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6年第二期 >> 文化纵横 >> 弘扬杨家将精神 打造杨家将故里文化品牌 >> 阅读

弘扬杨家将精神 打造杨家将故里文化品牌

2016-09-29 10:11:31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218
内容提要:焦拓义
杨家将是一面爱国主义的旗帜。
杨家将文化是大众创造的民族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文化。
杨家将文化蕴含着中国人炽热的爱国情怀和英雄崇拜情结。
一、千古传颂杨家将
以北宋爱国将领杨业为首的杨家将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忠勇报国”英雄团体。

焦拓义

杨家将是一面爱国主义的旗帜。

杨家将文化是大众创造的民族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文化。

杨家将文化蕴含着中国人炽热的爱国情怀和英雄崇拜情结。

一、千古传颂杨家将

以北宋爱国将领杨业为首的杨家将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忠勇报国”英雄团体。千余年来,根据杨家将的历史事实,通过民间演义、传说、戏剧、小说、影视作品等的传播,使杨家将成为人们心目中最崇敬的爱国英雄群体,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演变成独特壮美的杨家将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大亮点。杨家将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杨家将的练成与其家风传承,和居住环境及所处时代有密切关系。

杨家将的祖籍在北宋麟州新秦,即今陕北神木。麟州杨氏一族来自弘农杨氏,是东汉“关西夫子”杨震子杨奉后裔,为杨奉后代中越公房分支新昌房。新昌房一系在唐时几代为官,杨业先祖杨於陵、杨嗣复官至极品,声望极高。其祖先杨太清曾游居河朔(黄河以北地区)唐后期杨业先辈迁居麟州,到杨业之父杨弘信时,已为“麟州土豪”。正值五代乱世,“麟州土豪杨信,自为刺史,受命于周” (司马光《资治通鉴》(291))。地方志记他“保障边城,屡著功绩”。

麟州地处边塞,为古形胜地,“控关中,扼河套,咽喉秦晋,襟带九边”。从唐历五代到宋时一直处于战乱中心,是西北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争夺的焦点,唐与吐蕃、宋与辽、西夏在这里反复争夺。境内汉羌混居,以战射为俗,民风骠悍,尚武任侠。而杨氏世以武力雄其一方。杨业正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少倜傥任侠”,以射猎为事,所获比同辈尝倍,对同伴说:“我他日为将用兵,亦如用鹰犬逐稚兔耳”。杨业少年英雄,武艺高强,被时任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看重,将他带到太原,此时杨业刚满二十岁。刘崇建北汉后,将他收为义孙,赐名刘继业,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辽人图掠边,命业屯代州以备,后升建雄军(治所在代州)节度使。开宝二年(969),宋攻北汉,契丹来援,杨业曾劝刘继元:“契丹贪利弃信,他日必破吾国,今救兵骄而无备,愿袭取之,获马数万,因籍河东之地以归中国,使晋人免于涂炭”。到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发兵亲征太原,北汉主刘继元降,杨业仍据城苦战,直至刘继元招业,才“北面再拜大恸,释甲来归”。宋太宗很喜欢,抚慰甚厚,复姓杨,只名业,授右领军卫大将军。杨业归宋后一直战斗在抗辽前线,在雁门关一带构筑寨堡,多次击败辽军,后在雍熙北伐时,因受主将监军陷害,孤军奋战,壮烈殉国,赢得千古英名。宋太宗追悼敕文赞其“诚坚金石,气激风云”。

杨业是杨家将的领军人物,雍熙一役,长子延玉随父作战殉难,子延昭为先锋,随父攻应朔二州,流矢贯臂,斗愈勇,伤重退出战场,幸免于难。杨业父子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成就了“满门忠烈”之名。

延昭幼沉默寡言,多戏为军阵,杨业常说:“此儿类我”,延昭继承父风,少年时即多次随父出征,以骁勇称。杨业殉国后,延昭多年守边,战斗在抗辽前线,咸平二年(999)冬,在遂城用奇计破契丹十万来犯之敌,三年又败辽军于内黄(故城在今河南内黄县西北)。在边二十余年,契丹惮之,呼为“杨六郎”。真宗“屡得对访以边要”,深嘉其“治兵护塞,有乃父风”,多次下诏褒奖。延昭子文广也是名将,曾以班行从陕西宣抚使韩琦征付张海有功,授殿直,后在范仲淹麾下佐军事。皇祐时曾南征侬智高,因功升左藏库副使。英宗治平时,为成州团练使,授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神宗朝为秦凤路都总管。熙宁元年(1068)率兵出击夺西夏筚篥地七百里,作筚篥城(在甘肃武山县),多次破西夏军,受朝廷褒奖,赐袭衣袋马。

麟州杨氏从杨业父弘信“以武力雄其一方”,到杨业祖孙三代忠勇报国,被后人呼为杨家将。金元时民间又塑造了佘太君、穆桂英等杨门女将英雄群像,使杨家将成为“满门忠烈、忠勇爱国”的典范,受后代推崇景仰。

还要强调的是杨家将不仅有“前仆后继,忠勇报国”的一面,而且还有“清廉为官、御下有恩”的一面。杨业不仅忠勇有谋略,而且为政简易,御下有恩,士卒乐为所用。能与士卒同甘苦。代北苦寒,人多服毡罽,业但夹纩,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几至僵仆,而业依然无寒色。雍熙之战困陈家谷口,麾下犹有百余人,业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逃生,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皆力战而殁,无一生还者。同样,延昭不仅“忠勇自效”,而且为政清简,所得奉赐,悉犒赏军事,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卒后真宗嗟悼良久,遣中使护柩南归,河朔之人多望柩泣。可见其上慰君心,下得民望。杨家将的“清白为官,清白传家”与先祖杨震提倡的做“清白吏”是一脉相承的。

二、千年不倒杨家城

杨氏家族是在杨弘信一代在麟州崛起的。麟州最先置于唐开元年间,是张说领军(时任兵部尚书)击败兰池州突厥人康待宾率领的羌胡乱军后,为安置党项羌人而置,领新秦(州治所在)、连谷、银城三县,属关内道,唐僖宗时,割麟州隶河东。唐末掌控麟州的是云中大户折氏(后迁居府州)。据杨维森《弘农杨氏族史》记,杨弘信高祖杨损为唐朝宰相嗣复之子,曾祖溥,祖安贞,父爚,世居麟州,为地方土豪大姓,皆不仕。值五季之乱,契丹南侵,杨弘信联合宗族,拥部属,筑城堡以御,尝转战河曲。后晋时,石敬瑭以幽云十六州地贿契丹,弘信率部曲与契丹战晋西北,扩地至石州(今离石)。天福二年(937)杨弘信与府州折从阮结盟,共御拓跋彦超,自为州主。后晋开运元年(944),弘信与从阮北攻契丹,晋授信麟州刺史。后汉代晋后,弘信仍为麟州刺史。广顺元年(951)郭威建周代汉,弘信受命于周,仍为麟州刺史。刘崇在太原建北汉,弘信长子重贵(即杨业)为保卫指挥使,弘信并附北汉,后为群羌所围,复归周,求救于夏、府二州。广顺二年十二月弘信卒,次子重训继任为麟州刺史,周太祖郭威曾有《宣慰麟州刺史杨仲(重)训敕》,诏“其官员将校职掌,一切依旧,份分析名衔申奏,当议等第加恩,兼之酬赏”。显德四年(957),周世宗柴荣继任后,招抚重训,升任麟州防御使,加检校太保,许其世袭麟州军政,为避柴荣子宗训讳,更名为重勋。960年宋太祖赵匡胤代周,重勋仍为麟州防御使。建隆五年(963)北汉军来攻麟州,被重勋击退。又屡与府州折德扆及其子御卿联手,败北汉军,攻河东取石州,擒北汉将杨璘。乾德五年(967)十二月,宋置建宁军于麟州,以重勋为节度留后(北宋设节度观察留后,掌当地军政事)。开宝二年(969)宋太宗统军亲征北汉,围太原,重勋与折御卿率部渡河,略取河曲、岢岚、岚州,抵太原城,宋太祖嘉其忠勇,授重勋建宁军节度使,御卿为永安军(治所在府谷县)节度留后。开宝五年,太祖召重勋入朝,任宿州保静军(今安徽宿县)节度使,开宝八年卒于任,子光扆继领麟州刺史。

光扆生于北汉乾祐八年(955),主麟州军政时年18岁。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师攻北汉,光扆因伯父杨业在汉,未得随军出征,北汉降,杨业归宋,光扆曾在太平兴国七年与府州折御卿破契丹军于丰州,直追赶到河套而回。雍熙二年(985),光扆卒于麟州任所,年三十一岁,长子琪年幼,不足任事,杨氏遂不专麟州之地。从弘信到光扆,杨家三世主政麟州(弘信937——95215年;重勋983——972,20年;光扆972——985,13年)前后近50年,故时人将麟州城称为“杨家城”。

光扆后的两代人琪与畋亦值得称道。光扆子琪,父卒时,只有七岁,不足任事,后从叔父延昭为江淮南都巡使,补三班奉职。后出知大通监、河东提点刑狱、京西路(治所在今河南洛阳)提点刑狱,欧阳修在其“墓志铭”中,称其“所历官,无不称职”,善荐士,在任推举二百余人,只有一人失察。铭其“温温供备乐有益,好贤举善利岂私,恺恺君子神所宜。”

琪子畋,有文武才,景祐元年(1034),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并州(治所太原)录事参军。后迁大理事丞,出知岳州。曾奉命征讨湖南瑶人,平息招安乱众。皇祐时又参加平叛广源州(今凉山)侬智高。擢为龙图阁学士,知谏院。敢于直言,屡上书,切谏朝事,年五十二卒(1062)。平生为官清廉,自奉简约,为郡待客,虽监司至唯苹果数器而已,及卒家无余财,朝廷特赐黄金二百两得以安葬。仁宗尝师事之,为之辍朝致哀,御飞白书扇,遣使特赐置其灵柩。杨畋出于将家,折节喜学问,为文武干才,与当时的名士王安石、欧阳修、苏辙等友善,诗歌唱和,有诗集《新秦集》,王安石为其作序。卒后,苏辙作《杨乐道龙图哀辞》悼念。其善行为士大夫称道,在湖南征讨叛蛮,家书至,即焚之,与士卒同甘苦,性清介谨畏,每奏事,必发封数四而后上之。杨畋将麟州杨氏家风发扬到极致,既有文官“清白自守”的品格,又有武将“忠勇报国”的壮举,为杨氏家族中的佼佼者,也为世人为官者树立了楷模。

麟州古城,即杨家城,位于神木县城北15公里的杨城山上,西濒窟野河,南北两面临沟,依山形而建,城周约五公里,是易守难攻的军事城堡,古称新秦,唐开元间建州,逐渐扩建一直延续到明代正统八年(1443)废弃,前后存在800多年。2006年麟州故城被定为国家文保单位。

当地政府在20024月至6月,20097月至10月曾组织考古队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勘探。探明麟州古城整体保存完好。整个城址由三部分组成,即东城、西城和紫锦城,墙址大部分为土筑,暴露于地表,残留高约2——15米。第一次探明殿基、廊房、长廊、墙基、城门洞10余处,重要的有将军庙、刺史府殿基遗址,第二次探明各类遗址现象95处,包括城门址、墩台、马面、角楼、砖砌基址、墓葬等。城内有大量砖、瓦、石、陶、瓷堆积物。两次又发现大量石、陶、瓷、铜、铁等器和兵器、钱币等遗物。

第二次的勘探首用高空无人驾驶机进行拍摄,形成了准确完整的麟州古城遗址与外围环境关系图、麟州古城正射影像图、高精度高程模型图,并在正射影像图的基础上形成了等高线画图,从而为麟州古城的整体与各个构成部分关系的研究及其以后的考古发掘、旅游开发、遗址保护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此制定出文保规划,并已通过主管部门验收。神木县已将开发杨家城列入“十三五”规划,计划投巨资建设杨家将文化旅游园区。

麟州古城原有标志性建筑红楼,建筑在城墙制高点上,史书有明确记载。《宋史·夏国志》记:“初,麟州西城枕睥睨,曰红楼,下看屈野河”。《宋史·郭恩传》记“从衙城红楼之上俯瞰其地(指窟野河对面的白草平),犹指掌也”。《长编》也多次提到红楼。宋代许多朝廷官员视察麟州时登临红楼,并留有诗词作品。三次任相的文彦博在康定元年(1040)任河东转运使时在麟州红楼题诗,麟州知郡作坊王庆民将诗刻碑置红楼,文彦博又作诗相赠:

昔年持斧按边州,闲上高城久驻留。

曾见兵锋逾白草,偶题诗句在红楼。

控弦挽粟成陈事,缓带投壶忆旧游。

狂斐更烦金石刻,腼颜多谢镇西侯。

范仲淹在庆历四年十月视察麟州时,站在红楼上,吟下了千古名篇《漁家傲·麟州秋词》: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同时有《题留麟州》诗:

宣恩来到极西州,城下羌山隔一流。

不见耕桑见烽火,愿封丞相富人侯。

司马光、欧阳修也曾登临麟州红楼。红楼是杨家城保护开发重点恢复和打造的项目。

三、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麟州,即今神木,是杨家将的故乡,是杨家将文化的源头。这块神秘土地孕育、炼就了满门忠烈、忠勇报国的杨家将。经民间传说、戏曲小说、影视作品的渲染、演绎形成了极具魅力的杨家将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笔宝贵精神文化财富。为了弘扬杨家将文化,充分利用挖掘杨家将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杨家城,促进杨家将文化旅游园区建设,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于20068月应运而生。杨家将文化研究会的宗旨是组织联络县内外杨家将文化研究学者和爱好者深入广泛地开展杨家将文化研究;围绕杨家城遗址开发与保护进行调研论证,为神木杨家将文化园区建设提供决策服务;加强与县内外机关组织合作与交流,提高杨家将故里神木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广泛收集资料,建立杨家将文化研究中心、杨家将历史文化博物馆。围绕以上目标,近年来在研究、宣传、交流、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出版《杨家将文化》季刊,办了杨家将文化网站。为杨家将文化研究学者、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研究平台和阵地,推动海内外杨家将文化研究深入开展。刊物设置了专家论坛、文化纵横、寻根探源、杨家城开发大家谈、遗址遗迹、百家之言、艺苑广角、文化长廊、评论园地、消息动态等17个栏目,已出版33期,2期专刊,共印发35000余本,发表各类文章400余篇,约400余万字,培养了一批杨家将研究爱好者。刊物向国内外发行,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网站于2013年建成,设置15个模块,上传文字5000多万,相关图片1000余张,影视戏剧数十部,点击率年达10万余次。

二、举办了两次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一是在20078月份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参会人员有来自全国24所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30余人,收到论文30余篇,这在国内外是首次。专家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来自麟州的杨家将不仅是历史名将,更是以观众喜爱的艺术形象著名于世,专家们的探讨,有利于探索历史人物如何演变为艺术形象等学科内容。这次会议,对杨家将历史的研究与文化艺术的研究结合起来、与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结合起来,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提交的30多篇论文有深度、有高度,创见新见迭出,是杨家将研究史上的第一次盛会,会后由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次会议的主要策划者李裕民教授,主编出版《论文集》。二是在20118月与延安大学陕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陕北历史文化暨杨家将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68篇,有关杨家将的有33篇,这些文章无论是选题角度、学术视野还是研究方法、资料整理都有新突破。专家学者们在杨家将史事、文艺作品中的杨家将、杨家将文化及精神、文化产业等多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并且在如何把专业院校研究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会后论文结集成册。国家级媒体中央电视台、人民网、《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凤凰卫视及地方报刊电视台对两次会议进行报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编纂出版《杨家将研究丛书》,已出版《杨家将研究》、两本《论文集》、《杨家将历史与传说》、《古麟州与杨家将》、《杨家将民歌戏剧辑选》、《杨家将咏赞》、《杨家将研究》、《杨家将故里资料辑》、《麟州杨氏通谱》、《杨家城故事与传说》等13本书,编写剧本《杨家城传奇》、20集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杨家城》。计500万字,15000册。

四、广泛交流,加强横向合作。杨家将研究会积极开展对外学习、交流、协作活动。20074月受邀参加了在福建武夷山、开封、郑州召开的世界杨氏联谊会,200911月参加了世界杨氏联谊会在海南博鳌举行的杨氏文化论坛暨第二届年会,参与了《中华杨氏通谱》的编纂工作。先后参加杨氏宗族会和全国性杨家将文化学术会等活动十余次。接待参观考察杨家城、拜谒杨家将军祠的领导、学者、各界人士数十次。20129月参加河南开封天波杨府举办的首届全国杨家将文化论坛、杨家将文化周活动,并与山西代县杨忠武祠、河南开封天波杨府管理处,签订了三地杨家将文化旅游合作协议。2015年与廊坊市杨家将文化研究会建立了联谊关系。

五、加强杨家将遗址遗迹调查、保护工作。近年来重点考察了杨家将遗址遗迹多处,主要有代县杨忠武祠、北京古北口杨无敌庙、河南郑州杨业祠、内蒙古准旗十二连城胜州遗址、丰州遗址、巴彦淖尔杨家将遗迹、西夏王陵等。派专人集中考察杨家将遗址遗迹200多处,收集了大量资料、图片。修复杨家城将军祠。动员神木杨氏宗亲为重建潼关“杨震陵园”“中华杨氏宗祠”捐款125万元。

此外还多次举办杨家将文化专题报告会、杨家将文化进校园、杨业诞辰纪念等活动,参与了杨家将文化旅游园区规划制定和杨家城保护开发等工作。

下一步研究会要进一步为杨家城的保护开发作好参谋助手,加强杨家将文化研究,继续办好专刊、网站,加紧杨家将文化数据库建设,加紧杨家将文化研究中心和杨家将历史文化博物馆的资料收集和筹备工作。

                 (本文系作者2016415在“四知文化论坛”上的发言)

相关文章
2017-07-19 08:40:26
2017-07-19 08:37:06
2016-09-29 10:11:31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