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8第四期 >> 专家论坛 >> 宋麟府丰三州建置及其战略地位 >> 阅读

宋麟府丰三州建置及其战略地位

2019-01-22 09:30:09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647
内容提要:周群华
北宋时代,北方有强大的辽(契丹)王朝,西北有拓跋氏建立的西夏,三方鼎足而立。介乎三朝之间的宋河东道,其军事地位便日显重要,特别是黄河西岸的麟、府、丰三州处于抗御夏辽的前沿,它们基本上与北宋王朝相始终。在宋对夏、辽的战争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周群华

北宋时代,北方有强大的辽(契丹)王朝,西北有拓跋氏建立的西夏,三方鼎足而立。介乎三朝之间的宋河东道,其军事地位便日显重要,特别是黄河西岸的麟、府、丰三州处于抗御夏辽的前沿,它们基本上与北宋王朝相始终。在宋对夏、辽的战争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又因这一地区是民族杂居之所,除了汉族,绝大多数便是党项。因此,宋王朝采取了有别于中原州县的统治政策,任命少数民族酋领世袭州事,源出鲜卑族的府州折氏就是其主要代表。此外,折氏家族代出骁将,在宋朝对夏、辽、金的斗争中,多次立下汗马功劳,是以南宋初年,其家族成员折彦质乃得位至宰辅。本文试就麟、府、丰三州建置及宋河东路的重要战略地位作一初步论述。

麟、府、丰三州的建置沿革及其堡寨分布

麟、府、丰三州是因中原王朝鉴于它们具有战略地位的价值,以及安置边境少数民族的需要才先后设置的。

1.麟州建置及其堡寨

   麟州治在陕西省神木县,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

开元九年初夏,部分突厥族人在康待宾的率领下,发生了一次暴动,攻下了六胡州1,后又与党项联合攻下了胜州(辖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达拉特旗等地)所属的银城、连谷两县,“据其仓庾”2。七月,张说带领步骑万人出合河关(今山西兴县境),大破康待宾与党项联军,追击至骆驼堰。党项在唐军的追迫下,掉转戈头,“与胡战,胡众溃”3,康待宾大败,逃入铁建山。张说安集党项“使复其居业”4,并奏置麟州,以镇抚党项余众”5。到开元十二年,唐王朝便采纳张说的建议”析胜州之连谷,银城置”6。麟州设置以后,在唐代曾有过两次废置7,先隶关内道,再属振武节度。唐末隶河东道,五代因之,后周时一度隶属北汉。宋初移治吴儿堡,“乾德五年(967)升建宁军节度。端拱元年(988)改镇西军节度”8。后复为州,北宋末地入金朝,旋为西夏所有。

至宋代,由于西夏的兴起,麟州成为河东路前哨,随着军事作战的需要,先后设置了一些堡寨。现列表如下:

堡寨名

 

横阳堡

北控横阳河一带贼路,东至府谷靖化堡八十五里。

临寨堡

东至镇川堡三十里,南至横阳堡八里。

静羌保

控兔毛川一带贼路,东南至建宁砦十七里,西至镇川堡十二里。

镇川堡

居兔毛川西岭上,东至静羌堡十二里。

 建宁砦9

按张师岭一带戎马来路,东至府州中侯砦十二里。

神堂堡

即麟州旧城,北至建宁砦五十里。

横戎堡

地控横阳川贼路,东至神堂砦十五里,西控窟野河西界梁版谷。

通津堡

控合河津路,南至黄河一百步,北至府州一百十里。

神树堡

东南至通津堡,西至西界,南至黄河十里。

肃定堡

地名清水谷,南至银树砦二十里,北至银城砦二十五里。

银城砦

即麟州废县,西扼贼路,南至通津保五十五里。

惠宁堡

西控泥多谷窟野河带赋路,南至银城砦二十五里。

神木寨

在连谷县。

栏干堡

神木堡

在银城县。

太和砦

麟州西五十五里。

太和堡

麟州西五十五里。

弥川砦

东至河四十里。

弥川堡

地名小红崖,其南十五里即葭州宁河砦。

西裴家垣寨

屈野川堡

河西堡

白草平堡

胡山砦

从上表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堡寨都是庆历年间宋夏交恶和哲宗元符年间宋对夏用兵时筑置的。这些堡寨大都设在夏军入侵的必由之路,即河谷地带或交通运输线上。堡寨的废置是由宋夏的战和所决定的,当宋夏边境趋于平静,一些不甚重要的堡寨就随之废弃。

堡寨的修筑,无非两个目的。“一则要占据地利,倾覆‘贼’巢;二则亦欲招置弓箭手,耕凿种孳,使之自卫家室,渐减戍兵”。10而事实上堡寨的筑置也有效地稳固了麟、府边防。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河东路经略使林希上言:“今又北自银城,南抵神泉,幅员数百里间,楼橹相望,鸡犬相闻。横山之腴。尽复汉土,斥堠所及,深入不毛,秦晋士马,更为声援;自此岚、石,遂为次边,麟、府不为孤绝。”11

2.府州建置及其堡寨

府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府谷县。府谷之名最早见于唐初12,后改名为富谷13。唐朝末年,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爆发。夏州拓跋思恭助唐镇压起义军,立下战功。同时,沙陀族李克用也乘机南下,进兵河曲地区。当时,早已徙入麟州东北部的折氏太山公(即折嗣祚)以土豪,在地方上颇有威信,居民附集,形成一支较为强大的势力。新到这里的李克用,立足未稳,为了拉拢地方势力,就把太山公收录在自己的帐下。“凡力所不能制者,悉命(太山公)统之。而能辑睦招聚,横捍西北二虏,封上柱国,以其地为府谷镇”14隶属麟州。不久太山公被任为麟州刺史15

后唐庄宗天祐七年(920),“以代北诸郡屡为边患”16,升府谷为县。次年“以府谷县建府州,以扼蕃界”17,并以折嗣伦之子从阮为府州刺史。后来由于契丹侵扰,石敬瑭割幽云十六州予契丹,从阮亦以其地归附契丹,旋因契丹“欲谷徙河西之民以实辽东,人心大扰,从阮因保险拒之”18。表现了折氏势力的相对独立性。后晋开运四年(947)刘知远建立后汉,从阮归附。府州被升为永安军,以“从远(本名,以避刘知远名讳改从阮)为永安军节度使,行府州刺史,检校太尉”19,“析振武之胜州并沿河五镇隶之”20。乾祐三年(950)四月,罢永安军。世宗显德元年(954)五月,复置永安军于府州,以折德扆(从阮子)为节度使。宋代因之。至徽宗崇宁元年(1102)改为靖康军。政和五年(1115)赐名荣河郡,建炎元年改保成军,且置麟府路军马司21。次年,地入金朝,不久被西夏攻取。

要之,府州因折氏而建立,由镇而县、州、军,最后升为节镇,折氏家族始终是该地的统治者,延续达二百多年22

宋以后,府州同麟州一样,因其军事地位的突出及对夏战守的需要,陆续修筑了不少堡寨,现列表如下:

堡寨名

 

百胜砦

地名深泊,城北控西界横阳河贼路,南至府州四十里。

清岩砦()

东南至府州二十里,西北至百胜砦二十里。

宣威砦

城控步陀沟路,东南至黄河天桥子人火山军路,南至府州六十里。

怀来堡

东至永宁堡,西至三茭川,南至清岩砦。

安丰砦

旧号石台神砦,南至府州七十里,东至河滨堡十里,即雄勇津路,西南至永宁砦十五里,北接故丰州。

河滨堡

城东控雄勇津一路,东至黄河三里。济河即雄勇津,西至安丰砦十六里。

永宁堡

城控西北故丰州路,东北至安丰砦十五里。

宁府堡()

东至永宁堡二十九里,西至三茭河,南至府州七十二里。

西安堡

控三茭川一带贼路,东至宁府砦二十里,南至府州六十里。

靖化堡

东至西安堡十四里,西至建宁砦三十七里,南至府州五十七里。

金城堡

北控后河川乾谷、南至黄河沙谷津,东至府州五里。

中堠寨

(一作斥堠)

宁川砦

府州安丰砦外第九砦。

宁边砦

地名端正平。

宁疆堡

地名独移庄岭。

震威城

地名铁炉骨堆。

宁远砦(寨)

地在府州西寨岭。

镇羌堡

府州北门外约半里处。

东胜堡

府州东焦山上。

安定堡

府州北。

方山寨、雅尔寨

北汉曾入寇,估计在黄河西岸。

琉璃堡

元昊破丰州后,曾屯兵于此。

可见同麟州一样,府州的堡寨主要是在仁宗、哲宗两朝修筑的,而且仁宗一代占了绝大多数,因此,可以想见,仁宗庆历初年府州的战事是比较频繁激烈的。

3.丰州的建置及其堡寨

丰州最早置于隋文帝时代、唐朝因之。贞观四年(630)突厥降附,又分灵州之境置丰州都督府,“不领县,惟领蕃户”23。天宝元年改为九原郡。乾元元年(758)复为丰州。五代后唐改为天德军。辽太祖神册五年(920)改名应天军,复为州24。宋太祖开宝二年(969)“辽千牛卫将军王甲以丰州来降25”。宋便因而建州26,任其子王承美为丰州衙内指挥使。

必须说明,隋、唐、辽、宋几个时代丰州的地望是不同的,隋丰州治所在九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临河东),辖境相当于今内内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其迤北一带,唐末地入党项。辽丰州治所在天德(今呼和浩特市东白塔镇),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阴山以南的大黑河流域。宋之丰州,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河套东南一部分和陕西省府谷县以北。

庆历元年,宋夏交恶,元吴攻下丰州。至嘉祐七年(1062)宋又以“府州萝泊川掌地复建为州”27。从此丰州侨居府州之境,徽宗政和五年,改名曰宁丰郡,金废置。

由于丰州在庆历元年就被西夏攻破,本来州域又很狭小,故见于记载的堡寨寥寥无几,主要有

永安寨:嘉祐七年置,州南十七里。

保宁寨:嘉祐七年置,州东十七里28

综上可知,麟、府、丰及其堡寨,几平都是为了军事斗争或镇抚边境少数民族的需要而设置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些堡寨的增减废置看作是宋夏关系以及宋治理这一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晴雨表。下面我们对河东路及其麟、府、丰的军事地位作些必要的考察。

  河东路在宋朝边防上的重要性

1.河东路地理概述

河东之名,自古有之。唐有河东道,辖境相当今山西及河北西北部内外长城之间地,又建为方镇。开元十八年(730)改太原府以北诸军州节度为河东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长期领有太原府及石、岚、汾、沁、仪、忻、代等州,辖境相当今山西内长城以南中阳、灵石、沁源、榆社、左权以北地区。

宋之河东路领有并、代、忻、汾、辽、泽、潞、晋、绛、慈、隰、石、岚、宪、丰、麟、府等十七州和平定、火山、定羌、宁化、岢岚、威胜等六军以及永利监、大通监,这里自古以来战略地位就非常重要。《天下都国利病书》说:“出都门以西则为晋,太行数千里亘其东,黄河抱其西,沙漠限其北。"又云;“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而其西则山,故谓之山西”29。金人亦对河东地区极为重视,所谓“河中背负关陕五路,……南阻大河,战守要资也”30。的确,“山西古称用武之地,自唐虞千羽化成以后,历汉、唐、明其战之胜负辄系海内安危”31。唐代的河东道则是“犄角朔方,以御北狄”32,“最为天下雄镇”33。为什么河东地位如此重要呢?这是因为,它“西、南均距大河,东跨太行,北控朔漠……盖得唐虞冀并二州之半而西距上游,实尽二州之扼要,出关东下即有建瓴之势,天险自然,以界三方,历代未易。……虽有因革,州县疆域大抵不失其旧,盖四塞之固,因高就下,足以为限,有辅车之依,无犬牙之错,与他境之可以朝秦暮楚者异,盖其地势然也”34

至北宋,由于宋、辽、夏的鼎足而立,河东的地理位置就更加重要了。

2.宋人论河东路形

宋代的河东路较之前代和其后都更加重要,突出表现在:

其一,五代后晋之时,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其中包括代北诸部。太平兴国四年(979),宋灭北汉、宋的河东路疆域便同契丹接壤。由于民俗相同,河山毗连,契丹随时都可由此举兵南下。

其二,北宋初年,夏州李继迁叛宋,扰及麟、府、丰三州。至宋宝元元年(1038),元昊称帝,宋夏交兵,扩大到河东地区,其地位愈显重要。

其三,河东地区特别是麟、府、丰三州,蕃汉杂居,民族成分复杂,而这些少数民族强悍善战,叛服无常,对宋王朝来说,也是亟待处理的迫切问题之一。

其四,河东路屏蔽着北宋王朝的心脏地,西边有夏,它同陕西路、河北路一起组成一道抗夏御辽的漫长防线。它作为这道防线的中枢地段,自然更加显得重要。

《宋史·地理志》说:河东“东际常山,西控党项,南尽晋绛,北控云、朔。当太行之险地,有盐铁之饶,其俗刚悍而朴直,勤农织之事业,寡桑柘而富麻芋,善治生,多藏畜,其靳啬尤甚。朔方,楼烦,马之所出,岁增贸市以充监牧之用,太宗平太原,虑其恃险,徙州治焉。然犹为重镇,屯精兵以控边部”35

正因如此,宋朝文武臣僚都一致认识到:“河东地界,国之要地”36。我们就河东经济地位而言,黄河自河套滚滚南下,支流纵横。所谓“晋地多土山,旁接川谷,春夏大雨,水浊如黄河……可灌溉”37。仁宗时,程师孟言河东曾劝民开渠筑堰,淤良田万八千顷,裒集其事为《水利图经》38。赵滋也说,“代州、宁化军土地万顷,皆肥美,可募人田作……”39河东路生产的粮食,除了自给之外,有时还供给他路40

对河东的军事形胜,宋人论述最多,苏辙曾说:河东地区是国家的军事重地,“祖宗相传,谁敢失坠”41。宋祁亦云:“河东马强,士习善驰突,与镇、定若表里,然东下井陉,不百里入镇定矣。贼若深入,以河东健马佐镇,定兵,掩其情若归者,万出万全……”42

北宋末年,金军南下,围攻太原,宋将张确屡次上书言河东系国家安危。并说:“无河东岂特秦不可守,汴亦不可都矣”43。太原守将张孝纯亦云:“河东入敌手,奈河北乎?”当时的抗金名将李纲也曾向徽宗上奏:“盖河北,河东者,国之屏蔽也。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45。河东的军事地位,金人也看得十分清楚。如金人在廷议弃存河东所占之地时,完颜伯嘉上言:“中原之有河东,如人之有肩背,古人云‘不得河东不雄’万一失之,恐未易取也”46。这些都说明河东的重要性。

作为北宋西、北一体化防线的中间地段河东,不仅以它本身的优越地理环境而发挥作用,而且它作为一种“左击右控”的机动力量有效地支援着陕西对夏和河北御辽的军事活动。对此,宋人看得十分清楚。故素来主张“河北、河东、陕西三路当西边控御之地,事当一体”47。韩琦在宣抚陕西时就曾令刘闻“自河东为犄角”。景祐年间仁宗曾采纳知永兴军夏竦的建议“诏诸路互相应援”49。哲宗元祐二年(1087)又“立河东陕西诸路经略司策应牵制法”50。各路的互相应援,基本上扭转了过去各自为战的弊病,在这一点上,河东麟、府、丰三州尤为突出。

3.处于河东路前沿的麟、府、丰三州

河东路是宋边防重地,其在黄河西岸的仅有麟府丰三州和晋宁军。麟府丰三州境内的主要居民是党项族,民族成分较复杂。北宋初年各因其酋豪以统蕃汉义军,分布在黄河西岸,牵制着西夏与辽的东进和南下,麟、府州城都倚山而设,府州紧靠黄河,麟州紧依屈野河,负山面河,颇利战守。庆历元年,元昊举兵进攻麟、府、丰三州,在这里曾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但麟,府二州迄未攻下,而丰州因城池狭小,不得外援,以致陷落。当时宋朝臣僚鉴于西夏攻势紧迫,大多主张放弃麟州。但宋仁宗却说:“麟州,古郡也,咸平中,常经寇攻围,非不可守;今遽欲弃之。是将退而以黄河为界”51。如果退以黄河为界,就会召来非常不利的后果。

针对这一情况,宋张方平曾经指出:“夫麟府辅车相依,而为河东之蔽;无麟州则府州孤危,国家备河东,重戍正当在麟府,使麟府不能制贼后,则大河以东孰可守者!故麟府之于并、代,犹手臂之捍头目也”52。事实上,正因麟府的存在,才使后来宋朝在西北边境的军事重镇,如晋宁军、青涧城、金明寨、延州城等能连接一气,给西夏造成很大的威胁,这就是西夏为何常常进攻麟府二州的原因之所在。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明白:麟、府的存在,不只是河东路的前沿阵地和坚固屏障,而且也是插人夏、辽邻接地区的一把利刃,尤其对西夏的进侵陕西会起着侧击和牵制的巨大威慑作用。世任府州知州的折氏家族,就是凭其历史和地理的优势条件和特殊原因,维持了近两百年的地方统治,在为宋王朝抗防西夏的军事斗争中,所起作用不小,从而名垂史册。

注释

1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初,调露元(679)于灵州南界置鲁、丽、含、塞、依、契等六州,以处突厥降户,时人谓之六胡州”。

2.3.4.5均见司马光:《资治通鉴》(下作《通鉴》)卷二一二,唐玄宗开元九年记事。

6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一。

7《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关内道四;《历代沿革者》卷中。

8李攸:《宋朝事实》卷十八,《升降州县》一河东路。

9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宋辽金部分”将建宁砦划入府州显然是销误的。《武经总要》,《宋史·地理志》、《元丰九域志》等书,在河东路下均载建宁砦隶麟州。

10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下称《长编》)卷五五,元符二年正月丁巳条。

11《长编》卷五一四,元符二年八月甲午记事。

12[]王昶:《金石萃编》卷一一九《刺史折嗣祚碑)》载;“武德中,诏府各镇遏使不改善政……”

13李德裕:《李文饶文集》卷十四《论兵用·要条疏边上事宜状》。

14李之仪:《姑溪居士后集》卷二O,《折渭州墓志铭》。

15《宋会要辑稿》(下称《辑稿》)方域二一,边州·府州条。

16马端临:《文献通考》(下称(《通考》)卷三二三《地八·古雍州》。

17《通鉴》卷二八四(标点本)9273页第26条注文。

18乐史:《太平寰字记》卷三八《府州条》。

19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九九《汉书·高祖纪》。

20《通鉴》卷二八六,后汉纪一,天福十二年条。

21《通鉴》卷三二二《地考八古雍州》,《长编》卷一八五,二年,《宋史》卷八六《地理志二》。

22韩荫晟:《麟府州建置与折氏源流》,1981年《宁夏社会科学》(试刊号)

23《太平寰字记》卷三九《关西道》。

24《辽史》卷四一《地理志五》。

25《辑稿》方域二一,丰州条,《宋史》卷二五《王承美传》。

26《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七《丰州》。

27《宋史》卷八六《地理志二》,《宋朝事实》卷十八,李?《皇宋十朝纲要》卷四,谓建于“嘉六年”。

28王存:《元丰九域志》卷四,《宋史》卷八六《地理志二》。

29顾炎武:《日知录》卷三一。

30脱脱等:《金史》卷一一一《完颜讹可传》,光绪朝修《山西通志》卷九九,风土记上。

3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山西通志》卷五O,武事一。

32《历代疆域表》卷下。

33《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河东道二。

34光绪朝《山西通志》卷二三《府州厅县考一》。

35《宋史》卷八六《地理志二》。

36《长编》卷三八一,元元年六月甲寅记事。

37.38《宋史》卷八六《地理志二》

39《宋史》卷三二四《赵滋传》。

40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五《真宋经制西夏》。

41《长编》卷三八一,元元年六月甲寅记事。

42《宋史》卷二八四《宋祁传》。

43王称:《东都事略》卷十《张确传》《靖康要录》卷三。

44《宋史》卷四六八《童贯传》,宇文懋昭:《大金国志》卷三。

45《宋史》卷三五八《李纲传上》。                                                                                                                                    

46《金史》卷一一一《完颜伯嘉传》。

47《太平治统类》卷十一,治平西夏扰边。

48《宋史》卷三五O《刘闻传》。

49《太平治迹统类》卷八《仁宗经制西夏要略》。

50《皇宋十朝钢要》卷十二。

51《太平治迹统类》卷八,《仁宗经制西夏要略》。

52张方平:《乐全集》卷二十《论事陈政事三条》。

[原载《四川文物》1995年第6]

相关文章
2019-01-22 09:30:09
2019-01-22 09:31:18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