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7年第一期 >> 专家论坛 >> 杨家将故事考史证俗(续) >> 阅读

杨家将故事考史证俗(续)

2017-07-19 08:35:59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249
内容提要:  台湾  郑骞
六  三关六使之解释及杨延昭汝州发配传说之由来
(一)、三关六使之解释
三关、六使,此两名词常见于敷演杨延昭故事之戏剧小说,其例甚多,不胜枚举。民国鼓词俗唱,亦有“杨六郎把守三关口”之语。三关者,延昭镇守之地,六使则为延昭之官衔。

  台湾  郑骞

 三关六使之解释及杨延昭汝州发配传说之由来

()、三关六使之解释

三关、六使,此两名词常见于敷演杨延昭故事之戏剧小说,其例甚多,不胜枚举。民国鼓词俗唱,亦有“杨六郎把守三关口”之语。三关者,延昭镇守之地,六使则为延昭之官衔。最详细之解释见于元无名氏撰谢金吾杂剧,谢剧第二折杨六郎白云:“某姓杨名延景,字彦明。……俺弟兄七个,乃是平、定、光、昭、朗、景、嗣,某居第六,镇守着三关。是那三关。是梁州遂城关、霸州益津关、雄州瓦桥关,此乃三关。某受六使之职。是那六使?边关里外点检使、界河两岸巡绰使、关西五路廉访使、淮浙两场催运使、幽汾二州防御使、河北三十六处救应使,此乃六使之职。”此外诸戏剧小说皆只云三关六使而并无解释。考之史乘地志,所谓梁州遂城关,无此地名;六使之说,尤为荒唐,宋代官制根本无此六使,更不必问延昭曾否任其职矣。然,五代北宋之时,确有所谓三关;六使,虽属讹传,亦是“其来有自”。今就诸书记载,分别考证于后。

注:戏剧小说中六郎之名甚不一致,有与史传相同者,有相异者,详见本篇第三章第三节杨业诸子考证。

三关之解释,可分三项。一曰正说,史书地志所载也;二曰俗说,即上文所引谢金吾剧;三曰误说,近人之讹传,既不合于史书地志,亦不合于戏剧小说者也。正说之三关在后周及宋初为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宋太宗以后为益津关、瓦桥关、高阳关。盖周世宗攻辽,取得三关,益津、瓦桥皆以置州,淤口则仅置寨(通砦);宋太宗时又置高阳关,淤口之名渐废,高阳遂代淤口而列于三关。益津在宋之霸州,今河北霸县与文安县之间;瓦桥在宋之雄州,今河北雄县;淤口在宋之信安军,今河北永清县与霸县间之信安镇;高阳在宋之瀛洲,今河北河间县与高阳县之间。三关之北为辽,其南为宋,真宗景德元二年间澶渊之盟以前,宋辽争战,多在此一区域。换言之,三关为宋与辽对峙之国防第一线,进战退守俱以此为根据地也。延昭一生事业,皆在防辽,前后二十余年,其驻防区域始终不出此三关之范围,而其最后官职为高阳关副都部署,在屯所九年,见宋史二七二本传。故戏剧小说中叙延昭事迹遂以三关为言,如镇守三关、私下三关、明下三关皆是。当时宋辽间之另一防线则为今之山西省北部,以代州雁门一带为中心,杨业之官职即为代州刺史兼三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之北。)驻泊兵马都部署。故曰:杨氏父子之事迹,杨业在山西北部偏东,延昭在河北中部而偏西偏北。俗说之益津、瓦桥与正说合,所谓梁州遂城关则为讹传。梁州与杨延昭无关,与遂城亦无关,“梁州遂城”根本无此地名。但遂城(今河北徐水县)则为延昭所曾防守之地,宋史延昭传叙其事甚详,俗说盖即由此传讹。误说见于民国五十七年八月三十一日《国语日报》,题为《五台山与历史上之杨家将》,未署作者姓名。其中有一段云:“从河北省西北角的居庸关起,沿着长城,一路往南,顺次列着四道关口,那就是: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和龙泉关。其中除去居庸关不谈,其他三关就是有名的三关口,也就是旧演义小说和平剧里常提到的‘杨六郎把守三关口’的那个地方。”其说合于地理而不合于历史。所列三关,皆确有其地,次序方位亦合。但非宋时惯称之三关耳。此说未见于他处,又不似该文作者“创获”,应是华北民间旧传如此。按:宋史本传云,延昭于真宗景德元年曾“率兵抵辽境,破古城,俘馘甚众。”据考信录考定,古城在今山西广灵县西南,灵丘县迤西,正当紫荆关倒马两关之间,延昭率兵马出塞,则系经过倒马关,见第七章倒马关条按语,误说云云,似即由此而来。且延昭当时为保州(今河北清苑县)缘边都巡检使,其巡防区域,亦可达此三关;然则误说虽不合宋时惯称。亦尚不甚支离。今汇录本节有关资料于后。

辽史卷六穆宗纪:“应历九年夏四月,是月,周拔益津、瓦桥、淤口三关。”同书七十八萧思温传:“周主复北侵略,与其将傅元卿李崇进等分道并进。围瀛洲(今河北河间县)陷益津、瓦桥、淤口三关。新五代史卷十二周世宗本纪:“显德六年(即辽应历九年)三月甲戌北征。夏四月壬辰取乾宁军(今河北青县);辛丑取益津关,以为霸州;癸卯取瓦桥关,以为雄州。”原注云:“世宗下三关,瓦桥、益津以建州;及见淤口关,止置寨,故旧史实录皆闕不书,遂不见其取得时日,今信安军是也。”玉海卷二十四周世宗复三关条,全用其说。旧五代史只有益津、瓦桥,无淤口,即新五代史所谓旧史不书。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亦只有瓦桥、益津,无淤口。宋史八十六地理志:“信安军、同下州,太平兴国六年,以霸州淤口砦建破虏军,景德二年改为信安。”同书同卷:“至道三年,以高阳隶属顺安军,旧名关南,太平兴国元年改名高阳关。”按:顺安军(即今河北高阳县)。读史方舆纪要卷六:“显德六年,复亲征契丹,取瀛、莫二州(莫州,今河北任丘县),于是关南始为周境内。”原注云:“关南、瓦桥关南也。时以瓦桥、益津、高阳为三关。……高阳关亦曰草桥关,在今保定府安州高阳县东。”嘉庆一统志卷十四,保定府关隘:“高阳关在高阳县东旧县治,宋初曰关南,以其地在三关之南也。太平兴国七年,改置高阳关。”又云:“草桥关在高阳县西二十里。周显德六年,复三关以控燕蓟,雄曰瓦桥,霸曰益津,高阳曰草桥,俱置重兵。……草桥关在高阳县西,高阳关则在县东,不得混为一。”按方舆纪要即混高阳、草桥为一,一统志乃实地勘查之纪录,应从。但一统志云周时之三关为瓦桥、益津、草桥,则非是;应从辽史及五代史作瓦桥、益津、淤口。高阳、草桥两关虽位置不同,一东一西,而同在高阳县境内,其地在宋初仍名“关南”,自不得为彼时所谓三关之一。太平兴国七年置高阳关,亦应从上文所引宋史地里志作太平兴国元年。盖淤口已废,高阳新置,自此以后,三关之名遂如方舆纪要之说,属于瓦桥、益津、高阳关矣。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国家(按谓明朝)以雁门、宁武、偏头为外三关,而居庸、紫荆、倒马为内三关。”上文所谓误说之三关,即明时之内三关,去居庸而益以龙泉也。

六使之称,荒谬无稽;然此类讹传,必有其所自来。予以为此说应在宋史延昭传中求其解释。延昭传云:“以崇仪副使出知景州(今河北景县)。时江淮凶歉,命为江淮南都巡检使。改崇仪使,知定远军(今河北东光县)。徙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就加如京使。……以功拜莫州刺史。……进本州团练使。……咸平六年夏,复用延昭为都巡检使。……命延昭知保州,兼缘边都巡检使。……进本州防御使。”延昭一生官职之有“使”字者,备见于此,共为九个。其中崇仪副使与崇仪使仅系正副之别,缘边都巡检使前后三任,如俱以一个计算,则是:崇仪、江淮南都巡检、缘边都巡检、如京、团练、防御,恰为六个。盖延昭身后,综合论其生平者,见其曾任此六使,乃以杨六使称之;辗转传讹,遂如谢金吾剧所云,延昭曾同时兼任六种使职,又复别立名目,益觉荒谬无稽矣。予所推测,虽近于附会,实亦不无可能。若就谢金吾剧所举之六使分析:边关裹外检点、界河两岸巡绰、河北三十六处救应,此三者为缘边都巡检之歧说,淮浙两场催运为江淮南都巡检之讹传,关西五路廉访为元杂剧中惯称之官职,防御为延昭曾任者,仅幽、汾二州不知从何而来耳。今录与本节解释有关之资料于后。

文献通考卷五十九:“宋朝有沿边、溪洞都巡检,或蕃汉都巡检,或数州数县管界,或一州一县巡检,掌训练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宋史卷一六七与此略同。通考同上卷:“宋朝沿唐制,置诸州防御使。唐防御使在团练使之下,宋朝陞之于上。”又云:“节度使在唐为阃帅,观察团练使在唐为监司,防御使在唐为边将,刺史在唐为郡守。至宋则阃帅、监司、边将、郡守,各别有以名其官;而节度、承宣、观察、团练、防御、刺史。则俱无职任,特以为武臣迁转之次序。”以现代用语解释之,凡此种种,皆为用以表示其阶级之名称,而非实际职务。崇仪、如京,见通考卷六十四及宋史卷一六九,通考属于武散官,宋史属于武臣三班借职至节度使叙迁之制,此两卷所列,皆是阶级而非职务,然则延昭所任六使,仅江淮南都巡检及缘边都巡检为实职,余者皆虚衔也。

杨家府演义无六使之称。但卷一第七则云,延昭以幽州救驾之功授仓典使、迎州防御使、三千里界河南北招讨使;卷二第十四则云,加杨景为镇抚三关都指挥使;卷四第二十三则云,杨景以魏府救驾功授三关总管节度使;卷六第三十九则云,真宗封征辽功臣,杨景为代州节度使兼南北都招讨。以上前后合计,恰好亦是六个使名,不知与称延昭为六使有关系否,录之以备一说。至于此六个使名之无稽,自不必论矣。卷二第十二则云,杨景击退辽兵,授高州节度使,景固辞未受,此一使当然不算。

()、汝州发配传说之由来

杨延昭汝州(今河南临汝县)发配故事,首见于明教坊所编杨六郎调兵破天阵杂剧楔子及第一折,次见于杨家府演义卷三第十九则,三见于北宋志传第二十七及二十八回,四见于施凤来撰三关记传奇,其书虽不存,但于黄文晹曲海总目提要卷十一中可知其梗概,五见于昭代箫韶第五本第五、第八、第十、第十二等出;梆子戏之托孤计则系由此事演变而来。此为杨延昭故事中之流传普遍而又甚为荒唐者,可能全出虚构。其内容及演变情形不属于本篇考证范围,不赘述。仅就宋史延昭传记事,推测此种传说是否亦有其根据。首先须知,所谓发配者,即贬谪之意也。破天阵剧延昭白云:“因为某私下三关,杀了谢金吾家一十七口,本该死罪。圣人怜某有功,以此敎我在汝州为酒醋都管。”杨家府演义云:“……遂将杨景发配汝州,造官酒,递年进献三百埕,三年完满,听调别用。”北宋志传云:“延昭因焦赞杀谢金吾,被发配汝州作工,递年进造官酒。”昭代箫韶云:“焦赞免死充军;杨景配往汝州,进造官酒,三年限满候旨。”按:宋人每有谪监某地酒税者,如晏几道谪监颍昌酒税、苏辙谪监筠州酒税、秦观谪监处州酒税、陈与义谪监陈留酒税皆是;延昭之事,无乃类此,但戏剧小说作者多为半通文人,乃混贬谪与发配为一谈耳。然遍读延昭传全文,并无贬谪之事,故曰此种传说可能全出虚构。若勉强求其根据,则宋史延昭传中下列记事或即为此传说之所自来。其文曰:“咸平五年,契丹侵保州,延昭与杨嗣提兵援之。未成列,为契丹所袭,军士多丧失。命李继宣、王汀代还,将治其罪。帝曰:‘嗣辈素以勇闻,将收其后效。即宥之。六年夏,契丹复侵望都,继宣逗留不进,坐削秩;复用延昭为都巡检使,时讲防秋之策,诏嗣及延昭条上利害。又徙宁边军(今河北蠡县)部署。”传文云:“代还,将治其罪。”又云:“即宥之。”其事辗转传讹,愈传去事实愈远,遂成真治其罪而发配汝州。然戏剧小说所载延昭得罪之由为焦赞杀谢金吾全家,与“为契丹所袭,军士多丧失。”毫无关联;故予所云云只是推测之词,聊备一说而已。抑有进者,戏剧小说敷演古人事迹,往往与作者当时事迹有关,其无意者为混淆,其有意者为影射。明代边患,始终不绝,边将升沉成败,事迹甚多,所谓杨家将故事,实难免有若干明代事迹混淆其中,或借题影射,错综变化,遂难澈底究诘。读明代诸历史演义者所不可不知。

相关文章
2017-05-27 08:55:16
2017-07-19 08:35:59
2017-05-27 08:53:32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