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23年第一期 >> 文化纵横 >> 杨重勋家族研究(续)   >> 阅读

杨重勋家族研究(续)  

2025-01-02 15:18:32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3
内容提要:杨畋才兼文武,与政界、学界高层人士频繁往来,在史书典籍中留下丰富资料,为深入研究杨畋人生经历、文学造诣、品行操守提供了便利。

——八、杨畋亲属及其后裔

高越

杨畋才兼文武,与政界、学界高层人士频繁往来,在史书典籍中留下丰富资料,为深入研究杨畋人生经历、文学造诣、品行操守提供了便利。杨畋亲属及其后裔则与杨畋社会地位、影响大不相同,在史书中几乎空白。好在何冠环教授、李裕民教授、杨维森先生在墓志和一些零散的资料中基本理出了头绪。现就已有资料将杨畋亲属及其后裔的情况详述如下:

妻子  杨畋一生娶过三房妻室。

头妻 陶氏(1005-1036),出自知书达理的大户人家,生性贤淑。景祐三年(1036)卒,年32岁。杨畋这年30岁,在知并州录事参军任上。皇祐三年(1051)十月,杨畋葬其父杨琪与母慕容氏于河南洛阳杜泽源,并将陶氏迁葬于父母之侧,亲撰《亡妻陶氏墓志铭》:“君实陶姓,作配杨氏。父方母孙,教严礼备。君生乙巳(景德二年,1005)而殁丙子(景三年,1036),遇太原,未即南徙。乙酉(庆历五年,1045)归洛,言陪祖迁。今随舅丧,西迁别园。皇辛卯(三年,1051),上冬甲申,素茵薄棺,窆于兹辰。今而有知,其安尔真。呜呼!性之纯静,寿曷不永,行之婉淑,子奚不育。天曰至仁,于君为酷,邙交曲,松楸始绿,君为我先,宁校迟速”(杨畋《亡妻陶氏墓铭》,国家图书馆藏拓片)嘉祐七年(1062)四月二十六日杨畋病逝,七月二十六日女婿苏觌将杨畋与陶氏合葬于河南洛阳杜泽源。

二妻 曾氏,封安定郡君。“继室曾氏,封安定郡君。”(王陶《杨畋墓志铭》。杨畋及妻陶氏墓志铭,2002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其拓片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参见杨维森《弘农杨氏族史》,三秦出版社,20135月版第464页。)

三妻 恭氏(1039-1113)开封人。二十二岁时(1060)嫁予杨畋,二十三岁时(1061)生子杨祖仁。二十四岁时(1062)杨畋去世,愿意守节,终生未改嫁,将子祖仁抚养成人。平生好读佛经,性情平和,喜怒不形于色。于政和三年(1113)五月乙酉卒,终年七十五岁。封长寿县太君。杨祖仁于是年七月乙酉葬其母于杨家祖坟洛阳县贤相乡杜泽之西南隅。并请他的好友洛阳人、奉议郎、管勾温州南真宫、赐绯鱼袋魏介为亡母撰写墓志铭:“夫人恭氏,开封人,天资纯厚,二十二岁来归杨氏,事龙图公甚谨()。逾年生子祖仁,方八月,龙图公薨。夫人不忍去,鞠育教诲,以至成人。莅官不苟,累升为大夫,夫人之力也。封长寿县太君。夫人好读佛书,诣理趣,存心养性,喜怒不形。将终,淡然不以死生为念。政和三年(1113)五月乙酉卒于尊贤之第,享年七十五。大夫君卜以其年七月乙酉葬于洛阳县贤相乡翟里先茔之西南隅。龙图公为世显人,赖夫人生子,不殒其后,而夫人克享眉寿,生得其养,死得其葬。呜呼,可以无遗(憾)矣。介夙与大夫君游,且熟大夫之行,大夫君有请,辞不获避,故为之叙次云。”(魏介《杨龙图妻恭氏墓志》,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版《全宋文》第148册,卷3202360-362页)

女儿 杨畋的女儿,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杨畋只有一个独生子祖仁,由恭氏所出。也有人说杨畋有一个女儿,是杨祖仁的妹妹。杨畋去世时,儿子祖仁只有八个月龄,要说杨祖仁有个妹妹的话,杨畋去世时其女儿还未出生,应在恭氏腹中,这种可能性不大。王陶所作《杨畋墓志铭》中说:“一男曰祖仁,生八月矣。女适郊社斋郎苏觌,觌奉公丧,以七月二十六日葬河南洛阳杜泽源陶夫人之墓。”由此可以确信,杨畋确有一女,可能是由陶氏所生,是杨祖仁同父异母的姐姐。父亲杨畋去世后,杨祖仁的姐夫苏觌将其岳父杨畋和岳母陶氏合葬在河南洛阳杜泽源祖茔。陶氏于1036年去世,杨畋于1062年去世,相隔26年。假如其女生于陶氏去世当年或以前,杨畋去世时其女应为27岁以上,其女婿苏觌主办杨畋的丧事则属合情合理的事了。

儿子 祖仁(1061-1119后)杨祖仁是杨畋晚年得子,由恭氏所生。王陶为杨畋所作墓志铭、魏介所作《杨龙图妻恭氏墓志铭》都说,杨畋去世时杨祖仁仅出生八个月。杨畋于嘉祐七年(1062)四月二十六日去世,按此推出杨祖仁生于嘉祐六年(1061)九月。父亲杨畋去世时虚二岁,实则只有八个月龄,真可谓孤儿寡母,故称为“弱子”。后在母亲恭氏的精心抚育下,加之亲戚李朋寿等大力关照进入仕途,“累升为大夫”。他的官职可从他给姑母篆写的墓盖和他为游安民(1061-1119)书写的墓志铭上看出详情。绍圣二年(1095)二月杨祖仁的姑母(即杨畋唯一的妹妹、洛阳张景儒妻)去世,三月杨祖仁篆写了墓盖。这年他35岁,所署官职是“右宣义郎、签书崇信军(即随州)节度判官厅公事、赐绯鱼袋。”(《全宋文》卷1704,页556-557,张峋《宋故寿阳县君杨夫人墓志铭》),从其职位看,他和父亲一样,是由科举途径入文职,而不是靠恩荫补武职出身。政和三年(1113),魏介为杨祖仁的母亲恭氏所撰的墓志铭说他“累迁为大夫”,正与上合。杨祖仁于宣和元年(1119)六月为游安民(1061-1119)写的墓志铭所署的职衔是“朝散大夫、前提点信州上清宫、赐紫金鱼袋。”(《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第63页何冠环文)此时他59岁,为从六品中级文官。

杨祖仁出生八个月时父亲就去世了,杨畋虽为名臣高官,但家境很是贫穷,靠亲友和朝廷捐赐才使他们母子勉强维持生计。自然他的成长与步入仕途,除母亲精心抚育、自己努力学习奋发外,还是少不了亲戚友人的帮扶。杨祖仁母子,虽为孤儿寡母,但由于父亲杨畋的朋友圈很大,且层次很高,人缘很好,这是他们母子生存和发展的极好资源。他又是麟州杨氏将门嫡传后裔,父亲杨畋去世时他的叔祖杨文广(999-1074)因从狄青南征侬智高获胜,正处于升职、朝廷重用期,由左藏库副使、带御器械升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廂都指挥,迁兴州防御使。后又做韩琦的部将,在筚篥大败西夏军,再次受到朝廷褒奖,由知泾州、镇戎军,为定州路副都总管,迁步军都虞侯。于熙宁七年(1074)去世,赠同州观察使,是举国公认的杨家名将。杨文广去世时,杨祖仁已14岁,想必也会得到杨文广的帮助。

杨祖仁的姑父张景儒,是洛阳城大户名儒,祖上曾出过两位状元。杨祖仁的4个姑舅都登进士第。显然,有这样一门姻亲,对杨祖仁的成长是有利的。杨祖仁晚年能为其名门姑母篆写墓盖,能为名人作墓志铭,说明文章书法在当地已负盛名了。

杨畋妹(1036-1095)及妹夫张景儒(1018-1070

杨畋妹为杨琪之李夫人所生,皇祐五年(105318岁时,嫁太子中舍人张景儒,卒封寿阳县太君。时人张峋(治平进士,为鄞县令,官至户部郎中)于绍圣二年(1095)三月曾为杨畋妹作墓志铭》如下:

宋故寿阳县君杨夫人墓志铭

夫人姓杨氏,其先麟州新秦人,王大父曰重勋,保静军节度使,赠侍中;王父曰光,赠左骁卫将军;考曰琪,供备库副使,赠左武卫将军,妣曰李氏,延安郡太君。

杨氏世将家,夫人元兄畋独以文章经述为仁宗皇帝识,擢任龙图阁直学士,当时称为名臣。夫人幼失所怙,年十八,龙图选所宜归,遂适张氏,为太子中舍讳景儒之妻,遇郊祀恩,封寿阳县君。以□氏宗妇光国夫人尝朝谒禁中,为夫人请命服,乃赐冠帔。夫人生而警惠,知识过人,德性敦厚,诚心憨固,虽刚介高洁,而济之以慈恕。故持己以严,待人以和,事先舅光禄公恪尽妇道,上承下御,一以礼法,闺门肃然。………以绍圣二年(1095)二月戊辰考终于家,享年六十。男四人,曰浩,曰□,曰澄,曰涣,皆举进士。女四人,长适孟州观察推官李□,次适进士王格,澄、涣以适王氏,而下二女先夫人而亡。孙男五人:曰□,曰绘、曰纶、曰绛、曰实。孙女一人。以其年三月癸卯葬于河南府洛阳县杜翟原,中府舍君之穴。前期,诸孤状其行事来谒铭,乃为之铭曰:

新秦之杨,望出弘农。重侯世将,既盛而隆,猗欤夫人,行茂□遵。靡矜靡盈,来嫔卿门。克媲其德,□□□名。顺其姑章,宜尔子孙。积善有贻,滥浚其源。报施之丰,逮于云昆。□以铭诗,以藏诸原。(杨维森《弘农杨氏族史》,三秦出版社,20135月版 第457)

杨畋妹是麟州杨氏家族有历史记载的杨门“女将”真实的历史人物,她自18岁嫁张景儒后,即侍奉家翁张师锡,并相夫教子。她出生于杨氏将门,长兄杨畋又是一代名臣,故家教极好,且知书识礼。她德性敦厚,对自己言行要求很严格,对别人则很宽容温和,深得张氏家族敬重。丈夫张景儒因佐幕四方,故将家事尽委于她。张景儒逝世后,她一力持家,据载她“尽屏珠玑簪珥之饰,而自奉养愈俭薄,日阅佛书,教训子弟为事。居常寡言笑,而莫见其喜愠之色。与家人处,如对宾客,恭庄俨恪,靡有惰容。张氏,大族也,内外敬惮,服其有常德”。(李裕民主编《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论文集》第64-65页何冠环文)她对张氏族人家贫者,均尽力赒济。大概是杨门家风,她平生景慕节义,喜欢诸子与乡里的贤者交游。她事母延安郡太君李氏至孝。李氏因深爱独女,没有随杨畋赴四方之任,而留下来陪伴爱女。当李氏病重时,她亲侍汤药及起居至其寿终,而执丧哀不胜悲恸。她与亡兄一样,晚年信佛,颇识禅旨,对于家居浅狭,并未介意,平居焚香宴坐,泰然自如。初染病时,自言此疾难愈,到明年仲春就会不起,并且自行准备后事。到临终时神识不乱,宛如平时,与其亡兄逝世时的情景相若。于绍圣二年(1095)二月戊辰(初二)逝于家,年六十。于是年三月癸卯(初八),葬于河南府洛阳县杜翟(泽)原,祔于张景儒之墓穴。她因遇南郊祀恩,封寿阳县君,后因光国夫人朝谒禁中,为她请命服,而得赐冠帔。杨氏一生,虽早失怙,但为长兄提携照拂,得嫁入儒门,而相夫教子,福寿双全。对于精忠为国的杨家将,杨氏之福气未尝不是杨门遗泽所致。

杨畋妹夫张景儒,字文通,祖上自许州(今河南许昌市)迁洛阳。他的曾祖父张谊在五代后唐时举进士,到后汉官至中书舍人。他的祖父张去华(938-1006)是建隆二年(961)状元,在真宗朝官至工部侍郎。他的父亲张师锡官至光禄少卿。他的叔父张师德是大中祥符四年(1011)状元,官至左谏议大夫。一门两状元,可以说是显赫的儒门。不过,他在举业中却一再失利,最后只好以父荫补官出仕。先娶三司盐铁副使杨日华之女,杨女死后,续娶杨畋之妹。他的仕途并不太理想,历任河南府密县(今河南新密市东南30里)主簿、知郑州新郑县(今河南新郑市)、知泽州晋城县(今山西晋城市)。后以父致仕,恩授孟州(今河南孟州市)观察推官,又历任郑州(今河南郑州市)观察、河阳三城(即孟州)节度推官。父死守丧,服除用荐改授卫尉寺丞,迁大理寺丞、太子中舍,历知河南伊阙(今河南伊川县西南古城村)、眉州彭山(今四川眉山地区彭山县)和河南长水(今河南洛宁县西四十里长水乡)三县,又曾管勾永兴路机宜,又签书永兴军判官,赐绯鱼银鱼。因他的家世,以及与杨畋的关系,曾被文彦博(1006-1097)、韩琦(1008-1075)、曾公亮(998-1078)、宋庠(996-1066)及王德用(980-1058)等出镇时辟为幕僚,都有能称。王德用曾荐他试学士院,可惜他只能升一任,当不上翰林学士。他在长水县时,三司每年要在当地买木材值数百万,全数配给民间,百姓都不堪其苦。他就平其估值,置场和买,人们都觉得方便。墓志铭的作者陆经说他“外质内明,恬于荣利,游诸公间,莫不善客待之”。(杨维森《弘农杨氏族史》,三秦出版社20135月版第458页。)相交的多是将相名臣,他们都肯推荐他,可惜他仍是官运不济,无法得到大用。熙宁三年(1070)二月三日卒于洛阳永泰坊私邸,年仅53岁。他与杨畋妹育有四男四女,四男分别名为张浩、张洄、张澄和张涣,四人后来皆举进士。女四人,长适孟州观察推官李曈,次适进士王格。有孙男五人,孙女一人。有文集十卷,号《清白集》。熙宁八年(1075)九月,其家人将他葬于河清县(今河南孟津县东南25里)平洛乡上店村祖坟,并请得与张景儒同里的陆经为其撰写墓志铭。到元祐七年(1092)八月九日,长子张浩又将他的墓迁葬于洛阳县杜翟原,那是他的岳父杨琪及妻兄杨畋墓地所在。(《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第64页何冠环文)

杨畋虽没有给妻儿留下多少金钱遗产,以至死时家贫无以下葬,但却给妻儿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和亲戚朋友及政界、学界广博的社会资源。这为杨祖仁母子渡过贫穷难关,祖仁长大成人,步入仕途提供极为有利条件。杨畋去世后,他的朋友李朋寿、王素、陶弼带头捐钱,王素还将杨畋家贫无以下葬的苦情报奏朝廷,朝廷给予杨家丰厚的偿赠,使祖仁母子彻底解除了贫穷之忧;李朋寿还将杨畋的文稿汇集成二十卷《新秦集》,杨畋的好友王安石作了序;苏辙为杨畋作了哀词并序;王陶为杨畋撰了墓志铭,这些均为杨家留下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

杨祖仁以下的子孙后裔繁衍情况,尚无可靠资料证实,但可在现有杨氏族史、族谱中找到一些参考线索。贵州省杨维森著《弘农杨氏族史》(三秦出版社20135月版第448页)《新昌房分支北宋杨家将及其后裔》中未记祖仁以下子裔,但将杨再兴支嫁接为杨畋子辈记述了26辈如下:

因王陶为杨畋所作墓志铭和苏辙为杨畋所作《哀词并序》都记载杨畋只有一子杨祖仁,而不记与杨再兴有任何关联,故杨再兴为杨畋后裔不可信。

陕西华阴市张玉枫、严文选、李侃良合著《杨氏源流》(陕西旅游出版社20003月版第77页)《新昌房杨氏世系》如下: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将杨再礼、杨再取、杨再光、杨再兴、杨祖仁依次并列为杨畋的5个儿子,同样不可信。

常征著《杨家将史事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51页)在《杨重勋及麟州杨氏》中说:“杨畋独子祖仁,不名于世。自此而后,杨氏河西麟州这一支遂无闻。”事实上杨祖仁并非杨畋“独子”,他还有一个姐姐;也并非“不名于世”,他官还做到中等文官。可能是常氏在著述此书时未见到相关墓志的缘故。至于祖仁以后麟州杨氏后裔“遂无闻”还是有道理的,至今不见有史志书籍记载,故在族谱里搜寻线索。

查阅现有《杨氏族谱》关于杨重勋后裔的记述歧异很大,其中较为详细的是廊坊市杨氏族人编《杨端嫡传族谱》,记载杨祖仁以下又传六代,直至南宋末,族裔转居福建一带。该谱所载杨重训族裔谱系如下:

该谱所记载杨重勋除杨光扆外,还有一个儿子,名杨光震,是杨光扆的弟弟,其后裔在南宋时很是荣贵。再是,把杨再礼、杨再取、杨再光、杨再兴仍列为杨重训(勋)后裔,只是排为杨祖仁直系重孙。其可靠度如何,有待考证。现权当作为寻找杨重勋后裔一种线索,予以收录。

相关文章
2025-01-02 15:18:32
2025-01-02 15:19:56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市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QQ:332994721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市委、神木市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