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7年第四期 >> 专家论文 >> 八大王:历史人物与艺术形象转换的典型 >> 阅读

八大王:历史人物与艺术形象转换的典型

2018-01-22 09:32:29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243
内容提要: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李裕民
    在杨家将的小说戏曲中,有一位专为杨家将打抱不平的皇亲国戚,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八大王,亦称八贤王。历史上真有其人吗?他究竟是谁?查史书,确有八大王其人,他是太宗第八子赵元俨。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李裕民

    在杨家将的小说戏曲中,有一位专为杨家将打抱不平的皇亲国戚,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八大王,亦称八贤王。历史上真有其人吗?他究竟是谁?查史书,确有八大王其人,他是太宗第八子赵元俨。然而《杨家将演义》里明确写道叫赵德昭,是太祖长子,元杂剧里却是赵德芳,太祖第四子(臧懋循《元曲选》:“金水桥陈琳抱妆盒杂剧”),可此二人并没有八大王之称。于是研究者各执一词,纷争不已,难于定论。其实,问题不难解决,首先必须弄清历史人物与艺术形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有着特殊的转换关系。下面先探讨一下历史上的八大王,再谈如何转换为艺术形象的。

  历史上的八大王

历史上的八大王有两位,一个是宋朝的赵元俨(9851044),一个是明末造反领袖张献忠,后者可能是仰慕前者而自取的外号。赵元俨是宋太宗(939997)第八个儿子,太宗共有九个儿子,第九子未成年就死了。所以元俨被称为太宗最幼子。他从小聪明伶俐,长得很帅,文史专家宋祁在为他作的墓志铭中有这样的描绘:“王美姿质,眉目如画,广额丰颐。”深受太宗宠爱,一直在宫中接受最好的教育,有宴会就让他陪着。十三岁时太宗去世,三子元侃即位,史称真宗(9681022)。真宗也很器重这位幼弟,刚上台,就封他为曹国公(《宋史》卷6)。二十岁出阁,进封为广陵郡王(《宋史》卷7)。以后又陆续封为荣王、端王、彭王、通王、泾王、定王、镇王、孟王、荆王(《宋史》卷8、卷9、卷224)。六十岁死,追赠为燕王,谥恭肃。因为他排行第八,人们都称之为“八大王”。他的王府里有一座“登云楼”,高耸入云,俗呼为八大王楼。(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八大王之名,当时已为世人所熟知。

他一直接受良好的教育,十六岁快出阁时,真宗就安排高素质的监察御史张巽作他的翊善(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8),二十一岁时,又安排户部判官、屯田员外郎崔昈为翊善(《长编》卷61)。翊善的任务不仅是辅导、传授知识,还要观察他的言行,有过错时给予规正。在良师的熏陶下,他既有高的文化素养,又有良好的品行。

他博覧文史,善辞赋,工书画。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认为王公中“游艺臻乎极至者”只有三人:赵元俨、赵頵(宋神宗弟)和南唐的李后主(李煜)(卷3)。他画的鹤竹,“雪毛丹顶,传警露之姿;翠叶霜筠,尽含烟之态。”又擅长书法,“颇善二王书,工飞白。”(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6

他有中规中矩的人品,对父太宗、母王德妃非常孝顺(《长编》卷108),处事矜重、恭慎,处处以仁、贤、德要求自己。在政府支付军费出现困难时,曾主动上交自己的公使钱(《长编》卷136)。经学家孙奭9711033)称赞他:“贤王也。”(宋宋祁《荆王墓志铭》,《景文集》卷58)人们认为这一评价是恰当的(明邵宝《学史》卷9)。

他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非常威严,威严到令人惧怕的程度。“资质严重,凛凛不可犯,名闻外夷,契丹尤畏其名。”(宋王称《东都事略》卷15)“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宋史》卷224)“资质严毅不可犯,其名闻于四方。”(《长编》卷146“王性严毅,威望于天下,士民识与不识,呼之曰八大王,犬戎尤惮之。”(宋王辟之《渑水燕谈10名臣富弼(10041083在奏章中举了两个极端的例子。说:辽国燕蓟(今北京)一带的小孩子夜里啼哭,只要一说:“八大王来也。”就立马不哭了。辽人毎当牵牛马渡河不顺利时,就会说:“这一定是八大王在河里作怪。”(宋赵汝愚《宋名臣奏议》卷135)按说,八大王并没有带兵跟辽国打过仗,辽国人为何会这样畏忌?恐怕未必真有其事。然而富弼先后担任过宰相、枢密使(最高军事长官),不可能自己胡编,若不是民间盛传此事,不会写到奏章中去。民间有此传言,足以看出其影响之巨大。

  八大王如何转换为艺术形象的

历史小说、戏剧与历史人物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既然是历史小说、戏剧必然有真实历史作依据,而小说、戏剧是供人们观赏的,它不能照搬历史,必须作合理的加工,需要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复杂的矛盾,就杨家将而言,如果只写潘美、杨业二人,那就太单调了。于是作了许多加工。如潘美第八女确实嫁给了宋真宗,不过仅活了22岁,在真宗尚未当皇帝时就死了(《宋史》卷242《真宗章怀潘皇后传》),在政治上没有任何作为。编写者看到其身份可以作文章,于是把她的寿命延长,在枕头边给皇帝吹风,与其父里应外合,这样矛盾冲突就复杂了。这还不够,再添上一个宰相王钦若(9621025,王钦若,《宋史》卷283有传,传中提及他诸多缺陷,史官评论其为人“奸邪”,将他进一步丑化,容易为人接受。有奸臣为潘撑腰,这样加害于杨业就容易得手了。

反面人物要害人,自然还得有正面人物与之较量,剧情需要最终的结果,是正气压倒邪气,于是就搬出寇准(9611023来。此人敢作敢为,坚决抗辽(《宋史》卷281)。也敢于给皇帝提意见。有一回,太宗听得不耐烦,就宣布下朝,寇准竟然一个箭步上去,拉住皇帝的衣服说:回来回来,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太宗只好回到龙座,听完他的话,觉得有理,最后准奏了(司马光《涑水记闻》卷2。其为国事敢于冒犯龙颜的气度实在了得。寇准与杨延昭同时代人,在他的奏章里也提到过杨延昭(《长编》57。此外没有什么记载了。编写者显然抓住了寇准与杨家多少有点关系,而寇准又是世人评价甚高的,把他拉到杨家将的故事中,也是合乎情理的。有寇准与王钦若对仗,王钦若可能会处下风,但有潘妃在宫内策应,皇帝偏听偏信,寇准就难于取胜了。于是再搬出一个权威人物,那就是八大王。八大王本来与杨家毫无关系,编写者看到他是皇亲国戚,为人“严毅不可犯”,便将他加工成敢于上殿打奸臣、当面批皇上的正面人物,使剧情进入高潮,自然就能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又看到有人评价他是贤王,于是再给他加一个新外号“八贤王”,令人一见其名,就知道他的为人。这样做,便于为文化水平比较低民众接受。

这里有必要深入解剖一下历史上的八大王与小说戏曲中的八大王的区别。首先,历史上的八大王,虽然是深受宠信的皇亲,但他是不能顾问政治的。宋代的祖宗之法的基点是防弊,即发现漏洞就要设法堵住。赵匡胤依靠一帮铁哥儿(义社十兄弟)夺取了政权,到政权一巩固,为了避免有人仿照他夺权,于是就解除了声望最高的几个弟兄(如石守信、王审琦等)的职务,换上一批资历较浅的将领,史称“杯酒释兵权”。同时重用亲弟赵光义,提拔为掌握军权的高级将领、开封尹,位在宰相之上。赵光义利用权势趁机谋害太祖,登上皇位。随后,又怕后人效仿,于是制定政策,不许皇亲干政。所有皇室成员都不掌实权,都不许与朝廷高级官员来往。八大王也不例外。尽管他的官爵一大堆,除了上举各种王号之外,还有许多头衔,如昭武安德节度使,安静武胜节度使,镇海安化等军节度使、镇海天平节度使、保平定国节度使,河阳三城武城节度使、永兴凤翔节度使、淮南荆南节度大使,行荆州、扬州牧。太尉、太保、太傅、中书令、尚书令、侍中等,在唐及以前,都是有军权、政权的大官,此时全都是荣誉头衔,宋仁宗时因为他是仅存的皇叔,特“赐剑履上殿”(《东都事略》卷15)。但这是礼仪上的特殊待遇,并不能拿剑砍人。他也不能随便与大臣交往,宰相宋迪揭发另一名宰相吕夷简与八大王有私交(长编》卷116),仁宗马上派官员审查处理,幸亏宋迪记忆有误,最后将宋罢免了。八大王的威望太高了,一些无知小民谣传“元俨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这一头衔有想造反的嫌疑,仁宗发怒,抓了一大批人。一位大臣蔡齐(9881039说:“此小人无知,不足治,且无以安荆王。”皇帝觉得有理,没有再追究(《长编》卷112),八大王躲过了一场风波。真宗病危,有一些记载说八大王到宫中去看望,住了几天。大臣担心太子年幼,怕他图谋不轨,设法让他离开皇宫。据史学家李焘考证,他当时正生病请假,没有去宫中(《长编》卷98)。这些故事说明宋代对皇室防范很严,八大王根本无权干预朝政。宋仁宗12岁当皇帝,刘太后垂帘听政,八大王考虑自己威望高,怕引起太后猜忌,特意装疯,不去上朝,闭门谢客。十一年后太后死,才恢复正常。仁宗亲政,对他益加尊宠(《長編》卷146)。

既然如此,小说、戏曲编写者为何作了与历史完全不符的加工?我以为,这不仅是剧情的需要,也符合明代的国情。明代,朱元璋削平各路起义军,推翻元朝,建立明王朝,他采取的措施是重用皇室,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各地,拥有地方政权、财权、军权。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凭借他的实力,推到了建文帝,自己当了皇帝。他的行动得到一些藩王的支持,因此他上台后,没有取消各路藩王,只是将他们的领地再分封给子孙,这样领地有限,对中央不会构成威胁。编写者是明朝人,可能会以明人眼光去看待,这样写,也容易为明朝人理解。

最后需要解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说八大王是赵元俨,而改为赵德昭呢?上面说过,八大王生于985年,而杨延昭生于958年,比后者要小27岁,时代太晚,跟杨业、延昭二代挂不上钩。而赵德昭生于951年,比杨延昭大7岁,赵德芳生于959,比延昭小一岁,从年代上说,比较合适,其他如德昭只活了29岁,德芳活了23岁,他们是太宗打压对象,性格比较软弱(《宋史》卷244《德昭传》、《德芳传》),这些都不合适。所以编者主要用了八大王名号及其人格魅力,借了赵德昭或德芳的名字,这样相对而言,就比较完美了。编写者非常聪明,处理此人与其他人不同,他不强调人名,只偶尔提一下人名,经常用外号八大王、八王、八贤王,既便于人们记忆,还避免读者或听众去探究人名,露出拼凑的痕迹来。

总之,编写者将八大王从历史人物转换为艺术形象,是比较成功的。这也为我们今天改编历史剧,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范本。

欣逢《杨家将文化》创刊十周年,特撰此文,表示祝贺。愿贵刊越办越好!影响越来越大!

相关文章
2018-01-22 09:34:15
2018-01-22 09:32:29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