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20年第四期 >> 文化纵横 >> 杨重勋家族研究 >> 阅读

杨重勋家族研究

2022-02-28 12:14:49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69
内容提要:麟州杨氏先祖大约在唐中晚期就来到麟州,到五代时迅速崛起,杨重勋的父亲杨弘信是麟州所属新秦、连谷、银城三县独一无二的地方豪强。他既有雄厚经济实力,在三县老百姓中的威望也极高,还建有自己的武装部队。百姓每遇灾难,他便慷慨援救,外敌入侵奋勇抵抗。

杨重勋家族研究

高 越

麟州杨氏先祖大约在唐中晚期就来到麟州,到五代时迅速崛起,杨重勋的父亲杨弘信是麟州所属新秦、连谷、银城三县独一无二的地方豪强。他既有雄厚经济实力,在三县老百姓中的威望也极高,还建有自己的武装部队。百姓每遇灾难,他便慷慨援救,外敌入侵奋勇抵抗。五代乱世中,在他的带领保护下,麟州百姓竟然能够平安生息。故而,他自立为州刺史,得到周、汉王朝的认可和三县百姓的拥戴。史载:“杨弘信,麟州土豪,保障边城,屡著功绩。”1

杨弘信有两个儿子。长子杨重贵,次子杨重勋。杨重贵约在二十岁前离开麟州到太原刘崇部下为官,归宋后为北汉抗辽名将,战死沙场。他的儿子杨延昭、孙杨文广都是北宋名将,《宋史》有传,人称“杨家将”,名气很大。自宋至今,妇孺皆知,传颂不已。相比之下,杨重勋及其子孙的功业知道的人并不很多,尤其是故乡麟州人、甚至麟州杨氏后裔知之者亦微乎其微。其实杨重勋及其子孙亦是将门群体、杨家将重要成员,在为国守边、南征北战中立下了显著功业。杨重勋继父任麟州刺史,后任麟州防御使,建宁军节度留后,保静军节度使。他的儿子杨光扆以西头供奉官监麟州兵马。孙杨琪,官至供备库副使。重孙杨畋,文武全才,登进士第,官至右谏议大夫、知谏院。其诗词文章作的很好,为宋王朝著名才俊。故杨重训及其子孙,亦是朝廷重臣,可称得上是麟州杨氏的优秀后裔,理应引起人们重视、深入研究。

一、西北边捍蔽杨重勋

杨重勋,原名杨崇训,因避北汉主刘崇讳改为杨重训,归周后因避恭帝宗训讳改为杨重勋。

麟州是北宋王朝河外三边州(麟、府、丰)之一,按惯例边州刺史职位实行世袭制。刺史去世或因特殊情况出缺,由其长子继承。麟州刺史杨弘信于后周广顺二年(952)去世,本应由其长子杨重贵继任麟州刺史,可当时杨重贵已去太原侍刘崇,不在麟州,故由次子杨重训继任。史书对此记述甚略,《宋史》只记杨重贵“弱冠侍刘崇”,2不记具体时间。《资治通鉴》载:“初,麟州土豪杨信自为刺史,受命于周。信卒,子重训嗣”。3不记杨重训继袭麟州刺史是因为其兄杨重贵已在太原侍刘崇,不在麟州的具体情况,因此给不少人造成误会,以为杨重训是杨弘信的长子,而杨重贵反为次子。清道光《神木县志》就是这样记载的:杨业(杨重贵)“宏信次子”,杨重训“宏信长子,继父职为麟州刺史。”4

后来学者从欧阳修为杨琪所作墓志铭:“其曾祖讳宏信,为州刺史。祖讳重训,又为防御使。父讳光扆,监麟州兵马。君之伯祖,继业,太宗时为云州观察使,与契丹战殁,赠太师中书令。”5伯祖即大爷爷,祖即爷爷,这就清楚地说明杨重贵(杨业)是长子,杨重训是次子。《续资治通鉴长编》亦载:“继业本名重贵,姓杨氏,重勋之兄。幼事北汉,世祖(刘崇)遂更赐以姓名”6。后来学者又从零散的资料中考出杨重贵(杨业)大约生于929年,杨重训大约生于931年。952年他们的父亲去世时,长子杨重贵(杨业)已到太原侍北汉主刘崇,不在麟。由杨弘信次子杨重训继任麟州刺史,时年约22岁。

杨重训继任麟州刺史后处境很是艰难。麟州孤悬河外,被羌夷所围,只靠麟州自身武力要在五代乱世中维持当地百姓平安生息是极其艰难的。所以,麟州自杨弘信自为刺史始就反复在周汉政权之间依违归顺。其父亲杨弘信原本是依靠北汉的,他的大儿子杨业又在北汉主刘崇部下为官。可就在他去世之前就不得不向后周求援,“受命于周”,接受后周封号。杨重训继任刺史后,不久以州降北汉,与其兄杨业同仕太原刘氏,后又归周。这从杨重训的名字屡次改变可见一斑。他本名“崇训”,投靠北汉时,因避北汉主刘崇讳,改名“重训”。后依附后周,因避后周恭帝宗训讳,又改为“重勋”。杨重勋在周汉两政权之间反复归依,在《资治通鉴》、新旧五代史记载中可以找到形迹。“杨信自为刺史,受命于周。信卒,子重训嗣,以州降北汉。至是为群羌所围,复归款,求救于夏、府二州”。7

广顺“三年(953)春正月,麟州刺史杨重训叛于汉,来附。”8但他反复无常,一度再降北汉,最后在后周世宗显德四年(957)十月降周,授麟州防御使。可此时,北汉方面仍在争取他依附。显德四年(957)冬十月,“癸亥,河东伪命麟州刺史杨重训,以城归顺,授本州防御使、检校太傅。”9

可以看出杨重训在953年至957年期间,三次归周,两次附汉的反复和变化,可想而知他的处境之艰难曲折,实属无奈。这种情况到北宋建立后彻底改变,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北宋开国,杨重训继续担任麟州防御使,成为宋王朝守边重将,全心全意为宋守卫边防,成为北宋西北边捍蔽。

二、杨重训与其兄杨业互为敌国领兵作战

周汉世仇,互为敌国。而杨重勋(即杨重训)与其兄杨业(本名杨崇贵,在北汉时改为刘继业,归宋后改为杨业)分侍二主,各为敌国领兵作战。杨重勋自后周显德四年(957)归周,为周之麟州防御使。显德七年即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北宋开国,杨重勋继续担任宋之麟州防御使。杨业自侍刘崇始,一直在北汉为将,任保卫指挥使,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与周、宋为敌作战。他俩虽未直接对阵交锋,但各为其国都作出了努力和贡献。

北宋建立初,北汉军连续袭击麟州,都被杨重勋打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建隆元年(960)三月“先是,北汉诱代北诸部侵略河西,诏诸镇会兵以御之。是月,定军节度使、守太尉、兼中书令李彝兴,言遣部将李彝玉进援麟州,北汉引众去。”10

卷二:建隆二年(961)三月,“北汉冦麟州,防御使杨重勋击走之。重勋重训也,避周恭帝讳改焉。”11

卷三:建隆三年(962)四月,“北汉冦麟州,防御使杨重勋击走之”。12

卷八:乾德五年(967)十二月,“己巳,置建宁军于麟州。庚午,以防御使杨重勋为留后”。13

卷十:开宝二年(969),宋太祖率大军亲征北汉。北汉主派侍卫都虞侯刘继业领兵抵抗。14杨重勋和权知府州永安军留后折御勋率部渡河入山西作战,取略河曲、岢岚、岚州诸地15,直抵太原城下应援。宋太祖嘉奖其来援,只因退兵在即,于是厚赏二人而归16,杨重勋也因此避免了与其兄继业兵戎相见。

开宝五年(972)九月,调杨重勋任宿州(今安徽省宿县符离集)刺史、保静军留后17开宝八年七月(975)卒于保静军节度使任上,年约四十五岁。宋廷依例辍朝两日,并赠官侍中。杨重勋离开麟州后,他的儿子杨光扆以西头供奉官,监麟州兵马,继续主政麟州。

以上是杨重勋作为北宋边将抵抗北汉侵扰的情况,而此时的其兄刘继业,则正好相反,作为北汉名将,每每与宋军对阵作战,拼死抵抗宋灭北汉的进攻。

史书记载,杨业与宋军对阵作战是从开宝元年(968)开始的。开宝元年八月,经过充分准备,宋太祖命大将李继勋、党进、曹彬、何继筠、赵赞等进攻北汉。九月宋军进入北汉境。此时北汉王廷发生了政变,做了六十余日国主的刘继恩被杀,继恩弟太原尹刘继元立为国主。刘继元一面紧急遣使向契丹请兵求援,一面命侍卫都虞侯刘继业、冯进珂、马峰领兵控制团柏谷。很快宋汉两军在洞过河(今榆次市南之潇河)交战。宋何继筠的先锋军击败北汉军,斩首二千余级,获马五百匹,擒其将张环、石斌,夺取了汾河桥,近逼太原城下,并烧毁了延夏门。继元急派殿直都知郭守斌领内直兵出战,又败。守斌中流矢,退入城中。18后宋军被杨业等所败,退走。19

十月,宋太祖遣使赴北汉令刘继元降,并诏封继元平虏节度使,宰相郭无为安国节度使,马峰而下,并与藩镇。郭无为得诏色动,劝继元归顺,继元不许。20

十一月,契丹出兵援助北汉,李继勋等皆引归,北汉因入侵,大掠晋降二州之境。21

开宝二年(969)二月,宋太祖率李继勋、曹彬、党进、赵赞等号称百万大军,亲自征讨北汉。北汉侍卫都虞侯刘继业与冯进珂再次扼守团柏谷,牙队指挥使陈廷山领数百骑侦察巡逻。在侦巡中陈廷山部队遇到宋李继勋前军,很快就投降了。杨业、冯进珂在汾河桥与宋军荆嗣部展开激战,损伤千余人,自知寡不敌众,领兵奔还晋阳城。北汉主刘继元发怒了,解除了杨业的兵权。宋李继勋等部开始围攻晋阳城。22

三月,宋太祖驻跸路州18天后,从北汉情报人员处得知,晋阳城中百姓,十分盼望太祖发兵征平晋阳,越快越好。太祖很快向太原移动。恰好得到李继勋的报告说,宋军败北汉兵于城下,斩首千余级,获马六百匹。太祖更是兴致勃勃,很快进驻太原。在城南观看军事演习,命筑长连城;巡视汾河,建新桥;遣使发太原诸县民数万来太原城下观威;视察城东南,命筑长堤堵汾水,决晋祠水灌城。接着命李建勋军于城南,赵赞军于城西,曹彬军于城北,党进军于城东,筑四寨围逼北汉投降,全副势在必得的姿态。北汉军临危不惧,坚守不降,趁天黑出城攻击西寨。赵赞率众作战,被弩矢射伤足部仍在激战。宋党进部紧急支援,北汉军才撤退。危急之下,北汉又起用杨业,杨业率突骑数百攻击东寨,宋党进军挺身迎战,杨业不敌,走匿壕中,北汉兵出城救援,杨业被救入城中,幸免于难。23

战争持续到四月,契丹出兵分道来援北汉。太祖命继筠领精骑数千阻击由石领关进入的契丹援兵。双方在阳曲县北交战,契丹军大败,武州刺史王彦符被擒,斩首千余,俘虏百余人,获马七百余匹,铠甲甚众。24

五月,契丹军由定州来增援北汉,被宋韩重赟在嘉山打败,获马数百匹。太祖继续做攻城准备,巡察城北,引汾水入新堤,灌晋阳城;巡幸城东南,命水军乘小舟载强弩攻城。内外马步军都军头、横州团练使王廷乂登城脑中箭而死,殿前指挥使都虞侯、袁州刺史石汉卿亦中流失,溺死。太祖继续巡幸西城,命诸军攻西门。25

此时,两军争战日炽,暑气来临,为宋军围城带来不利。北汉方面宰相郭无为想出奔,假称亲自带兵出城夜击宋军。北汉主信之,选精兵千人,命杨业和郭守斌为副将出城作战,并亲自登延夏门相送。当夜先是天气晴朗,很快变得风雨交加。杨业的战马足部受伤,不能作战,收所部入城。郭守斌迷失道路,与其他汉军联系不上,不敢单独前行,也率部下数十人返回。郭无为出奔未成。26

闰五月初,水至延夏门涌入城中,北汉城中人大惊。太祖登上长堤观看,很是高兴。北汉人先是沿城设障防水,受到宋军射击,没有成功。很快将城中积草顺水漂出,堵住水口,起到很好作用,危险暂时得到缓解。郭无为再次劝刘继元出降,继元不听。加之有人上言郭无为反状明确,罪不可赦。北汉主听信杀掉郭无为,城中军民惊慌稍定。接着北汉军自西长连城偷偷出城,焚烧宋军攻城器具,被宋军打败,斩首万余级。当日半夜,有人大呼北汉主投降,宋太祖准备接降,八作使赵璲劝阻说:受降如受敌,哪有半夜投降的?后来证实是北汉诈降,宋军没有受骗。宋太祖继续围城,巡幸城南,命水军乘轻舟烧南城门。

就这样太原城久攻不下,宋军的优势逐渐转变。当时宋军驻扎在甘草地中,天气炎热,正适雨季,将士多患上肚疼病。加之契丹不断派兵增援,宋军围城代价日增。于是太常博士李光赞上言劝太祖撤兵。太祖甚喜,询问宰相赵普,赵普亦赞同。宋准备放弃围攻太原,撤军。在宋军撤退中,北汉刘继业与诸将追击宋军,获粮三十余万斛,茶绢各数万。这些战利品使得久战疲困的北汉得以复振。27

宋军撤围后,已进入六月。契丹仍派其将南大王来援,驻扎在太原城下。杨业劝北汉主刘继元说:“契丹贪利弃信,它日必破吾国。今救兵骄而无备,愿袭取之,获马数万,因籍河东之地以归中国,使晋人免于涂炭,陛下长享贵宠,不亦可乎?北汉主不听。南大王数日北还,赠遗甚厚。”28

开宝八年(975)正月,北汉主命杨业、马峰攻晋州,被宋知晋州武守琦在洪洞打败。29

宋灭北汉是太祖既定方针和心愿。开宝九年(976)八月,太祖下令再伐北汉。这次他不是亲征,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为河东道行营马步军都部署,宣徽北院使潘美为都监,虎捷右厢都指挥使杨光义为都虞侯,镇州西山巡检、洺州防御郭进为河东道忻、代等州行营马步军都监,西上阁门使郝崇信与解州刺史王政忠出汾州,内衣库副使阎彦进与泽州刺史齐超出沁州,内衣库副使孙晏宣与濮州刺史安守忠出辽州,引进副使齐延琛与晋隰巡检、汝州刺史穆彦章出石州,洛苑副使侯美与郭进出忻代,大举进攻北汉。30

九月,宋各路大军到达北汉界。党进率兵到北城下,列寨于汾河之南,败北汉军数千人于太原城北,获马千余匹及兵仗六百余副。郭进领兵出忻、代路,俘北汉山后诸州民三万七千余口。31

十月初,定难军节度使李光叡率所部兵驻扎在黄河西岸之天朝、定朝两关,等黄河冻合即入北汉界。洛罗寨兵马监押马继恩领兵出辽州路,焚北汉四十余寨,获牛羊人口数千。齐超领兵出沁州路,败北汉军五百人,擒三十人。郭进部破北汉寿阳县,俘其民九十余口。党进部又败北汉军千余人于太原城北。32

正当宋军大举攻北汉日趋见效之际,宋太祖突然驾崩,皇弟晋王赵光义(太平兴国二年二月改为赵炅)即位,是为宋太宗。十二月二十二日改元太平兴国。

太祖驾崩,太宗新立,诸事繁杂,急需处理。太宗于当年十二月初诏罢河东之师,潘美、党进等将撤军归朝,太祖第二次灭北汉又无果而终。33

太平兴国二年(977),杨业率北汉军追击撤退宋军,又在洪洞城下被宋将田钦祚打败,死伤千人。34

太宗初即位,谓宰相薛居正等说:“边防大事,万机至重,当悉依先帝旧规,无得改易。”35也就说,宋灭北汉,统一中原的方针不变。当年十二月辙军停止攻汉,是情势使然,权宜之计,必取太原才是太宗的本意。

太平兴国二年(977)四月乙卯(二十五)葬太祖皇帝于永昌陵。五月庚午(初十),太宗命起居舍人辛仲甫使于契丹,探测契丹可否出兵支援36,同时优待契丹使臣。十一月,任命监察御史李渎、閤门衹侯郑伟为契丹正旦使,力争与契丹搞好关系。可见太宗已开始准备征伐北汉了。

冬十二月,“北汉边侯言晋、潞、邢、洺、镇、冀等州皆治戎器及攻城之具,又转漕刍粟,北汉主甚恐”。37可见宋太宗攻北汉已进入实质性准备阶段。

北汉在此危急情势下,下血本向契丹救援。太平兴国三年(978)正月,“北汉主遣其子续质于契丹,纳重币以求援。”38

北宋继续和契丹友好,多次派使臣互贺。并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十二月举行军事演习。“乙丑,(太宗)幸讲武台,观飞山军人发机石射连弩。上将伐北汉,先习武事也”39

经过两年的备战,太宗已决心亲征北汉。出征前再次与重臣商讨决议。“上初即位,谓齐王廷美曰:‘太原我必取之。’及议致讨,召枢密使曹彬问曰:‘周世宗及我太祖皆亲征太原,以当时兵力而不能克,何也?岂城壁坚完不可尽乎?’彬对曰:‘世宗时,史超败于石领关,人情震恐,故师还。太祖屯兵甘草地中,军人多被腹疾,因是中止,非城垒不可近也。’上曰:‘我今举兵,卿以为何如?’彬曰:‘国家兵甲精锐,人心忻戴,若行弔伐,如摧枯拉朽耳,何有不可哉。’上意遂决。宰相薛居正等有疑虑,劝太宗仔细权衡利弊。太宗说:‘今者事同而势异,彼弱而我强。朕计决矣,卿等勿复言’。乃先遣常参官分督诸州军储赴太原。于是命宣徽南院使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河阳节度使崔彦进攻其城东,彰德节度使李汉瓊攻其城南,桂州观察使曹翰攻城西,彰信节度使刘遇攻城北。八作使郝守濬充西面壕寨都监,马军都虞侯田重进充行营马步军都指挥使。云州观察使郭进为太原石领关都部署,西上閤门使田仁朗、閤门衹侯供奉官刘绪按太原城四面壕寨,阅视攻城梯冲器用。”40先后诏发邢、具、洺、泽、齐、汝、蔡、曹、单、滑、潍、滨、淄、青、郓、同、耀、华、京兆、河南大名府等州军储赴太原。

太宗做好一切出征准备,二月甲子从京师出发,三月庚辰朔(初一)到达镇州,命郢州刺史尹勋攻隆州,镇州马步都监客省副使齐延琛、洛苑副使侯美分兵攻孟县,淄州刺史王贵攻沁州,知府州闲廐使折御卿、监军供奉官晋阳尹宪分兵攻岚州。很快宋军取得战果。郭进部先破北汉西龙门寨,擒获千余计,再破契丹援军数万于石岭关南,断绝了北汉的援军。北汉主再次遣使向契丹告急,使臣被郭进获斩,太原城守军将士盛气已夺。41

三月丙申(十七),左飞龙使史业破北汉鹰扬军,斩获甚众,俘百人。三月丙午(二十七),米信败北汉军,杀其控鹤指挥使裴正。

四月己酉朔(初一),折御卿攻岚州破北汉军千余。庚戌(初二),孟县降。乙卯(初七),折御卿等破岢岚军,杀戮甚众,擒军使折令图。甲子(十六),解晖、袁继忠、许均等攻陷隆州。丙寅(十八),折御卿又破岚州,杀宪州刺史霍翊,擒夔州节度使马延忠等。庚午(二十二),太宗到达太原,驻跸汾水之东。壬申(二十四)督诸将开始猛力攻城。

五月己卯朔(初一),北汉宣徽使范超来降。辛巳(初三),北汉马步军都指挥使郭万超来降。壬午(初四),诏北汉主降。癸未(初五),北汉左仆射致士马峰劝北汉主降。甲申(初六)北汉主刘继元率其官属投降。自此,宋灭北汉,共得州十,军一,县四十一,户三万五千二百二十,兵三万。42接着太宗毁掉太原旧城,改为平晋县,以榆次县为并州。宋太宗实现了他和太祖灭北汉的心愿。

己丑(十一),太宗以刘继元为右卫上将军、彭城郡公,继元所署司空、平章事李恽为殿中监,左仆射致士马峰为少府监,马军都指挥使郭万超为磁州团练使,客省使李勋为右卫将军,余悉授官有差。

从《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可以看出,对太宗亲征北汉起始记载的很详细,五月条对北汉刘继元及其所署降官归宋后任用记述的也很具体,奇怪的是对杨业归宋情形只字未提。这大概就是学者们评论宋代史家对杨业功业记述简略的一例吧。

还好,《续资治通鉴长编》在太平兴国四年八月条作了补记:“初,刘继业为继元捍太原城,甚骁勇。及继元降,继业犹据城苦战。上素知其勇,欲生致之,令中使谕继元俾招继业。继元遣所亲信往,继业乃北面再拜,大恸,释甲来见。上喜,慰抚之甚厚,复姓杨氏,止名业,寻授左领军卫大将军。丁巳(八月初十),以业为郑州防御使。其制辞云:‘百战尽力,一心无渝,疾风靡摇,迅雷罔变。知金汤之不保,虑玉石以俱焚,定策乞降,委质请命,忠于所事,善自为谋’。”43

从上文可以看出,杨业在北汉为将与宋对阵作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无敌”之名不虚;其对国、对主之忠,坚定无比,无可置疑;其智其勇,知进知退的军事领导才能十分难得。这也是杨业归宋后,深得太宗赏识和信任,多次重用、多次奖赏,甚至引发群臣嫉妒,逼赴绝境,为国捐躯而不忘报效国家的根本所在。郝树侯在其《杨业传》中说:“以上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杨业在北汉时期抵御宋军的主要材料。这些材料直接间接都来自宋人,他们站在宋朝方面说话,对杨业活动写得简略而且有贬辞;而对宋军的战绩,则不免有夸大之处。但从这些材料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北汉对宋朝的几次大战役,杨业都在参加;北汉主还拨了精兵归他指挥;他本人擅长突出,夜袭;每次作战总是掌握主动,进退自如。”44显然,郝先生对杨业在抗宋作战中的评价是恰当的。

杨重勋自952年袭父职为麟州刺史,艰难地守卫麟州的边防和百姓的平安,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于后周显德四年(957)十月最后归周,任后周之麟州防御使。960年宋太祖代周后,他向宋廷臣服,继续担任麟州防御使。967年,宋置建宁军于麟州,以杨重勋为留后。972年九月,调任宿州刺史、保静军留后,后任保静军节度使,成为麟州杨氏第二个节度使(此前其兄杨业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直至开宝八年(975)八月去世。在后周及宋任高级武将19年,为宋开国一统、守边御敌立下汗马功劳。以至史家对太祖调任杨重勋内任多有评论,认为这是罢藩的做法,是失策。此间,太祖因灵武军(今宁夏银川西南)节度使冯继业来朝,将之徙镇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命儒臣知灵州的同时,将同样世守麟州的杨重勋徙镇内地。后来灵州失守,麟州也多番周折,议者以冯、杨二族“禀命朝廷,而绥御蕃族,为西北边扞蔽”,太祖将他们撒藩之做法为失策。45由此可以看出杨重勋对北宋王朝守卫边防上的重大贡献。其兄杨业在北汉为将,百战尽力,英勇顽强,赢得“无敌”将军的美誉。979年归宋后,又为北宋守边名将,忠勇无比,战死沙场,朝野共仰,至今传颂千年而不衰。他俩都是国家栋梁、民族精英,他们的事迹功业,应该深入研究;他们忠勇爱国精神,理应大力弘扬。(待续)

注释:

1)道光《神木县志》1982年版,卷三,第41

2)《宋史·杨业传》中华书局,20102月版,卷二百七十二,页9303

3)《资治通鉴》卷二百九一,广顺二年十二月

4)道光《神木县志》1982年版,卷三,第41

5)《欧阳修全集》卷二十九,页443—445

6)《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称《长编》)中华书局,20049月版,卷九,页208,开宝元年九月

7)《资治通鉴》,卷291,广顺二年十二月

8)《新五代史》周本纪,卷11,页114

9)《旧五代史》卷117,周书世宗纪第四,页1562

10)《长编》卷一,建隆元年三月,页11

11)《长编》卷二,建隆二年三月,页41

12)《长编》卷三,建隆三年四月,页67

13)《长编》卷八,乾德五年十二月,页197

14)《长编》卷十,开宝二年,页218220

15)常征:《杨家将史事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5

16)郝树侯:《杨业传》,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8月版,第14

17)《长编》卷十三,开宝五年九月,页289

18)《长编》卷九,开宝元年九月,页208—209

19)常征:《杨家将史事考》第85

20)《长编》卷九,开宝元年十月,页210

21)《长编》卷九,开宝元年十一月,页212

22)《长编》卷十,开宝二年二月,页218。《宋史》荆罕儒传附荆嗣传,第9311页)

23)《长编》卷十,开宝二年三月,页220

24)《长编》卷十,开宝二年四月,页220

25)《长编》卷十,开宝二年五月,页222

26)《长编》卷十,开宝二年五月,页223

27)《长编》卷十,开宝二年闰五月,页225-226。常征:《杨家将史事考》,第86

28)《长编》卷十,开宝二年六月,页228

29)《长编》卷十六,开宝八年正月,页334

30)《长编》卷十七,开宝九年八月,页374—375

31)《长编》卷十七,开宝九年九月,页376

32)《长编》卷十七,开宝九年十月,页376—377

33)《长编》卷十七,开宝九年十月至十二月

34)常征:《杨家将史事考》第86

35)《长编》卷十七,开宝九年十月,页382

36)《长编》卷十八,太平兴国二年五月,页405

37)《长编》卷十八,太平兴国二年十二月,页418

38)《长编》卷十九,太平兴国三年正月,页420

39)《长编》卷十九,太平兴国三年十二月,页438

40)《长编》卷二十,页442-443,太平兴国四年正月

41)《长编》卷二十,太平兴国四年三月,页445-447

42)《长编》卷二十,太平兴国四年五月,页448-452

43)《长编》卷二十,太平兴国四年八月,页459-460

44)郝树侯:《杨业传》第22

45)《长编》卷十三,开宝五年九月,页288-289

相关文章
2022-02-28 12:14:49
2022-02-28 12:16:41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