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3年第一期 >> 文化之窗 >> 范仲淹与杨家城 >> 阅读

范仲淹与杨家城

2013-11-07 10:40:29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301

范仲淹是一个行政官员,最高官衔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人们现在还清楚范仲淹,主要是因了一篇《岳阳楼记》。岳阳楼现在已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各地游客争相观光。其实楼并不是很大,旅客主要是为了对照实物,去看那篇《岳阳楼记》,看文章到底如何好。

其实,这篇赋记并不是范仲淹对着楼体而作,而是应好友滕子京之邀凭想象一挥而就的,范仲淹根本就没见到岳阳楼——真正大手笔也!

因之,范仲淹文名大振,淹没了他在政治上的成就。

无独有偶,这样一个大文豪,也曾和陕西神木的杨家城联系在一起,并且也是因了文。这个文是一首词,叫《渔家傲·麟州秋词》。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障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的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是在任上巡视杨家城的。范仲淹是南方吴县人(今属江苏),虽然来北方已非一个秋冬,但“塞下”的秋天还是让他感到了与四方各地的“风景异”处。而且通篇充斥着军事前沿之地的萧杀之气——“四面边声连角起”,即使是音乐,也带了明显的异民族之味——“羌管悠悠霜满地”。词的末尾,是这个大员的慨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通篇没有点明“杨家城”的字样,但有“城”,是“长烟落日孤城闭”。也没有一字提到杨家将,所以后来一些人就认为这不是写杨家城的,而是写当时范仲淹知延州时的(现在)延安城。

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对于一首词,尤其是没有点明具体地名的词,就主观上臆想,是不确当的。且看词中所写的“羌管悠悠”,就足以证明写于杨家城。那时的延安城还远不是军事前哨,也不可有听到“羌管”,只有到了“塞下”,才能听到真正的羌管之声。其二,词的副标题就是“麟州秋词”,是再明显不过的佐证,是无需再作什么注脚和说明的。这点,范仲淹的另一首诗可以相互印证,诗为《留题麟州》。

宣恩来到极西州,

城下羌山隔一流。

不见耕桑见烽火,

愿封丞相富人侯。

这首诗里同样提到“羌”,提到“烽火”,可见,这里是军事前沿所在地,和“羌”仅隔一条河,所以“烽火”随时都可能燃起来。相对的,“耕桑”之气却很少见到。诗中,同样没有提到杨家城和杨家将,难道就说的不是杨家城吗?

可见范仲淹的“文”是和杨家城注定有缘的。

遗憾的是,直到今天,范仲淹的《渔家傲·麟州秋词》并没有像《岳阳楼记》一样成为人们争相一睹的胜地。

从前,杨家城曾名声远扬,主要得之于杨家将。杨家将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杨家将的故事无人不知,这主要借助于那时的通俗演义小说,还有就是戏剧。在影视未进入人们的生活之前,娱乐传媒的主要工具就数戏剧了,也因之而培养了国内一大批戏迷。那时候的杨家将是戏剧的主要题材,佘太君、穆桂英、杨六郎更是主角中的主角。还有陕北说书,这些盲艺人为了糊口,走乡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将杨家将的故事广传远方。

杨家将上过电视,可惜没真正“火”起来。相信日后,会有更多影视关注杨家将,关注杨家城,也关注曾走近杨家城的范仲淹——因为杨家城是一座边塞古城,因为范仲淹是一位鼎鼎有名的人物。

 

作者:龙 

 (作者简介:龙云,笔名垄耘。现任榆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兼任榆林市文联主席、榆林市作协主席、黄土文化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三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万字、文学作品90余万字。)

相关文章
2013-11-07 10:40:29
2013-11-07 10:35:34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