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作品择目 >> 杨家将文化系列丛书 >> 《杨家城故事与传说》 >> 古迹篇 >> 杨将军祠的由来 >> 阅读

杨将军祠的由来

2018-01-31 16:49:42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301
内容提要:杨家城有座“杨将军祠”,坐落在杨家城将军山庙梁上。杨家城是古麟州的州城。将军山庙梁指的是麟州城东北角的高山圪垯。大概是唐代以前就在这个山头上有座神庙,供奉着北方神

杨家城有座“杨将军祠”,坐落在杨家城将军山庙梁上。

杨家城是古麟州的州城。将军山庙梁指的是麟州城东北角的高山圪垯。大概是唐代以前就在这个山头上有座神庙,供奉着北方神。因此,州城建置后,人们把这山头叫庙梁。旧《神木县志》(清道光版)有宋绍圣年间《杨家城将军山庙碑》记,说此庙“渺不知何年建”。那么这座古庙的山怎么就叫成“将军山”?将军山上的北方神庙,怎么成了“杨家城将军山庙”?杨家城的将军山庙又怎成“杨将军祠”?随时代衍变,来历确也不凡。追根溯源,其实就在于麟州是“杨家将”的家乡。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继)业土生土长在这里。他的父辈和先祖起势在麟州,民间才把麟州城叫杨家城。城里的古庙梁也被叫成杨家的将军山。将军山上便有了“杨将军祠”,所以宋哲宗的绍圣五年(1098)冯惟寅书碑才称“杨家城将军山庙”,而不名“古麟州城北方神庙”。值此,宋夏对立时州民认为,夏人千军万马多次薄城,但始终没有破过州城,就是因为杨家城将军山“杨将军祠”里的杨家将军显了灵。只因不同时代各有风云,要知前因后果,且听民间传说。

第一个故事将军山原本军营

原来,唐置麟州以秦汉时代的古堡新秦为治所。当时小小的新秦古堡,长、宽都不足一里,方圆地面边围不到四里,可形状方正,是个比较规范的古寨堡。将军山当时还是这古寨堡外边东北角地势较高的山峁。它雄起一隅,可望四野。据说,汉与匈奴对峙时,寨城内为兵营、积储备。寨城外的这块山峁上设有堠望(哨台),平时观察敌情,战时传送讯号军令。到了唐代,麟州设置后,州城初步扩建,城内有了民户,驻军城防加强,将军山成了军务要地,常设军帐在那里。这个山头也就因庙而名“庙梁”。

德宗朝,郭锋任麟州刺史。他是代宗皇帝的功臣汾阳王郭子仪的孙子,即皇亲后代。加之,麟州是边城要地,所以朝廷为他配制了很有能力的谋士和久经沙场的一位战将。这位战将原本汾阳王王府亲兵总管,人称“赛虎将军”。他到麟州的中军大帐也又设在这州城东北角的山峁上,使这庙梁一度又成为麟州军事防务的指挥中心。

我们的祖国向来是个多民族国家,汉唐时代已经是世界强国。由于民族众多,互相之间在历史的长河中碰碰撞撞是常有的事。安禄山反唐之后,吐蕃人进入河西。他们北越祁连山,沿河至陇右,入盐州,顺着古老的秦长城,东进过夏州,对麟州连续侵犯。最后一次在贞元十七年,就是郭锋任麟州刺史时。

麟州城地势险要,北有连谷,南有银城。这两县堡城沿着今天的窟野河东山上下。砦堡绵延相望,烽燧防务接连,故军家早有“铁岭”之称。州城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来犯者大多望城而叹,束手无策,不攻离去。

如此地域环境,加上郭锋手下既有良谋,又有勇将,外有河东接应,内有殷实储备。就军力而言,官兵、义军(地方军)、各民族部众,具有上万可御敌武装,抵抗来敌,以怡待劳,本不应该存在问题。

然而,郭锋出身豪门,从未经受过动乱之险,所知用兵之术,仅凭书本而来。挥旗布阵,金戈相击的生死搏斗,他只能纸上谈兵。今逢来犯者眼看要兵临城下,共议如何防守应敌作战,本为要事,可他却与守将赛虎将军发生了重大分歧。

麟州地域,自来胡汉杂居,皇家的官兵,主要驻守在堡寨州城中。保卫境地,对敌作战,还得靠当地义军。义军中胡汉不分,杂族混存。赛虎将军对他们不分族籍,一视同仁,一再训言:“咱们都是大唐臣民,团结起来共同对敌,一定可以挫败贼人,保我安宁!”

可是,刺史郭锋却不是这样。他要求赛虎将军“现在吐蕃来犯,重要的事首先是赶快清理民族部众和民户的族籍身份。州城守军必须清纯,不能让胡人混进”。他认为只有中原来的皇家官兵,才是最可靠的守城作战力量。所以他主张州城内不得有义军驻扎,义军内的带兵主将不得由胡人担任。只有这样布置防范,整顿兵营,清理好民族部众,才能在来犯者兵临城下时,州城可万无一失。

赛虎将军则认为,大敌当前,搞这种分裂民族团结的举动,正好使亲者痛,仇者快,扰乱军心。这是敌人想干而干不到的事,让我唐军成为只有皇家官兵的孤旅而失去义军的支撑。敌军一到,势必众叛亲离,我皇家驻军非败不可。因此他拒绝执行刺史的错误命令。于是郭锋便以“临阵违抗王命”之罪,在敌人即将到来之前,先降罪于赛虎将军,把他打入地牢。可怜赛虎将军他虽有万夫不当之勇,也在保卫州城的战斗中,英雄无用武之地。之后,郭锋按其所为,把异族或他乡民众,全都清查出州城,让他们去银城、连谷。把义军中带兵主将全换成清一色的中原人。并让义军分别去驻守连谷和银城。结果七月初,吐蕃来到麟州,面对麟州地势艰险为难之时,得知州城守将被禁锢入牢后,大喜过望,即刻对州城采取围而不攻,先集中力量打开了连谷县城,羌胡四散,吐蕃如入无人之境。接着去打银城,银城不攻自破,使麟州州城陷入孤军困守,致敌我力量发生变化。唐军虽奋战几天,但消耗十分惨重。七月初七那天,州城被吐蕃攻陷,唐军全军覆没,州城遭到清洗。

吐蕃军从大牢里押出赛虎将军,要他投降。赛虎将军大叫一声,绷开绳束,夺刀连刺敌兵数十人。吐蕃的军帅下令放箭,赛虎将军最终体弱无力,寡不敌众,英勇地倒在敌人乱箭之下。事后,民间并不知道赛虎将军的姓名,可是州民怀念他受屈殉职,不屈牺牲,就在那个时候就曾有人把他一直下大帐的山头,称为“将军庙梁”。后来古麟州的这个庙梁便成为州民心目中抵抗来犯之敌的标志性自然地貌象征。这也就是“将军山庙”在唐代的第一个传说。

第二个故事将军庙“有求必应”

唐宪宗元和年间,麟州城有过一段自建州以来比较繁荣的岁时。筑高城、修红楼、城垣向北伸展。受人崇拜的将军山也被包入北城区内,合并给山上的那座庙。庙里重新供奉起北方神来,也让神灵参与守护这座州城的安宁。

为何要供奉“北方神”呢?按当时当地风俗说,山有山神爷,地有土地神,既然是朝廷正式派官行政的城堡,有管民事的衙门,就也应该有管鬼神的庙宇。古老文明的中国,什么都要讲“道理”,所以道教是我们的国教。道家把东南西北中五方用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来显示五方各道神灵。北方为黑色,神职称“玄武”,后来敬奉曰“真武祖师”。祖师是敬称,也有尊称为“真武大帝”的。追因有说,皆由宋人为避皇亲(赵玄朗),清人为避帝名(玄烨)之讳故,改“玄武”为“真武”。其实,真武也好,祖师也罢,都是尊号,不是真名实姓。故而人们贯以“北方神”的名目。这里更有意思的是,五方五道之术,在中国古代,很早很早就被各民族所共同使用。在我国北方,凡供奉真武祖师的庙宇就是一处道教的基地。真武祖师不仅汉人敬奉,胡人(游牧各族)也敬奉。所以,大凡边城要塞或耕牧交界处,多有真武祖师的庙宇。麟州城将军山庙供奉真武祖师,正是民族融合的象征。在州民的心目中,这座庙里的神灵就是这座州城的保护神。而将军山庙的传奇之处,也就在于民间所传扬的“紧要时,它能够显灵”。

最早出现的一次显灵是保护“边市”。古麟州因民族交往而有城堡,因民族交往而繁荣发展。当地自建州以来,每年边市未断。每逢春秋两季,耕牧民户要在定点定期所设的市场进行交易。传说那一年秋天的边市期间,设在州城山下,西北川道河对岸,小沙河沟岔交道口土塌上的边市市场上,牧民的牛马骆驼羊集群,耕户的粮食茶布糖堆积,交易正进行得红红火火,突然有人大喊说有一队骑马的飞贼抢市场来了!霎时市场大乱,人们纷纷返回大川河的东边,向州城狂奔。一阵疯忙之后,大部分人与牲畜、货物刚刚急运到州城的山下,贼20余骑已经出现在小沙河岔口。东山顶州城的守兵望见,因不知贼人虚实,不敢离开州城。转眼之间,盗匪几十骑已入河向东岸追来。也就是在这紧急关头,忽然又有人大叫“快看,将军山庙神显灵了,桲牛川沟来山水了!”真也奇怪,大川河上游两道岔,西边的后河川风平浪静,东边的桲牛川却猛然间下来了满河道的一股山洪。山洪突如其来,汹涌而至,一刹那,抢先进入大川河的盗匪十几骑被这股洪水急流冲得无影无踪。后边的骑马贼一看如此情景,全都调头离去。就是这样,一场“人祸”被一场“天灾”给搭救了。事后耕牧民户都说有人在危急时刻祈祷过将军山庙神,所以庙神显灵,才使边市胡汉商民免此一劫。大家就给将军山庙门头献上一匾,写着“有求必应”四个大字。

“一次神显灵,百次民传神”。又过了好多年,到唐昭宗乾宁年间,折嗣伦任麟州刺史。时,麟州已经由过去游牧撑天地,发展为耕牧共经营的天下。折嗣伦为官清正,他对农耕十分重视。怎奈几年连续干旱,水草枯黄。这一年,春尽四月,还没下雨,地皮干裂,籽种下不进去。胡汉民众,天天盼雨,可这天老爷每到中午过后便有阴云密布,而至黄昏马上又烟消云散,滴雨不落。就这样一天又一天过去,州民心急如焚。有人早就来将军庙求过神了,但一直没什么音讯。于是有人说,将军山庙上的神,不管农事。这一天,州官折嗣伦也来到庙堂,他对庙神塑像说:“人人都传说你很能显灵,有求必应。为什么如今天天只布云不下雨,这是什么原因?民以食为天,天不下雨,畜无水草,人无米粮,怎能生活得安稳。我为地方安宁而做官,你为保民衣食而为神,你若不落雨,我如不保民,那你我还有何用?今儿个我也来向你求雨,如果你真能显灵的话,我为你整修庙宇,重度金身……”说着他拿起供桌上问雨的卦滚子,问了一卦,卦面上出现“及时有雨”!他失笑地对随从说:“往日阴云密布它都滴雨不落,今儿个云稀日见,他的卦面却是‘及时有雨’。分明他对我也来官场上那一套,尽说好听的,来糊弄我。什么‘及时有雨’?三日内能下点儿雨,也算我这州官为州民给这位神圣烧了高香啦!”

说来,这故事流传的奇巧,也就在于这么玄乎。折嗣伦州官大人离开将军山庙,尚未回到官衙,天空就越来越黑了。他抬起头望了一下阴云,愁肠地说:“唉,又是和往常一样,一阵子阴云密布之后,就又来个风消云散吗?既然无心落雨,那你就不必乱忙活了”。不料,一声炸雷掩盖了他的自言自语。紧接着风狂声急大雨来临。猛风猛雨一阵过后,转为和风细雨,紧一阵、慢一阵,不紧不慢下了两天一夜。这雨来的“及时”,晴得也快。雨后初晴,牧民、耕户,大家全都忙活起来。从此,这将军山庙的神灵,连州官大人也说“有求必应”。

这是将军山庙在晚唐时期的又一个传说故事。

第三个故事杨家城将军祠

晚唐世衰,朝廷内宦官掌权,朝廷外藩镇割据。晋王李克用(沙陀人)独霸河东,扩地河西,称麟州为“河外”,也归他管辖。朱温篡唐,“五代”开始,李克用要南下用兵,与后梁争天下,为免后顾之忧,就在麟州刺史折嗣伦去世后,将其子折从阮东调河防,任府州刺史。折氏势力东移后,麟州空虚。当地原本胡(当时对西北非中原人的泛称)汉杂居,各族部众蠢蠢欲动,只因都力量不足以控制麟州全局,故不敢轻举妄动。随即盗匪四起,州民不安。

时,州南农耕大庄园主杨爚长子杨弘信,持有地方最大的武装势力,遂以其“土豪”实力进驻州城,自为刺史,保护了州民的家园,维持了边城的安宁。从此,古麟州开始了“杨家城”的时代。世事曲折,还得慢慢道来……

说来话长,杨弘信入主州城,他首先面对的是民族问题。

当时麟州,北境杂胡混居,临河接近契丹;西边是党项羌集聚中心夏州李氏;只有东边是府州,与折氏为近邻。折氏祖上虽云中大族,可他们已久从汉俗,自称中原人。故麟府二州习俗大同,并为保河防而彼此相依。加之,麟州前任刺史折嗣伦为政以宽,杨弘信的父辈亦因此而迅速起家。更何况杨家从创业起势也就在于善处民族关系,广交“西人”,才在麟州落地生根,成为农耕庄园大户。所以杨弘信驻守麟州,事事无不考虑民族关系。他没有举兵直入州城,而是先进驻州城北山梁上的连谷镇。一方面用文职人员首先到州城安抚了折家余留势力。并在州城内整顿了户籍管理,稳定了行政秩序,待街市民众生活安定正常之后,才以部分兵力入邑城防。另一方面,也没有急改旧制(折氏主政下的规矩)常俗,特别鼓励州民和睦相处,课税、劳务,耕牧民不分彼此,一律平等。所以,杨氏入驻州城,军兵如常,民无异感。州民不论胡汉,情绪稳定。同时也保障了折氏余部在风平浪静中主动离去,让麟州城在和平过渡中“换防”。

杨弘信进驻州城以后,麟州城出现了辉煌的岁月。当时全国大乱,唯有河外诸州平静,就因为杨弘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境安民。

为了加固民族关系,推动民族交往,在州城的北面和西面同时开设了定时定点的两处边市。春在三月,秋在九月,被民间称作“三月会”和“九月会”,主要是农牧交流,以畜产换米粮的边口贸易。

为了大环境的安稳,杨弘信主政麟州,采取“和邻”政策。西与夏州李氏互不侵犯,友好相交,成为睦邻。东与折氏结盟,共同防范契丹入侵,坚守自立,静待中原大局的平定。北边,由于杂胡混居,麟州城对他们采取游牧往来自由,管地域,不管族部与牧户的个体流动。这就形成了与契丹隔着个缓冲区,或事实上的隔离带。

为了适应乱世中的生存,麟州杨氏还保持了自立主政下的顺世应酬,以对付不断“改朝换代”的时局变化。特别是在“五代”后期,杨弘信先应北汉招附,后从后周认领。这就使麟州在全国大乱之际,保证了一方的“太平”。

为了改变旧城面貌,杨弘信治理下的麟州城,“五代”时期进入了大修造的岁月。扩城恒,修府第,出现了州民称为“紫锦城”(意为出入都是官家衣装之区)的西城区。与之同时,也整修了州城中的文化古迹点。旧为州城西城头上的城楼,也是州城标志性的建筑物“红楼”,因城区扩建,便成了扩建后州城中心的制高点。这里通过一条马道墙,红楼与西城区州府大殿前的瞭望塔相连,望控于州城的主政帅旗之下,并与城东北角将军山庙梁的哨台,形成了“三角联动”的军事堠望线。所有这些举措,使杨弘信主政期间的麟州,出现了自建州以来最为红盛的黄金时段。

后周广顺三年,杨弘信去世,次子重训继任。“陈桥兵变”,赵匡胤继周立宋,麟州顺延归附。重训后,子光扆。光扆子杨琪,琪子杨畋,皆为宋臣。故,民间有“麟州杨氏三世主攻,五代连官”之说。事实上,杨家在麟州,从先祖杨安贞落地农耕起,到北宋临终,金灭辽后,杨宗闵子杨震阁家殉难于建宁寨,前后百年之久,历唐末、“五代”至宋,经七朝政府的变换,并出现了一支北宋时期忠勇爱国的英雄群体“杨家将”,驰名中外,光照古今。致使古麟州的州城早在五代十国的年份,就已经被民间称之为“杨家城”。当时,已经是社会公众确认,民间习惯通称的地名。

然而,人类世界,古往今来,没有永远不变的平静。古人言“天下事难如人愿者十常八九”。就在杨业归宋前,麟州杨氏就形成河东、河西同时并存的两股武装势力。最重皇权的宋太宗,便开始对杨家势力的发展进行着清除与制约。开宝五年(972)杨重训被调离麟州,由其子光扆继领州刺史。重训到任仅仅三年而卒。光扆年18岁,自然不足以掌控军政。结果,杨重训在外任职早逝,杨光扆在麟州少亡。时,光扆子杨琪才七岁,自然不能继续当政,于是杨家在河西之势结束。而河东的杨业,入宋后也不足十年就在陈家谷被藩美陷害身亡。这就使忠勇报国的杨家将英雄们,成了孤儿寡妇之辈。从此显赫河东的一代英雄良将,仅在民间被黎民百姓怀念着,随着赵宋王朝的衰败,他们的业绩被广泛流传。

虽然河东、河西的麟州杨氏势力,在北宋初年就已经被“宋王爷”逐步消除,而人民群众对杨家将忠勇保国的英雄事迹却更加敬重。特别到北宋末年,麟府杨折两家再次相依为命,杨宗闵在折继闵扶持下,继任麟州刺史后,为了彰显麟州杨氏忠勇报国之志,就把一切还能发现的杨家遗物、标志,英雄和先祖们的牌位,都收集一起,全供奉在将军山庙里。于是杨家城的将军山庙,便成了麟州杨氏祭祀先祖的祠堂。从此,在当地人的生活认识中,不仅麟州城就是杨家城,而且杨家城的将军山所示的“将军”就指的是杨家的将军。将军山庙就是供奉杨家将的祠堂。尽管后来金夏对立,杨家城将军山庙梁上的“杨将军祠”,仍然一直留存在世人的心目中,杨家将就是州城的保护神。

第四个故事将军庙显灵退夏兵

宋仁宗宝元年间,夏州党项羌首领元昊称帝,建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国号“大白上国”,史称西夏。从此,宋夏对立的战争状态正式开始。夏人立国不到三年,便对宋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康定元年,夏人南路军破宋金明寨,进围延州。经“三川口”一战,宋将刘平战死,石元松被俘。北路人马从夏州东进,直攻麟府二州,企图以黄河为界。时逢春末夏初,沙尘未断,黄风不停,行军比较艰难。

不过这次用兵,西夏兵一反常态,不按旧路从兔儿沟或柴沟潜行于兔毛川上山,跨独轮川沟接近麟州城;而是北绕州城后河川,过屈野川上游头的两岔河道,拐横阳川河沟接近州城北边的草地沟,准备等到夜深人静才近距离发动突然袭击,集中力量突破一角,拿下州城。这就得让上千骑士在桲牛川沟设伏整整一天。夏军主将严格命令将士必须做到不露任何马脚,不发出任何响动的埋伏,一定要等到午夜过后,方可听令行动。

然而,麟州城内只知道夏人近日有可能来犯,来兵多少?从何处来?统领部将是谁?如何进攻等等都一概不知。更危急的是麟州主将折继闵尚在府州未归。不过当地久为边城,驻守在州城内的军民,平日里对突发事件常有戒心。虽听西人要来进犯,但并不十分惊慌。当然,一些老年人依然把希望寄托给州城的保护神将军山神庙里的杨家将军。这几天从早到晚庙院里香火不断,他们心中十分相信这杨家将军的神力。

入定亥时,西夏潜伏在桲牛川的人马立刻行动起来。饮食过后,时近夜半,一切准备就绪。只是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西北风阵阵吹来,人吼马叫之声总是随风荡漾,实在难以掩密。主将即刻发令,以最快的速度接近麟州城,火速上山四面包围州城。

可也又是这紧要关头,风越刮越大,将军山庙梁上突然起火。原来是风把香炉内的烟火吹起,燃着了供桌台布和神龛帷帐。顷刻之间,烈火冲天,庙院门窗也被烧着。由于庙在山头十分显眼,即刻惊动全城。州民奔走相告,都来救火。只有城防兵勇在黑夜里未敢大动。而火随风势,烧得更猛。这使前来攻城的西夏兵一时不知所以,难明其因。他们从火光里望见,将军山庙梁上烟火中,时隐时现各种旗号涌动、密集的人马在闪过。于是夏军主将的判断是:“宋人已有准备,防范已做布置,他们要以逸待劳固守山城。”一旦发起攻势,州城外说不定还有伏兵。到时候内外夹击,夏兵远来,黑目不知,就会不利。思前想后,西夏军主将越想越觉得形势严重。原定突袭,现在要变成强攻。劳累一日的潜伏进击,看来已成泡影。宋人待到天明,全知夏人布阵与军容,夏军想要撤出,就不容易了。说不定府州的来援之兵已在途中。想来想去,倒不如趁这墨黑的深夜,在这宋人还不知底细的情况下,暂行撤离,再图计划。于是马上密传将令,夏人全部急马流星下山而去。

战场撤军,最要紧的是防止对方来追。麟州城防军队并不是完全不知夏人来攻城。虽然当夜伸手不见五指,可西夏人马近至城下,何况大队人马上山下川怎能听不到、察不觉一点影讯?只是由于不知敌情,故而只要敌人不进攻,宋军就不敢轻举妄动。这个情况也使夏人主将下到河川以后,曾又一次冷静地分析过,到底该攻还是该撤?然而也许就是“天意如此”,突然狂风加大,沙尘暴压顶。在这漆黑一团的深夜里,狂暴的大风席卷着树枝、沙蒿、枯木、蓬草、沙土碎石,铺天盖地而来,人马立也立不住,站也站不稳,睁不开眼,张不开嘴,靠肩的人不得相顾。暴风似乎连人带马也要一起卷上天空。是不是宋军追到?是不是夏军已在宋军的包剿之中?夏军仿佛在逃生,个个大恐。军容霎时大乱。西军主将来不及再想什么,甚至方向也难辩清。幸亏战马知归途,他们一个劲向西疾驰,黎明前西夏军便退出麟州地界。

就这样,这次西夏进犯麟州,由于气候影响,由于夏人主将判断失误,紧急撤退,使麟州避免了一场战祸。麟州城里的军民则把这次“敌退”的功勋,仍然归给将军山庙内杨家将军显了灵。

第五个故事“杨将军祠”的再现

杨家城就是今天神木县县城北边古麟州的州城。这里是杨家将的故里,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业的父亲杨弘信于唐末进驻州城自为刺史以后,使弘农杨氏在麟州又形成一支新的家族,即麟州杨氏家族。州城因此而被民间称为“杨家城”。杨家城流传着许多杨家将及其先祖们的故事。遗留下许多涉及杨家故事的地方。

凸起在杨家城东北的将军山,山上原有的古庙,就是历史给杨家城遗存下来的一处建筑。在这里如今我们看到的“杨将军祠”,就是将军山庙的延续。祠堂记录着古麟州的烽火岁月,陈述着麟州杨氏家族老先人们生存的起伏跌宕,同时也向人们展示着古麟州杨家城时代的辉煌。所以“杨将军祠”早在宋时就已经在杨家城将军山出现,这还得从杨家将抗辽的事说起,因为这里边确实存在个因果关系。

古今中外驰名的中国历史上的杨家将,正是古麟州杨氏家族中走出家乡,在河东抗辽的战场上出现的一支英雄群体。他们其所以名扬四方,就在于忠勇爱国。这也就成为辽人(这里指契丹族的统治者)记恨着的“死对头”。然而,历史的残酷事实告诉人们,不管是谁,想不想承认,古往今来,发动战争的侵略者,尽管怎么强大,最终全被它发动的战争所毁灭。“大辽”建国前的契丹族,凭不断侵犯其他民族和向南掠夺中原起势,但其结果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至宋宣和七年被它身后的“大金国”所消灭。多少年来,一直在辽人面前,居“防守”地位的赵宋王朝反倒比它“长寿”一点儿。可见,任何“为王霸道”的侵略者,在历史面前,统统只是昙花一现。辽亡以后,其残将中有个叫“小鞠录”的,硬是要于杨家作对到底,反复搞仇杀、报复、连续攻占麟州,剿斩杨姓,就是这里要讲的故事。

辽朝灭亡,小鞠录退居河套。他凭着在阴山下的后河套地区残存着的一些持武好斗之徒,不服时代的“判决”,坚持继续与金、宋对抗。不久,他看到金人继续南下,宋、金失和,便认为他的鸿运来了。首先他觉得他面前黄河南边的草原上杂胡混居,都是跟他们契丹同俗的游牧部落,只要帅旗一挥,易于纠集,可以很快壮大他的势力。其次是宋、金既然开始对立,势必和过去宋辽对立一样,要持续多年,他可以有“东山再起”的时间。还有南端的夏州党项羌,已经不听中原政府的,可也还未与金国联手,这就使“河外”三州,(麟、府、丰州)成为插着宋家旗的孤舟。只要他不失时机地攻下河外三州之地,他就可以凭着黄河与宋金较量。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小鞠录不甘心过去战乱中的失败,随即渡河南进,重走起他老先人的战争路。时隔不久,小鞠录便招兵买马煽动胡羌,称他有十万之众,先来攻击河外三州。

麟州守将杨宗闵和他守建宁寨的儿子杨震,得知军情后,立急快报府州折氏,三方配合,周密部署,严阵以待。小鞠录自信他已经胜券在握,所以连家随军南下,准备要座镇麟府,面向河东,踞守河防,重新建立起他们的“大辽”国威。可他哪里知道,他所纠结起来的胡羌杂众,根本就不是有秩序的民族部众,与杨宗闵的人马一触即溃。所谓的“十万之众”,很快就四散逃奔。其小鞠录的父母家属也在逃跑的途中被宋军伏兵俘虏,斩首示众。

小鞠录首次进攻麟州,惨遭失败,使他反想起宋辽多年对抗,这杨家一直是他们的“死对头”。今儿个他已无国无家,无地容身,这姓杨的人还又把他的父母妻子杀光,这旧恨新仇他绝不甘心。由此,小鞠录把他们发起战乱的侵略行为归结成“一时的命运不佳”,要再次等待时机,坚持挑动民族仇恨,进行对杨家的报复。

靖康元年,金人围困了开封和太原。麟州杨宗闵勤王南下,只遥领麟府。他的儿子杨震知建宁寨。府州折氏兵援太原。麟府二州,一度成为塞上孤城,军防空虚。小鞠录觉得这又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选择精锐,接受前次直线猛进的失败教训,先攻丰州。破城后,分兵两路南下。一路向府州进军,拦截援麟州的折家本道人马。一路集中力量来围攻麟州的要塞建宁寨,与杨宗闵的儿子杨震对阵。当时建宁寨守将杨震,所部不足百人。可在残辽大兵压境,兵临城下时,杨家的兵将个个锐气不减,决心要与辽人拼死搏斗,以自己是杨家的兵,杨家的将而自豪!

建宁寨被连续强攻不陷。小鞠录气急败坏地敲着城墙高喊:“杨震你听着,你们杨家与我契丹是永久的世仇大敌。你父子又是亲手杀害我父母妻子的死对头。我一直死忍到今天。现在你只有举城投降,我饶你一命。如还敢抵抗,破城后我鸡犬不留!”敌人穷凶极恶的叫喊,并没有吓唬住谁。杨震听后对守城勇士们镇定地说:“今敌众我孤,我们必须用以一挡十的勇气来与敌斗。贼小鞠录与我杨家作对,今已成残辽对我进行民族报复的搏斗。在这样的交战中,我杨家只有对敌你死我活的结局,没有回头求生的希望。愿我杨家兵将,永远保持忠勇抵抗侵略的英威之志,咱们一起与城寨存亡!”随即他规定:“不论何人,凡斩敌一首,均给定额赏银,库银用完便以我家钱币支付,衣物、服饰赏之。倾家荡产我所不惜。家国不保,留之何用?为男儿、女杰,生死何虑?愿与诸君同生共死,并肩立脚!”勇士们听了主将如此决心,吏士个个感激自奋,愈战愈勇。怎奈敌我力量悬殊,“越甸日,矢尽力乏,城不守”,杨震全家殉难。

小鞠录破建宁寨后进占州城,疯狂地对麟州杨氏进行了残暴的复仇性的剿杀。对杨姓之家,挖坟掘墓,焚尸扬骨,只要有一点点牵连到杨姓人的事物,他们就要烧杀灭迹。杨家将军山庙自然也在破坏之中。可这也正激发起当地胡汉民户族众的愤恨,有的逃离,带资远去;有的躲藏在沟道里,暗中反抗。仅仅不到两个月,小鞠录所部,有的因为分赃而决裂,有的莫名其妙而散伙。无名损失,胜过了战乱消耗。不知不觉中的损兵失将,特别是严重缺粮的燃眉之急,使他不仅在麟州站不住脚,周边胡羌也都来要跟他作对。最后,府州折氏回援麟州,小鞠录不得不拖着“胜利”后的残兵败将,偃旗息鼓狼狈地原逃回他的后河套去,消停在他的老窝。

小鞠录在麟州,闪电般地来,又闪电般地逃去,给麟州留下了他穷凶极恶的记忆。两次进犯麟州,第一次庞大的军容以失败告终。第二次破城掠地,仍然无立足之处,不得不归。然而他的残暴更使麟州的黎民百姓,对那些为保卫麟州而献身殉国的英烈们更加崇敬。灾难过后,人们便把麟州杨氏的祖先,杨家抗辽的名将,再次都集中供奉在已经被小鞠录破坏了的将军祠里。有人当时还给将军祠写下“青山依旧将军在,不见魔鬼小辽贼”的对联。因为在人们的意识中,杨家城将军山庙神就是杨家将的先祖和杨家将他们。可是北宋之后,金夏对立,杨将军祠再遭战乱破毁,最后州城也不存在,一切建筑都成废墟。因而大明朝兴国之后,成祖实边,元初以前逃往河东与江南的麟州杨姓大户,不断返回故里。他们虽见祖邑被毁,祖庙不存,杨将军祠堂只剩基石残迹,可还总要到将军山上去给祖宗上祭。只可惜,州城早已是残垣断壁,能见到的仅仅是小径孤村“野树暗藏鸦”的凄凉情景。

然而,社会的发展总是出前人所料。二十世纪后的今天,神府地下的煤炭被开发,当地的有识之士慧眼瞧定神木的杨家城也应当开发,从此杨家城的事有人办了,杨家城的故事有人讲了,杨家城将军山上的庙也有人修了。而且还在庙里重新塑起杨家将的先辈人物塑像;并出现了杨弘信雄起麟州自立过程的墙画;门头上悬挂起“杨将军祠”的匾额;庙门左右还配了副歌颂杨家将忠勇爱国的长联。

其文云:

铁马金戈志在燕云万里驱驰号无敌,

伟业丰功肇于麟府千秋忠烈誉满门。

相关文章
2018-02-08 09:52:52
2018-01-31 16:48:55
2018-01-31 16:49:42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