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杨家将古战场考察报告(续) >> 阅读

杨家将古战场考察报告(续)

2013-11-07 09:55:52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747
内容提要:千百年来杨家将作为我国各族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压迫的爱国主义的经典代表,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有着深远的影响,可谓童叟皆知,有口皆碑。

附记  杨家将的一些相关史迹

上文系就杨家将经历的一些重要战役的古战场今昔,所作野外考察简要报告。此外,前已述其详,千百年来杨家将作为我国各族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压迫的爱国主义的经典代表,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有着深远的影响,可谓童叟皆知,有口皆碑,是以径由杨家将轶事命名的地名地物,既繁且夥,数不胜数。这类地名地物,或出于史地文献,或出于世代口传,或出于杨氏后裔徙居他地而侨置,甚或派生于戏曲演绎。以下仅就日前野外考察中迄今尚留有人工构筑遗迹遗存者,着重限于确属宋代杨家将活动时期、活动地域,亦即可资征信者,加以简要钩沉和附记。

茹越寨:一称“六郎城”,即前文所说《宋会要稿》记载的杨业在代州构筑的“茹越寨”。位于今应县南境南泉乡东茹越口村北畔,当恒山余脉官坡(山)上,地理坐标东经113°15′,北纬39°25′,海拔1142米。古城当茹越道北口,与繁峙下茹越乡盆窑村的南口,共为茹越道南北二冲。其城土垣,残垣断断续续尚略见规模,呈方形,内边45米,外边70米,周长300米,残高约10米,有南北二门。城垣夯层17厘米,应属明代在宋城基础上重新加固而成。古城当官坡突出部位,居高临下,至为陡险,易守难攻,堡前开阔异常,远近敌我动静如指诸掌。茹越堡城南,官坡上内长城东西绵延,烽火台矗立云天。官坡山下为茹越峪(河),迄今水流量0.1立方米|秒,可见当年驻守军民食饮无虞。

六郎城:位于山阴县东南隅马营庄乡东境胡峪口村内,当前文所说《宋会要稿》记载的当年杨业在代州构筑的“胡谷寨”。地当东经113°03′,北纬39°21′,海拔1150米。城垣损毁严重,已难辨轮廓,夯层15厘米,属宋构。一方故老见告:世代相传此称“胡峪北口”,东南向代县东北境的胡峪乡盆窑村的胡峪称“胡峪南口”,共为古来“雁门十八隘”之胡峪南北二要口。

胡谷寨:一作“杨六郎寨”。位于代县东北境胡峪乡盆窑村东北1公里许,当雁门山南麓,为“雁门十八隘”之一胡峪南口。寨城当胡峪南口东侧,系依自然地形构筑,大体参差呈圆形,径约500米。寨城夯层或67厘米,或910厘米,似 非一代所成。寨城北垣犹留有排列整齐、保存完整的两排瞭望孔,两排间隔1.3米,上排4孔间隔4.5米,下排4孔间隔4.2米,窟孔一律呈24厘米正方形。

六郎城:一称“六郎寨”。雍正《朔平府志》卷三“(朔州)六郎寨,在州南八十里白草沟西南与马邑县连界”。位于代县、山阴、朔州三县市交界要冲,当山阴县南境张家庄乡旧广武村(城)西畔1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12°45,北纬39°13,海拔1274米。古城垣因一方山势构筑,形制不规则。周约5000米,分山上山下两部分,大体呈坡状自然延伸,坡度10°。山上城长1000米,宽300米,残高45米,夯层912厘米,个别达20厘米,属典型的宋代建筑,似明代有所修补和加固,迄今犹留有宋代马面三处。山下城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夯层14厘米,当属明城。其瓮城呈方形,保存完整。古城当恒山余脉磨盘山上,居高临下,形势险要,在古来西陉道上,南通西陉关(今铁裹门),东南通东陉关(雁门关),参差均约10公里,与两关呈掎角之势,可谓两关北部极塞。

西陉寨:即前文所说《宋会要稿》记载的杨业在代州构筑的“西陉寨”。位于代县西北境雁门关乡太和岭口村北畔1公里雁门山上,居高临下,形势险冲,山下为集宁—太原—长治208国道。地理坐标东经112°51′,北纬39°07′,海拔1155米。古城循一方山势构筑,形类长城,东西宽200米,东南—西北500米,东南折西南至西北700米,略呈三角形。寨垣土构,夯层6厘米,个别则厚10厘米。

杨六郎城:位于繁峙县东境横涧乡平型关村东北1公里,当平型关村与平型关间。地理坐标东经113°56′,北纬39°18′,海拔1410米。古城坐落于恒山中东北由关沟,迤西南至横涧的山间孔道,地形奇险。城垣形制颇不规则,系依山势自然延伸,南北长1500米,中跨越一巨大沟壑(以壑代寨墙);东西宽200米。残垣土筑,夯层10厘米,夯窝5厘米,当为宋城。古城西山上有烽火台,台属宋构,惟包砖属明代补修。城内唐宋砖瓦残片狼藉,系古来内长城要冲,为宋辽对峙时期的瓶形砦,当年杨延昭所驻守。

六郎城:一作“六郎寨”,位于繁峙县东境大营镇东北隅鹞子涧村西1公里,团城口村西3公里。古城坐落于恒山余脉泪坨山上。地理坐标东经113°51,北纬39°21′,海拔1462米。古城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200米。土筑,夯层不一,或67厘米,或910厘米,或1112厘米。当属宋城,不同时期尝重修补修过。城垣内宋代陶、瓷残片狼藉,有的具有图纹;犹有方砖,边长32厘米,厚5厘米。古城坐落于高阜,残垣相对高78米。城外四面为沟(护城河),西城垣外沟深达3050米,形势斗绝,迄今狼、狐、狍子出没,山鸡、石鸟飞鸣。西北角本无沟,显系人工所挖掘,个别处有夯层,厚 1014厘米,土中有的搀杂石灰。北垣保存较好,垣外堑山掩谷,形势陡峻。城内中心为制高点,一方故老称“城顶”,登临视野寥廓。

六郎城:位于繁峙县东下茹越乡西北境10公里六郎寨村,故老俗称“城上”。地理坐标东经113°15′,北纬39°25′,海拔1142米。古城略呈椭圆形,南北长700米,东西宽300米。城当一方制高点,城西为北通应县境茹越口的巨大石壕沟“六郎寨沟”,俗称“郎寨沟”。沟底宽6米,顶宽25米,深25米,今沟中修有村级公路,登临城上,居高临下,一沟尽收眼底,远近如指诸掌,形势不言而喻。古城土筑,夯层或78、或910、或1112厘米,可见古城之筑非成于一代。古城残垣之内,唐宋元砖瓦残片狼藉。

古城、六郎城:景德元年(1004),杨延昭在静戎军(今河北徐水)缘边都巡检任上,尝上言“‘敌顿澶渊(今河北濮阳西),去境北千里许,人马罢乏,虽众易败,凡所剽掠,悉在马上。愿饬诸军,扼要路掩杀,其兵歼,则幽易数州,可袭取也。’奏入不报。延朗独帅所部兵抵契丹界,破古城,俘馘甚众”。17](卷58,314-797《大清一统志》卷109:“六郎城,在广灵县西南四十里林关口,相传宋杨延朗屯兵所筑,遗址尚存。又有古城,在县南三里,相传秦皇所筑。”日前野外考察:六郎城当广灵县南村镇南境晏子村北畔1公里。残垣呈方形,边长100余米,土筑,夯层10厘米,惟西墙夯层6厘米,当属宋城在前代旧城基础上而成。六郎城北由西北迤东南为西北通乱岭关,北通火烧岭,东南通灵丘,东通直谷关,为一方无可取代的山间枢纽、交通辐辏极冲。古城北300米,战国赵长城依然屹立山巅,磅礴无极。广灵“县南三里”之“古城”,迄今聊无遗址遗存。

六郎城:位于浑源县南6公里,当东坊城乡落子窊村东南0.5公里。古城依自然地势延伸而不规则,略呈矩形,东西略长,南北稍短,径200余米,周约1000米。土筑,夯层12厘米,当属宋城。城周为80米深沟壑,南依恒山余脉龙山,居高临下,形势极险。城当浑源以东南通灵丘、河北涞源传统大道西南侧,俯视北方,视野寥廓。龙山一线烽火台相续,惊耸地矗立云天。落子窊命名,取义于杨家女将穆桂英抗辽征程中生子于此,以及一方窊(洼)地形。窊西0.5公里有突兀人工高阜,正方形,边长11米,高11米,夯层1125厘米,或属宋构,明代犹有补修。故老世代相传称“穆桂英点将台”。按:世代相传乃至戏剧以穆桂英“山东穆柯寨”人,郝树侯先生已有“山东”指“恒山之东或者勾注山之东”中肯之见。6](79一方正是恒山之东,与毗邻的六郎城相应为佐,正是当年杨家将抗辽古战场。

六郎寨:雍正《朔平府志》卷3记载“在井坪城西南十五里十二连山顶上”,当今朔州市平鲁区南境白堂乡窝窝会村南2公里,居管涔山余脉黑驼山(故老俗称“六郎山”)主峰山巅。地理坐标东经113°51′,北纬39°21′,海拔1462米。黑驼山呈西南—东北走向,登临寨上,极目四望,正谓“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形势极开阔险峻。寨垣坐东朝西,石砌,残垣高、厚皆2.5米,南北长40米,东西宽30米,略呈矩形。寨内多辽、金沟纹砖、瓷、瓦片。

杨忠武祠:位于代县枣林镇东北境鹿蹄涧村,亦称“杨令公祠”、“杨将军祠”、“杨家祠堂”,系杨业后裔奉敕为祭祀杨业夫妇暨杨氏后代英烈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所肇建,迄今已历七百余年,祠内建筑、塑像多明代遗物。祠堂坐北朝南,面积1800平方米。据清人代县籍学者张友桐《西陉草堂集·郝氏先茔酸枣记》所说:“宋并河东,代为岩邑,辽宋争疆,划分水岭为界。其时麟、府诸州,复界辽夏间,烽警时闻。富族有势力者,率迁于代,若鹿蹄涧之杨,自火山;峨口之郝,自榆林,咸足征焉。”这可见出身河西麟州新秦乃至尝活动于火山(河曲)一带的杨信、杨业之祠居此是很自然的。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于1996年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崞寨:即前文所说《宋会要稿》记载的杨业在代州修筑的“崞寨” 。古城即古来代州崞县治——今原平市北17.5公里崞阳镇。地理坐标东经112°45′,北纬38°53′,海拔966.7米。城垣土筑,周3600余米,土色参差,夯层6厘米至11厘米,当系杨业于前代旧城基础上筑寨,后世又历经补修。残垣已属凤毛麟角,残高13米,厚12米。北城门犹存,门洞宽6米,进深25.8米,元代石刻门额“宁远”依然。

楼板寨:即前文所说《宋会要稿》记载的杨业在代州修筑的“楼板寨”。位于今原平市西南15公里楼板寨乡(村)西南畔。地理坐标东经112°35′,北纬38°41′,海拔948.3米。古城当云中山山前冲积扇,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形势雄胜。残垣犹存一角,惟面目全非。宋范仲淹有《芦板寨口》诗:“数年风土寨门行,说着江山意暂清。求取罢兵南北去,满楼苍翠是平生。”

土墱寨:位于原平市北境沿沟乡土屯寨村。当东经112°41′,北纬38°

59′,海拔1092。据《魏书·孝静帝纪》“武定元年……齐献武王召夫五万于肆州北山筑城,西自马陵戍,东至土墱寨”;宋《元丰九域志》卷四代州崞县已有“土墱寨”。这说明北朝已有土墱,宋则已有土墱寨,即前文所说《宋会要稿》记载的杨业抗辽于太平兴国年间在代州构筑的土墱寨。残垣土筑,夯层1012厘米。古寨西两公里有恒山余脉土墱山,寨当东西大道南侧高阜,登临寨上,视野辽阔,远近尽收眼底。

阳武寨:即前文所说《宋会要稿》记载的杨业在代州肇筑、后来杨延昭又尝驻守的阳武寨,乾隆《代州志》卷一说“宋都巡检杨延昭守阳武峪,骁勇善战,辽人惮之”。乾隆《宁武府志·志余》说崞县阳武峪有杨六郎寨。阳武寨,宋《元丰九域志》卷四作“杨武寨”,明清之际《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作“扬武谷”或“羊武谷”,光绪《代州志》卷4作“阳武峪”。位于原平市西北大牛店镇下阳武村,当东经112°57′,北纬38°84′,海拔999米。当恒山与云中山间古来代州西北通朔州的孔道要冲,惟已聊无遗存。

雁门寨:即前文所说《宋会要稿》记载的杨业在代州所筑抗辽要塞“雁门寨”,亦即《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所说“广武城”、“古雁门城”。位于代县西南阳明堡镇古城村西畔,当东经112°54′,北纬39°02′,海拔870米。城垣略呈矩形,南北2.5公里,东西2公里,东、西、北三面残垣犹存,东墙高处达7米。今命名“古城”,取义汉代先后为雁门郡广武县城、雁门郡城。地当古来天堑勾注塞南口西陉道要冲。当年杨业构筑者,属在汉代基础上加固重修。

大石寨:即前文所说《宋会要稿》记载的杨业在代州构筑的“大石寨”。位于应县东南隅白马石乡大石堡村,当东经113°27′,北纬39°21′,海拔1700米。寨垣坐落恒山分水岭上,地势高亢,居高临壑,视野寥廓,形势雄胜。由此南通繁峙砂河镇,北达应县,为古来雁北大石路,即《宋史·杨业传》所说雍熙三年(986)辽十万大军南犯,业对潘美所说“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但领兵出大石路”的“大石路”。

寰州:《宋史·杨业传》记载“雍熙三年(986),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诸军连拔云、应、寰、朔四洲”。未几,辽军十余万南下,“复陷寰州”。《大清一统志》朔平府“寰州故城,在朔州东马邑乡西关灰河南岸”。故城当今朔州东19公里神头镇南境下西关村东畔,当东经112°37′,北纬39°21′,海拔1063.6米。迄今犹有瓮城遗存,夯层1417厘米,残高参差15米。

火山军:河曲县南有火山,当地习称“火塘寨”。此谓火山,非一般意义上的火山,而以地下煤层富含硫磺而多自燃得名。宋太平兴国七年(982)置火山军,治平四年(1067)置火山县,命名皆取义其西毗邻的火山,金贞元元年(1153)改河曲县。故城遗址当今河曲南35公里旧县乡(村),清乾隆年间迁(河保营)今治。一方世代相传杨业之父杨信(一作杨宏信)为“火山王”,一些地方志记载为“火山军节度使”。14](卷2,422其实,“火山王”、“火山节度使”盖出于民间对杨信的尊称,并非政府任命,因为杨信之时尚未有“火山军”之设,更不可能有其节度使。然而,事出有故,民间普遍传诵他是“火山王”、“火山节度使”,却雄辩地说明出身河西麟州、以武功雄长一方的“土豪”杨信,在一水之隔的黄河东岸要冲火山,占山为王抗击辽、夏长期活动的史实。

杨信所据火山,在今河曲县旧县乡西2.5公里黄河东岸的火山村一带。地理坐标111°10′,北纬39°10′,海拔981.9米。火山村今有居民120户,450人。火山古城坐落于黄土山上,因山势自然延伸,迄今坍塌残缺难辨轮廓,土筑,夯层69厘米,似非成于一时。古城堡中心呈岗阜状,为远近制高点。城中古砖瓦狼藉,故老相传为“杨家将城砦”。

阳方口堡:位于宁武县东北境12.5公里阳方口镇内。堡城略呈方形,石基,版筑包砖,夯层15厘米,包砖迄今大凡不存。阳方口正当宋辽对峙时期疆界,双方战守前沿,相传堡城为杨延昭于宋太平兴国年间随杨业守代州时构筑。诚然明代又经重修,如光绪《山西通志·关梁考》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所说:嘉靖十八年(1539)“都御使陈讲以旧边不可恃,乃寻王野梁废迹复之,东起阳方……”。堡当管涔山与恒山接合部,阳方口东西两翼山迹延伸至此,合围呈钳形之势,俨然南北锁钥。

杨无敌庙:一作“杨令公庙”、“杨太尉祠”、“杨家庙”、“杨业祠”。位于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关门北30034。地理坐标东经117°09′,北纬40°41′,海拔232.5米。据庙内碑记记载,庙肇建于辽太平五年(1025),明嘉靖年间迄1992年间迭经重修。1963年北京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庙坐北朝南,前殿祀杨业、杨延昭、杨文广;后殿原祀十八罗汉,1936年冯玉祥将军改祀杨门女将。宋苏辙《过杨无敌庙》诗有“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碧血痕。……驰

34 学界辄有以杨无敌庙在“北京市昌平区”者。按:明清时期昌平州领密云县(《明史·地理志》、《读史方舆纪要》、《清史稿·地理志》),古来文献谓“昌平古北口”即昌平州密云县古北口,是以“昌平杨无敌祠”即“密云杨无敌祠”,实则唯一。)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 35 《栾城集》卷16。)

清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下)里提出质疑:“古北口北门外有杨业祠。业以雍熙中为云中观察使,契丹陷寰州,遇于雁门山陈家谷口,力战不支被擒,不食三日死,忠矣。然雁门之北口,非古北口也。”晚近学界就此已有辩证,指出杨业为战败于陈家谷,而并非死于陈家谷。惟常征先生又说“而谓杨业祠建于辽人之手,则非。揆诸其实,建立此庙者为幽蓟汉民”云云。5](121我们认为:其一,杨业战败于陈家谷而非死于陈家谷之说是信而可征的,且杨业死后有前文已说到的辽方“遂函其首以献”辽廷,而古北口正在当时辽廷所在的辽南京(今北京)。其二,苏辙固属几乎同时的严谨诗人,其“尝享能令异域尊”立论自有根据。其三,建立此庙者为幽蓟汉民之说尽管不能断然排除,却亦未必,首先庙既肇建于宋辽对峙正值极紧张的辽太平五年,当时少数散居当地的汉民之政治处境乃至人力物力,肇筑此等祠庙的条件实实难以想象。其四,我国自古是多民族国家,反对外来侵略、压迫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各族所固有的共同传统,特别是杨业以收复被辽占领的燕云十六州失地为己任和英勇无敌,早在生前即为辽朝野广为认可与传诵,是以辽方在辽境建杨无敌庙应属见怪不怪,何况这对辽安抚团结辽境汉民更是极有效之举,自不待言。

 深渠:宋真宗咸平、景德年间(10031004),契丹频频南犯,疯狂窜扰。宋辽对峙中以代州为中心的西线,毕竟由于有恒山、勾注山天险,设隘置关严守,辽军辄相失利;而以定州为中心的东线,一刬平川,首当其冲,成为辽军的主攻目标。宋由静戎军(河北徐水)到顺安军(河北高阳)一线开凿了一条深渠,引鲍河注入,并于渠侧军垦屯田,以平时漕运,战时阻击辽军胡骑。深渠后来历经逐年兴工,规模今非昔比,即《宋史·河渠志》所记载的“塘泊”,所谓“缘边诸水所聚,因以限辽”。深渠后来实际上成为疏浚、贯通徐水、鲍河、拒马河、白沟河、白洋淀等海河诸水、淀泊,西起保州(河北保定)、东达沧州的巨大水上防卫工事,与代州为中心以雁门山、恒山为天堑的西线,东西遥相呼应。宋真宗任命杨延昭为保州威虏(河北徐水遂城)静戎(徐水)缘边都巡检使,不久又改授宁边军(今河北蠡县)部署,并为其部补足万人名额,令其驻防静戎军之东(36《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6作“静戎军”:《宋史·杨业传》作“静安军”,非。)

,严守深渠。景德元年秋,辽军大举南伐,宋各地守军纷纷溃退,以至辽军前锋攻入宋京开封畿北的德清军(河南清丰),逼近澶州(河南濮阳)时,独杨延昭在深渠一线守卫的威虏、静戎依然屹立不动,有力地牵制了契丹,是以当时朝野有“铜梁门(徐水)、铁遂城”的传诵。深渠工程浩大,非成于一时一将,惟从清人潘祖荫《秦輶日记》所说“安肃(徐水)县北河店即河阳渡……河之下流曰白沟,有六郎堤,宋杨延昭守益津关所筑也”看,延昭不独守护了深渠,亦躬亲参与构筑了深渠。深渠限于地处海河下流平原洼地,遗迹多夷圮湮灭,遗存可谓寥若晨星,惟从迄今徐水县遂城镇遂城故城遗址外围护城河、护城堤,聊可见一斑(见前文“杨延昭抗辽遂城—羊山之战”条)。

高阳关:宋景德二年(1005),宋真宗选拔边州守将,以保州防御使杨延昭为高阳关路副都部署。在宋辽对峙中,高阳关路处于东线前沿,最切敌境,辖十二军州和三关,即乾守军、信安军、保定军、顺安军、安肃军、广信军、沧州、莫州、霸州、雄州、瀛州、保州、高阳关、益津关、瓦桥关。其三关即戏曲里所流传的“杨六郎把守三关口”的“三关”。高阳关治和高阳关均当今河北省河间

市瀛州镇。其地理坐标当东经116°06′,北纬38°47′,海拔12.4米。当地上世纪前叶犹留有宋代高阳关将台高阳台、瀛台,七七事变后,才被日军炸毁了。按:“高阳”命名取义地当高河之阳;“河间”则又取义地当高河、滹沱河之间。宋代瀛州河间府曾领高阳县;河间府于太平兴国七年(982)改名“高阳关”(《宋史·地理志》);河间县更有“高阳关”(《元丰九域志》卷2)。这都说明高阳关在河间,抑或河间有高阳关,是理乎自然的。高阳县是肇始于汉代已经历2000余年的古县,固于高阳关无涉,后世地志文献如明清之际《读史方舆纪要》、晚近江西教育出版社刊行之《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等,多以高阳关在高阳县故城——今县东旧城村,实属惑于同名而望文生义形成的傅会。

益津关:亦称草桥关,故关位于河北省霸州市霸州镇北厢外,当东经116°23′,北纬39°07′,海拔72.4。明人蒋一葵《长安客话》卷六《畿铺杂记》说:“霸州,故唐益津关也。……城,杨延朗修葺以扼契丹……。沿城有七十余井,亦延朗所凿,谓之护城井,隆冬浇水灌城(墙),虏不敢迫,今皆堙。……州北一里有界河,相传杨延朗建草桥于此,关因以名”。 37《说郛续》卷十四。)

五代后晋石敬瑭于天福元年(936)割燕云十六州以赂契丹,益津关遂入辽;后周世宗柴荣于显德六年(959)收复失地,遂改益津关置霸州。其城北的“界河”即以后来为宋辽分界线故名。界河即今拒马河、白沟河一线。

瓦桥关:宋辽对峙时期,界河三大关梁、杨延昭在高阳关路副都部署任上镇守的“三关”之一。故关濒临瓦济河,以河氏关。位于河北省雄县县治雄州镇南易水河上,当东经116°06′,北纬38°59′,海拔8.7米。其地处辽阔无垠的冀中大平原,九河下游,地势低洼,盖无关山为阻,却多水冲湮,遗迹迄今无存。《元丰九域志》卷2雄州归信(雄县)有“瓦桥关”。《读史方舆纪要》卷12“瓦桥关,在(雄)县南易水上”,南易水即本文“深渠”条说到的徐河、鲍河下游。其地理形势当海河腹地的所谓“九河下梢”,更南临冀中大湖白洋淀,北濒拒马河,成为宋辽对峙中东线极冲,古来西依重镇定州,北拒幽州(北京)。

宋辽边关地道:杨延昭于宋景德二年(1005)奉命出任高阳关路副都部署,历经九年,直至大中祥符七年(1014)以病徇职于高阳关任所。此间他除了英勇地出色地防护了深渠,使契丹不得越深渠一步之外,还针对当地一刬平原而无险可守的地情,因地制宜,修筑了一条规模浩大的地道。地道西起徐水县西北境羊山山麓(38 徐水县东釜山乡年长村民见告:“釜山(杨山、羊山)脚下有古地道,有同伴下去过。地道向东直通遂城、徐水……,60年代挖防空洞时才挖了。”)

,东经徐水、雄县、霸州、文安、永清等县市。整个地道以雄县为中心,当东经116°06′,北纬38°59′,海拔8.7米。迄今已查明的有雄县境的雄州镇北侧邢村大台地道、双堂乡西境祁岗村地道等处。地道深、宽、高参差不一,一般上距地表约4米,宽1.22米,高1.65米,其中犹有藏兵洞,议事厅、灶台、通风孔、瞭望孔等,犹出土了酱釉缸、弹丸和铁镞等宋代旧物。当年在辽连年轮番南犯中,各路宋军纷纷溃败,杨延昭所守“三关”一线却能巍然屹立不动,自不待言,主要是依凭了为晚近人们往往称誉为“水上长城”的深渠和“地下长城”的地道。

倒马关:《水经·滱水注》说:“滱水又东径倒马关,关山险隘,最为深峭,势均诗人高冈之病良马,傅险之困行轩,故关受其名焉。”历史时期犹有唐关、鸿上关、鸿山关等称。明代尝与居庸关、紫荆关共为“内三关”。故关位于河北省唐县西北60公里,在倒马关乡(村)村西1.5公里唐河北岸马圈山(上官顶)上,当东经114°37′,北纬39°07′,海拔72.4米。地处太行山东麓,为华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一方战略极冲,亦即宋代高阳关路最西锁钥,自古向为兵家所必争。今有保(定)涞(源)公路横贯。故关有古长城、烽火台、六郎庙以及明正德十五年(1502)钦差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沈骏所树“宋将杨六郎拒守之地”碑。六郎碑为汉白玉砌,高1.8米,宽0.5米,晚近盗失,倒马关乡人民政府已重树,并移于交通便捷之村郊南山上以杨家将为主题的“碑林公园”。

晾马台:位于河北省容城县东15公里晾马台乡辛庄村西,当东经115°59′,北纬39°04′,海拔21米。相传为当年宋将高阳关路副都部署杨延昭点将台。晾马台地基属一方天然台地,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高出地表23米。台

上有唐代建筑明月禅寺;有唐柏,胸径1.5米,高13米。其实际情形,当属

宋杨延昭当年在霸、雄诸州地处低洼多水地区,就名胜唐明月禅寺坐落的一方难得的平阔台地操练部伍的将台和校场。今为河北省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广陵城:位于河北省文安县西北大围河回族满族乡广陵村北,当东经116°25′,北纬38°56′,海拔31米。明学者和诗人蒋一葵《长安客话》卷6说广陵城:“宋杨延朗守益津关屯粮于此。霸州故苦多水,而文安形如釜底,尤为诸水所汇。”按:古来霸、雄诸州地势低洼,河、淀会归,在此地理形势下,广陵城相对属一方高地,是以成为粮台选地。故城遗址略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狭,面积约500亩。城垣内战国迄北朝绳纹瓦残片狼藉。文安县人民政府树有“广陵城遗址”标志。

杨家城:前文已述其详,杨家将代表人物杨业,宋麟州附郭新秦(今陕西神木)人,亦即杨家将起于麟州新秦。宋麟州故城在今神木县城北15公里,当窟野河东岸店塔镇南黄土丘陵地带,今称“杨家城”。麟州肇设于唐,五代迄宋时期,地当宋辽、宋夏三方鼎峙争夺的夹角地带。麟州城西濒屈野川(黄河支流,今乌兰木伦河、窟野河),为当年宋夏间双方实际控制线;北面逾连谷城(今神木西北)即为辽境。其战略地位以至如此明显,若辽、夏任何一方一俟突破麟州一隅,都可随时东渡黄河而长驱直下河东路首府太原。当是时,西北边塞地区,外患日亟,战乱频仍,社会秩序被颠覆。杨家将以武功和实力雄一方,杨信因势利导,自任麟州刺史,加固拓展州城,更东联府谷豪强折氏,登高一呼,群起响应,俨然成为一方之主,以至使麟州始终屹立边防前沿,顶住了辽、夏的觊觎和抄掠,赢得了相对局势稳定,安定了一方社会生产和生活,以待中原大局的统一。由杨信开始,除其长子杨业先后在太原事后汉、北汉,在代州事宋抗辽,战殁朔州外,次子重勋继为麟州刺史,孙光扆为留后,可谓三代驻守麟州,抗辽防夏,守土安民,惨淡经营,是以从五代、宋以来千余年来人们乐称麟州城为“杨家城”。时至晚近,“杨家城”早已成为远近人们喜闻乐见的、心向往之的标准地名。

杨家城,地理坐标东经110°28′,北纬38°56′,海拔1126米。当年杨信扩展加固的麟州故城,毁于元初兵燹,其遗址布局含东城、北城、西城(俗称“紫锦城”)和西城外西北隅的西关,所谓“三城一关”。东城遗址保存较好,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墙体夯层610厘米。东城东北隅有高阜,俗称“将军山”,山上有将军祠,宋前原属真武庙,杨业朔州战殁后衍化为奉祀杨信、杨业、杨重勋父子三人的将军祠。西城北垣上犹有烽火台,土夹石构筑,夯层大凡9厘米,少数14厘米,个别处1920厘米。西城西侧断崖绝壁处有并排两旱井,直径3米,清道光《神木县志》称“深不可测”,新近勘查深45丈。当地故老见告:古来麟州城内军民食饮水源,全由北城和西关外塘泊草地沟汲水,遇上战乱,发生变数,城内军民用水就失去保障。就是在此背景下,杨家将所凿成的两眼深井。南城南门外犹有瓮城遗墟,夯层1112厘米。从诸城乃至不同部位夯层参差看,显然麟州—杨家城非构筑于一时。不宁唯是,古来边塞兵燹连连,兴废沧桑,自是历经了不同历史时期长期的肇筑、重修、补修等过程的。杨家城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折国公祠:五代迄宋,陕西府谷是北临契丹、西介西夏的边塞一镇。据《旧五代史·折从阮传》记载,折家祖籍云中(今山西大同),自从从阮父折嗣伦为麟州(今陕西神木)刺史,世世代代驻守于此。从阮为府州(今陕西府谷)刺史,从阮子德扆为府州团练使……。据乾隆《府谷县志》记载:唐末折嗣伦、五代折从阮、宋折德扆、折御勋、折御卿、折惟昌、折惟忠、折继閔、折继祖、折继世、折克行、折可适、折彦质等折家历代人物功德,35](卷4402-418皆抗辽、夏、金名将。同书还记载:“折国公祠,三间,祀宋开国公克行,内祀折刺史嗣祚等十四人……。”35](卷1,44此祠所在,即折氏故里,位于府谷西15公里李家洼。地理坐标东经39°00′,北纬110°00′,海拔1004米。

折家祠毁于上世纪70年代“文革”,惟残留二碑碣,迄今移存府谷县文管会(文庙)。

其一,《宋故武功大夫赠康州团练使折公墓志铭》:

……公讳克禧,字佑之,府州府谷县人。曾祖永安军节度使、检

校太史、赠尚书令、追封燕国公讳御卿……

其二,《宋故福清县太君夫人墓志铭并序》:

从事郎守府州观察推官杨大荣撰

              曾孙壻东头供奉官权麟州横阳堡兵马监押张天成书并篆盖。

夫人姓李氏,……从府守、崇信军节度使折公讳惟忠为箕帚之助。

熙宁五年(1072年)闰七月初四日终于正寝。……以政和元年(1111

十月二十日葬于府州府谷县将相乡崇动里小柏墕之原。

由此可见,前者墓主折克禧,府州府谷人,系折御卿曾孙;后者首先墓主夫人,系折惟忠侧室;其次墓志书者张天成系折惟忠曾孙婿,树碑时间当在宋中叶。

前已述其祥,折太君(折赛花)故属折嗣伦曾孙女、折从阮孙女、折德扆女、折御卿姊妹,自当出身于府谷(李家洼)。这是毋庸置疑的,乾隆《保德州志》说“折太君墓,在(保德)州南四十里折窝村。”14](卷2,422清耆学毕沅在《关中金石记》里说:“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孤山堡南,世以此碑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德扆之女,杨业之妻也,墓在保德折窝村,非此也。”[36](卷6常征先生在《杨家将史事考》里则说毕氏“熟知陕西故实,所言折可行碑叙折太君事,及折太君墓在(山西)保德州折窝村,本自存世文物,自不虚”。[5](251)按:日前通过野外考察,保德县南四十里乃至广访保德各地,知今昔保德境内盖无“折窝村”;保德南四十里一带倒有“猯(tuàn)窝村”,惟亦盖无折太君墓及相关传闻。是以保德折窝村有折太君墓之说,当源出于傅会戏剧情节之传闻。

 

作者:靳生禾  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研究所教授

谢鸿喜  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所教授

 

 

[参考文献]

[1]余嘉锡.杨家将故事考信录[A].余嘉锡论学杂著[C].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清·翟灏.通俗编[M].丛书集成初编[Z](第1222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3]清·俞樾.小浮梅闲话[O].春在堂全集[Z].同治十年刻本.

[4]清·李慈铭.荀学斋日记[A].越缦堂日记[M](第四十册).北京:北京浙江公会,民国影印本,1920.

[5]常征.杨家将史事考[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6]郝树侯.杨业传[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7]李裕民.杨家将史事新考[A].山西地方史论丛[C].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8]李裕民.杨业考[A].宋史研究论文集[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9]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全集[M].四部备要本.北京:中华书局,1936.

[10]宋·曾巩.隆平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1977.

[1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世界书局1935年版重印,1986.

[12]宋·王偁.东都事略[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1977;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宋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4]清·王秉韬.乾隆保德州志[O].乾隆五十年增刻本.

[15]张友桐.郝氏先茔酸枣记[A].西陉草堂集[C].铅印本,1934.

[16]元· 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1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1977.

[18]清·康基田.晋乘搜略[O].康氏霞荫堂刻本,嘉庆十六年.

[19]元·徐大焯.烬余录[O].望炊楼丛书.清光绪间吴县谢氏刻1924年补刻本.

[20]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1]清·吴重光.乾隆代州志[O].乾隆五十年刻本.

[22]明·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3]明·宋濂.宋学士文集[C].四部丛刊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24]春秋·孙武.孙子[M].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

[25]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6]宋·叶隆礼.契丹国志[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1977.

[27]清·王轩,.光绪山西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8]清·魏元枢,.乾隆宁武府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29]清·汪本直,.乾隆山西志辑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0]刘纬毅.山西历史地名辞典[K].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31]清·毕沅.续资治通鉴[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2]宋·沈括.梦溪笔谈[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1977.

[33]徐水县志编委会.徐水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34]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5]清·郑居中,.乾隆府谷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36]清·毕沅.关中金石记[M].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相关文章
2013-11-07 09:55:52
2013-11-07 10:14:02
2013-11-07 15:01:29
2013-11-07 16:40:58
2013-11-07 10:21:41
2013-11-07 08:36:22
2013-11-07 08:39:31
2013-11-06 14:16:36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