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3年第三期 >> 编读往来 >> 读《杨家将历史与传说》札记 >> 阅读

读《杨家将历史与传说》札记

2013-11-07 14:28:40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77

近日读了顾全芳先生《杨家将历史与传说》一书,了解了不少宋代历史问题,真是获益匪浅啊!该书内容充实,通俗易懂,详细记述了杨家将几代人前赴后继,忠勇为国的奋斗史,廓清了真实历史和传说故事的联系与区别,纠正了人们对杨家将历史的误读和曲解,确确实实是一本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笔者结合阅读《历史小说笔记选》,将部分细节作为注释和感想写在下边,以抛砖引玉,并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杨业之死,潘美不是元凶

在“谁是元凶”一节载:“逼迫杨业赴死的元凶,应当是王侁,其次是刘文裕。潘美对杨业之死,也负有责任,主要是在陈家谷撤军见死不救。”这是编著者引用大量的资料,经过严谨的论证,得出的精辟结论。在陈家谷之战前会议上,王侁盛气凌人,对杨业大喊大叫:你杨业是有名的杨无敌,怎么,今天你不想出战,是不是想投降辽国。此言分明是要把杨业逼上绝路。翦伯赞等人认为元凶是王侁,而且怀疑他是私通辽国的内奸。卫聚贤等认为是潘美,因为潘美是主帅。

我对古装戏,不辨“生旦净末丑”,不晓“平板二流水”,可是知道在戏剧中潘仁美(潘美)是白脸奸臣,不是正面人物。尤其是“潘美、王侁开初倒是按杨业的部置在陈家谷埋伏了部队。从上午埋伏到夕阳西下,已经四个时辰,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侦察前方动静。前面没有任何异常,一个逃回来的宋军也没有。王侁以为杨业打了胜仗,为了抢功,便带领自己的兵马,离开了陈家谷。潘美得知王侁撤兵,无可奈何,自己也开始撤军。潘美沿流经陈家谷的灰河,向西南退后二十里。在那里,潘美探知杨业兵败,不是回头去救,而是匆忙再退。”潘美作为主帅,不是统领全军英勇杀敌,而是临阵脱逃。因此他对于杨业之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白脸加面是有历史影响的。

二、潘美是否好杀?

“南方的统一”载:潘美是否好杀人,也不在这里详加考证,这里仅举一个例子,陈桥兵变,赵匡胤回开封,进入后周宫内,碰到宫人抱两个小孩,一问,是周世宗的儿子,宋太祖叫人把两个杀了。潘美力救,抱回一个抚养,“收之为子”(《默记》上卷)。笔者读书甚少,只见《随手录》和《默记》中各有一则笔记。第一则没有标题。第二则标题为《周世宗儿》,记载了宋朝开国帝王赵匡胤,自陈桥兵变,受左右拥戴,回到开封,进入后周宫内,稍前,年仅七岁的周恭席(柴宗训)脱去锦绣龙袍,穿着上下相连的白色布衣,乘坐轿子出居天清寺(天清世宗节名而寺其功德院也)。太祖与诸将同入宫内,六宫迎拜,看见有两个束发成双角的小孩由宫人抱着,询问之,宫人答道:“是世宗二子,纪王蕲王也。”太祖环顾诸将,恶狠狠地说:“此复何待?”命左右提去小孩,准备杀掉。此时有潘美在后,用手掌捣击殿柱,低头不语。太祖问:“你以为提去处置不可以吗?”潘美说:“臣那敢以为不可,但这样做与世理不合,不稳当。”太祖命他人(赵普,范质等)退去,将其中一个孩子赐给潘美。太祖不再过问。赐于潘美的孩子取名惟正,以后惟正时常供养祖孙三代。惟正以潘美为父,而不顾及其他人,自家住在独立一房,不与潘美其他子孙连名交往。后来有名为潘夙者,是惟正的后人,当了文官,其子孙也当上了文官。潘夙很有才能,为一代名师。上面所述,是有史可稽的。

这两则笔记大同小异。相同的是周世宗的两个孩子由于潘美以理说服了艺祖皇帝,因而没有被杀,而且一个赐于潘美,取名惟正(惟吉),“每供三代”。小异之处是:第二则没有出现范质、赵普等人,而第一则没有写到惟正的后人当文官等细节。总之两则笔记可以互相引证,互相补充。可以定论,周世宗的儿子没有被杀,潘美并非“好杀”。

我们可以想像,在富丽堂皇的深宫大厅里,正堂危坐的是趾高气扬的艺祖,两边有意得满志的赵普、周谷,还有老谋深算、“手搯殿柱”的潘美在后。下面则是惊魂未定的后周旧臣宫人,还有抱着两个哭闹的小孩的宫嫔们,亦在筛糠打颤。他(她)们都俯首称臣,顶礼膜拜。在潘美“于理未安”的发言之后,人物情态都马上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可想而知,这是一幅世所罕见、栩栩如生的宫庭人物画面,又是一场未曾演出、激动人心的戏剧。

三、曹利用见真宗

在“寇准的心愿”一节,写了1004年宋辽战争和曹利用见宋真宗及“澶渊之盟”三件大事。笔者读到《龙川别志》的一则笔记,记载了上述概况,兹于录下:

景德中,契丹南牧,真宗用寇莱公计,亲御六军,渡河,兵始交而其贵将。契丹有求和意,朝廷知之,使供奉官曹利用使于兵间。利用见虏母于军中,与蕃将韩德让,偶在驼东上坐,利用下车,馈之食,共议和事。利用许之岁遗银绢三十万匹两。利用之行也,面请所遗虏者,上曰:必不得已,虽百万亦可及还,上在帷宫,方进食,未之见,使内侍问所遗,利用曰:此机事,当面奏上复使问之曰:姑言其略利用终不肯言,而以三指加颊,内侍入白三指加颊, 非三百万乎,上失声曰:太多,既而曰:姑了事,亦可耳。帷宫浅泊,利用具闻其语,既对,上亟问之,利用再三称罪,曰:臣许之银绢过多上曰:几何曰:三十万。上不觉喜甚,由此利用被赏尤厚,然当时朝论,三十万为过厚,惟宰相毕士安曰:不如此,虏所愿不满,和事恐不能久。众未以为然也,然自景德至今,将百年,自古汉蕃和好,所未尝有,毕公之言得之矣。

这则笔记的核心是:契丹南下,妄图亡宋治民,真宗采纳了寇准的计策,亲率大军,渡过黄河,刚交战,辽军主帅萧挞览中箭毙命。契丹有求和意向,宋军本可以剩勇穷追,直捣辽巢,但可悲的是,宋真宗这位软骨帝王,根本不敢也不想战胜辽国,反而派遣曹利用议和签约,赔银赔绢,“岁遗银绢三十万匹两”。这里好一个光荣的“遗”字啊!真是不知卖国求存之耻。

笔记的高潮是曹利用见真宗的情节,细致入微地写了宋真宗、曹利用、内侍在皇宫大厅的活动和对话。我们请看,曹利用“及还”,“未之见”,“此机事”,“终不肯言”,“三指加颊”,“闻其语”,“再三称罪”,“臣许之过多”,“被赏尤厚”等,把一个心怀鬼胎,惟利是图,机关算尽,巧设圈套的供奉赃官写得活灵活现。再看真宗皇帝,“必不得已,虽百万亦可”,“在帷宫,方进食”,“复问之”,“姑言其略”,“岂非三百万乎”,“失声”,“太多”,“姑了事,亦可耳”,“亟问之”,“几何”,“不觉甚喜”等,把一个苟且偷安,尸位盛餐,六神无主,昏庸无能的软骨皇帝刻画的淋漓尽致。还有一个内侍,前跑后蹿,自有打算,是否有利,尔曹知晓。由上可以看到,由宋真宗、供奉官、内侍者同台演出的一出皆大欢喜的滑稽戏,以示对“岁遗银绢三十万匹两”的庆贺!

笔记还写到,“当时朝论,皆以三十万为过厚”,宰相毕士安说:“不如此,虏所不满,和事恐不能久”。“自古汉蕃和好,所未尝有。”诸多朝臣,评议不一。

四、寇准遭贬

“寇准的心愿”一节载:“辽兵大举南下,威胁开封,北宋朝野一片恐慌,宋真宗有龙座难保之虑,朝中大臣王钦若主张国都南迁金陵,陈尧叟主张西迁四川。宰相寇准及毕士安力挽狂澜,坚决反对迁都逃跑”。由此看来主战派和主和派矛盾尖锐,不可调和。不久,寇准被王钦若排挤罢相。之后屡次贬谪。

《东轩笔录》有一则笔记,其大意是:寇准原来与丁谓友好,曾以丁之才几番推荐于李文靖。但未任用,寇准说,“岂不是因其才不足不用?”文靖说:“此人是有才者,但要看其为人,是否可在人上。”寇准说:“难道你终使他在人下吗?”文靖笑说:“你以后会后悔的,应当三思我的话。”晚年丁谓与寇准争宠夺权,以至互相倾轧,结果寇准被丁谓排挤去位,最后贬至广东,卒于贬所。由上可知,在昏君执政、奸臣当道的弱宋时代,宰相寇准尽管具有“为人刚正不阿,办事机敏果断”的优秀品质和才能,尽管“少年进用,才锐气勇”(《玉壶清话》),恰恰相反,这些都成了他致命的弱点,难免招致吮痈舐痔,谗言构陷者的排挤打击,以至连连被贬,最后贬至遥远的广东海康,卒于贬所,至死不能回到家乡陕西渭南。

寇准和杨业同籍陕西,一个为北宋良相,一个为阵前无敌,良相的命运和无敌的遭遇相同,都遭受了弱宋佞臣的暗算和排斥。然而他们不畏强暴,刚正不阿,维护正义,忠贞不渝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是永远值得发扬光大的。

 

 作者:高亮宇

 

 

相关文章
2013-11-07 14:28:40
2013-11-07 14:26:11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