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7年第四期 >> 感言 寄语 >> 《杨家将文化》之缘 >> 阅读

《杨家将文化》之缘

2018-01-22 10:14:50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308
内容提要:四川广元  杨荣
雁北塞口,风云变,几染狼烟。
惊雷闪,边声连角,剑戟惊天。
一腔热血化枯骨,满门忠烈为栋贤。
吟旧章,白雪绣金枪,戎西凉。
镇三关,破辽番,天门转,幽州乱。
忠魂现,保我大宋河山。
只恨奸佞营私党,是非颠倒误忠贤。
千年过,蜿蜒隆西口,雁回头。

四川广元  杨荣

雁北塞口,风云变,几染狼烟。

惊雷闪,边声连角,剑戟惊天。

一腔热血化枯骨,满门忠烈为栋贤。

吟旧章,白雪绣金枪,戎西凉。

镇三关,破辽番,天门转,幽州乱。

忠魂现,保我大宋河山。

只恨奸佞营私党,是非颠倒误忠贤。

千年过,蜿蜒隆西口,雁回头。

——调寄《满江红》

我国北宋时期的“杨家将”,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族英雄,他们的英雄业绩,深受人民群众所热爱。

杨家将是以杨信(弘信)、杨业(继业)、折太君(佘赛花)、杨延昭(杨六郎)、杨文广等英雄人物为代表,并先后数代约一个世纪抗击契丹、西夏而闻名于世的军事家族群体,他们为保卫北宋王朝的边关安定,以及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披肝沥胆,浴血奋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人们敬仰亲切地称呼他们一家为“杨家将”,其一门忠烈的英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更是在中华大地广泛流传,史有所载,民有歌颂,脍炙人口,长演不衰。

杨家将的英雄们,他们恪守“清白传家”的家风,演出了一幕幕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话剧,赢得了各阶层人士的旌表与赞颂,更是为杨姓的族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杨家将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典范。

笔者自孩提时代起,即常闻父辈讲起杨家将精忠报国的故事。受家族熏陶,广播电视中如有杨家将的故事演绎,事必争先倾听,肃然起敬。吾家世代口耳相传,我族乃杨业令公后裔子孙,大明洪武年间,始祖杨锦奉明太祖朱元璋命,随汤和、廖永忠平蜀入川,讨伐明升,其后又因平定田九虎叛乱有功,而受命留居广元府,官拜利州卫都指挥使、武德将军。终明一朝,杨锦一门及其子孙八世,世袭利州卫都指挥使,对保卫广元,建设广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时因我年龄幼小,知识浅薄,未尝对先祖业绩进行考证和在意。

家父自幼身患先天顽疾,已近不惑之年,方始完婚,母亲又目不识丁,故我读书学业至初二便因经济之厄而辍学于家。因感自身文化素养低浅,故仍勤奋好学,在家自修文科,广读群书。家虽清贫,然杨门家风世代告诫,又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熏陶,对三纲五常、四维八德有了很深的感触,深知大木千枝承出一本,巨水亿派同发一源,人之有祖,亦同此理。也由此开始了我的漫漫寻根之旅。

由于世传我家是杨业后人,那便首要的是对杨业及其子孙进行概况性的了解。一直以来,我所知道的杨家将人物及事迹,仅仅只是来源于广播评书和电视剧中的情节,对历史真实以及前后世袭脉络全无了解。我只得开始利用自己的能力,大量收集杨家将的资料书籍。然家乡所处地域,乃偏远高山林区,历代以来,文化传播有限,有才学知识者,鲜有其人,家有藏书籍者,更寥寥无几。期间为此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和精力,奔走各地的书摊书店。小说、戏曲、历史等各类书籍,但凡和杨家将相关,事必倾力收集。自身经济薄弱,有时为节约一部书款,便只得省下一顿饭钱。后来由于网购的便捷,找到了很多以前仅知道书目的藏书,为此高兴不已。

2005年开始,我开始走访广元各县区图书馆、档案室,以及杨门宗亲集聚地,查阅地方文献资料和家族所存残缺的《杨氏族谱》,并结合墓志以及宗祠碑记,费时一年多的时间,才基本理清了川北军家杨锦一系的脉络传承及保卫广元城的英雄业绩。

2007年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山西电视台播放的一个节目中,得知了在杨业当年作过战的雁门关附近,有一个以杨家将后裔集居的鹿蹄涧村,村内有始建于元代的“杨忠武祠”,是专门祭祀杨业夫妇及其后人的宗祠,祠内保存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和《杨氏族谱》。看到这则新闻,我当时激动兴奋不已,便下定决心前往杨忠武祠寻根问祖。我很快利用网络和手机,查询到了鹿蹄涧村宗亲的电话,联系上了当地杨家将文化园的负责人杨泉恩宗亲。

2008年初,经过一番准备,我便启程前往山西代县鹿蹄涧村寻根问祖,从广元乘坐火车出发至太原,又经太原转车到代县,经过两个日子,便坐车到了代县车站。杨泉恩宗亲在县城车站接的我,在县城一家中餐馆和其他几位县委干部宗亲用过午饭后,杨泉恩宗亲便带我驱车前往鹿蹄涧村,不足一小时,就到了鹿蹄涧村村口的杨家牌坊处,赫然醒目的牌坊上几个鎏金大字“北宋杨家将”,在向内行驶一里多,就到了我日夜思念的杨忠武祠。在祠堂内,看到当年众多的神像文物,我深刻的感觉到自己的血液在沸腾,祖先似乎就在自己的面前,演绎着当年舍生取义保家卫国的史事,伴随祖先的光环,我由衷的感到自豪,因为我姓杨,我是杨家将的子孙。

在代县我几乎待了近一个月,博览了杨家将文化园里所有的杨家将藏书,对杨家将人物的研究、故事的传播、世系的脉络,都有了很多的深入了解,期间的生活住宿,全依赖于杨泉恩宗亲,为此我感动不已,铭记于心,也因此深深的体会到杨氏家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一切造化,命中皆有缘分。在我即将离开离开代县的数天前,杨泉恩宗亲收到一份快递,是他的儿子从外地寄回的,打开看后,乃是一本装帧精美,重约数斤的《杨家将研究》。该书由蔡向升先生收集编著,陕西神木县“杨家将文化研究会、基金会”资助出版,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对于我这个爱书之人,面对第一次看到如此大部头的杨家将书籍,顿时爱不释手,借来通宵达旦的阅读,却也因回家的车票时间已到,没能全部读完,便坐车返回了四川广元。也正是因为此书,让我得知了神木有一个“杨家将文化研究会”,在对杨家将文化进行持久、深入的挖掘研究。回家后我便利用网络便捷,网购了一部《杨家将研究》。该书是蔡先生多年收集整理,系统的收录了近百年来数十位专家学者,对杨家将的所有人物、事迹、文艺、戏剧等多方面的研究论文总汇,实在是对于杨家将研究的难得好书。我也通过该书《后记》中蔡先生留下的的联络方式,与他建立了友好的联系,又经蔡先生介绍,与神木县杨家将文化研究会的各位宗亲老师取得了联系,做了要好的朋友。

初次与杨家将文化研究会联系,我写了一封书信,简要叙述了自己的寻根之旅和对于杨家将研究的热情。没想到时隔仅仅半月,研究会折和平主任便亲笔回信,并寄来了为数不少的由研究会出版的杨家将系列丛书,使我受宠若惊,更加坚定了研究杨家将文化的信心。此后至今,研究会每年出版四期的《杨家将文化》,从没忘记给我邮递。有时邮政失误,导致邮件未能收取,我也定会电联,要求补寄。从2007年的第一期刊物,至今出版的39期,我完整的保存收藏于书柜中。《杨家将文化》出版的十年,是伴随了我成长的十年。我从弱冠到今而立,对于杨家将文化的研究,也在十年中受益匪浅。在《杨家将文化》的出版过程中,我也首次公开发表了人生的第一篇文章《四川广元杨家将后裔再现忠勇传家》,获得了人生的第一笔稿费,使我开始了写作文章的激情和动力,也由此肯定充实了自己的信心。十年里,我先后发表在《杨家将文化》的文章,共约十数篇数万言,也因此才有信心使得在四川广元的报纸刊物里发表文章,电视台、报社、网络等新闻媒体接踵而至,报道我藏书以及研究杨家将的事迹,这无疑受惠于《杨家将文化》与杨家将文化研究会。为此我由衷的感谢研究会能够提供这么一个优秀的平台,让我们这些杨门后裔、杨家将迷找到归宿,寻根问祖到自身灵魂的家。

杨家将的知名度早已威名国内,声波海外,但由于多年来受到小说戏曲的演绎影响,对于如杨家将祖籍、人物事迹的真实性,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不明真相者仍大有人在,故此希望研究会能继续办好《杨家将文化》,适量增加刊数和每期的篇幅,出版更多优良的杨家将作品;并且通过网络、电视等新型媒体,广泛持久地宣传杨家将与杨家城。将此二者的知名度合二为一,我等翘首祈盼。笔者唯一深感遗憾的是,由于自身经济实力的缺陷,虽然已整整十年的联谊,我仍然未能亲临神木,追寻祖先当年的遗迹。但我仍继续努力奋斗着,终有一天,我一定会去到神木那片魂牵梦萦之地,亲身感受祖先曾经的辉煌。

仅以此文献给伴随我多年成长的——《杨家将文化》。

相关文章
2018-01-22 10:14:50
2018-01-22 10:09:31
2018-01-22 10:07:37
2018-01-22 10:15:50
2018-01-22 10:13:13
2018-01-22 10:08:35
2018-01-22 10:05:19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