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22年第三期 >> 麟州春秋 >> 行走神木明长城 >> 阅读

行走神木明长城

2024-12-31 11:24:48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4

图片过了万家沟,就是口则上,这里距离高家堡镇已经不远。一路上山大沟深,墩台连绵不绝,历史的号角声仿佛就藏在了明长城的截截遗迹里。时高时低,时远时近的等着我们造访。

图片路旁的沟渠里流淌着一条小河,河底的青苔清晰可见,清冽的河水淙淙向前。此刻阳光正好,河水波光粼粼,在地势落差大的地方形成一个了小瀑布。驻足河道旁的大石头上,小瀑布扑通扑通的落入下游,又晃晃悠悠向前奔去。

口则上是小地名,在行政规划上它隶属于园则沟村。站在村委会门口,抬头一看就是一座墩台。村主任刘云祥告诉我们,在这个墩台西侧是明长城的一个出入口。据老人们讲,过去明长城在这里连贯而过,挡住了过往的行人,后来人们便在城墙上打开一个口子,供人通行,时间一长口子上也就被人们叫成了地名口则上了。

图片在得知我们想要了解此处明长城的故事时,刘主任带我们拜访了当地德高望重的赤脚医生项国瑞老人。老人说他当了大半辈子的赤脚医生,给方圆四五十里的人瞧过病。过去,这一带的长城墩台保存的非常完整。台基上砌着那么大的石槽、石墩,也不知道古人是怎么搬上山的。四四方方的墩台全部都有砖石包裹。听老人们议论,那时候有吃斗米斗面的人,这些人身高力大!也许只有这些人才能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吧。后来包产到户的时候,长城就被破坏了。最严重的时候,人们不仅把那墩上的砖和城墙砖拆了搬回家,还将墩台内芯的夯土运回来烧坯子,如今想来真是可惜了。

图片项国瑞老人还告诉我们,口则上过去是蒙汉交界处,原先墙的那边是蒙人,这边是汉人,后来蒙人节节后退,汉人逐渐占领了这片土地。他年轻的时候,村里还住着一对蒙族母女,她们取水时不用手提,而是将装满水的坛子顶在头上。而在内蒙古沙井、棋盘井等地居住的蒙人,也大多都知道口则上这个地名。

图片带着项国瑞老人的故事,我们一一探访了口则上的五个墩台。正如老人所说的,这些墩台都只剩下内芯,其中一个连内芯都只剩一个小土堆。时间正大把大把的从我们眼前滑过,它带走了那些丰满的岁月,唯有这些墩台依然高高的耸立在园则沟村周围的大山上,无声的坚守着。

从园则沟村再往前走就是奥庄则村,我们进入村子时遇到了正在准备过冬柴火的奥金伟老人,在这位热心的老人带领下,我们寻访明长城的双脚少走了许多弯路。

图片奥庄则地势较高,同样是山大沟深。许多地方车子根本上不去,就只能身体力行去探险了。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墩台是在一个沙坡对面。由于沙坡过去就是一条几十丈深的沟,我们无法抵达墩台脚下,只能远远观看。这座墩台基本保存完整,包砖没有被拆卸和脱落。墩台紧邻深沟而建,附近还有几个墩台与它形成连绵之势,易守难攻。

在奥庄则,奥金伟老人一路上耐心地为我们指点着墩台的位置和名字。当羊塄上、七垧地塄、墩峁、圪筒湾、红崖洼、赵家疙瘩这些极具陕北风味的名字一一和那些墩台相对应起来时,顿时让我觉得这些墩台实在格外亲切可爱。

图片老人说他还小的时候,这些墩台上的砖石还是都在的,石头垒的很高,他们经常在这些墩台的周围割草。从奥庄则翻过去就是边墙、冯地峁、梁界。边墙这个地名,一听就和长城有关。在明长城探访的路上,每一次看到边墙的时候我们就会内心惊喜。因为陕北山大沟深,长城依靠山险等为屏障,许多地方没有明显的边墙。而有边墙的地方,也因为这里地处黄土高原的腹地,数百年的风蚀雨淋,以及当地村民的破坏让边墙损毁严重。所以,当边墙这个地名刚一进入我们的耳际,我们就决定要去看看。

去往边墙的路并不好找,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条水泥路,说是能走到边墙。但走着走着却又成了断头路,只好再次折返回去。庆幸的是,在问路途中我们见到了当地的贺爱军先生。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终于找到了边墙村。如今的边墙村已经和冯地峁等村组一并合并进了梁界村,村民也都不在过去的老地方居住了,他们在出路好的地方修建了新农村。    

图片    站在边墙村的对面,长城墩台便一一露出了真容,一截由东南往西北方向纵深而去的城墙,静静匍匐成一条线。曾经雄伟壮观的明长城如今变成了高高耸出山顶的山脊线,变成了山的一部分,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据贺爱军讲,在边墙村的山对面,曾经还有一个特别大的兵寨,他小时候经常去那里玩。但现在,他已经找不到去那里的路了,也讲不清楚那个兵寨的规模了。我们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黄土高原莽莽荡荡,辽阔的天际中只有几只孤雁飞过。是的,在长城沿线消失的墩台、边墙、堡寨并不少。就像现在,节令已经进入初冬,那些凋落的树叶不也难以找寻了么?但谁又敢说它不曾存在过?

图片在返程的路上,我们看到附近的一座山上有几孔石窟,落日的余晖洒在上面,格外的显眼。手脚并用爬上去后,才发现这里曾经是一个古庙,其中一个洞顶刻有非常古朴的动物图案,另一个洞里是两个佛像底座。在石窟的外壁墙上刻有一些字,大多已经模糊不清,只能隐隐看出大明成三个字。也许这些洞窟就是明朝时人们修筑的吧,想想那个年代戍边的人们,除了奋力拼杀之外,在庙里烧烧香,祈求菩萨保佑自己和家人的平安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寻访明长城,这一路上遇到太多热心有趣的人,捡到这么多的故事是个意外,也是个惊喜。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杨家城遐思
相关文章
2024-12-31 11:24:48
2024-12-31 11:22:32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市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QQ:332994721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市委、神木市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