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杨家将文化》主编 马安亮
秋去冬来,逝者如斯。“杨家将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杨家将文化》期刊,编辑发行40期,已届满10年。今天,我们召开《杨家将文化》创刊10周年座谈会,特别邀请曾一贯关心支持杨家将文化研究会和《杨家将文化》编辑工作的我市有关领导、文化界同仁出席座谈会。
《杨家将文化》主编 马安亮
秋去冬来,逝者如斯。“杨家将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杨家将文化》期刊,编辑发行40期,已届满10年。今天,我们召开《杨家将文化》创刊10周年座谈会,特别邀请曾一贯关心支持杨家将文化研究会和《杨家将文化》编辑工作的我市有关领导、文化界同仁出席座谈会。大家欢聚一堂感怀使命,共同回望总结10年来的办刊工作,共商《杨家将文化》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编辑事宜。在此我代表《杨家将文化》编辑部全体人员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对各位领导、各位同仁过去10年与我们携手合作、共同装点打造《杨家将文化》表示衷心感谢。今天还有许多关心支持《杨家将文化》的外地作者、读者朋友,特别是那些经常为《杨家将文化》惠赐佳作的专家、教授、学者,虽未出席会议,但他们不忘初心,纷纷发来短信,写纪念文章,赋诗作词表示庆贺,我这里一并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杨家将是中华民族著名的民族英雄群体和爱国将领集团,千百年来其英雄事迹,悲壮的人生结局,感人的家国情怀,被传颂不息,闻名国内,声播海外,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永存的丰碑。杨家将文化穿越时空、跨越信仰和国度,经久而不衰,历久而弥新,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绚丽瑰宝;杨家将用自己的壮行和几代人的血肉之驱铸就的忠勇保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中国的精气神、民族魂。神木做为杨家将故里、杨家将文化发源地,神木人民备感骄傲和自豪。域内有识之士,把研究杨家将文化,弘扬杨家将精神,打造杨家将文化品牌和故里名片,推助神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做为神木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2006年发起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杨家将文化研究会”,2008年创办全国首个《杨家将文化》研究专刊。初始两年由温亚洲先生担纲主编,开启了《杨家将文化》研究新征程。
《杨家将文化》创刊以来,我们根据研究会“研究、宣传、交流、服务”的工作重点,秉承“以研究传承杨家将文化为主题,以宣传弘扬杨家将精神为使命,以广泛交流、服务开发为宗旨,以打造杨家将文化品牌和故里名片为理念”的指导思想,坚持历史与现实交融、研究与开发并重、继承与创新结合,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办刊思路,针对杨家将文化研究专业性强、理论水平高的特点,聘请国内知名的宋史专家李裕民、杨光亮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专家庞士让为《杨家将文化》学术指导,由他们领衔,亲自动手或介绍动员其他专家,就杨家将文化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撰写文章,并对如何办好《杨家将文化》指导把关、建言献策。为提高刊物品位,扩大影响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我们在研究内容、栏目设置、编排形制、办刊风格、文字校对、材料的发掘与辨析、内涵的归纳与总结,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方面,努力提高编辑人员文化素质和编辑业务水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专程拜访、个别约请等各种形式扩大作者队伍,开发稿源,为办好《杨家将文化》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取得了一定成果。10年来,我们与20多所大专院校和历史文化研究单位建立了交流协作关系,40多位全国有影响的教授专家和更多的地方学者为本刊惠赐佳作。《杨家将文化》已编辑出版40期,300多万字,发表不同类型的论文252篇150多万字。适时宣传报导了“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陕北历史文化与杨家将文化学术研讨会”盛况及研究会的各种文化交流、考察调研活动和工作动态,对促进杨家将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提高神木知名度做出了贡献。
驻足思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正本清源,为杨家将故里正名。
杨业出生在麟州(今神木市),《资治通鉴》、《词海》和北宋杨亿《杨文公谈苑》、曾巩《隆平集》、欧阳修《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苏辙《杨乐道龙图哀词》、司马光《涑水记闻》、王安石《新秦集》序等文史著作中都有明确记载。2009年,香港理工大学教授何冠环发现杨家将第五代传人杨畋为其妻写的墓志铭和翰林学士王陶为杨畋写的《墓志铭》拓片,为杨家将故里是麟州又增添了新证据。杨家将的英雄业绩在民间主要靠戏剧、小说、评书等文艺作品广泛传播,妇孺皆知。但杨家将故里在哪里?祖上是谁,从哪里来?在所有文学作品中鲜有人提及。很多人认为杨业祖孙几代人奋战的疆场在山西、河北一带,加之有些人不加分析地摘引南宋以后的一些资料记载,误以为杨业故里在山西。所以后人在修谱续志中互相转抄,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在民间流传甚广,甚至神木也有很多人对此说不清楚。杨家将文化研究会刚成立,就着手筹备召开了“首届全国杨家将文化研讨会”这次大会由李裕民策划,邀请全国著名的宋史专家、教授、研究员以及研究杨家将文化的地方学者,杨氏宗亲代表40多人出席,收到论文32篇。会议规模之大,层次之高,成果之丰厚,影响之深远,在杨家将文化研究史上尚属首次。经过专家研究考证形成共识,确认杨业出生于麟州(今神木),这一成果备受史学界关注。《杨家将文化》创刊后,在“专家论坛”连续发表了余嘉锡,李裕民,太原社科院院长杨光亮、研究员顾全芳,香港理工大学教授何冠环,中山大学教授康宝成等众多专家文章,在杨家将文化研究界、旅游界、杨氏宗亲组织内,起到了正本清源,拔乱反正的作用,形成了杨业故里是神木的主流认识。2012年9月,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河南天波杨府、山西代县杨宗武祠三方在开封开会,共同确认神木是杨家将诞生地,代县是征战地,开封是落脚地,签订了建立三地杨家将文化旅游合作协议。
二、拓宽思路,扩展文化研究空间,把杨家将文化引向深入。
《杨家将文化》创刊后,我们陆续刊载了过去关于杨家将历史研究方面的论文,同时对李裕民、何冠环、杨光亮等专家钩海探沉,深入细致挖掘的研究新成果予以及时登载,使人们更清晰地了解杨家将的真实历史。
研究历史必须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有据可证。而杨家将史实记载的内容很少。要在历史研究方面发现新内容,挖掘新东西困难很大。面对杨家将文化研究内容单一,研究范围不宽泛,稿源困难的实际情况,要办好《杨家将文化》确实艰难,坚持十年更不易。编辑部拓宽思路,在扩展研究空间方面作文章。
一是把刊物研究重点由杨家将历史研究向文化研究延伸。千百年来杨家将之所以在民间广泛传播“天下之士、至于野儿里竖皆能道之”。除了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外,主要还在于历代文人学士,民间艺术家争相以杨家将的故事传说为题材,通过传说演绎,艺术加工,把杨家将史实予以文化上的艺术再现,创编了大量喜闻乐见的戏剧、小说、话本、评书、鼓词、连环画等艺术作品。据不完全统计,仅演杨家将的不同剧种、不同剧目就有400多种,小说评书等文学作品百万言以上,故事传说更是多的不胜枚举,成功塑造了超越历史、更具有历史文化魅力的文化上的杨家将。与历史真实的杨家将相比,文化上的杨家将有着更加丰富多彩的内涵,更生动的文化形象,更壮烈的杨家将精神,当然也就更为社会大众所接受、认可。与之相关的佘太君、穆桂英、杨宗保、杨门女将等,也成为人们推崇、歌颂、公认的“杨家将”主体,这也就为杨家将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增加了新内涵,拓展了新空间,注入新活力。编辑部及时调整思路,增设了“文化纵横”、“艺苑广角”、“评论园地”、“麟州春秋”、“文化窗口”、“族源探析”、“故事传说”等栏目,为《杨家将文化》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平台。令人欣慰的是海内外业内同仁,特别是我们地方上的文化精英成了登陆这些平台的常客。为讲好杨家将故事发声,为办好《杨家将文化》助力。比如毋保荣同志,他是山西平遥人,在神木职教中心任教,差不多每期“评论园地”都有他关于杨家将影视评论的文章,现正在整理出版专集,做为《杨家将文化系列丛书》发行。杨文岩老先生,是神木最早开始研究杨家将的地方学者之一,他已年逾八旬,仍然笔耕不掇,先后编著出版《古麟州与杨家城》《古麟州与杨家将》《杨家城故事与传说》专辑,是《杨家将文化》“故事与传说”栏目主要撰写人。
二是另辟蹊径、扩大文化研究范围。过去杨家将主要是指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及其部曲组成的家族英雄群体。杨业父亲杨弘信,儿子杨重勋,孙杨光扆先后为麟州刺史,曾孙杨琪、玄孙杨畋在外为官,都不在杨家将之列。随着杨家将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李裕民等史家考证认为,从群体血缘关系,社会贡献和文化精神方面来看,麟州杨弘信、杨重勋及其子孙也应属于杨家将范畴。这样就把两个将领集团合二为一,杨家将世家由三代变成五代。做为杨家将第五代传人杨畋,他的史料较之杨家将其他成员更为丰富,他是杨家将中唯一一位文武兼备的全才,先后几次率兵在湖南、广西等边境地区平乱,在平定猺乱中立有大功。后在朝中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吏部员外郎兼侍读,知谏院,与范仲淹、宋祁、欧阳修、韩琦、蔡襄、司马光、王安石、苏辙等众多名臣,文人学士同朝为官,诗歌唱和,过从甚密。著有《新秦集》20卷,王安石作序,可惜失传。56岁早逝,苏辙作《杨乐道哀词》哀悼。他一生继承杨家将忠勇保国,清白传家的家风,去世时无钱办理丧事,朝廷赠黄金200两,得以安葬。李裕民、何冠环、旅美学者杨立等纷纷撰文介绍其生平业绩和为官清正,刚直不阿,忠勇爱国的精神。另一方面,我们从杨家将武术文化着手扩大研究范围。杨家将世代从武,武艺高强,号称无敌。崇德尚武精神,成为神木人民的血脉传承和文化遗传基因,在民间世代相传,影响深远。继杨家将后,神木曾涌现出了宋代姚家将,明代张家将,清代赵家将等多家武将世家,清嘉庆年连续出了武凤来、秦钟英两名武状元,赢得“神木弓马甲天下”的美誉,神木人向以弘扬祖风,崇尚武术,兴武练功而自傲。杨家将武术文化也是杨家将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在“武”字上也有文章可作。2015年,成立了以许永昌为队长的杨家将武术队,2016年又以杨家将武术队为基础,成立了神木杨家将武术协会,积极开展杨家将武术训练、培训、交流、比赛和武术进社区、进校园活动,为《杨家将文化》研究在“武”的方面填补了空白。杨家将概念的新提法和杨家将武术文化的弘扬发展,这是杨家将文化研究的新成果,这样就把留守神木杨家将和宋辽、宋夏征战,以及与之相关的人文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变革、文化传承等都纳入了杨家将文化视野。相应为《杨家将文化》扩大了研究范围,丰富了文化研究内容。
三、考察调研,把杨家将文化研究和促进旅游开发结合起来。
《杨家将文化》创编以来,我们对全国300多处杨家将遗存进行了考查调研、造册登记,收集了相关的影像图照和当地传说故事史料记载等文字资料。这些遗存有的是真实可靠的,大部分是属于传说附会,如金沙滩、杨业墓、六郎庙、李陵碑、文广城等,但整体上都反映了对杨家将英雄业绩的怀念敬仰之情,是一种崇拜英雄的文化现象。为杨家将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线索和资料。我们还对杨家将活动过的地区和宋夏、宋辽边境地区做了考察,都写了专题报导和遗址遗迹介绍,在《杨家将文化》刊出。考究中我们看到山西代县、怀仁县,河北廊坊,河南开封,云南蒙自,浙江宋城等地,以杨家将遗址遗迹作为旅游开发资源,以杨家将文化作为旅游开发的载体,建设杨家将文化旅游景区,收到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也为我们开发杨家城,加快发展神木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可见鉴的宝贵经验。神木有杨家将故里名片,杨家将文化之厚重,内涵之丰富,在旅游开发上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早日开发杨家城旅游文化景区,是一件继承传统,造福当代、恩泽后世的伟大工程,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正如杨文岩先生所说,相信杨家城一定会开发,只是迟早的事,在他有生之年如能修红楼,他一定聊表寸心,捐钱做贡献。如赶不上,将来红楼修好,你们“恭祭毋忘告乃翁”。老先生言之切切,感人至深,但愿先生一定能如愿!
以上我把《杨家将文化》十年来的编辑工作向各位做了简要汇报,我们在大家关心支持下,做了一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行百者半九十”,离我们“研究促开发,把杨家城建成5A级旅游景区”,逐步“打造全国杨家将文化研究中心的初始梦想和长远目标还差距很远。“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我们不能因为《杨家将文化》研究使命责任重、实现目标难度大而放弃初始梦想,更不能因梦想遥远而放弃追求。现在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了《杨家将文化》研究新征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我们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的动力源泉,也是引领我们坚守职责使命,最终实现初始梦想的唯一选择。我们要认真总结10年来的办刊经验,虚心听取座谈会的建议意见,进一步提高编辑业务水平,加强和改进编辑工作。在研究内容,栏目设置,办刊风格,编印形式方面,要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力求刊物质量有一个新的突破和提升;继续加强与海内外研究杨家将文化的专家、教授、学者的联系,巩固和发展作者队伍,共同凝聚力量,激扬文字,讲好杨家将故事,办好《杨家将文化》刊物,把杨家将文化研究坚持下去;坚定文化自信,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倚托杨家将文化和故里品牌的资源为载体,为开发杨家城,建设杨家将旅游景区,打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杨家将文化研究中心”贡献力量。我们也殷切希望大家在这次座谈会上能坦诚相见,为如何办好《杨家将文化》提出真知灼见,也希望大家继续一如继往地关注和支持《杨家将文化》,不吝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