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6年第二期 >> 文化纵横 >> 关于“杨家将”领军人物杨业的再思考 >> 阅读

关于“杨家将”领军人物杨业的再思考

2017-07-19 08:40:26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51
内容提要:旅美学者  杨 立
杨业是五代及宋初的一个颇为知名的历史人物,他的大半生生活在纷扰离乱的五代时期,在入宋之前为据有今山西晋中地区、以太原为都城的刘崇及其北汉政权服务长达30余年,以勇武善战著称,被国人誉为“杨无敌”。然而北汉立国28年(951-979),从未设置史官,所以有关杨业在这一时期活动的第

旅美学者  

杨业是五代及宋初的一个颇为知名的历史人物,他的大半生生活在纷扰离乱的五代时期,在入宋之前为据有今山西晋中地区、以太原为都城的刘崇及其北汉政权服务长达30余年,以勇武善战著称,被国人誉为“杨无敌”。然而北汉立国28年(951-979),从未设置史官,所以有关杨业在这一时期活动的第一手资料未能保存下来;现有史料基本上都见于《宋史》。鉴于宋朝曾是杨业所效忠的北汉政权的敌国,这些史料对杨业的记载不仅显得过分简略,而且是相当具有选择性的,从这些记述中很难看到杨业作为“无敌将军”的影子。

杨业入宋不到8年(979-986),就在宋太宗发动的“雍熙北伐”战役中战死。他的死不是寻常的阵亡,而是在打了一系列胜仗之后,被妒忌他战功的其他宋将逼着去打一场他明知必败的仗,同时又在其他宋将故意不以援手的情况下,孤军奋战而死。这场令杨业丧师殒命的战役史称“陈家谷战役”。宋廷事后对此事的处理明显地显示出朝廷对前朝降将和本朝勋旧所采取的不同政策。杨业在这一时期的战功多被压制他的顶头上司潘美冒领或掩盖,因而未能被史官如实记录下来,仅凭现存宋人史料,我们看不到这位生前威震契丹、使契丹兵望见他的锦旗就引退的“无敌将军”曾立下何等赫赫战功。倒是宋朝的敌国契丹的国史《辽史》对杨业的死大肆渲染,为我们保留了一些有关杨业的重要史料。不过《宋史》和《辽史》都是在元人脱脱的主持下仓促修成,讹误甚多,向来为史家所诟病,研究者在运用其中和杨业有关的史料时都须格外小心。

一、现有研究成果

传统学者自宋元迄明清以来对历史人物杨业多不乏零星散论,但多是针对戏曲小说中的“杨家将”故事而发的,即从史学的角度对戏曲小说中杨继业和潘仁美(原型即杨业和潘美)这两个人物的历史真实性发出质疑。传统戏曲小说把杨继业和潘仁美置于忠奸对立,把前者塑造成大忠大勇、大仁大义的理想人物,并进而推出“杨家将”满门忠烈的传奇故事。与此截然相反,作为宋朝勋将潘美化身的后者却成了大奸大恶、令万世切齿的反面人物。传统学者对戏曲小说斥潘美为奸贼的观点多疑而不信,甚至为之抱屈,对杨业的看法也有所保留。明人柯维琪在其《宋史新编·杨业传论》中就为潘美辩护,把陈家谷一役杨业丧师殒命的责任都推到杨业身上。南宋朱熹和潘美的后人一起批评杨业,说他"忠而不忠",原因是杨业在北汉亡国后归降了宋朝,犯了理学家的教条之一——忠臣不事二主

中国学者对于历史物杨业的学术关注始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中国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现代学者对杨业这一历史人物的诠释可归结为民族主义和马列主义两种基本的史观。余嘉锡的研究可视为民族主义观点的代表,他的《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一文是一篇颇见功力的扛鼎之作,写于抗战时期,故在文中流露出浓厚的民族主义情绪,对杨业这个历史人物和杨家将故事从“春秋大一统尊中国而攘夷狄”的角度诠释,把杨业看作“攘夷狄”的华夏英雄,把元曲中的杨家将故事看成是宋亡国之后,遗民不堪亡国之痛而寄寓民族志节和立国精神的艺术表现。

八十年代初大陆出版的常征《杨家将史事考》则可视为马列史观的代表,该书套用了当时流行的阶级观点,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加以色彩强烈的政治褒贬:杨业被定性为地主阶级中的“烈士仁人”而受到表彰,与杨业对立的潘美、王侁被视为“奸佞歹徒”而受到鞭挞。常征的观点从根本上来说是传统小说、戏曲把潘杨矛盾处理为忠奸之争的翻版,除了引用一些时髦的词汇和政治术语之外,对杨业这一历史人物的理解并无新意。常征的研究较之余嘉锡虽然征引丰富,但方法失之严谨,多处把传说当史实,用王曾瑜的说法,即是,他“对杨业及其后裔做了不少并不科学的拼凑工作”。常征的《杨家将史事考》一书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正值中国大陆刚刚经历了“粉碎四人帮”这一重大历史事变之后。这场中共党内的权力之争以“极左派”的惨败告终,由官方操纵的宣传机器对这一政治事件的宣传报道便是因循传统思维,突出忠奸矛盾,对失势者力加丑诋,对得势者歌功颂德。常征的“两分法”历史观无疑折射了他所处时代的现实政治。

二、历史人物传奇化:杨家将故事的产生

杨业的历史功业虽然由于政治原因在正史中被埋没了,然而他却以一个传奇英雄的形象复活于大众文化传统中,自宋人话本、金院本肇端,经元明清戏曲小说的推波助澜,在大众文化中逐步形成了著名的杨家将故事体系。

在杨业何以大众化、传奇化这个问题上,余嘉锡认为杨家将故事的产生是南宋已降民族危机和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用他的话说便是“杨家将事虽杂剧小说,先民之志节,立国之精神存焉。”在本人看来,杨家将故事的产生,最初并非是受了中外民族矛盾的刺激,反而是在北宋治下的中国内部地域主义情绪高涨的产物。

杨业故事在北宋中期即已流传,这一点可证于欧阳修的《供备库副使杨琪墓志》一文,内中写到:“(继业)太宗时为云州观察使,与契丹战殁,赠太师中书令。继业有子延昭,真宗时为莫州防御。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最早讲述杨业事迹的人无疑是对杨业既熟悉又爱戴的河东之民。

河东地区自唐末以来长期处于政治上的独立状态,境内华夷杂处,鲜卑系的吐谷浑部落、突厥系的沙陀部落和党项部落在这里各有其势力范围,最后因沙陀部落的崛起而使河东完全沦入沙陀人之手,其他部落或者俯首臣服,或者叛逃入契丹。沙陀人自李克用父子起即以河东太原为基地,建立政权,并同周边的其它割据势力展开问鼎中原的角逐。沙陀人先后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和北汉等几个王朝或政权。唐中期河北“胡化”的现象已经史学大师陈寅恪讨论证实,唐末、五代河东胡化现象较诸河北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河东地区胡化既深且久,河东人的地域意识特别强烈,因而对宋的武力征服抵抗激烈。北宋在铲平境内的其它割据政权之后,居然用了20多年的时间才最后收复河东。北宋在收复河东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措施试图摧毁河东的帝业根基,改造河东人的文化意识,如太宗毁掉太原古城,在新筑的太原城里全部建“丁字街”以破河东“龙脉”;仁宗则在晋祠内建圣母殿以提倡孝道等等。然而这些措施似乎收效甚微。元好问《过晋阳故城书事》一诗写道:“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宋史-礼志)神御殿条云:“自并州平77年故城父老不入新城。宜宽其赋输,除其徭役,以除后患,使河东之民,不忘太宗之德。”可见在宋平北汉70余年之后,河东人仍余痛未消,拒绝迁入宋人为他们新建的太原城。杨业是北汉人引以为骄傲的“无敌将军”,死在入宋不到8年之后,而且死于非命。杨业之死必定对原本就怀着亡国破家伤痛的河东人刺激很深。在他死后的半个世纪内讲述、传颂着杨业的故事,把置杨业于死地的宋朝勋臣潘美斥为奸贼,借以发泄对宋廷的不满。

三、杨业研究的意义

对杨业这个历史人物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五代到宋初中国社会的走向和转型。杨业是五代那个特殊的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职业军人,他的性格、思想及人生道路的选择无不打上那个时代的特殊烙印,如果生逢其时,以他的武勇和韬略,杨业或许也会像那个时代的其他杰出武人如李克用、李存勖和刘知远等那样成就个人的功业。然而他偏生于五代的末季,又把自己的大半生和一个没有前途和出路的北汉小王朝联系在一起。北汉灭亡后被宋廷招降,不得不在临近暮年的时候适应重大的社会变故,在一个对他所代表的文化传统充满敌意的新环境中从头起步,他的悲剧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杨业的悲剧是末世英雄的悲剧,杨业的不幸是历史转型期挣扎在新旧两个时代夹缝中的过渡人物的不幸。杨业之死标志着五代武人传统的终结,继之而起的是宋朝的文治时代,中国历史自此完成了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

相关文章
2017-07-19 08:40:26
2017-07-19 08:37:06
2016-09-29 10:11:31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