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3年第一期 >> 文化之窗 >> 天津杨家将后裔名留青史 >> 阅读

天津杨家将后裔名留青史

2013-11-07 10:35:34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2018

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永远站在北国的边境。

一千年的感慨,一千年的不平,辨不完的忠和奸,

说不完杨家将满门的报国心,

鲜血洒在疆场,公道自在人心,思念留在民间,

一千年的悲歌从古唱到今。 

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永远站在北国的边境。

一千年的不解,一千年的激愤,争不完的是与非,

讲不完杨家将忠贞的爱国情,

头颅抛在荒丘,毁誉交给后人,平安留在故土,

一千年的眼泪从古流到今…… !

这是著名诗人白桦为山西拍摄的长篇电视连续剧《杨家将》创作的主题曲,每当这首慷慨深沉、苍凉哀婉的主题曲响起在人们的耳边时,所听之人禁不住一唱三叹、热泪沾襟,一千多年前杨家将的那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故事,又不断的在人们脑际索绕……!

“杨家将”是我国北宋时期以杨信、杨业、杨延昭(杨六郎)、杨文广等为代表人物的英雄家族群体,杨家将的英雄们,为了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故百姓乐意说之、歌之、演之其英雄事迹,历千年而不衰!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以一个家族世代捍卫祖国边疆而忠勇若杨氏者,实为历史所罕见!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生在其名著《射雕英雄传》中曾这样叙述:“自古英雄能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而杨家将正是这样的英雄人物,这座由人民百姓塑立的不朽丰碑应该是属于这群英雄们的!

今天的人们每当在看到或读到杨家将戏曲、小说的同时,总是会联想到这样的一系列问题:“杨家将还有后代吗?他们的后代都在哪儿呢?他们以后又发生过什么事迹呢?还在为国家守卫边关吗?……”等等。其实,我们真实历史中的杨家将并没有像传统小说演义里描述的那样(说杨门男丁为国家全部战死,最后仅剩下一群寡妇和杨文广一根独苗),而且杨家将的后裔不但繁茂昌盛、几乎遍至全国,更世代为国效力,据明·宋濂《杨氏家传》、山西代县“杨忠武祠”(俗称杨家祠堂)《杨氏族谱》、《雍阳瀛西(河西务古镇)杨氏族谱》记载:其中分布在今天天津河西务镇的杨氏族人就是“杨家将”的一支后裔。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引述多为明清以来所修《传记》、《族谱》所载。由于杨家将史实,史料记载较少,加之受戏剧、小说、民间传说度的广泛流传和影响,要把时隔数百年,断档二十多代的传世谱系准确反映出来确非易事。在人物姓名、生平简介诸多方面难免有张冠李戴、牵强附会不实之词。如把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说成是杨延昭的另一个儿子杨充广的曾孙;在杨家将后裔中还有名叫杨信、取字宗保的亦不乏其人……但杨业祖孙三代戍边几十年,在他们征战生活的地方有其嫡孙传子孙生息繁衍,继而成为名门望族,也在情理之中。

在前边所说几部史料中记载:杨业之孙杨充广持节广西,与播州(即今贵州遵义市和遵义县)安抚使杨昭连宗通谱,因杨昭无嗣,杨充广便以其子贵迁过继杨昭为嗣。从此之后,守播州者都是杨业的嫡传后裔。贵迁生子三:长子光震、次子光荣、三子光明;杨光震字长卿,继贵迁统州事,因功升授从义郎、沿边都巡检使,生子五:文广、文真、文锡、文贵、文宣。长子杨文广,字敬德,继掌州事,生子三:惟聪、惟吉、惟信。长子杨惟聪,字敏之,继为州主,生子二:选、逡。长子杨选,字简夫,初秉州政,时逢“靖康之难”,他练兵选将,准备参加抗金战役,后又献马上疏,请求自效,高宗优诏慰勉。有子十四人。其中一子杨辀,官江苏六合县县令,遂定居。自此,杨辀之后因其家久居六合,故后裔多称为六合人。杨辀约传六世孙杨顺,正值元代,因其注重气节而“隐德弗耀”,终身不仕。生子曰政,倜傥有志,值元末,从明太祖朱元璋勇起义师,积有战功,被授为汉中(陕西)卫百户令。杨政生子三,长子杨景,魁伟豪迈,咄咄英姿,不同凡响。时明太祖朱元章派遣常国公(常遇春)率军北伐,杨景随军征北驻河西务西大营,守卫十四仓。之后在河西务成家建宅,配妻施氏,生子二:长子杨洪、次子杨清、三子杨淋。建文年间,“靖难之战”起, 杨景父子三人皆随燕王朱棣征战。建文四年(1402),即“靖难”之战最后一年。在此战役中,杨景为南军中一百户令,于四月廿七日战死于灵璧(今安徽省灵璧县)。之后,杨洪兄弟随朱棣北上,复定居于河西务镇大龙庄村。据《武清区志》记载:河西务镇隶属今天津市武清区, 杨洪、杨清所处的永乐至正统年间,正是明王朝由鼎盛渐趋衰微的历史时期,边防纷扰一直困扰着明王朝。尤其是迤北边境,元朝灭亡之后,蒙古各部虽败退漠北,但经常侵扰明朝北部边陲。 永乐八年(1410),时任百户令的杨洪,字宗道,率所部随明成祖(朱棣)北征,开始崭露头角。《明史》卷173,列传61的《杨洪传》记载:“至斡难河,获人马而还。帝曰:“将才也。,令识其名,进千户。”此后, 杨洪战功显赫,在十二年间升迁九次之多。正统九年(1444),杨洪以功进左都督(正一品),声震南北。《明史·杨洪传》说:杨洪将率懦,敢独以战直达将,诸部亦之,称其他为“杨王”。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变”后,杨洪更成为了抗击蒙古瓦剌部的主要将领。同年八月,封昌平伯。十月,以功进昌平侯,掌左军都督府事。正统十六年(1451)八月,杨洪因疾病故,赠颖国公,谥号武襄。杨洪病故后,天顺元年(1457),其侄杨能,字文静,因屡立战功被封为“武强伯”。天顺二年(1458),其侄杨信,字文实。又被封为彰武伯,病卒后,赠侯爵,谥号武毅。杨信之子杨瑾,于宏治初领将军宿卫。杨信曾孙杨炳,隆庆时协守南京,诏掌京营戎政,屡加少师,卒后谥号恭襄。 又据杨府门前御赐下马碑及《雍阳瀛西·杨氏族谱》记载:景泰元年(1450),杨洪之弟杨清,字宗保,封瀛西九千户, 主修沽水(北运河),娶妻于氏,乃时任兵部尚书于谦的胞妹。杨洪堂弟杨景春(和杨洪、杨清兄弟同居)封太子干殿下。山西代县“杨忠武祠”《杨氏族谱》中,载有诰封《予柱国昌平侯杨洪世劵》一文赞誉杨洪道:“昌平侯杨洪,以刚毅之资、果敢之志,历事先朝藩翰边鄙,多历年岁,克建茂勋……特授奉天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昌平侯、食禄一千一百石,子孙世系其爵……”;《明史·杨洪传》亦赞誉道:“洪父子兄弟皆佩将印,一门三侯伯,其时称名将者,推杨氏。”

以杨洪父子为首的“杨家将”后裔,在明代中叶,以宣府(今宣化)为中心,守卫东起四海(今北京延庆县四海镇),西至马市口(今怀安县马市口),绵亘千里的八达岭外围边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战略地位,造就了杨洪及杨门父子,成为明代五朝的戍边大将。此后,终明一朝,其后人多为明廷倚重的将领。明亡清立,清朝统治者定鼎中原,杨洪的七世孙杨之骥,为守祖业,于顺治二年(1645)挈地入旗,隶汉军正白旗,充内务府会计司豆粮庄头, 大龙庄杨氏从此分为汉、满两籍。大龙庄杨家将后裔历经多年繁衍,家族逐渐括大枝繁,成为了武清四大望族之一。大清督察院左佥都御史赵之符曾记述:“吾邑自多旧家,其间,阀阅相望而世泽绵远者,则灜西杨氏之族称盛”。 而今,大龙庄的杨家将后裔从杨业始,已在河西务传至约四十多世,从杨洪、杨清始已传至二十世。经粗略统计,杨氏门支有近20支,人口逾万人。在杨家将后裔子孙中,登科举、居官位者代不乏人。考之国史、县志及《雍阳瀛西杨氏族谱》等文献,内中多有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 大龙庄杨氏族人的扩大,家族之人部分迁往本镇四街村、宝坻、北京、山西侯马,以及河北的三河、香河、赤城杨家坟等地。 继续在为着中华民族的和谐发展做着杰出的贡献!

大龙庄杨氏后裔讲:当年的杨洪金盔金甲,擅使大刀,勇武多谋,善骑射;杨清银盔银甲、擅使长枪,文武双全。“文革”开始之前,大龙庄杨家祠堂尚存有杨洪、杨清及历代先祖的画像,后均不幸被红卫兵所焚毁。现今,山西代县鹿蹄涧村的“杨忠武祠”内,还塑有杨洪等人的塑像。杨洪父子兄弟及其子孙,秉承了先祖杨家将忠贞爱国的情操,一生戍卫北国边疆、屯垦良田、建立社学、修筑城堡、振起荒颓、宁息边事、诲抚边民,后世将永远记住他们的辉煌业绩。杨门家风也将青史留名、世代永传! 

这是著名诗人白桦为山西拍摄的长篇电视连续剧《杨家将》创作的主题曲,每当这首慷慨深沉、苍凉哀婉的主题曲响起在人们的耳边时,所听之人禁不住一唱三叹、热泪沾襟,一千多年前杨家将的那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故事,又不断的在人们脑际索绕……!

“杨家将”是我国北宋时期以杨信、杨业、杨延昭(杨六郎)、杨文广等为代表人物的英雄家族群体,杨家将的英雄们,为了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故百姓乐意说之、歌之、演之其英雄事迹,历千年而不衰!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以一个家族世代捍卫祖国边疆而忠勇若杨氏者,实为历史所罕见!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生在其名著《射雕英雄传》中曾这样叙述:“自古英雄能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而杨家将正是这样的英雄人物,这座由人民百姓塑立的不朽丰碑应该是属于这群英雄们的!

今天的人们每当在看到或读到杨家将戏曲、小说的同时,总是会联想到这样的一系列问题:“杨家将还有后代吗?他们的后代都在哪儿呢?他们以后又发生过什么事迹呢?还在为国家守卫边关吗?……”等等。其实,我们真实历史中的杨家将并没有像传统小说演义里描述的那样(说杨门男丁为国家全部战死,最后仅剩下一群寡妇和杨文广一根独苗),而且杨家将的后裔不但繁茂昌盛、几乎遍至全国,更世代为国效力,据明·宋濂《杨氏家传》、山西代县“杨忠武祠”(俗称杨家祠堂)《杨氏族谱》、《雍阳瀛西(河西务古镇)杨氏族谱》记载:其中分布在今天天津河西务镇的杨氏族人就是“杨家将”的一支后裔。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引述多为明清以来所修《传记》、《族谱》所载。由于杨家将史实,史料记载较少,加之受戏剧、小说、民间传说度的广泛流传和影响,要把时隔数百年,断档二十多代的传世谱系准确反映出来确非易事。在人物姓名、生平简介诸多方面难免有张冠李戴、牵强附会不实之词。如把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说成是杨延昭的另一个儿子杨充广的曾孙;在杨家将后裔中还有名叫杨信、取字宗保的亦不乏其人……但杨业祖孙三代戍边几十年,在他们征战生活的地方有其嫡孙传子孙生息繁衍,继而成为名门望族,也在情理之中。

在前边所说几部史料中记载:杨业之孙杨充广持节广西,与播州(即今贵州遵义市和遵义县)安抚使杨昭连宗通谱,因杨昭无嗣,杨充广便以其子贵迁过继杨昭为嗣。从此之后,守播州者都是杨业的嫡传后裔。贵迁生子三:长子光震、次子光荣、三子光明;杨光震字长卿,继贵迁统州事,因功升授从义郎、沿边都巡检使,生子五:文广、文真、文锡、文贵、文宣。长子杨文广,字敬德,继掌州事,生子三:惟聪、惟吉、惟信。长子杨惟聪,字敏之,继为州主,生子二:选、逡。长子杨选,字简夫,初秉州政,时逢“靖康之难”,他练兵选将,准备参加抗金战役,后又献马上疏,请求自效,高宗优诏慰勉。有子十四人。其中一子杨辀,官江苏六合县县令,遂定居。自此,杨辀之后因其家久居六合,故后裔多称为六合人。杨辀约传六世孙杨顺,正值元代,因其注重气节而“隐德弗耀”,终身不仕。生子曰政,倜傥有志,值元末,从明太祖朱元璋勇起义师,积有战功,被授为汉中(陕西)卫百户令。杨政生子三,长子杨景,魁伟豪迈,咄咄英姿,不同凡响。时明太祖朱元章派遣常国公(常遇春)率军北伐,杨景随军征北驻河西务西大营,守卫十四仓。之后在河西务成家建宅,配妻施氏,生子二:长子杨洪、次子杨清、三子杨淋。建文年间,“靖难之战”起, 杨景父子三人皆随燕王朱棣征战。建文四年(1402),即“靖难”之战最后一年。在此战役中,杨景为南军中一百户令,于四月廿七日战死于灵璧(今安徽省灵璧县)。之后,杨洪兄弟随朱棣北上,复定居于河西务镇大龙庄村。据《武清区志》记载:河西务镇隶属今天津市武清区, 杨洪、杨清所处的永乐至正统年间,正是明王朝由鼎盛渐趋衰微的历史时期,边防纷扰一直困扰着明王朝。尤其是迤北边境,元朝灭亡之后,蒙古各部虽败退漠北,但经常侵扰明朝北部边陲。 永乐八年(1410),时任百户令的杨洪,字宗道,率所部随明成祖(朱棣)北征,开始崭露头角。《明史》卷173,列传61的《杨洪传》记载:“至斡难河,获人马而还。帝曰:“将才也。,令识其名,进千户。”此后, 杨洪战功显赫,在十二年间升迁九次之多。正统九年(1444),杨洪以功进左都督(正一品),声震南北。《明史·杨洪传》说:杨洪将率懦,敢独以战直达将,诸部亦之,称其他为“杨王”。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变”后,杨洪更成为了抗击蒙古瓦剌部的主要将领。同年八月,封昌平伯。十月,以功进昌平侯,掌左军都督府事。正统十六年(1451)八月,杨洪因疾病故,赠颖国公,谥号武襄。杨洪病故后,天顺元年(1457),其侄杨能,字文静,因屡立战功被封为“武强伯”。天顺二年(1458),其侄杨信,字文实。又被封为彰武伯,病卒后,赠侯爵,谥号武毅。杨信之子杨瑾,于宏治初领将军宿卫。杨信曾孙杨炳,隆庆时协守南京,诏掌京营戎政,屡加少师,卒后谥号恭襄。 又据杨府门前御赐下马碑及《雍阳瀛西·杨氏族谱》记载:景泰元年(1450),杨洪之弟杨清,字宗保,封瀛西九千户, 主修沽水(北运河),娶妻于氏,乃时任兵部尚书于谦的胞妹。杨洪堂弟杨景春(和杨洪、杨清兄弟同居)封太子干殿下。山西代县“杨忠武祠”《杨氏族谱》中,载有诰封《予柱国昌平侯杨洪世劵》一文赞誉杨洪道:“昌平侯杨洪,以刚毅之资、果敢之志,历事先朝藩翰边鄙,多历年岁,克建茂勋……特授奉天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昌平侯、食禄一千一百石,子孙世系其爵……”;《明史·杨洪传》亦赞誉道:“洪父子兄弟皆佩将印,一门三侯伯,其时称名将者,推杨氏。”

以杨洪父子为首的“杨家将”后裔,在明代中叶,以宣府(今宣化)为中心,守卫东起四海(今北京延庆县四海镇),西至马市口(今怀安县马市口),绵亘千里的八达岭外围边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战略地位,造就了杨洪及杨门父子,成为明代五朝的戍边大将。此后,终明一朝,其后人多为明廷倚重的将领。明亡清立,清朝统治者定鼎中原,杨洪的七世孙杨之骥,为守祖业,于顺治二年(1645)挈地入旗,隶汉军正白旗,充内务府会计司豆粮庄头, 大龙庄杨氏从此分为汉、满两籍。大龙庄杨家将后裔历经多年繁衍,家族逐渐括大枝繁,成为了武清四大望族之一。大清督察院左佥都御史赵之符曾记述:“吾邑自多旧家,其间,阀阅相望而世泽绵远者,则灜西杨氏之族称盛”。 而今,大龙庄的杨家将后裔从杨业始,已在河西务传至约四十多世,从杨洪、杨清始已传至二十世。经粗略统计,杨氏门支有近20支,人口逾万人。在杨家将后裔子孙中,登科举、居官位者代不乏人。考之国史、县志及《雍阳瀛西杨氏族谱》等文献,内中多有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 大龙庄杨氏族人的扩大,家族之人部分迁往本镇四街村、宝坻、北京、山西侯马,以及河北的三河、香河、赤城杨家坟等地。 继续在为着中华民族的和谐发展做着杰出的贡献!

大龙庄杨氏后裔讲:当年的杨洪金盔金甲,擅使大刀,勇武多谋,善骑射;杨清银盔银甲、擅使长枪,文武双全。“文革”开始之前,大龙庄杨家祠堂尚存有杨洪、杨清及历代先祖的画像,后均不幸被红卫兵所焚毁。现今,山西代县鹿蹄涧村的“杨忠武祠”内,还塑有杨洪等人的塑像。杨洪父子兄弟及其子孙,秉承了先祖杨家将忠贞爱国的情操,一生戍卫北国边疆、屯垦良田、建立社学、修筑城堡、振起荒颓、宁息边事、诲抚边民,后世将永远记住他们的辉煌业绩。杨门家风也将青史留名、世代永传!

 

 

作者:四川广元   

相关文章
2013-11-07 10:40:29
2013-11-07 10:35:34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