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21年第二期 >> 文化纵横 >> 深入人心的大众文化 催人奋进的民族精神 >> 阅读

深入人心的大众文化 催人奋进的民族精神

2022-05-25 09:42:13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70
内容提要: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支文化洪流涌流了千年,源源不断地将勃勃生机,注入民族文化的海洋,这就是杨家将文化。
所谓杨家将文化,是指因杨家将事迹的产生和影响,在其流传和扩散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丰富

深入人心的大众文化  催人奋进的民族精神

------杨家将文化精神探源及其现实意义

屈怀德

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支文化洪流涌流了千年,源源不断地将勃勃生机,注入民族文化的海洋,这就是杨家将文化。

所谓杨家将文化,是指因杨家将事迹的产生和影响,在其流传和扩散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一种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标志性文化之一,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翻开历史,在《宋史》、《辽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以及有关笔记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杨业、杨延昭、杨文广高大的身影,但更多更广泛更生动的是以各种文学艺术形式流传了下来的存在。早在杨业归宋前,这个杨家将的领军人就被人们冠以“杨无敌”的称号,其“所向克捷”战无不胜的事迹受到人们称赞。杨延昭本是杨业的长子,因骁勇善战,“契丹惮之”,辽人认为是遇上了北斗七星中主镇北方的第六颗星宿下凡,是他们的克星,故被称为杨六郎。可见杨业父子知名度之高,已令敌人闻风丧胆。公元980年契丹大军北犯雁门关,杨业采取迂回战术,绕到辽军身后,发动突然袭击,仅用几千骑兵与守关将士南北夹击挫败了辽国十万大军,以弱胜强,取得雁门关大捷。此后,他的儿子杨延昭转战河北,威震边关;孙子杨文广南征广西侬智高,西退党项西夏兵,北抗辽国契丹军,可谓南征北战,皆能克敌制胜。杨家将前仆后继驰骋疆场,其英雄事迹层出不穷,书写了如史诗般气壮山河的壮丽篇章,从而为杨家将文化的诞生,创造了先决条件。

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光义派出三路大军北伐辽国,想收复燕(北京)云(大同)十六州。在其他两路大军败退、大势已去的情况下,辽军主力部队一齐向杨业他们压了过来。在此情况下,宋太宗交给杨业的任务是护送当地老百姓后撤迁回内地。本来杨业有着很好的战略战术设想,但受主帅潘美和外行监军王侁、刘文裕算计、威逼,不得已在兵力、战机、地形极为不利的情况下,被迫前出拒敌,以本部兵马截击十多万辽国大军,陷入孤军奋战,从临近中午战斗到傍晚,退到陈家谷。没想到潘美、王侁竟背信弃义,早就带着大军逃之夭夭,约好埋伏接应的兵马杳无踪影。惨烈血战中,杨业身负重伤被俘押往辽国,绝食三日壮烈牺牲。当朝皇帝宋太宗赵光义了解实情后,随即下诏对杨业进行了表彰,称其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前两句是对杨业忠诚品质和坚贞不屈气节的赞扬,而后两句出现了“陇上”、“山西”两个词,不免让人产生误解。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工具书中对“陇上”的解释是,陇上:泛指今陕北、甘肃及其以西一带地方,也就是泛指晋陕之间黄河以西的地区,所以陇上所指无论怎么说也过不了黄河,到不了河东。而宋太宗提到的山西泛指太行山以西地区,是地理区域概念,自然也包括麟州(今陕西神木市)在内。此前并无山西省一说,山西专指三晋大地,是宋代以后的事情,元代称为山西道,开始管辖了全晋,明代才设置了山西省。当时晋北、晋中、晋南大部分地区包括麟州、府州(今陕西府谷县)、丰州(在今府谷县北准格尔旗境内)在内为河东路行政区,麟州、府州地区隶属河东路就如同抗战时期神府根据地归晋绥边区所辖如出一辙。如果说,“山西”一词指太行山以西的地区,也包括现在的山西省在内的话,那么“陇上”一词的应用,则将现在的山西省排除在了之外。宋太宗后两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杨业的雄才武略在陇上麟州一带出类拔萃,他本就出身于太行山以西地面上的麟州的豪门望族。可见一些后人不加探究,望文生义,顾此失彼,说杨业是山西省某某地方人的说法是错误的,山西省的一些地方只是杨家将守边抗辽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那么宋太宗为什么不直接说挺麟州之雄才,本麟州之茂族呢?如果那样说,反倒不恰当了,因为这里是在称赞杨业。比如毛主席称赞神木人贾拓夫是陕北才子,而没有说神木才子,因为说贾拓夫是神木才子,其影响范围太小,赞扬的意味就大大降低了。1051年,欧阳修在给杨业的侄孙杨琪写的墓志铭中说,杨业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在介绍杨家将籍贯时也说出自麟州新秦。可见,杨家将的故事流传已久,在杨业殉难六十五年后,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就连村野的儿童都能娓娓道来。欧阳修是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是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担任过相当于副宰相的职务。从以上一个当时的帝王、一个当朝的文人高官两个重量级权威人物的评价中可以看出,杨家将的事迹通过朝廷和民间两只推手,得到了迅速的传播,从那时起,杨家将的故事作为口头文学,开始登上了文化的舞台,走向了广阔的社会。同时,也无可辩驳的说明杨业是麟州人氏,是那个时代走出家乡的神木人,杨家将是从神木走出去的铁血劲旅,杨家城是杨家将文化的源头。

与此同时,在北京密云东北的古北口,辽国人为纪念杨业,建起了杨无敌庙。庙虽不大,却影响不小,远近闻名。古北口地处辽国境内,是宋辽两国往来的交通要道。1055年,曾经当过理学家朱熹老师的北宋大文人刘敞出使辽国路过古北口,拜谒了杨业庙,并留诗一首寄以敬仰哀悼之忱。原诗为:“西流不返日滔滔,陇上犹歌七尺刀。恸哭应知贾谊意,世人生死两鸿毛”。成诗之时,上距杨业死难,仅仅六十九年。1079年,宋人苏颂奉命使辽,路过杨业庙也留有诗作。1089年,苏东坡的弟弟,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奉命使辽,途经古北口瞻仰了杨业庙,并留下了诗作。其中两句是“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由此可见,杨业庙很早就建于辽国,杨业崇高的形象不仅活在汉族人民的心里,也深深地打动了敌人,赢得了各族人民的敬仰与缅怀。同时也说明,在传说的同时,出现了诗歌。如果说民间传说是“下里巴人”,那么作为文学作品四大类之首的诗歌就是“阳春白雪”。文人士大夫的加入,诗歌的涌现,又有力地助推了口头文学的繁荣与杨家将文化的全面发展,使杨家将文化进入了登堂入室的阶段。

从宋朝中叶开始,杨家将故事由口口相传,走向了说唱艺术,从宋话本、金院本、元杂剧、明小说、清戏剧到现代连环画、戏剧、评书、广播,再到当代电影、电视剧、网络传媒一路走来,涓涓小流汇成滚滚洪流。经过上千年的演绎,无数次的艺术加工,再创作,融入了众多虚构成份,不仅人员构成、环境场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矛盾冲突越变越复杂,而且人物性格更为典型,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加扣人心弦。人物方面除史有记载的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等人外,出现了佘太君、杨宗保、穆桂英、四郎、五郎、七郎、杨排风、孟良、焦赞等人物。环境场景方面增加了李陵碑、天门阵、穆柯寨等。情节方面多出了四郎探母、七郎打擂、孟良盗骨等等。所有这些虽无正史记载,但经过不断的艺术加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打斗在戏里,存活在人们的心里。特别是受众面较广的戏剧,如京剧、晋剧、豫剧、秦腔、川剧等众多地方剧种剧目,以及连环画、评书广播、电影、电视剧影响较大,如《金沙滩》《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杨家将》《杨门女将》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剧目,被老百姓喜闻乐见。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小说、话本、评书、连环画、戏剧、电影电视剧等多达七百多部,仅不同种类的戏曲就达五百多部,尤其是清代宫廷大戏《昭代箫韶》共有20卷,240出。它以《杨家将演义》为题材,吸收了大量各种杨家将戏的精华,并以神话和教化色彩取代了原有故事的悲情成分,增加了四郎探母等故事情节,是杨家将戏剧集大成之作,清廷每月演出两次外加节庆演出,两到三年才能完整的演出一遍。除了上述作品之外,历代悼念、讴歌杨家将的诗词歌赋更是不计其数,就连陕北民歌及酒曲里面也有体现。比如传统信天游里就有东山的核桃西山的枣,哥哥好比杨宗保,东山的韭菜西山的葱,妹妹好比穆桂英等,以及神木问答式的对酒曲、榆林的《珍珠倒卷帘》、绥德《蟠龙街》等都有涉及。以文学艺术为主的杨家将文化发展到现在,可谓百花竟放,精彩纷呈,绚烂夺目,成为团结人民、教育群众、鼓舞人心、培养民族情感和爱国思想的生动教材。

一种文化的形成,必然有其内在的原因。杨家将文化是一种传了千年,变了千年,演绎到今天的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以一个家族形式出现的绝无仅有的独特的文化现象。那么,杨家将的故事为什么会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呢?其实它是有着内在的、必然的原因的。我认为主要的有四个方面。一是杨家将自身强烈的爱国思想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爱国,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需要,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也是文艺创作的永恒的主题。杨家将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面对外族侵扰和西方列强欺凌,抵抗侵略、保家卫国,追求和平美好生活梦想的光辉典范,在他们的身上凝聚着强烈的爱国情结,闪耀着忠心报国的伟大思想。宣传他们的事迹,弘扬他们的精神,既是历朝历代统治阶级对敌斗争、维护政权的迫切需要,也是广大老百姓反抗外侮,渴望和平,实现安定美好生活的热切愿望,更是今天我们追求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呼唤。因此,杨家将故事才能作为一种文化,不断地发展,逐步地繁荣。二是完美的道德风范符合艺术的审美要求。美是艺术的本质,弘扬真善美,抨击假丑恶,既是艺术家的使命所在,也是艺术品的职能体现。歌德曾经说过:美是艺术的最高原理,同时也是最高目的。杨家将自身的道德风范、气节、精神以及忠和勇的具体表现,无不打着完美的烙印,闪现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道德光辉,因而能获得人们的推崇。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经过不断的艺术加工和典型化的创作,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新的剧目不一而足。三是浓厚的悲剧色彩更容易打动人心。杨家将的领军人物杨业,雄才伟略,勇冠三军,因遭奸人暗算,出师未捷身先死,死得悲壮,令人十分痛惜。一代将星如此陨落,怎能不在军民之中引起强烈反响,震动朝野。不平则鸣,杨家将的事迹必然会不胫而走,流传于世。出于追思与怀念,自然会上升到艺术的殿堂。托尔斯泰说:艺术是感情的传递。于是,事迹变成故事,故事变成小说、戏剧,最后发展成了文化。黑格尔认为,悲剧是艺术的最高形式。远的不说,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典型的悲剧,明清中国四大名著除了吴承恩的《西游记》外,其他三部都是悲剧,尤以曹雪芹的《红楼梦》最为显著。鲁迅的小说绝大多数都是悲剧,莫言的《红高粱》是悲剧,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还是悲剧。外国文学作品更是不胜枚举,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四大悲剧,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司汤达的《红与黑》,小仲马的《茶花女》等等。因为悲剧最能触动人的心灵,引起强烈的共鸣,让人魂牵梦绕,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因此其震撼力最大,感染力最强,生命力最久。文学作品如此,真实的故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因此,杨家将的事迹就演变成了一种文化。四是杨家将南征北战,东进西击,英雄事迹不断涌现,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才能使文化得以不断的发展繁荣。

当然,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也曾经出现过无数的将门世家,仅宋代就有如折家将、呼家将、种家将、岳家军等等等等,然而除杨家将外,却没有任何一家形成一种强大的文化。其原因就在于不具备或者说不完全具备杨家将上述四个文化特质。比如号称中华第一将门的府谷折家将,从唐代开始历经五代十国直到北宋末年,延续了二百六十多年,出了十代武将,战绩辉煌,战功卓著,但无悲情色彩,将门中的折可存曾镇压过浙江的方腊起义,平定过山东的宋江。而折可求到后来则投降了金国,因而不受中原朝廷和民间追捧,因此没有形成文化氛围。号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南宋岳家军,精忠报国,所向披靡,悲剧色彩更加浓重。但是,杨业是高风亮节,枉死在敌人手里。岳飞却是执着爱国,冤死于天子脚下,是统治阶级执行投降主义路线的牺牲品。置岳飞于死地,灭岳家军于其时,是金兀术提出的和谈条件。宋高宗赵构为求偏安一隅,自毁长城,在岳家军节节胜利,少年将军岳云朱仙镇大捷,岳飞即将挥师席卷金军之际,却在一天之内,连接十二道金牌,诏令班师回朝,可想宋高宗召回岳飞的心情有多么迫切。宰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有着非凡文韬武略年仅39岁的岳飞和年仅23岁的长子岳云,创造了千古奇冤。岳家军就此葬送在了统治者手中,岳家将还未传两代就折戟沉沙,也因此只称岳家军而不叫岳家将。被流放云南的后人弃武从文,也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故事也就戛然而止没有了后话。英雄事迹也不能层见叠出,富于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因受朝廷打压,失去了形成文化的先机,因此,很难形成和杨家将一样广泛强大的文化。而且,即便是在岳飞遇难后,也是命运多舛,一波三折。由于种种原因,宋打压,元立传,明追捧,清降位,民国先奉后批再树立,一切都随着统治阶级的意愿和需要起起落落。比如明代将岳飞尊为武圣,但到了清朝,雍正下令将供奉了几百年的岳飞请出了武庙,追封关羽三代,只尊关羽为武帝圣君。于是关帝庙遍布全国各地,而将岳飞仅仅界定在精忠报国的范围内。反反复复,自然很难顺顺当当形成一种不断发展壮大的文化。但杨家将就不同了,不管在任何时代,他们完美的形象既没有被捧上天,也没有被冷落于地,于是形成了一股雅俗共赏的文化洪流,一泻千年,浩浩荡荡,奔涌向前。

杨家将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是一种具有多样性、时代性、先进性的民族的、大众的、与时俱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它所含盖的也不仅仅只有文学艺术,还包括地名地理文化、遗迹遗址文化、旅游祭祖文化、网络游戏文化以及武术文化、饮食文化、军旅文化等,除历史遗留外,有些出于旅游商业目的,将杨家将文化元素渗入其中,创造了众多文化现象,五花八门,十分庞杂。比如全国各地与杨家将有关的地名就多达350多个,涉及山川、河流、寨堡、村落、庙宇、府第等。神木有杨家城,山西河曲也有杨家城,就连历史上并不存在的人物如孟良,仅山西原平、忻州、大同就共有三处孟良城,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天津、北京等地至少有6个穆柯寨。再比如杨家拳、杨家枪、杨家鼓、杨家将群雕、杨业广场、杨家军粮、令公酒等以及卡通公仔、电子游戏,这些文化现象的衍生既受杨家将历史和杨家将文化的影响,反过来也促进了杨家将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杨家将故事千年流芳,历久弥新。光辉的事迹闪耀着伟大的精神,催生了多彩的文化。文化蕴藏着精神,精神统帅着文化,相伴相生,流传至今。其实,文化中的杨家将和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其精神别无二致,是相统一的,只不过文化中的杨家将所承载体现的思想更丰富、更广泛,表现形式更多样化罢了。比如《杨门女将》所反映的巾帼不让须眉,男女平等的思想;《四郎探母》所体现的亲情难舍的伦理人文思想等。不管是真实的杨家将精神,还是文化中寄托的杨家将精神,核心就是爱国。但是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表述,实质上就四个字:忠勇爱国。忠和勇是爱国的具体表现,爱国是忠勇行为的结果体现,忠勇爱国是杨家将精神的集中概括。一个忠字,概括了杨家将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和舍小家顾大家的民族大义,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一个勇字,概括了杨家将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舍生忘死、不怕流血牺牲的奉献精神,是英雄主义的集中体现。杨家将用热血写就的忠,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用生命铸就的勇,一如既往,一往无前。所以忠勇爱国就是杨家将精神的集中概括和最完美的表达。

当然,这种精神的产生也有着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思想基础。

杨家将的领军人物杨业,出生于陇上麟州,也就是今天的陕北神木。弱冠(二十岁)事刘崇前,一直在麟州长大。历史上,除了汉、唐、元、清几个大一统朝代,神木这块地方几乎一直地处边陲要塞,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反复争夺的胶着地带。因此民族纷争不断,战事频发,政权轮番更替,战火连绵。冷兵器时代,又是兵荒马乱的环境,人们出于生存和自保的需要,习武练拳,走马挽弓,形成了彪悍的民风和尚武重义的习性。进入五代,天下大乱。这块土地更不得安生。

打开史书,我们知道五代是指建都于开封和洛阳的五个统治中国北方的王朝,即“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朱温建立的后梁、李存勖建立的后唐、石敬瑭建立的后晋,刘知远建立的后汉和郭威建立的后周。从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开始到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结束,历时53年。此外还有从902年开始到979年结束历时77年主要在南方地区的十多个国家,也就是:“吴唐吴越前后蜀,南汉北汉闽平楚”等国,即:南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南汉、北汉、闽国、南平、南楚等国,其中只有北汉建都太原地处北方,其他都在南方地区。历史上将这一时段称为“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大动乱的时代,特别是统治阶级的道德沦丧,国与国之间经常相互兼并,国内不断发生子孙和部属弑君篡位以及乱伦等情况,政权更迭如走马灯一样变换不停,乱象丛生。欧阳修曾感叹道:“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从大的方面讲,“五代十国”的出现,是唐朝推行节度使制度而产生藩镇割据隐患发展的必然结果,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的发生又直接推进了藩镇割据的形成,加速了唐朝的灭亡和“五代十国”的出现。造成的结果是:北方从938年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到1368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打败元蒙,占领大都(北京)结束,时隔430年才抹去了笼罩在中原王朝头顶的乌云,摘掉了悬在头顶的剑,燕云十六州才回归汉人统治;西方党项族从黄巢之乱开始长期处于武装割据之中,并时不时向东侵扰。到1038年,定难军李元昊在宁夏兴庆府(银川)建立西夏,形成与宋对峙状态长达近190年,其间对宋朝发动了多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南方从939年静海军吴权自废节度使称王开始,越南从此脱离了中国上千年的统治,从中国版图上分裂了出去。尽管以后有好几百年为中国的藩属国(藩的意思为保护),其间也有二十来年时间为明朝直接管辖,但毕竟已经物是人非,实质上再也不是中国的组成部分了,直到现在还留有后遗之症。自大的越南数典忘祖,往往利令智昏,甘愿被人利用,时不时要挑衅一下中国。从国家角度看,“五代十国”造成了及其严重的后果。那么就麟州而言,当时,一方面要应付政权更迭,而北方政权也自顾不暇,鞭长莫及,管顾不来孤悬黄河以西的麟州;另一方面也要应对契丹、党项、西羌等少数民族不时的侵扰,遍地狼烟,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祖居麟州的杨弘信即杨业的父亲,有感于时势,挺身而出,自立为刺史,率领乡党保境安民。其所作所为,表现出一个地方上有威望、有实力、有担当的勇士的风范。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在乱世之中,杨弘信一家完全可以像一般土豪一样,东渡黄河或南辙关中,一走了之,远离战乱之地。如果那样,麟州会出现什么状况?历史上还会不会出现“杨无敌”和“杨家将”?这得打多少个问号。试想如果杨弘信没有血性,不是一个自强敢为的人,没有担当和勇气,不为麟州的前途命运着想,不为老百姓的安居乐业考虑,在腥风血雨的年代,他又何必自找麻烦,自加压力,自立为刺史,与来犯之敌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可见,在杨弘信身上,满满都是正能量,已经彰显着爱国、爱民、爱家乡的情怀和不怕流血牺牲、无所畏惧的勇气。同时,既然敢当一个州的刺史,肯定不会目不识丁鲁莽行事,必然忠孝节义自有修为,运筹帷幄进退自知分寸,否则,他也培养不出杨业那样有勇有谋雄才大略的英雄。所以,在杨弘信身上已经初现了杨家将精神的端倪,为杨家将忠勇爱国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杨业身处那样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有那样一个勇于担当的父亲,耳濡目染,熏陶教化,会怎样成长,自然不言而喻。因此,历史上才会出现一个忠勇爱国的杨业和一支战无不胜的杨家将队伍。所以,作为杨业的父亲,作为杨家将的导师和先驱杨弘信,不仅是杨家将精神的血脉之源,也是杨家将精神的思想之源。那么,麟州城即杨家城也可以说是杨家将文化精神的源头。

当然,杨家将精神的思想根源,我们还可以追溯得更远,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思想。《周易》开篇两卦乾卦和坤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是清华大学的校训,意思是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忠厚宽仁,容载万物。这里的厚德自然也包括忠君爱国的品德,而自强不息勇的意味就更明显了。因此,清华大学才将它作为校训,激励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发奋读书,博采众长,强化自我修养,建功立业。

可以说,杨家将是爱国主义的一面伟大旗帜。在战争年代,每当外敌入侵,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时,人们总会想起杨家将,呼唤杨家将精神,也因此会推动杨家将文化发展进入一个高潮阶段。比如明朝和抗日战争时期,杨家将文化和杨家将精神就成为唤醒民众,团结民众,鼓舞民众,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激励人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其间文艺作品和文化演出也就多了起来。在和平建设年代,同样发挥着凝聚人心,催人奋进,捍卫和平,守土保疆的巨大作用。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盛行的杨家将连环画、评书广播、戏剧等,就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也同样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物,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没有军队和国防,可能要亡国,但没有自己的文化,就可能要亡种,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因为你已经不是你了,比如匈奴、突厥等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支柱,是一个民族的魂。是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同样没有精神,就会国将不国,民族也会逐渐消亡,比如柔然、鲜卑等族。文化为精神提供成长的土壤,精神对文化发挥着选择和引领的作用。杨家将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与时俱进。而杨家将精神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所在。因此,它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但是,文化易于传播,一种文化会影响和改变另一种文化,比如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睡狮渐渐苏醒,众多有志青年纷纷远渡重洋,寻求救国救民之策,于是将科学、民主等引进了国门。1911年的辛亥革命,让人们看到了共和的曙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现代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但是,外来文化的糟粕和负面作用也是相当可怕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的苏联,科技尖端技术非常先进,军事实力无比强大,综合实力比肩美国,并称超级大国。然而,美国避实就虚,采用四两拨千斤的办法,对苏联进行文化渗透,润物细无声,极大地削弱了其民族精神,使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和改变,强大的苏维埃共和国在美国意识形态领域的进攻面前,迅速土崩瓦解。而依然强大的伊斯兰文化,却有力地阻止了美国的文化入侵。中国的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繁荣了经济,但西方文化也蜂拥而至,充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肯德基到圣诞节,从性解放到金钱至上,乌七八糟的文化泛滥成灾。但是,中国文化是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多元文化,其最核心的主流文化是包括杨家将文化在内的民族、民俗文化,其源远流长,薪火相传,不止只有五千年。美国从177674日公布《独立宣言》算起,建国还不到245年,能有多少文化积淀和文化潜质,想复制苏联模式,恐怕枉费心机。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只有中华文明延续到了现在,汉字和书法,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发挥了中流砥柱的重大作用。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包括杨家将精神在内的强大的民族精神,挺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发挥了选择和统帅一切文化的作用,才做到了风雨不动安如山。事实证明,杨家将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它的存在有着极其重大的价值,它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形势十分错综复杂而又严峻的情况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发展杨家将文化,弘扬杨家将精神有着十分深远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美国不费一枪一弹击垮了苏联,但中国的发展却方兴未艾,蓬勃之势扑面而来,早晚要后来居上。美国担心会像苏联一样动摇它世界霸主的地位,闹心抓狂,心急如焚,必然要挖空心思,软硬兼施,来阻止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遏制中国的崛起。文化上美国渗透了几十年,想叫我们自己瘫痪。但是,党中央高瞻远瞩,心明眼亮,习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传承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的国家主动出击,增设了清明、端午、中秋等法定节假日,将孔子学院办到世界各地,同时在国内大力发展科教文化事业,中华文化的洪流势不可挡,民族精神历久弥坚。我们都明显地感觉到过洋节的气氛淡了,媚洋族、追星族少了,好莱坞大片也不多见了,民族凝聚力日渐增强。无疑给了美国人当头一棒。美国在中国大陆的文化渗透收效甚微,军事围堵又不敢贸然下手,于是气急败坏,千方百计破坏和阻挠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肆意挑起贸易争端,发起了没有硝烟的经贸战、科技战、舆论战,极尽卑鄙无耻之能事,无中生有,颠倒黑白,污蔑抹黑中国,歇斯底里进行多方面打压,丧心病狂展开全方位围堵。不择手段,阴招损招尽出,蓄意挑动台独、港独、疆独、藏独敏感的神经,恶意煽动国际社会中的反华势力向中国发难,极力鼓动狐朋狗友狼狈为奸,挤压中国的发展空间。张牙舞爪,抓狂不已。总之要搞得中国不得安宁,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也不怕误了他卿卿性命。但是,假如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方面打压不住中国,他必然还会在文化方面大做文章,策划新的阴谋,发起新的攻势,歪曲我们的历史,抹黑我们的文化,殖民我们的精神,扼杀我们的国家。因此,面对穷凶极恶、百般无赖的敌对势力,在实现中国梦的漫漫道路上,增强文化自信,坚守住包括杨家将文化在内的民族文化,积极倡导和发扬忠勇爱国的杨家将精神,构建起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的文化长城,大力弘扬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意义重大,使命艰巨,任重道远。

那么,联系到杨家将的故里,就神木而言,传承杨家将文化,弘扬杨家将精神,其意义就更不一般。

麟州杨家城是哺育杨业生长的地方,是杨家将精神成长的摇篮。为此,作为神木人都会感到无比的骄傲,无尚的光荣。但是,由于神木曾经战火纷飞、重武轻文等种种历史的原因,历史上的文化却极其落后,最早的史志也只是出现在清朝中晚期道光年间,许多大事缺少文字的记录,除了世代相传的一些故事外,杨家将文化也总是呈现出一种墙里开花墙外红的现象,杨业故里的光环也差点旁落他处,对于杨家将文化的发展,我们所做的贡献少而又少,对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也知之不多。对此,我们应该感到痛心与惭愧。守住杨家将故里这份荣光,接受杨家将精神洗礼,发展杨家将文化,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继承和发扬杨家将精神,争做自强敢为、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新时代的神木人,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共同愿望。保护和开发包括杨家城在内的杨家将文化资源,是告慰先烈英灵的最好行动,也是神木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弘扬杨家将精神的重要举措。杨家城是名将杨家将的故乡,是一张不可多得的闪光的名片。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继承与创新并举的方针,以杨家将文化为龙头,着力打造好文化品牌,发挥好旅游的品牌效应,意义重大而深远。比如围绕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适当地恢复和增设一些文化景点、景观如红楼、纪念馆、广场等,开发利用杨家城文化资源,发挥名胜古迹的旅游效应;围绕三代主政五世连官的豪门望族,创作出诸如杨家将前传或后传、少年杨业或另一支文的杨家将等历史小说或电视大片;围绕杨家将故事开发出寓教于乐、富有情趣、启发智力、培养能力的如军棋类、情景类文创产品,其价值与影响不可估量,定将产生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神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持久的动力。我们已经看到,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审时势、顺民意,果断地迈出了杨家城保护和建设的步伐,杨家城明媚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同心协力,奋发有为,励精图治,一个文化与经济比翼齐飞、展翅翱翔的明天,必将出现在杨家将的故乡——神木大地。

相关文章
2022-05-25 09:42:13
2022-05-25 09:40:56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