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寻根探源 >> 麟州杨氏源流探 >> 阅读

麟州杨氏源流探

2013-11-07 10:25:43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255
内容提要: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杨姓是一个比较大的族姓。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按人口数量排名,杨姓位居全国的第六位。陕西省神木县,唐宋时为麟州地,是杨姓族人聚居比较集中的一个地区。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杨姓是一个比较大的族姓。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按人口数量排名,杨姓位居全国的第六位。陕西省神木县,唐宋时为麟州地,是杨姓族人聚居比较集中的一个地区。县境内,有229个村落有杨姓人分布,其中,以杨姓命名的村子如杨家城、杨家沟等的,就有25个。据神木县2012年人口普查资料,全县杨姓人口21931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4.8%。麟州是杨家将的故乡。以杨业为代表的杨家将,不但是麟州杨氏族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忠勇爱国、抵御外侮、舍生取义、前赴后继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因此,编纂《麟州杨氏宗谱》,不同于一般的传宗续谱,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一)

族姓不分大小,都是炎黄子孙。而杨姓则更为直接,它是黄帝的直系后裔。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距今4500多年前,聚居于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上的部落号有熊氏,其部落联盟的首领姓公孙,名轩辕,是少典的儿子。轩辕之时,神农氏(炎帝)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顺者,诸侯咸来宾从。炎帝侵凌诸侯,黄帝与之战于阪泉之野,三战以后得其志。蚩尤作乱,轩辕师征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以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以长期居于姬水流域(在今陕西省北部),故改姓为姬。近年来考古发现的神木县石峁古城遗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从时间上看,就有可能是这一时期的一座大型城池。这也说明,陕北黄土高原尤其是神木县,确曾是古先民聚居的重要地区。传说黄帝有四位夫人,元妃曰螺祖,生了昌意、玄嚣、龙苗三个儿子。其中只有昌意和玄嚣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玄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即少昊,杨姓即是从他这一支传递而来的。因此,杨姓谱牒皆以玄嚣为第二世初祖。

许多年之后,发端于黄土高原的黄帝部落走出黄土高原,进入了今山西、河北、河南等地,有的则迁徙南下,将姬姓势力发展到中原地区。所以,《左传》说:“虞、虢、焦、滑、霍、扬、魏,皆属姬姓。”其中,扬即杨,汉前二字通用。这个时期,中国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经夏、商两朝1000余年,黄帝的第28世孙(此说不一,这里且从其一说)周武王姬发灭商诛纣,建立了西周王朝。由此,姬姓势力进入了发展的颠峰时期。

(二)

周武王灭商以后,对兄弟、亲戚和功臣进行了封赏,即所谓“封建诸侯”。武王后,其子姬诵继,是为成王。成王继续实行分封制,先后建立姬姓诸侯国55个,异姓诸侯16个。这些受封的姬姓或诸侯后裔,或则以国为姓,或则以邑为姓,姓便由此产生了。杨姓就是在

周初实行分封制度的过程中产生的。

史载,周成王姬诵继位时只有十三岁,由其叔父周公姬旦摄政。成王在分封诸侯时,将其弟叔虞封于唐(今山西省曲沃东南),为唐侯,世称唐叔虞。到叔虞的儿子燮时,迁国于晋(今山西省太原),改国为晋,称晋侯。《史记·晋世家》载,叔虞受封的过程是这样的:“唐有乱,周公灭唐。成王与弟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与叔曰‘与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戏之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记得颇为生动,也十分有戏剧性,史称“剪桐封弟”。此后,周王朝曾三次封杨侯:一是周康王六年(前1021年)康王姬钊封堂弟姬杼(叔虞次子)为杨侯,食采于杨国;二是周宣王十九年(前809年)宣王姬静封少子杨涧(字尚父)为杨侯,封于杨邑(今湖北省襄阳一带),建立杨国,后为晋国兼并;三是周安王五年(前397年)安王姬骄封晋武公次子杨伯侨(燮的十世孙)为杨侯。此即“周朝三封杨侯国”。显然,杨姓得于姬姓,是以国为姓的结果。

从本质上讲,姬杼(杨杼)、杨涧(尚父)、杨伯侨三个杨侯,均应说是杨氏的远宗始祖。但在谁是杨姓的肇姓始祖这个问题上,不同的杨氏谱牒又有着不同的说法。神木本地的学者,一般认为麟州杨氏是华阴弘农杨氏的后裔,认为伯侨公是自己的肇姓始祖。虽然杨杼受国最早,但传至六世杨康时,晋国内乱,杨氏第一次失国,杨涧受国传至二十二世杨定悼时,同样由于内乱,杨氏第二次失国。两次失国,致杨氏的传承中断有年。而伯侨受国后没有再中断过,杨姓从此定型,传承不绝。姓的世代相传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因此,以伯侨公为杨姓的肇姓始祖是比较妥当的。欧阳修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也是这样认定的。

(三)

杨姓始于杨国,盛于弘农。伯侨的三世孙名杨突,官拜羊舌大夫,食邑于羊舌,世人称羊舌突。四世孙名杨肸,字叔向,曾为晋悼公、晋平公、晋昭公的三代重臣。杨肸兄弟四人:赤、肸、鲋、虎,人称“羊舌四族”。伯侨的五世孙名伯石,字食我,曾为晋国大夫,在晋国内部政治纷争中与大夫祁盈同为一党。祁盈因故开罪于晋顷公,顷公在诛杀祁盈一党时,扬言要“并灭羊舌氏”。为避祸,杨氏后人南渡黄河,逃进了华山仙谷。

逃到华山仙谷的杨氏后人,历经几百年的蕃衍生息,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已是人丁兴旺,雄才辈出。秦汉时,杨氏主要散居于陕西的华阴、扶风和河南的弘农及河北的冯翊一带,尤以弘农较为集中。弘农郡始设于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治所在弘农(今灵宝北),辖11县,地域大约相当于今豫陕交界的灵宝、卢氏、华阴等县市。而此时的杨氏,早已成为弘农郡的旺族。特别是一代大儒、旷世廉吏杨震的出现,更是确立了弘农杨氏的不朽地位。

杨震,是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字伯起,以才学超群道德出众被人称为“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剌史、涿州太守、司徒、太尉等职。《后汉书·杨震传》载杨震为东莱太守,上任途中路过昌邑县,县令王密是杨震的学生,因杨震推荐而出仕。为了答谢知遇之恩,王密深夜到驿馆拜见杨震,并以巨额金钱相送。杨震很生气,拒绝收金。“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人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此四知也,何谓无知!’密愧而退。”由是,杨震被后人尊称为“四知先生”,“四知堂”作为弘农杨氏的堂号,遍布天下。杨震之后,其子杨秉官至太尉。他为官刚直不阿,清正廉洁,尤以提出“三不惑”著称:不惑于酒、不惑于色、不惑于财。杨秉之子杨赐,曾先后任司徒、司空、太尉,为官一生,有很好的政声。杨赐之子杨彪,先后出任司空、司徒,为官正直,尤其在东汉末年国势颓危时力挽狂澜,深受朝野的爱戴。自杨震始,弘农杨氏四世三公,不但成为显赫的官宦大族,而且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治学严谨、为人清白、为官廉洁的杨氏家风,为后世宗族所传承。由此,杨震也被弘农杨氏尊为开基始祖。

(四)

麟州杨氏出自弘农,要从唐朝说起。椐神木当地学者杨文岩先生考证,有唐一代,弘农杨氏出现了十一位尚书级高官。其中,杨震的第二十一世孙杨於陵(753-830)穆宗时任户部尚书,其子杨嗣复文宗、武宗时任吏部尚书,杨嗣复之子杨损懿宗时任过检校刑部尚书。懿宗咸通十一年(870)任山东淄青节度使时卒于山东青州,死因史无记载,但有说是作战时阵亡的。杨损卒后,其子杨溥由长安辗转赴山东,寻找到其父的遗体,扶柩回到长安。当时已是晚唐时期,农民起义不断爆发,战祸频仍,民不聊生,朝中“两司”水火不容,宦官当权,官不思政,长安实在已经很不安稳了。于是,杨溥决定举族北迁相对比较安定的延州(今陕西延安),葬其父于延州城东。同时将其曾祖杨於陵、祖父杨嗣复的坟一并迁至延州,与其父葬在一起,人称“杨家三尚书坟”,简称“杨家坟”。后来,当地人为避讳“坟”字的不吉,改称杨家岭。这应当是弘农杨氏进入陕北的第一站。

定居延州后,杨溥不涉政事,率族人以农耕为业。经过数年的经营,觉得延州不能完全满足这样一个大家族的发展需求,决定自己同次子杨安吉留延州,遣长子杨安贞北上开拓家业。杨安贞和族人们的第一个留居地,便是今延安北子长县的杨家园则。但是,杨家园则仍不能满足杨安贞发展家业的需求。他发现越是往北越是地广人稀,越是地广人稀越有利于发展。于是,他将部分族人和种地伙计留在杨家园则,自己则率众继续北上,到了他们的第二个留居地,即今米脂县杨家沟村。此后不久,出于同样的原因,杨安贞再度选择北上,率多数族人进入麟州,定居于窟野河东的一条支沟,即今神木县贺家川镇杨家沟村。定居杨家沟的杨安贞,凭着苦心经营迅速发展成为当地的大户,并生子杨爚。为了保护家庭成员生命财产的安全,他又在距其不远处的今沙峁镇菜园沟村西山头上修建了一座小城堡。因主持修建的是杨爚,当地人称这座小城堡为“杨爚寨”,又叫“小杨城”,山下的村子所以叫“菜园沟”,则是因为它是“小杨城”的蔬菜供应基地,也就是“菜园则沟”。“小杨城”, 既可以说是杨安贞和族人的第三个居留地,也可以说是弘农杨氏进入陕北的第二站。由此出发,杨氏在麟州开辟了新的辉煌历史。

杨爚生有二子,长曰弘信,次曰弘荣。杨爚令长子弘信养兵练武,保护家园,逐渐成为地方“土豪”,而要次子弘荣继承父业,管理族人耕作,为弘信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撑。至五代初,杨弘信已练就一支颇具实力的杨家军,遂乘麟州城防空虚,入主麟州,自立为刺史。杨弘信去世后,由于其长子杨业事北汉未归,由次子杨重勋继任。时势造英雄,五代后期的军阀混战和北宋的抗辽斗争,造就了武将世家、满门忠烈的杨家将英雄群体。杨弘荣对农耕户的管理实行了一套被后人称为“农坛耕作制”的管理办法。就是让数户或数十户农户聚为一村,村设“农坛”,坛举“坛主”,每三四十坛立一会,推会首总管祭祀神农和租役等事务。这一制度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但由这种制度衍变而来的庙会管理制度则至今仍在神木县南部乡村实行。由数个乃至数十个村子共同管理一个庙会,有多少个村便是有多少个“坛”,坛主轮流担任。我的家乡杨家沟(太和寨杨家沟),便是龙兴寺、大王庙等寺院的轮值“坛主”之一。

至此,麟州杨氏族源的脉络应当说很清晰了:黄帝后裔——周代因封肇姓——受姓始祖伯侨公——避险华阴仙谷——盛于弘农——唐末避乱大迁徙——北上麟州。所以,麟州杨氏来自弘农华阴,麟州杨氏的开基始祖是杨爚。

(五)

除此而外,神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本地的杨姓来自山西,是明初从山西大槐树移民而来的。此说应当也是正确的。据《明史》、《明实录》、《洪洞大槐树移民志》等史书记载,明洪武、永乐年间,有大批移民从大槐树下移来陕西,分派往97个县,其中包括了今榆林市的12个县(区)全部。神木县与山西隔黄河相望,经济往来频繁,移民来此不难理解。而且,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移民原住地本来就是杨姓人聚居相对集中的地区,移民中有杨姓人也不难理解。因此,就一户一族甚至一村一乡来说,认定其先人来自山西大槐树下,自然是可信的,也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放大到一个县乃至一个州(麟州)来说,则又未必尽然。因为,明代移民发生在唐末杨安贞率族人进入麟州约500年之后。也就是说,到大槐树移民时,弘农杨氏早已定居麟州几百年了。麟州杨氏的开基始祖还应当是杨爚。

(六)

正如恩格斯所说:“所有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离开时间的存在和离开空间的存在同样是最大的荒唐”。杨安贞率族北上发生于唐末,距今可谓“往事越千年”。变幻的时间和空间,已没有可能为我们提供百分之百准确的依据。因此,坦率地讲,上述观点有一些是靠推论得出的。凭推论得出的东西,不敢说完全可靠,很可能会有恩格斯所说的“荒唐”之处。作为一家之说,姑妄言之,并请方家正之,以免谬种流传。

 

                                      (作者杨颖德 为榆林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相关文章
2013-11-07 10:25:43
2013-11-04 16:30:32
2013-11-08 08:15:16
2013-11-08 08:17:39
2013-11-08 08:19:27
2014-01-28 16:30:24
2013-10-30 14:10:06
2013-10-23 15:33:22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