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今天,走进神木,走进这片沉甸甸的黄土地,令你惊叹的不只是高原上崛起的现代化工业的沸腾图景,不只是从大地深处涌出的滚滚煤海,也不只是这个美丽富饶、活力旺盛的塞下小城。
一
今天,走进神木,走进这片沉甸甸的黄土地,令你惊叹的不只是高原上崛起的现代化工业的沸腾图景,不只是从大地深处涌出的滚滚煤海,也不只是这个美丽富饶、活力旺盛的塞下小城。
你还会惊讶她历史的厚重与博大!这里是我国历史上著名抗辽名将杨业的家乡,是孕育“杨家将”这一爱国英雄家族群体的襁褓与摇篮。
历史的长河波涛诡谲,时间的烟云浩淼无边,但对于英雄的记忆,任何民族都要嘉奖于那永不风化的青山之上、大河之间,镌刻在他们世世代代的集体精神流脉中,成为永恒的祭奠。
撞开小城尘封千年的门扉,细心触摩,不难发现,在神木和谐的气象中总掩饰不住从历史深处流来的刚烈古风,现代文明的繁华依旧闪现着杨家将延续下的精神品质。不经意间,你就会在细微末节处,很轻易地找到关于杨家将的故事与传奇!
每逢年节,神木的婆姨女子都要剪“窗花”,以此来装点居室,迎接新春,你或许就会看到一幅《杨家将的传说》。七月十五“中元节”,神木有“捏面人人”的风俗,就是把发酵的白面捏成各种各样的人物、或动物,以黑豆、花豆、麦粒等五谷作五官,在热锅上蒸熟后,再用胭脂彩画,成为“工艺”食品,这也是神木女人显示手艺、孩子们贪嘴好吃的一种面点。这时节,你准能发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跪在炕头前,捏着杨继业与佘赛花《七星庙招亲》爱情故事的面人人。
春节闹秧歌的队伍中,一大帮学生娃娃跳的《杨家鼓》尤为引人注目,其鼓为八角平面,面画太极,绘有图腾。舞者盔甲战袍,如临战场,悍然斗敌,整个秧歌扭起来豪壮热烈,气势如虹,招展出一派堂堂之鼓、正正之旗的战争场面,显现出一种金戈铁马、腾越天地的英雄气概。
自古神木就是高寒之地、战乱之地,恶劣的自然环境磨砺了神木人坚强不屈的生存个性,频繁的战争烽烟锻造出他们敢于胜利的精神品质。酒,极大地张扬着他们这种延续千年的地理基因。神木人好客而善饮,因善饮而产生了酒曲,在酒曲里就有传唱“杨家将”的很多段子,这恐怕也能算作神木是杨家将故土的另一重要证吧?
呼呼的西北风并没有因为时代的跨越而消解它的干硬与凛冽,不变的高原阳光却始终如一地见证着这个塞上小城的风烟岁月和英雄足迹,在今天崭新而又繁荣的神木大视野里,依然烛照着这里的天地山川,如歌如诉,气象万千!
二
神木古称麟州。麟州故城,位于现在的神木县城东北约15公里处的山顶上,民间叫“杨家城”。据专家考证,古麟州城始建隋唐,经历了五代、宋,至金皇统八年,即公元1148年,被西夏占领后渐废,历时500余年。
“青青山上松,数里不见今更逢。不见君,心相忆,此心向君,君应识。为君颜色高且闲,亭亭迥出浮云间。”此诗为唐代大诗人王维在神木境地所作,诗名为《新秦郡松树歌》,也是迄今发现的古人咏赞神木最早的一首诗。唐时神木也称新秦,属麟州。当时麟州水草肥美,松柏阴翳,自然条件很是优越。诗里不仅描写了这一美好的景致,同时也透露着和睦、和平、和悦的一派新气象。
在麟州城的东南,相传原有三棵巨松,并肩而立,枝柯相连,粗可五人合抱,高入云天,人称“神松”。当地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在松下枕石而眠,梦中游历天河,遇见织女,并赠给他一块支织机的石头。一梦醒来,身体犹在松石之间,感到十分的奇异,不禁脱口而出:此乃天赐神木!大约与其有一定的原因吧,宋时即有神木寨,到元时麟州改为“神木县”。如今,擎天盖地的巨大松树早已不复存在;但在神木二郎山的悬崖峭壁上仍有数棵千年古柏,像一个个深邃的注解,年复一年地倾诉着那远古的风雨沧桑。
和睦、和平、宜人的景象,在麟州500余年的发展史上仅仅是短暂一瞬。据史料记载,它有300多年都是处于风云更迭的战乱中心。特别是唐朝末年,爆发了以黄巢为首的全国性农民起义。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割据纷争局面,加之北方契丹、西夏等异族的迅速崛起和大肆南侵,将华夏的大半个北国江山变成了一座烈火中的鼎炉,烽烟滚滚,沸水滔滔,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城头变换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历史在这里上演着一幕又一幕震荡黄河与长城的大剧,特殊的地域位置和特别的地理环境决定了麟州在战略上的重要意义。麟州,无可回避地被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三
麟州城“西屏榆阳,东拒河朔,南卫关中,北控河套”,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险要。唐末后,一直为边关重镇,守土前哨,是塞外少数民族南下进犯中原的咽喉要塞,常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各民族杂居结集、交流贸易的隘口。
到了宋初,麟州的军事意义已经完全占据了主宰,成为名副其实的军事堡垒。宋朝参知政事(副宰相)欧阳修曾在《论麟州事宜疏》中说道:“城堡坚定,地形高峻,乃是天设之险,可守而不可攻。”今天站在这杨家城的废墟上,还能较清晰地窥视出欧阳修的这一描述,并让我们读出战争的冷酷与真实。
麟州故城占地80多万平方米。站在高处,俯瞰城垣,为不规则的长方形布局,从现有的遗迹中,我们可以推测到它曾经历过不下三次的整体扩建,形成了城套城的特殊格局。
西临窟野河,三面悬崖,绝壁围环,地势起伏剧烈,修有多重城墙,虽经千年风雨,百代烽烟,大貌犹存。今天城墙高处依然达二十余米,赫然于荒野田畴之间,可以较清晰地观瞻出它往昔的雄姿与强悍。
城东门内原有真武庙,俗称将军山庙,庙旁原有断碑一块,字迹已模糊不清,无法辨认其记载,从有限的信息中可以大致推测出是一块宋碑。
道光《神木县志》中有《杨家城将军山墓碑》一文,系宋绍圣五年,即公元1098年镌刻。碑上记载道:在宋康定年间(即公元1040年到1041年),西夏王李元昊听信戎人献策“麟州无井,着围之半月,兵民渴死矣。”他背弃和约,率十万大军攻打麟州,然久攻不下,自己损失越来越惨重,城中好象有神仙指挥、天兵相助。西夏也让自己的巫师做了卦算,果然凶多吉少,遂黯然退兵。
后来经当地百姓的不断演义,将固若金汤的麟州城归结于天神西天大将军的下凡显灵,故称为将军山,并修筑寺庙以世代祭祀。后来此庙又得以扩建,将杨家忠烈尽立其上,香火鼎盛,传说更加神奇,到清末毁于天火。
李元昊这次大举围攻麟州的惨败,其真正原因:一是麟州及府州等周边军民的同仇敌忾,互为援助;二是麟州居高临下,地势极为有利,防御设施坚固难破;三是麟州守将巧设计策,将沟里淤积的稀泥抹在了屋顶和城防上,多日不干,蒙蔽了李元昊,以为城内有井,遂斩献策戎人;四是李元昊穷兵黩武,滥杀无辜,引起内部反感厌战;再加之辽、金迅速崛起,造成西夏民贫国弱、内外交困。此战后,麟州军民用“拔轴法”大兴工程,再坚城垒,掘泉入城,解决了唐以前城内无水的忧患。
步出城东北约200米处,我们就可以看到,在石崖绝壁处凿有深井两口,并立于一块整石之上,一口周圆8米,另一口略小,双井垂直幽暗、深不可测,现在我们伫立井口,面颊依然能够感觉到有阵阵清爽的凉气袭来。据说这麟州城的双井直通窟野河底,有窟野河的渗水源源灌入,永不枯竭。其井不远处还有两口,较浅,猜测是承接雨水的旱井。作为咽喉要塞的麟州城,宋以后曾屡遭兵燹,久被围攻,有记载的重大战事就有30余次,但坚若铁壁,固若金汤,始终不易攻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井水畅旺,确保了战时的水源。在如此高陡的石山上,掘井取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
城西边名称“紫锦城”,在废址上,现在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很具规模的建筑遗迹;在它的东边还筑了一段高墙,与穿此而过的高城相连,叫马道墙。马道墙西端的这个制高点,民称“点将台”。点将台以南的那块开阔地带是兵马校场,名传为“杨家将”校场。
1987年,陕西省文物普查队,曾来这里考察和发掘,初步确定了它的历史价值。1991年,陕西省考古队又在这里进行了初步勘探,发现了具有府邸大宅规模的遗址,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清理出的遗址局部。民间有说是“杨家大殿”,有说是“刺史府”。但它不凡的瓦砾、地砖以及基础布局和宏大的府邸规模,无不透露着这一定是这座州城最高主政者、或首脑部门的居住中心和指挥中枢。
在两次发掘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大量的宋时瓷碗酒具,唐宋、西夏钱币,大量用于战争的箭簇、擂石等。1969年,当地农民春耕时还发现了打有“杨家”字样印记的金腰带,可惜被毁坏变卖。2006年5月,杨家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麟州城北面的那道山叫草垛山,石崖上有个方形的洞,传说杨六郎曾在此演兵学武,挂过盔甲。而整个草垛山是杨家将囤积粮草的地方。在杨家城的东北十里处,还有一座古城,称黄羊城,与杨家城成犄角之势。据记载是隋代连谷镇,宋时的连谷县,宋代要塞横阳堡遗址,该城主要承担着杨家将防卫御敌的前哨,它废于宋政和四年。
在当地,曾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说西汉初年,匈奴不断侵扰北方,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平息。公元前127年,卫青率大军北上路过这里,停留在草垛山的“挂甲洞”过夜。第一次领兵出征的卫青,对战役的获胜并没有足够把握,但他这个家奴出身的将军又十分需要用一次酣畅淋漓的胜利来证明自己。是夜,忧心重重的卫青总是不能入眠,待夜深三更,他披衣走出洞外,只见天空星光灿烂、无比吉祥,草垛山上仿佛浮着一层佛光。卫青沿着佛光趴上高处,忽然发现自己身后一亮,扭身回看,只见在他走出的山洞里喷出一团蓝色的火球,形状越来越像石函。绚丽耀眼的蓝光散开后,石函里出现了宝书神弓,神弓飞上天际,射中宝书,书哗啦翻开,有“迂回战术”四个大字亮在他的眼前。当他在目瞪口呆中惊醒过来时,石函已轰然飞逝,四周一片漆黑。卫青不禁上祷九天,如若胜利一定请求汉武帝封其地为“弓马甲天下”。半年后,卫青率领的汉军运用“迂回战术”大获全胜。从此卫青连战连捷,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常胜将军。当然汉武帝并没有颁诏册封,后来卫青也忘了这事。可神木人却历来重武好胜、爱国爱家,从历史到现在,出了好几位武状元和武将军。除杨家将外,还有明朝护家阵亡的“张家军”首领张锐,清嘉庆时的武状元武凤来、秦钟英,以及1955年授予“开国少将”的红三团创始人王兆相等。
民间传说,杨业之所以能够成为百战不殆的“杨无敌”,杨延昭之所以能够骁勇善战,就是在草垛山练兵学武时,获得了“神弓射天书”的启迪,并琢磨出了十分厉害的“杨家刀”。
四
在麟州城西城墙的至高点上,修有红楼一座,这与宋时将楼建筑到城上的时代风格是一致的。宋庆历时宰相文彦博视察麟州,曾在楼上题诗。后来被继任官员勒石作为纪念,给他捎去了石刻拓片。文彦博接到后,回想旧事,不胜感慨,遂又寄诗一首,以寄托怀旧之意。全诗为:
昔年持斧按边州,闲上高城久住留。
曾见兵锋逾白草,偶题诗句在红楼。
控弦挽粟成旧事,缓带投壶忆旧游。
狂斐更烦金石刻,腼颜多谢镇西侯。
可以看出,在当时的麟州城内,已经有着相当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较为繁华的景象。宋真宗时礼部尚书张咏来麟州考察,也有《登麟州城楼》一诗留世:“莫问戎庭苦,高栏是夕攀。”可见不仅实有此楼,而且高大峻拔、气势恢弘,应该是可以眺望四野、观察八方的军事望哨;也完全可以算作城内标志性建筑,是招待宾朋的首选之地,也是文人墨客们登临感怀、吟歌赋诗的理想之所。可惜现在只落下了这土垒夯筑的断垣残壁,挣扎在每年的春风秋雨中,定定地回忆着那金戈铁马的英雄岁月,将悲壮与雄壮、光荣与梦想,漂泊在了时间浩瀚的长河中……
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词作《渔家傲》,也是在他来麟州巡边时所作。全词为:“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另外,范仲淹还写了《留题麟州》一诗。范仲淹的《渔家傲》一词,境界苍莽恢弘,气概辽远悲壮,描绘了当时麟州一带久经战乱的艰苦环境和苍凉情调。它不仅成为了范仲淹的代表作,也成为了我国古代边塞诗词的经典之作,被后来的史学家誉为“词史”,广为传诵。
当你在这里徜徉游览,总不免要抱着“欲寻神木根源”的愿望,其实它就在这苍凉的废墟中和发黄的页面上。美丽的传说和经典的诗章,不仅给这座雄伟的边塞古城抹上了瑰丽诡谲的色彩,也给她披上了厚重神秘的光芒。将文化与战争、情感与意志清晰地打印在了记忆深处,让今天的我们不得不举头仰视、愕然赞叹!
五
民间把“麟州城”叫为“杨家城”,这应该是在杨业的父亲杨宏信控制麟州后。道光《神木县志》记载:“麟州城,一名杨家城,以州刺史杨宏信,长子重勋,孙光世守麟州,驻扎此城,次子继业,孙延昭皆以武力雄其一方,因而得名。”(但该县志犯了一个错误,长子应该是杨业,次子才是杨重勋。)在陕北地区,在许多以杨姓为居住主体的地方,也有被后人叫“杨家城”的,惟独此城多本史书上有着清楚的记载。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广顺二年十二月记载:“初,麟州土豪杨信,自为刺史,受命于周,信卒,子重训嗣。”;权威工具书《词海》将“杨业”作为词条,清楚地写道:杨业,北宋名将。初名重贵,又名继业。世为麟州(今陕西神木北)土豪,善骑射。
北宋宰相欧阳修曾为杨业的亲侄孙杨琪撰写墓志铭,收入《欧阳文忠公全集》第29卷。欧阳修在这篇《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道:君讳琪,字宝臣,姓杨氏,麟州新秦人也。新秦近胡,以战射为俗,而杨氏以武力雄其一方,其曾祖讳弘信为州刺史……君之伯祖继业,太宗时为云州观察使,与契丹战殁,赠太师、中书令。继业有子延昭,真宗时为莫州防御使,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这篇墓志铭作于宋仁宗皇祐三年,即1051年,距杨业殉国不过65年,距杨延昭去世只有37年,杨文广健在。杨弘信是杨琪的曾祖,杨业是杨琪的伯祖。古人墓志铭,多由死者家属提供材料,欧阳修作此志文,应该是根据他的朋友杨琪之子杨畋提供的。古代特别重视世系和籍贯,杨畋决不会闹错自己父亲的籍贯。毫无疑问,这一墓志铭是确定杨业籍贯的最硬的证据。同时也透露出杨业父子在当时已经名声不小了,他们的战绩、品质非常轰动,深得民心。
公元907年起,在短短50年间,大一统的华夏又进入了不断割裂的混战期,政权像走马灯似的更迭着,连续出现了五代十国。中央政权被严重削弱和萎缩,出现了大面积的政治真空,一时间地方豪强各自为王。当时的麟州同样也失去了管辖,这里杨氏家族势力最强,其中家族掌门人杨弘信,及杨业的父亲,看到如此失控的局面如果继续下去,势必会引发边地民族的纷争,政局更乱,黎民必然遭殃;于是在民众的拥戴下,他举旗自立,自封刺史。
杨宏信乱中为王,有着“铁肩担道义”的精神内涵。他东与折氏结盟,西与夏州党项和睦为邻,凭着自己在周边蕃汉民族中的声望,很快稳住了局势,营造了相对和平的边地景况。“静待中原大局,再图投靠。”这应该是他的心声。杨氏因此在麟州进一步得到拥戴和发展,成为地方大族和地域首领,是当时边地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
杨宏信的两个儿子,长子杨重贵即杨业,次子杨重勋。兄弟两人均在神木杨家城生身成长,杨业“弱冠”即过黄河,开始了戎马征战的一生。杨重勋则继承父亲杨宏信未尽的事业,一直镇守麟州杨家城,阻遏着企图南下侵犯的外夷番兵,确保了这一边地要塞的安全。
从唐末麟州杨家的出现,到五代时杨宏信自立为刺史,到后来杨业归宋,前后一个多世纪,杨家一直统领麟州,三世主政,即杨宏信、杨重勋、杨光衣;五代连官,后继杨琪、杨畋。
长子杨业少而志大,《宋史·杨业传》记:“业幼倜傥任侠。好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偿谓其徒日: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鹰逐雉兔尔。”窟野河畔的兔毛川林深草密,常常有狐狼、山鹳出没,是杨家子弟的天然练武场,他们的骑射本领多在这里磨练而成。后汉乾祐二年,即公元949年,杨弘信的长子杨业18岁,与府州(今陕西府谷县)刺史折德衣之女折赛花,拜“北斗”为媒,结为夫妻。
今天的“七星庙”在神木县与府谷县交界处的大木孤山上。传说“七星庙”是大唐燕国公张说,在此地与羌胡交战时迷路,亏得“北斗七星”指引才转战胜利,后来张说为了感恩“北斗”修了此庙。当时杨弘信为麟州刺史,折德衣为府州刺史;两人既是亲密朋友,又是战略盟友。一日少年杨业领家丁野玩,射中一兔却被天上飞翔的老鹰叼走,他追猎到大木孤山,恰巧逢遇了也带着丫鬟郊游的少女折赛花。折赛花自小就崇拜英雄,学文更好武,有敢为“巾帼”的志向。她忽然见头顶飞过一叼兔的老鹰,举箭而射,鹰兔双双坠地,由此而引起了与杨业的争执。他俩从嘴斗到武斗,再到相互钦佩;从相怨到相爱,再到私订终身。杨业与折赛花在“七星庙”前表演了一出绝不压于今天青年男女的浪漫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在戏曲《十塘关》“七星庙招亲”一出中,得到了激情渲染。后来他们所生七个儿子,被民间称为“北斗七星”下凡。
可以说,作为“杨家将”创始人物、领军人物的杨业,他的成长、成才,他的武艺智谋、精神个性,以及爱情友情等等,都是在麟州这块大地上培育、成就起来的。杨业过黄河后,先效命北汉。979年,宋太宗亲征河东,灭北汉,早有归顺北宋之意的杨业,正好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因杨业久有盛名且气宇不凡,深得宋太宗的喜欢,不久就得到了他的信任和提携,任命为代州刺史,驻扎在山西雁门关一代抵御外族,成为守护一国关隘的边防重将,为北宋守护着最多事、最不安、最需要强兵猛将来坚守的北大门。第二年,辽国驸马萧多罗率军10万进犯,杨业派遣少数士兵固守城关,自己率军5000绕到辽军背后发起进攻。他刀斩萧多罗,生擒辽将李重海,使辽军望之丧胆。
杨业,作战英勇机智,屡立战功,特别是归宋抗辽的“雁门关”大捷后,人们惊称他为“杨无敌”、后又尊称“老令公”。986年,宋太宗二次征辽,任命杨业为西路军副帅,他接连攻克了今山西境内的北方四州,但是由于东路军和中路军的失利,西路军被迫放弃已经攻克的四州之地。为了掩护新收复的四州百姓迁入关内,杨业孤军与辽作战,为奸臣所迫被困陈家谷(今山西朔县南),负重伤后被俘,他誓不降辽,绝食三日以身殉职,为国捐躯,享年58岁。
六
杨业的七个儿子,个个都是当时天下难得的、英勇善战的虎将,其中杨延昭在抗辽斗争中名气最大。杨延昭号令严明,身先士卒,守卫边关20余年。999年辽军南下,围攻遂城(今河北徐水西),他以少胜多,打败辽军。接着,辽国派来的复仇大军也被杨延昭用伏兵之计击败,辽军主帅被杀。从此,杨延昭威镇边关。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是第三代杨家将,北宋与西夏对峙时,他曾巧筑筚篥城,大败西夏兵。宋神宗时,杨文广任定州路副军事长官,多次打败西夏军队的进犯。杨文广继承祖父、父亲的遗志,舍死抗击西夏侵军,在病榻上仍然不忘收复北方边地,演绎出了“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望告乃翁”的感人一幕。
据传杨业和他的七个儿子,为了保全北宋江山,都战死在了抗辽御敌的战场上。在危及情况下,连年愈七旬的妻子佘赛花,后人尊称“佘太君”,也不得不披一头银发,率领杨家女儿、媳妇、孙媳妇,连烧火做饭的丫头也一并招入麾下,铁马辚辚、旌旗猎猎地踏上了抗辽救亡的烽火战场。
杨业之后,以杨延昭为代表的杨家子辈和以杨文广为代表的孙辈,完整地继承了杨业精忠报国、奋勇抗敌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在烽火百年里演绎出了一篇又一篇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铸就了一个家族彪炳史册、光耀千古的伟大荣誉,这在中国五千年浩瀚历史中是极其少有、极其珍贵、极其能够显示中华民族极品精神的家族传奇。正是这极具传奇性的满门忠烈,才成就了“杨家将”这个震撼中华民族历史的英雄群体,才被后人世代景仰,传唱不绝。
七
神木,这个古时地域偏僻、荒芜贫瘠的边塞小城,能够养育出屹立于中国五千年历史、铭记于后代人心的这伟大一族,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里的皇天是如何育教出他们的血性,这里的后土是如何启迪了他们的心智。我们观瞻古迹并不是要去划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是要带上这样一个大大的问号,深入到这苍茫群山、斑驳废墟中来凝视、来探询。
是的,这里的一山一水需要我们不断地追问下去,这里的一砖一瓦需要我们不断地追问下去;在这片厚重的高山大川上,在尘封的古迹旧典中,在浓郁的民风民俗里,在当今神木人那优异超拔、昂扬进取的时代风流中……去扣问!
今天,神木作为全国第一产煤大县,西部新型煤都,已从历史苍凉和贫穷的传统农业中奋力挣脱。一个以煤电为龙头产业、多业并举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正在这里迅速崛起。大开发的神木,犹如奔流在她襟怀间波澜壮阔的黄河一样,迎来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大发展和大繁荣。神木正站在伟大的黄河与长城的坐标点上,接过了历史赋予的重任,创造着现代文明。进入新世纪后,神木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壮丽的“十一五”蓝图又在这亿代高原、万世煤海的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到目前,神木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59位。经济发展的神木,更加注重文化建设。在神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8月27日,神木县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成立,市县领导、有关专家及社会各界200多人参加了大会。2007年初,神木政府组织召开了《神木县麟州故城遗址保护规划》汇报会,正式拉开了杨家城保护与开发的序幕。
2007年8月20日,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神木县委、县政府等6家单位主办,杨家将历史文化研究会承办的“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在神木隆重举行,50位来自全国史学界的一流专家、学者和教授,以及杨氏宗亲代表参加了大会。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台、光明日报、香港大公报、中国网等10余家媒体都派出记者,对这次活动进行了深层次的采访报道,使神木是杨家将的故乡这个历史事实进一步得到了广泛宣传。
2008年1月4日,神木杨家城旅游总体规划由上海奇创旅游规划有限公司编制完成,并通过评审。这标志着杨家城的保护与开发已进入了实施阶段。
鼙鼓阵阵,胡笳悠悠;烈马啸啸,烽烟滚滚。历史曾在这里演绎出了一部又一部壮丽的诗篇,它清晰地记录在龙眼山之巅、窟野河之畔,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一朵永远翻卷着的壮丽浪花。今天,当我们伸出现代文明之手,小心翼翼地去触摸她的时候,愿杨家将各位先祖先烈的在天英灵,能够庇佑神木人民给未来创造出比侏罗纪煤海更富有、更具有高贵精神品质的财富!
站在杨家城废墟的高处,向西眺望,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历史的辉煌与经典在这块厚重的土地上将永不湮灭、永不停步、永远前进!
作者:单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