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杨业的父亲是杨信 >> 阅读

杨业的父亲是杨信

2013-11-07 10:14:02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157
内容提要:杨业的生父问题,其实史书上记载是十分明确的,《宋史·杨业传》载:“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他的父亲是杨信。

杨业的生父问题,其实史书上记载是十分明确的,《宋史·杨业传》载:“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他的父亲是杨信。据《资治通鉴·后周纪一》载,刘崇建国时拥有“并、汾、忻、代、岚、宪、隆、蔚、沁、辽、麟、石十二州地”,从《宋史》知杨业的父亲名杨信,他“为汉麟州刺史”的汉,应是刘知远建立的后汉和刘崇建立的北汉。《资治通鉴·后周纪二》也记载有一位“自为(自立为麟州)刺史”的麟州土豪杨信:“麟州土豪杨信自为刺史,受命于周。信卒,子重训嗣,以州降北汉。”此杨信受命的周,是郭威所建立的后周。北汉和后周都是在951年建立的两个政权,所以在后周、北汉时期可以排除有另外一个叫杨信的人在此时来麟州当刺史的可能性。由此确定《资治通鉴·后周纪二》和《宋史·杨业传》里所记载的杨信是同一个人,即杨业的父亲。刘崇建国时麟州是他所拥有十二州中的一个州,所以《宋史·杨业传》里说杨信为“汉麟州刺史”的汉应包括北汉。但在刘崇建国的当年十月,他就自率军二万、从辽借军五万攻后周晋州。北汉、辽联军围困晋州50余日未能攻下,时值天降大雪,军无粮草,辽军思归无战意。在北汉、辽联军军心动摇之际,后周援军赶到,随即大败北汉、辽军,使辽军“士马什丧三四”,北汉军损失更惨。北汉政权处于岌岌可危状态,北汉民“逃入周境者甚众”,一些州县脱离北汉归顺后周。北汉地域在黄河以东的今山西省境内,都城在晋阳即今太原市,麟州在黄河西岸,与河东的北汉本土中间还隔着一个名“府州”的州,实际上是北汉的一块飞地,所以麟州应在此时归顺了后周政权,杨信也就成了后周的麟州刺史。因此《资治通鉴》说他“受命于周”,《宋史》记载他“为汉麟州刺史”皆为事实。

“土豪”是本地发展起来的、有势力而雄据一方的地方首领之称。杨信在麟州成长为土豪,既而“自为”该州刺史, 其时间应有相当长的一个发展过程,所以杨业必是在麟州出生的。《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编撰,成书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宋史》是元人脱脱等所著,成书于元武宗至正五年(1345),比《资治通鉴》成书晚261年。古文献资料一般情况是时间愈早的可信度愈大一些,且杨信、杨业父子事件发生在五代末至北宋初年间,司马光生于北宋仁宗三年 (1019),卒于哲宗元祐元年(1086),杨业战死于北宋太宗雍熙三年(986),距《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出生时仅33年,他应同当时活跃于北部边境的抗辽名将杨业之子杨延昭及孙杨文广为同时期人。所以司马光当有大量的记载、传闻可 资参考,甚至有亲历其事的人健在而进行过咨询都有可能的,并有机会访问杨业子孙,所以《资治通鉴》记载的可信度自然要比《宋史》为大,故杨业不可能是“并州太原人”。元人所著的《宋史》中之所以有此误,乃是因杨业一生的功业皆在晋北地区所致。

麟州杨信家族与北汉开国皇帝刘崇的关系

杨业“弱冠事刘崇”,“弱冠”即 20岁。刘崇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从弟”,他在后唐后晋时期曾任河东步军都指挥使兼三城巡检使、遥领泗州防御并授麟州刺史;后汉时,先后为特进、检校太尉、太原尹、同平章事、检校太师、待中、中书令等高官(见《旧五代史·僭伪列传第二》)。刘崇在任麟州刺史时期,就应与当地“土豪”杨信家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所以杨信的儿子杨业在刚满20 岁时就“事刘崇”。“土豪”杨信能在麟州长期称雄,甚至“自为刺史”与他同刘崇良好关系而受其保护应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刘崇建立北汉政权时,位于黄河以西、土地并不与北汉相连(中间还隔着一个府州)的麟州独归顺北汉。后因北汉国力弱,后周强而归顺后周,但只要有可能就回到北汉。所以“善骑射”而素怀“他日为将用兵”之志的杨业,成年(弱冠)即从军“事刘崇”,是十分自然的事。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封建小政权旋立旋灭是常事。它们都是封建政权,此时期也很难说那个政权是正义的,那个政权是非正义的,凡欲图结束分裂局面,使国家重获统一就都是贡献。刘崇的 北汉国也还是在作统一的梦,但它地盘小,实力弱,南边的后周是企图吞并它的敌国,为保住国家不被灭掉,它只能依靠与其边界相连,而有意拉拢它以便南进中原的辽政权。但刘崇并不甘心受控于辽,打算在自己有实力时就与辽分道, 他也确实试过一次,却因错误估计形势而失败了。954年,后周皇帝郭威死,新皇帝周世宗刚即位,刘崇认为灭后周的时机到,乘机大举进攻后周。他派人向辽请得一万兵,亲率北汉军三万。当两军相遇时,“北汉主(刘崇)见周军少,悔召契丹(契丹于947年改国号为辽) ,谓诸将曰:‘吾自用汉军可破也,何必契丹! 今日不惟克周,亦可使契丹心服。’诸将皆以为然”(见《资治通鉴·后周纪二》) 。北汉政权虽然投靠辽,在北汉国为将的杨业,在关键时刻,劝北汉皇帝刘继元停止抵抗投降宋军,“()太宗征太原(北汉国都)……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刘继元听劝降了宋,北汉国并入宋的版图(见《宋史·杨业传》),可见在宋的统一战争中,杨业是有贡献的。

杨业不是杨衮之子

说杨业是杨衮之子的重要证据是元天历己巳( 1329)赵鹤鸣《题世将杨族祠堂碑记》(:现存代州鹿蹄涧杨家祠堂)。据杨年建发给我他的《论杨衮的历史真实》文中引述,其碑中有这样的文字:

(彦询------此是杨年建加的)叙之从兄杨攽以胥吏事北汉刘隐,拜枢密,执国政。子衮恨郭威嗣,雪君父仇,佐刘崇击李筠,使辽振中华元气于石晋衰弱之余。衮生无敌,事崇子刘继元,鱼使欢洽。却追思昭烈关张君臣义,特赐名刘继业也。

这段文字里有很多矛盾、问题也很多,概括起来有五:

一是杨彦询这个人,新旧《五代史》中的《传》里均不见其子为谁的记载,其与杨衮的父子关系可疑。

二是“从兄杨攽(应为邠之误------引者)有问题。杨彦询与杨邠不得为从兄弟,两人籍贯不同。《旧五代史·杨彦询 传》:河中宝鼎人,地在今山西运城地区万荣县西南之宝井村;《旧五代史·杨邠传》:杨邠是魏州冠氏人,其地在今山东省冠县。两地相隔如此遥远,何能为兄弟?

杨邠“以胥吏事北汉刘隐”也有问题。后汉和北汉朝代都没有名刘隐的人物,只后汉第二位皇帝死后谥为隐而称“隐帝”,他姓刘名承祐,若呼名则为刘承祐,没有以姓加谥号呼皇帝的,且此隐帝是后汉皇帝而非北汉皇帝。是此碑文的作者文化很浅不懂历史,只凭传闻在写碑文。

三,“子衮恨郭威嗣,雪君父仇,佐刘崇击李筠”。此“子”指谁的子,是杨彦询的子还是杨邠的子,不清楚。他又为何“雪君父仇”?杨彦询病死于后晋天福七年( 942 )以后,享年74,卒赠太子太师,死的正常,没有仇;后晋与后周的郭 威无仇可说;杨彦询与后汉毫无关系,后汉的皇帝同他没有“君父”的关系。杨邠是被后汉隐帝亲自设计诛杀了的,后汉隐帝“乾祐三年冬,(王章)与史弘肇、杨邠等遇害,夷其族” (见《旧五代史· 王章传》)。隐帝年青即位,政事决于杨邠、史弘肇、王章,心中不满,而一些官员如枢密承旨李业、飞龙使聂文进、翰林酒使郭允明等“皆有宠于帝,久不迁官,共怨执政”,隐帝乾祐三年十一月隐帝与他们“谋诛邠等,议既定,入白太后”,“丙子旦,邠等入朝,有甲士数十人自广政殿出,杀邠、弘肇、章于东廡下……分遣使者帅骑收捕邠等亲戚、党与、兼从,尽杀之”,又令人“杀郭威及监军、宣徽使王峻”(见《资治通鉴》卷298《后汉纪四·隐帝乾祐三年》)。若杨邠真是杨彦询的从兄,与杨家有仇的是后汉隐帝而不是郭威可知。

四,“子衮……佐刘崇击李筠,使辽,振中华元气于石晋衰弱之余”。杨衮在刘崇称帝时早已投降契丹,为契丹将, 何有“使辽”佐刘崇“振中华元气”?

五,杨业“事刘崇”史有明记,而非仅“事崇子刘继元”而刘继元“特赐名刘继业”的。

仅此以上五端可见,撰写此碑的人不懂历史,碑文中错乱很多,说明他的文化程度不高。且碑中的“彦徇”二字不清楚,是后人意补的,杨彦询与杨衮的父子关系也还有问题。

杨衮一直是契丹将领,其活动主要在北边的辽国

杨衮一直是契丹辽国的将领,他也是一直活动在辽国,其证据有二:

证据一:早在后晋时期,杨衮已在辽国为中下级军官。《旧五代史·汉书二·高祖纪下》:天福十二年( 947 )八月,“帝(后汉皇帝刘知远)遣郭从义与() 怀让攻取邢州,蕃将杨衮来援铎(即刘铎,驻邢州的契丹将领。《新五代史·汉本 纪》:‘安国军节度使薛怀让杀契丹之将刘铎,入于邢州’) ,怀让拒之,不胜,退保洺州,敌骑掠其部民,大被其苦。”

《资治通鉴》载:

后唐明宗天福12( 947 ) 7月,契丹军据恒州,其兵不满二千,前颍州防御使何福进,控鹤指挥使太原李荣,潜结军中壮士数十人谋攻契丹,然畏契丹尚强,犹豫未发。会杨衮、杨安等军出(注:杨衮赴魏州,杨安攻洛州),契丹留恒州者才八百人,福进等遂决计,约以击佛寺钟为号。

“杨衮至邢州,闻麻答被逐,即日北还,杨安亦遁去。(《资治通鉴》卷 287《后汉纪二·天福十二年》P9371 9373)

此时杨衮已是契丹将领。杨衮、杨安所带走的辽军约1200人,两人各领600人。从所率领的人数看,两人的军阶皆不高,也就是中下级别而已。

证据二:北汉后周时升为辽国高级将领。

后周世宗显德元年( 954 )后周皇帝郭威死,刘崇趁机大举进攻,遣使向辽借兵。二月辽派“武定军节度使、政事令杨衮将万余骑如晋阳,北汉主自将兵三万”与后周在高平交战(《后汉纪二·太祖显德元年》P95019505 )。北汉军大败,“北汉主收散卒,缮甲兵,完城堑以备周。杨衮将其众北屯代州,北汉主遣王德中送衮,因求救于契丹”(p9508)

此年杨衮在辽为武定军节度使、政事令高官。

杨衮对契丹所建立的辽政权是十分忠诚的,《资治通鉴》卷287《后汉纪二·太祖显德元年》:

显德元年五月,“帝(周世宗)至晋阳城下,旗帜环城四十里。杨衮疑北汉代州防御使郑处谦贰于周,召与计事,欲图之;处谦知之,不往。衮使胡骑数十守其城门,处谦杀之,因闭门拒衮;衮奔归契丹。契丹主怒其无功,囚之。”

周世宗围攻北汉都城晋阳,杨衮以契丹将驻北汉代州,怀疑北汉代州防御使投降周,于是设计要将他杀掉。杨衮出发点是巩固北汉政权,因北汉是归顺于辽的,所以他其实是在为契丹打算谋划。此举不是辽国的意思而是杨衮主动所为,可见他是一心向着辽朝而无示好中原任何政权之意。有宗亲撰文说,杨衮在高平战争中,不支持刘崇进攻后周军而致使北汉大败,是杨衮的“隐性积德作用”,“在这历史选择关头,不事实上的“留一手”而使后周得以保存下来,不然的话“汉民族将遭受民族蹂躏”。是完全没有了解周汉高平战争战场态势。杨衮不战只是在同刘崇赌气,与周军的胜利无什么关系。

该宗亲在文中还说:“因为杨业是杨衮中年(注:约38)得子,至刘崇建北汉( 951 ),杨衮为太原保卫指挥使时才召少子杨业(此宗亲自注:时年杨业20虚岁,可推杨信附北汉时,带杨业至太原交还堂兄杨衮的)相随”。杨衮一直在辽当官,他又怎能在后汉建国时当上“太原保卫指挥使”?史书已明确记载杨衮是“蕃将”即契丹的将领,凭什么要为他翻案呢?有什么根据呢?

结论:

有关杨信杨业父子的事,《资治通鉴》及《宋史》都有记载,编家谱应以正史书上所载为第一手资料,要推翻正史书里的记载,必须要有可靠的证据说话,不能用几百年后的野史、家谱、传说来更改正史。更不能用戏剧、小说中的艺术形象来更改正史。杨业的父亲、出生地,正史中的记载,还没有材料能证实是不可信的,故杨衮说现在的材料,还不能成立。《中华杨氏通谱》第82页、294页、 296页上的几份有关杨业族谱是基本正确的,只是个别有误,而第265页上,有山西代州杨忠武理事会提供的那份谱,错误很多,基本上是从小说、戏剧等文艺作品和传说中得来的材料瞎编的,绝对不可信的。举一个例子,如把杨存中当作杨邦乂的曾孙,史书记载他们两人是同时人,年龄也差不多,读一下《宋史》两人的传就知道,是多么的荒谬!你还能把它当做你的发明? !

  

作者: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杨升南 朱玲玲

 

相关文章
2013-10-22 11:06:14
2014-01-28 17:01:22
2014-01-28 16:58:59
2014-01-28 16:55:54
2013-10-23 15:47:56
2013-10-23 15:42:35
2013-10-23 15:31:31
2013-11-07 09:55:52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