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20年第三期 >> 杨家将开发大家谈 >> 对话:杨家城•故事 >> 阅读

对话:杨家城•故事

2020-10-27 09:34:38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88
内容提要:焦拖义
【主持人】千余年来,杨家将的故事传颂不息,脍炙人口,闻名国内,声播海外。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像杨弘信、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四代,英勇善战,前仆后继,为保卫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经济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巨大贡献,是极为罕见的。那千余年来杨家将有哪些深入人心,世代相传的故事呢?

焦拖义

【主持人】千余年来,杨家将的故事传颂不息,脍炙人口,闻名国内,声播海外。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像杨弘信、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四代,英勇善战,前仆后继,为保卫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经济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巨大贡献,是极为罕见的。那千余年来杨家将有哪些深入人心,世代相传的故事呢?本期《对话》栏目,我们请到了《杨家将文化》副主编焦拖义老师,让他给我们讲述杨家城和杨家将的故事。

【主持人】焦老师,神木古为麟州地,那么麟州城是什么时候演变为“杨家城”的,与杨家世守有关吗?

【嘉  宾】麟州演变为杨家城是与杨家世代驻守和杨家将忠勇爱国英雄团体有直接关系的。

今天的神木,即古麟州,古代是中国北方的边关要塞,是中原地区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反复争夺的重要军事城堡。麟州州制最初建于唐开元十二年,即公元724年,是为了安置战败的党项羌人而设的。到唐末五代,中原动荡,战乱频仍,朝代更迭,杨氏一族为当地豪强,杨业的父亲杨弘信为了保一方平安,维护当地百姓利益,自为“州主”,与邻近的府州折氏和夏州李氏联合抵御来自西北游牧民族的侵犯,后受晋、汉、周册封,为麟州刺史,地方志记杨弘信“保障边城,累著功绩”。弘信子重勋(也作重训)继父为刺史,先归汉,后归周,宋建立后归宋。宋太祖时,麟州改置为建宁军,宋朝廷任命重勋为节度观察留后,掌麟州军政事务,后子光扆接任,卒于官任上,从弘信到光扆三代守麟州,前后近半个世纪,所以时人称州城为杨家城,一直延续下来。杨弘信的长子杨业,原名重贵,“弱冠事刘崇”,即在20岁时到太原归附北汉主刘崇,归宋后一直守卫雁门一带,与辽对抗,杨业深通谋略,英勇善战,屡败契丹军,被呼为“无敌将军”。雍熙北伐时,被主将和监军迫战,陷入重围,受伤被俘,壮烈殉国。其子延昭,从小练就高强武艺,随父作战,常为先锋,后在河北一带守边关二十余年,号令严明,屡破契丹军,契丹畏惧,呼他为杨六郎(意即北斗六郎星下凡)。延昭子文广,也是名将,曾南征猺乱,北抗西夏。杨家几代为国浴血奋战,忠勇爱国,被称为“杨家将”。后经文艺作品演绎渲染,又创造出佘太君、穆桂英等光彩照人的杨门女将巾帼英雄形象,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爱国英雄群体,受到尊崇。

【主持人】关于杨业的籍贯,过去有争议,到底是怎么回事?

【嘉  宾】关于杨业籍贯,有过争议。有人说他是河曲保德人,有人说他是太原人。但杨业是麟州新秦人是有充分根据的。最有说服力的是杨亿的《杨文公谈苑》,他是宋朝廷的史官,杨业殉国时他已十几岁,他说杨业是“麟州新秦人”。还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杨业父亲杨弘信是“麟州土豪”,欧阳修在《杨琪墓志铭》、曾巩在《隆平集》中都记杨业为麟州人,他们都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至于《宋史》记杨业是“太原人”,是因为杨业年轻时即去太原,又被北汉主刘崇收为义孙,记他的现籍为太原,但祖籍麟州是改变不了的。中国权威工具书《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都持此说。明清以来,有些地方志和族谱记杨业的籍贯是不可靠的。神木在2007年曾召开首届杨家将文化研讨会,邀请国内三四十名宋史专家参加,专家们的看法是一致的,认为杨业的籍贯是麟州,即今神木。

【主持人】听焦老师这么一讲,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杨家将的根在神木,杨家城是杨家将文化的源头之地、根基所在”。

【主持人】据传在麟州城里有一座红楼,建在高处,是麟州城地标性的建筑,宋代的许多名人在红楼吟诗作词?

【嘉  宾】是的,麟州城的西城墙上有红楼,这在史书上有明确记载,《宋史·夏国传》记:“麟州西城枕睥睨,曰红楼,下瞰窟野河”,《宋史·郭恩传》也记:“从衙城红楼之上,俯瞰其地(指窟野河西山的白草坪),犹指掌也”。

【主持人】听说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即作于红楼,还有一诗:“宣恩来到极西州,城下羌山隔一流。不见耕桑见烽火,愿封丞相富民侯”,写当时的战乱形势。

【嘉  宾】是的,范仲淹的《渔家傲》作于麟州红楼,对此,我曾经作过考证,写过文章。我的论据主要有这么几点。首先,范仲淹曾来过麟州,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并为陕西河东安抚使,奉命视察河东。宋范之柔《范文正公年谱补遗》记,范仲淹与河东节度使明镐,在并州(太原)安抚民众,一路处理地方事务,十月十日到麟州,给当地减免酒税,建议修筑堡寨。其次是从地理位置看,他说站在红楼视野开阔,“城下羌山隔一流”,即指此。词上半阙描写塞外秋色和地理环境。“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还有后面的“羌管悠悠霜满地”切时切地,正是晚秋初冬。“孤城”,许多官员的奏章写麟州“孤悬河外”、“麟州孤垒”、“远在绝塞”。其三是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下半阙所抒发的情绪,正是范仲淹心态的折射。“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从守边将士的角度抒发感慨,长年征战,“将军”“征夫”已经厌倦了无休无止的征战生活,将士思乡心切,渴望还家与亲人团聚,过太平生活,但战事不已,只能在万里之遥饮酒思乡,这表现了范仲淹对守边将士的同情,也是自己多年守边的切身体验,他曾在鄜延一带守边多年。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的是另一种思想感情,边境不宁,外敌入侵,将士守土有责。“归无计”既表现身不由己、无可奈何,同时也表现一种作为志士仁人,爱国将领,不甘心碌碌无为的爱国情怀。“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代君子追求的人生“三不朽”,况有以天下为己任,先忧后乐理想的范仲淹,渴望平定边乱,抵御外辱,建功立业。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慨与当时范仲淹曾被韩琦推荐任陕西转运使、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代知延州(延安)有关联,此时的延安正受着西夏的威胁,他到任后,整顿军务、调整部署、修筑寨堡,使西夏人不敢轻举妄动,西夏兵训诫:“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子(指原知州范雍)可欺也”。

【主持人】当时西北边疆有民谣:“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说的就是范仲淹?

【嘉  宾】正是,可是正当范仲淹在西北边境大展身手时,他却被朝廷解职,原因是他私拆夏主李元昊给朝廷的信,被调回朝廷,不久视察河东到麟州。“燕然未勒归无计”正是他壮志未酬,但却不能在前线抗夏的无奈心情的真实写照。站在麟州红楼,面对奇异的塞上秋色,仰视南归大雁,回顾自己的宦海遭遇,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吟下这首千古名作。

【主持人】现在读这首词,站在窟野河东麟州高处会产生悲壮、伤感之情,仿佛还能感受到羌管悠悠、胡笳声声的情境。

宋代三次出任宰相的文彦博也在红楼有题诗?

【嘉  宾】是的。庆历时,文彦博押运粮草到河东,曾在麟州久驻,在红楼有诗题留。他后来写道:“昔年持斧按边州,闲上高楼久驻留。曾见兵锋逾白草,偶题诗句在红楼”。文彦博在红楼的诗作,被麟州知郡作坊王庆民镌刻在木板上,送样品给他看,他又写了以上的诗句,可惜原诗失传了,我们曾经在文彦博诗集,他家乡介休的地方志查检,但没有找到,很遗憾。

【主持人】感谢焦老师给我们讲述杨家城发生的这些感人故事。杨家城滋养了杨家将这一英雄群体,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作为杨家将文化发源地的神木人,要继承和发扬杨家将精神,做好杨家城保护开发建设工作,让杨家将精神永远流传,成为神木人民的精神支柱。

相关文章
2020-10-27 09:32:39
2020-10-27 09:34:38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