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6年第一期 >> 文化纵横 >> 清白传家 忠勇报国 >> 阅读

清白传家 忠勇报国

2016-09-28 09:34:00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282
内容提要:——杨家将家风的形成、传承与影响
焦拓义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时期,提倡弘扬优秀传统,积极宣传优良家训、家规、家风是非常必要的。无疑能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添正能量。

——杨家将家风的形成、传承与影响

焦拓义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时期,提倡弘扬优秀传统,积极宣传优良家训、家规、家风是非常必要的。无疑能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添正能量。

以杨业为首的麟州杨家将一族出自弘农杨氏,从东汉杨震“四知却金”、做“清白吏”到北宋杨家将忠勇报国、舍生取义一脉相承,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道德中“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的理念,值得大力提倡和发扬光大。本文对杨氏家族家风形成、传承及其影响做一些阐释。

杨氏家风的形成

家风是指一个家族的传统作风、风尚,是在相当长的时期一代代传承,逐渐形成的。家风不仅决定家庭成员的伦理道德、事业成败,优良家风还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成为社会总则,大家效仿对象。

北宋麟州杨宏信一支来自弘农杨氏,是东汉杨震的直系后裔。

杨震字伯起,约生于汉明帝初,卒于安帝延光四年(124),弘农郡人,精通经史,博览群书;中年从教二十余年,有弟子三千,多栋梁之才,人称“关西夫子”、“关西孔子”。年五十受大将军邓骘举荐入仕途,官至太尉。一生刚正不阿,清正廉明。调任东莱太守(山东掖县)路经昌邑时(山东金乡县),昌邑令王密为答谢杨震知遇之恩,深夜以10斤黄金相送,杨震不受,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这就是“四知却金”的故事,后人称震为“四知太守”,杨氏后人多将堂号名为“四知堂”、“清白堂”。

杨震不仅为官清廉自守,且严格要求子孙做“清白吏”,他所开创的“清白传家”家风世代传承,《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传,代代能守家风,为世所贵”。杨震家族“四代三公”,恪守“清白”家风,其三子杨秉以“三不惑”(不饮酒、不贪财、不近色)闻名,人称“淳白”。

麟州杨弘信一族是杨震子杨奉后裔,来自越公房分支新昌房,新昌房一系在唐时几代为官,杨弘信的先祖杨嗣复曾官至宰相,名望很高,其祖先曾客居河朔(黄河以北之地),杨弘信一支在唐后期迁居麟州,到杨弘信时已为“麟州土豪”。正是唐五代乱世,其先已不入仕途,“耕读传家”。麟州地处边塞,为战乱中心,杨弘信拥众自保,自为刺史,地方志记他“保障边城,屡著功绩”。

杨家的“清白传家”“耕读传家”从祖先杨震一路传承下来,到杨弘信处五代乱世,中原板荡,频繁易主。杨弘信难以保持中立,但他坚持正义,保境安民,绝不向邪恶势力屈服。开创“忠勇尚武”之风。我们不可以狭隘地理解“忠”的含义,认为“忠”就是死心塌地的为某个皇帝效劳。在乱世为王的时代,“忠”就是坚持正义,一心求得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一方平安。杨弘信在乱世中求得一方安定,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可称得上是忠于国家、忠于百姓。

杨弘信有两个儿子,杨业为长,“弱冠事刘崇”,到太原,因英勇善战,被重用,先为保卫指挥使,赐姓刘名继业。刘崇卒后,辽人图掠边,命业屯代州以备,天会二年(958)为建雄军(治所在代州)节度使,居边守御,以骁勇闻,屡立战功,所向克捷,时人号为“无敌”。开宝二年,宋太祖攻打北汉都城太原,北汉向辽求救,契丹遣南大王来援,屯兵于太原城下,杨业对刘继元说:“契丹贪利弃信,他日必破吾国,今救兵骄而无备,愿袭取之,获马数万,因籍河东之地以归中国,使晋人免于涂炭,陛下长享贵宠,不亦可乎?”(《长编》卷10),可见杨业早有“归中国”之心。到太平兴国四年(979),赵光义亲征太原,五月北汉主刘继元降,杨业仍然据城苦战。太宗素闻杨业名,让刘继元招业,业“北面再拜大恸,释甲来归”,太宗甚喜,抚慰甚厚,复姓杨氏,止名业,授右领军卫大将军。对此后人多有诟病,认为杨业归降北宋为不忠,这是完全以“忠臣不事二主”的尺度来衡量杨业。旧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训。杨业从北汉转向北宋,是顺应历史潮流,投入正义一方,是弃旧图新。在刘继元已经归降北宋的情况下,难到杨业还应抱残守缺,一棵树上吊死吗?按照过去的尺子,杨业只有以死殉国才为忠臣,但那是“愚忠”。杨业事北汉时,赵家还未建宋,他不可能预知赵宋王朝代表正统,至于杨业归宋时,“北面再拜大恸”的举动,是他还背负着旧观念中“忠”的包袱,他已为北汉“尽忠”,北汉已亡,再无忠可尽,这从另一方面说明杨业不是朝三暮四、相机而动的人。

杨业归宋后一直战斗在抗辽前线,在雁门关一带构筑寨堡,多次击败入侵辽军,后在雍熙北伐时,壮烈殉国,赢得千古英名。宋太祖追悼敕文,赞其“诚坚金石,气激风云”。

杨业是杨家将的领军人物,雍熙一役,长子延玉随父殉国,成就了杨氏一门“忠勇报国”家风。

《宋史·杨业传》记,杨业不仅忠勇有谋略,而且为政简易,御下有恩,士卒乐为所用。他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代北苦寒,人多服毡罽,业但夹纩,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几至僵仆,而业依然无寒色。雍熙之败,麾下犹有百余人,业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逃生,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皆力战而殁,无一生还者。杨业不仅继承了先祖“清白为官”的家风,而且铸就了“忠勇爱国”的壮举,成为后代文臣武将的典范。

业子延昭,幼沉默寡言,儿时多戏为军阵,杨业常说:“此儿类我”,延昭继承父风,雍熙北伐时,随父攻应朔二州,为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勇,以骁勇称。父死边事后,多年守边,咸平二年(999)冬,在遂城(今河北徐水县西)破契丹十万来犯之敌,三年又败契丹军于内黄(故城在今河南内黄县西北)。真宗“屡得对访以边要”深嘉其“治兵护塞,有乃父风”,多次下诏褒奖。延昭不仅“忠勇自效”,而且为政清简,所得奉赐,悉犒赏军士,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大中祥符七年卒,年五十七,真宗嗟悼良久,遣中使护柩南归,河朔之人多望柩泣,可见其上慰君心,下得民心。

延昭子文广也是名将,曾以班行从陕西宣抚使韩琦征讨张海有功,授殿直,后为范仲淹麾下佐军事,皇祐时曾南征侬智高,因功升左藏库副使。英宗治平时,擢为成州团练使,授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神宗朝为秦风路都总管,熙宁元年(1068)率兵出击夺西夏筚篥地七百里,作筚篥城(在甘肃武山县),多次破西夏军,受朝廷褒奖,赐袭衣袋马。

杨业祖孙三代忠勇报国,被后人呼为杨家将。元时民间又塑造了佘太君、穆桂英等杨门女将英雄群像,使杨门成为“满门忠烈、忠勇报国”的典范,受到历代推崇景仰。

杨弘信的另一个儿子杨重勋,继父任为麟州刺史,曾受后周册封,宋代周后,仍领麟州防御使,与府州折氏联兵助宋抗北汉。开皇五年(972)卒于任所。子光扆继任,太平兴国时,曾破契丹军数千于丰州,与府州折御卿联兵逐北,至河套而还。雍熙二年,卒于任所。杨弘信家族三代守麟州,后人称麟州州城为“杨家城”。

光扆子杨琪,父卒时,只有七岁,不足任事,后从叔父延昭为江淮南都巡使,补三班奉职,咸平四年(1001),出知大通监,景德二年(1005)出为河东提点刑狱。景祐元年(1034),转京西路(治所在河南洛阳)提点刑狱,遂家洛阳。卒葬洛阳杜泽原。欧阳修在其“墓志铭”中,称其“所历官,无不称职”,善荐士,在任推举二百余人,只有一人失察。赞其“温温供备乐有益,好贤举善利岂私,恺恺君子神所宜。”

琪子畋,有文武才,景祐元年(1034),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并州(治所太原)录事参军。庆历元年(1041)迁大理事丞,出知岳州。曾奉命征讨湖南瑶人,平息招安乱众。皇祐时又参加平叛广源州(今凉山)侬智高,后为龙图阁直学士,知谏院。敢于直言,屡上书,切谏朝事,年五十二卒(1062)。平生为官清廉,自奉简约,为郡待客,虽监司至,唯苹果数器而已,及卒家无余财,朝廷特赐黄金二百两得以安葬。仁宗尝师事之,为之辍朝致哀,御飞白书扇,遣使特赐置其柩。杨畋出于将家,折节喜学问,为文武干才,与当时的名士王安石、欧阳修、苏辙等友善,诗歌唱和,有诗集《新秦集》,王安石为其作序。卒后,苏辙作《养乐道龙图哀辞》。其善行为士大夫称道,在湖南征讨叛蛮,家书至,即焚之,与士卒同甘苦,性清介谨畏,每奏事,必发封数四而后上之。杨畋将麟州杨氏家风发扬到极致,既有文官“清白自守”的品格,又有武将“忠勇报国”的壮举,为杨氏家族中的佼佼者,也为世人树立了楷模。

杨氏家风的传承

杨家将后裔遍及华夏,代有忠臣良将,杰出才俊。他们不忘祖训,舍身报国。金元时,杨业后裔十三世孙杨友、杨山曾驻守坚代(今繁峙、代县)一带,杨友曾为行营元帅,坚代永定军节度使,同知平山(今河北平山)因军功,元至元十六年(1279)加授龙虎卫上将军,右柱国,镇河东北路,诏赠三代。弟山随兄征战,屡立战功,授武节将军,总领军民都提控。兄弟二人驻守代县时,狩猎射鹿,箭中鹿蹄,带箭而逃,二人策马紧追至廉庄,鹿以头触地而没,令军士挖地三尺,得一怪石,上有梅花鹿形象,以为祥瑞,遂迁居廉庄,改名鹿蹄涧。山孙贵在元天历二年(1329)奉旨修建祖祠,因杨业曾被宋王谥号“忠武”,故名“忠武祠”,后人慎终追远,修《杨氏族谱》,从杨业父弘信记起。

明代前期有杨洪一族,几代为将抵抗入侵蒙古族,屡立战功,被封侯伯。杨洪之父杨璟曾为朱元璋部将,战死沙场。洪袭父职,从朱元璋北征元蒙残余,获胜而归,晋封千户官。宣德时,带二百精骑在红山打败入侵的蒙古人。英宗时,升为游击将军,守赤城时大败蒙古兀良哈兵,俘虏其首领朵栾帖木儿。后多次立功受赏,升为都指挥使,左都督。大同、黑山一役,部下受赏者九千九百多人,代宗封他为昌平候,明英宗复位后,授杨洪为奉天翊卫玄力武臣,并发免死世券,其子俊亦有战功,侄能、信随洪征战破敌,分别被封为武强伯、彰武伯。信曾镇延绥,为都督同知,佩副将军印,从总兵官,在高家堡、榆林等地大破入侵之敌。

明代前期,杨洪父子兄弟皆佩将军印,一门三侯伯,其时称名将首推杨氏。

杨氏家风的影响

从东汉杨震到北宋杨家将代代相承,铸就了“清白传家,忠勇报国”的家风,不仅影响了杨氏家族,前面所述的元代杨友、杨山兄弟和明代的杨洪、杨信父子兄弟都是杨业的直系后裔,他们秉承家风,为国效力,青史留名。据陈景山考证,杨洪的后裔至今在河北廊坊杨各庄繁衍生息。杨洪的先祖杨政在元末曾跟随朱元璋举义师,为大明开基立下赫赫战功。杨洪的祖父亲率三子二侄作战时,称“一杰五虎”。一杰指杨政,五虎指杨璟、杨换、杨柱、杨鹤、杨芳。杨洪之父杨璟尤著,为大明开国功臣,被封营阳侯,卒后追封为璟国公。杨洪兄弟八人,洪文韬武略,战守兼得,成祖称“此乃将才也”,人号“正统间第一智将”,一生征战戍边48年,其同族后代纷纷投其麾下,个个能征善战,以杨洪为核心,以杨清、杨冲、杨文、杨武、杨双、杨全等兄弟为辅佐,以长子杨俊及侄杨经、杨仁、杨能、杨信、杨智、杨伦、杨伟、杨博、杨俨、杨僖为中坚主力,构成将帅群体。在京北塞外筑起坚不可摧的军事长城。父子并肩,兄弟联手,儿孙相续,是明代名副其实的“杨家将”英雄群体。

杨氏后裔在清至近代英杰辈出。共和国的将军杨成武、杨勇、杨得志等英勇善战,功勋卓著。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军名录中,有一百二十余位杨氏将领。

杨家将的家风不仅影响了一代代族人,而且影响了中国社会,为民族文化增添光彩。中国人民前仆后继抵抗外辱,舍生忘死,忠勇报国成为民族优良传统。

杨家将的家风,宋代以来深深地影响了神木当地的民风。北宋以后出现了姚兕、张坚、赵麟等众多的武将世家,世代相续,忠勇报国。直到清代,嘉庆时连续出了秦钟英、武凤来两名武状元,赢得了“神木弓马甲天下”的美誉。在近代革命斗争中,又走出了英勇善战的红三团,为民族解放事业和人民革命立下了赫赫战功,至今仍为人民解放军中保留红军番号的铁甲劲旅。

“清白传家”、“忠勇爱国”不仅是杨氏族人的家风信念,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坚持的行为准则、家规家训,包含在今天提倡的公民道德守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中。

                                                                                                                                                                                                                                                                                                                                                                                                                                                                                                                                                                                                                                            

相关文章
2016-09-28 09:38:15
2017-05-27 08:57:18
2016-09-28 09:34:00
2017-05-27 09:01:56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