官修之书,诞妄至此,岂不可大笑哉!此本不足辩,以世人多不读史,聊复著之以戒后学。

按:五郎出家为僧之说,宋人话本中即已有之,见前第一章,戏剧小说中尤多渲染。此人始终不能忘情“俗家”,且“大开杀戒”,为民间传说中所塑造不守清规僧人之一。云五郎名朗者,见于元人撰谢金吾及昊天塔两剧。民国五十七年八月台北国语日报史地副刊第一八二期《佛教圣地五台山》文中有云:“五台山本是佛教的圣地,可是那儿却有一座杨五郎祠,祠里供着杨五郎的肉身塑像,还有一根杨五郎生前所用的铁棍,重八十一斤。……现在寺里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四句诗,就是歌颂杨五郎的。那四句诗是:却干戈披衲衣,个中争许几人窥。只今唯有台山月,夜夜空临杨老祠。”此真标准“齐东野语”;其诗则三家村冬烘学究手笔也。附录于此,聊供一笑。

七郎山,在宜川县西南。城跨其上,上有石门及山砦,相传杨业之子七郎所筑。(嘉庆一统志卷二三三延安府山川)

按:宜川,今陕西宜川县。一统志同卷又云:“八郎山,在宜川县南,与同州府韩城县接界,高峻险绝。旧志:在县南九十里。此山之名,不知与杨八郎传说有关系否?一统志于此无说明。

杨七郎墓在“宁河”县西潘庄。(光绪顺天府志二十六塚墓引宁河丁志,疑即延昭弟也。)

按:宁河,今河北宁河县。杨业虽有七子,戏剧小说中之“七郎”则全属虚构,更不必文其砦及墓之有无与真伪矣。

杨文广庙在府治西,祀宋杨文广。府志:文广为狄青部将,追侬智高至此。(嘉庆一统志四八二云南广南府祠庙)

按:广南府今为广南县,在云南东南境,接广西界。文广曾从狄青南征侬智高,为广西钤辖,见宋史二七二本传(附杨业传后)。杨氏三世为将,文广事迹最少,已是强弩之末。小说戏剧中之杨宗保,乃虚构人物,自当别论。然予所见各种方志中无宗保事迹,可知方志记载虽有时不免谬妄,毕竟与小说戏剧不同。(待续)

相关文章
2017-10-13 09:03:12
2017-10-13 09:05:39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