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作品择目 >> 杨家将文化系列丛书 >> 《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 目录 >> 将门学士:杨家将第四代传人杨畋生平考述 >> 杨畋生平考述(四) >> 阅读

杨畋生平考述(四)

2019-04-18 09:22:04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351
内容提要:将门学士:杨家将第四代传人
杨畋生平考述

内容提要:北宋杨家将各代人物中,改从科举登仕成为文臣而最有代表的人物,首推第四代传人杨畋(1007-1062)。杨畋虽然以文臣身份人仕,但他的友朋同僚仍看重他出于显赫的杨氏将门,而许他为儒将。

将门学士:杨家将第四代传人

杨畋生平考述


内容提要:北宋杨家将各代人物中,改从科举登仕成为文臣而最有代表的人物,首推第四代传人杨畋(1007-1062)。杨畋虽然以文臣身份人仕,但他的友朋同僚仍看重他出于显赫的杨氏将门,而许他为儒将。

五、学士儒臣

杨畋在败军被贬后 , 倒有余暇替幼妹完婚。他大概在皇祐五年六月以后,当父丧满三年后 , 便将出于继母李氏、年方18的幼妹许配予河南望族、后来官至朝奉郎、太子中舍的张景儒,做他的继室。值得注意的是,杨畋虽将家出身,但为幼妹婚配,却选择了书香门第、儒门望族。82至和元年(1054)二月辛酉(二十七,因擒获侬智高母及亲属而自知桂州、工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的余靖,上奏宋廷,为杨畋和曹修请命,指出“臣前岁与起居舍人杨畋、  门副使曹修同时受命经制贼盗,畋等各怀忠荩,并练权谋,当单车制御之初,值剧贼猖狂之际,虽英韶处置偶失机事,而连贺保全,皆由指授。今畋等旧官未复,而臣屡承宠命”。他更愿意将所授给他的集贤院学士及儿孙恩泽回纳朝廷,以换取杨畋与曹修待牵复旧官。余靖的慷慨执言,大概产生了良好效果,杨畋在是年三月后,即自太常博士直史馆知光化军徙知邠州(今陕西彬县),官秩也回升至屯田员外郎仍直史馆。他的好友蔡襄为他撰写制文。制文既为他平侬智高无功之事开释,又表扬他平猺山之功。83他在至和元年复起为起居舍人,出任河东转运使。当时知并州的韩琦有诗相答,题为《次韵答运使杨畋舍人》,诗中颇称扬他在任上的劳绩 , 诗云:“轺车勤按问,并部此先行。籴重伤农业,年丰报力耕。几时苏俗困,异日复民兵。公策方经远,提封可坐清。”84到至和二年( 1055) ,他的好友、权知开封府的蔡襄又有诗答他,题为《因书答河东转运使杨乐道》,可见是年杨畋仍在河东转运使任上。85他另一位至友、从皇祐五年五月开始担任权御史中丞的赵抃,在他担任中丞的两年中,曾上奏举荐杨畋,认为宋廷应委杨畋以重任,不应将他放在地方,称许“杨畋有文武干,州郡不足见其材,宜擢近职,置之湖、岭嘉间,藉其威名以靖侥外”。当杨畋的文臣好友相继举荐他时,在嘉祐元年八月癸亥(十四,平定侬智高的英雄狄青,却因文臣之交相攻击,被罢枢使出判陈州(今河南周口地区淮阳县)。其中攻击狄青最烈的,正是杨畋的好友及支持者欧阳修和刘敞。狄青咽不下这口气,在嘉祐二年(1057)三月庚子(二十四)卒于陈州。86

杨畋大概在嘉祐三年(1058)中归朝任三司户部副使,官阶也升为吏部员外郎。是年续在京师担任国子监直讲的梅尧臣曾赠他诗一首,题为《杨乐道留饮席上客置黄红丝头芍药》,诗中云:“我亦爱明月 , 常满不愿落,上弦过杨侯,乃值寒雨作,共饮三四人,不觉传鸣柝。”是年八月辛亥,宋廷原本委任他以户部副使、吏部员外郎的身份为契丹国母生辰使。但杨畋以他的曾伯祖父杨业死于辽人之手而推辞不任。宋廷只好改命权盐铁副使、工部郎中王鼎(? -1058)前往。作为杨门子弟,杨畋不忘家仇,这和他的族叔杨文广在晚年时仍上阵图请收复幽燕,精神上是一致的。87杨畋在是年底,已获授为天章阁待制。88杨畋在三司户部副使任上,曾与他的上司、三司使张方平意见不合。是年十二月,张方平奏请宋廷,将发给河北戍兵之军装,从河北土绢易为杂州绢。杨畋却密奏不可。89张方平在嘉祐四年( 1059 )三月己亥(二十九)罢三司使任出知陈州。由包拯(999- 1062)以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继任。杨家将与包拯乃得结缘为上司下属。值得一提的是,与杨畋有交情的欧阳修,这时却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上奏,反对由弹劾过张方平及宋祁的包拯出任三司使,不过,最后包拯仍出任此职。杨畋在是年(1059)五月,又判吏部流内铨。他在担任繁剧的差使之余,又以待从的身份,先后上言国本之事,因仁宗年老多病,又无子嗣,故上言:“愿择宗室之贤者,使侍膳禁中,为宗庙计。”据《宋国史》所载,他早于是年正月上奏,请仁宗早立皇嗣,不过此事的有无,尚待考证。90

杨畋在嘉祐五年初,改任为知制诰兼侍读。据时任秘阁校理的文同代他撰的《代杨侍读谢官表》所云,杨畋自请罢已做了近两年繁剧的三司副使职位 , 表文说“向蒙抆试,使办要烦,召至外台,入陪会省,簿领倥偬、财赋浩穰,顾区拨以非能,虑谴斥而不暇。止幸满岁,将从外官,甘终散僚,分绝荣路”。当宋廷改任他为知制诰兼侍读时,他即上表辞谢侍读的加职。自贬“臣少虽从师,久已废业,性弗解而自蔽,心不磨而愈昏, 究极而未至,典籍之奥,讨论而莫精”。当然宋廷并没有批准其所请。91他的友人宋祁且恭贺他一番,称他“气涵先觉,道肖至和。薄三代以寨英,溯九流而质要。奏文阙下,尝被赏于同时,折论书林,弗取资于孟晋。参筹计幕之次 , 磨墨翠坳之余,帝透乃衷 , 公符斯议。试言丞相之府,初不淹时,一览尚方之帷,久之称善”。92

杨畋在嘉祐五年(1060)二月前,又曾担任三班院之差遣,挑选三班使臣。是年二月丙子(十七) , 他通过三班院长官上言 , 向宋廷奏请  以“诸路走马承受虽是使臣 , 缘预闻边要 , 主帅机宜公事 , 职任非轻 , 理合慎选 , 乞应中书制敕,院水公堂五院枢密院制职人  并依诸司人吏,更不预拣选走马承受差敕”。宋廷接纳了他的意见。93值得一提由是 , 杨畋在是年三月 , 因担任判吏部流内铨之故 ,而与当时身为选人的苏辙结下一段善缘。据苏辙撰于嘉祐七年五月的《杨乐道龙图哀辞并叙》忆述,当时任流内铨的杨畋见苏辙于众选人当中,即主动推荐苏辙,说“闻子求举直言,若必无人 ,畋愿得备数”。然后杨畋又邀苏辙至其家,与苏交谈之后颇有一见如故之感,并对苏辙大为赏识。94

是年十一月丁亥(初二)仁宗要擢升两名外戚李珣(1025 - 1098)及刘永年 (? ~ 1084)为观察使。当制的杨畋封还李珣及刘永年的词头,不肯草制词,并且上言仁宗,指太祖朝守边有功的名将如郭进等,均未尝有转官移镇之宠。他反对无汗马功劳,只是以外戚身份的李珣和刘永年而除观察使之高职。他认为这样做,恐怕天下人会说仁宗“忽祖宗谨重名器之训,开亲戚侥幸之门,曲缘私恩,轻用王爵”。仁宗起初执意不从,命其他知制诰草制,但范镇(1008 - 1088)上言支持杨畋,最后仁宗只好收回成命。95杨畋据理力争,自然得到宋廷士大夫的敬重,之后他的好友赵抃也援引他的做法,反对内臣、勾当御药院刘保信(? - 1060)等四人升任遥郡团练使及刺史之职。96

杨畋大概在嘉祐五年底不再担任知制诰 , 而在嘉祐六年初改任知谏院  并自天章阁,待制升任为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读 , 成为杨门独一无二的“杨学士”。他的好友沈遘为他所撰的制文称许杨畋为“直清之操,卓尔不群;闳达之材,绰然有裕。出入内外,简在朕心。传不云乎,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其以畋升于延阁,长于谏臣”。另外沈遘所撰的《七言次韵和乐道出省后见寄》,也提及杨畋升任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读,说“君从司会升延阁 , 更职华光奉讲论”。沈遘后来赠杨畋的《奉酬杨、祖二阁老中书省斋宿见寄》,也说“词省非吾据,维应赖两公”,认为杨畋和祖无择应该留任知制诰。97

杨畋不负仁宗之知,担任谏官后,便屡屡进言。嘉祐六年(1061)正月,值嘉祐五年夏秋之交,久雨伤稼,而澶州河决,东南数路,大水为沴。他认为当是宗庙之礼恐有未顺之处,上奏请罢仁宗心爱的温成皇后(1024 - 1054)庙,并罢三圣并侑。他且说:“城南立温成庙,四时诹日祭奠,以待制、舍人摄事,牲币、裸献、登歌、设乐并同太庙之礼。盖当时有司失于讲求,略无典据。昔商宗遭变,饬己思咎,祖己训以典祀无丰于昵。况以嬖宠列于秩祀,非所以享天心、奉祖宗之意也”。仁宗虽然宠爱温成皇后,但拗不过杨畋的正理,乃下其章给礼官并两制考议。众议南郊三圣并侑,温成皇后立庙,皆违经礼。仁宗于是改温成皇后庙为祠殿,仍在岁时遣宫臣行事,荐以常馔。98

是年二月,仁宗御试进士、明经诸科举人。杨畋获委为进士详定官。据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考订,当时一同担任进士详定官的王安石(1021 - 1086) ,以初考及复考所定的第一人,皆不允当 ,于是他想在行间另取一人为状元。但杨畋遵守旧法,认为这样更变状元的人选不妥当,不同意王安石的建议。王安石倒是很尊重杨畋这位名重士林的前辈,在他的诗集中,据考证,在嘉祐六年二月后不久,当他与杨畋共同担任进士详定官时,他撰写过多篇诗,送呈给杨畋,其中包括《和杨乐道韵六首》、《详定幕次呈圣从、乐道》、《书十日事呈乐道舍人、圣从待制》。试进士的工作完毕之后,王安石又撰诗《奉酬杨乐道》,描写他与杨畋共事的欢悦,“邂逅联裾殿阁春,却愁容易即离群。相知不必因相识,所得如今过所闻”然后又称扬扬畋“近代声名出卢骆,前朝笔墨数故区”。王安石在是年稍后又与杨畋诗赋往还,曾撰《次韵乐道送花》、《次韵杨乐道述怀之作》、《和杨乐道见寄》三首诗。杨畋比王安石长15岁,在一些事上二人意见未必一致,但二人交情显然颇厚,后来王安石为杨畋的遗集写序,也出于此。99

杨畋刚做完进士考试的详考官,不久又接受新的差遣。是年三月,宋廷因场务岁课多有亏损,虽然逐时科校,但三司始终没有减少旧额,于是任命曾任三司户部副使的杨畋于三司取天下课利场务五年并增亏者,限一个月别立新额。他的同僚王珪在送他的诗中即提到“乐道裁定诸路酤额,日赴省中”,赞扬他的恪尽阙职。100

是年七月,河北、京西、淮南、两浙东西都奏报大雨成灾。是年八月,杨畋与司马光联名上奏,请求仁宗减省在宫中近于豪奢之宴饮。同月乙卯(初五,宋廷即命杨畋以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读、知谏院的身份详定宽恤民事。同月丁卯(十七),杨畋出任制科的考官,与翰林学士吴奎( 1010 - 1067)、权御史中丞王畴(? - 1065)、知制诰王安石、沈遘、司马光、胡宿等就秘阁考试制科。杨畋等上王介(? - 1066)、苏轼 ( 1036 - 1101 )、苏辙论各六首。三人其后试策入第三及四等。苏辙本来因策文有批评仁宗的率直之语,而自问会遭到黜落。但司马光和杨畋均极力保荐,以他入第三等。范镇初时不同意,杨畋好友三司使蔡襄却支持二人的推荐。考官中唯有胡宿以苏辙出言不逊,主张黜出落他,仁宗最后裁决苏辙中选,并谕示众人“以直言召人,而以直弃之 , 天下谓我何?”时任宰相的韩琦认为苏辙文中暗讽宰相,但因仁宗之言,只好将他置之下第,列第四等,授商州(今陕西商洛地区商州市)军事推官。这时王安石当制,也不满苏辙所上之策文而不肯为他撰写授官之制文。同为知制诰兼考官的沈遘,认为苏辙没有讥刺宰相此意就愿为苏辙撰写制文,称他有爱君之言。杨畋怕苏辙再受到攻击,就对仁宗说:“苏辙,臣所荐也,陛下赦其狂直而收之,此盛德事,乞宣付史馆。”仁宗大悦,听从杨畋之建议,将苏辙的策文收入史馆。”于是平息了此事。嘉祐七年五月,苏辙撰《杨乐道龙图哀辞并叙》即提到“予登制科,公以谏官为考官秘阁”,不忘杨畋提拔之恩。而在崇宁五年(1106 )九月,即杨畋已卒46年后,当苏辙在晚年撰写其自传《颍滨遗老传》时,又详细记载当日应制举几乎落第,而杨畋一再提携的经过始末。苏辙对杨畋的知遇之恩,可说是终身不忘。101

杨畋在是年闰八月甲午(十四,又与翰林学士胡宿、御史中丞王畴(? -1061)、侍御史知杂事王绰(? - 1061)同考校诸路转运使副、提点刑狱的课绩。杨畋曾任监司多年,对此项工作自然驾轻就熟。102

杨畋于是年九月壬戌(十三,以知谏院的身份与司马光一同上言,请求在臣僚上殿奏事时,屏去左右内臣,免得泄漏机密。仁宗准奏,诏从今只教内臣的御药使臣及扶持四人在殿角备宣,其余的内臣都屏去。103对于内臣干政,杨畋是很有意见的,他以侍读担任经筵讲官有年,据宋人笔记所录,他便很不满前任的侍读将经筵讲论的《后汉书》中有关宦官乱政等部分削去,故特意将有关治道的部分采入,以备进读。104不过, 他也为内臣升迁太慢的制度讲过一些公道的话。是年十月壬午(初三,枢密院以旧制内侍十年一迁官过于侥幸,建议将磨勘的时间加倍。杨畋此时即上言,认为“文臣七迁而内臣始得一磨勘,其法不均。宜如文武官例,增其岁考”仁宗接受杨畋的意见,诏内臣在入内高班以上的,仍旧可在十年磨勘一次。没有劳绩而有赃或私罪的,或公罪在徒以上的,就二十年磨勘一次。不过,在此事上,杨畋却为他的同僚批评,认为他以文臣的升迁与内臣相比为失当。105

杨畋身为谏官,可说是恪尽阙职,也不畏权贵。在是年十二月九日,他与司马光一同上奏,严劾皇城司贪赃枉法、庇护杀人犯。仁宗接纳他们的意见,将涉案的皇城司亲事官决杖配下军。是月十四日,他又与司马光上书,建议宋廷如复置丰州(今陕西区府谷县西北,不如将原在腹内的永宁堡(今甘肃甘谷县西西十里铺附近)徙于丰州故城。106

嘉祐七年(1062)正月十二日,他再次和司马光上言,以去年水灾请仁宗罢上元观灯。后来仁宗御宣德门观灯,也要特别向近臣解释一番。107是年二月,仁宗女兖国公主 (1038 - 1070)与夫婿李玮(? - 1093)不合,仁宗将涉嫌挑拨公主与附马关系的内臣及公主乳母逐出宫外,公主以自杀要挟仁宗召还众人,仁宗爱女情深,打算依从。杨畋这时与另外两位谏官司马光和龚鼎臣( 1010 - 1086)力谏仁宗不要听从公主的话。起初仁宗执意不从,终因司马光的坚持,才收回成命。到三月,仁宗终于叫公主与驸马离婚,并责降公主。108对于宗庙礼仪、祭天地大典,杨畋也是一丝不苟,尽他谏官的责任。据宋人笔记所载,真宗时已经以太祖和太宗配天于南郊大典,到仁宗时,他又想将其父真宗与太祖和太宗一起配天。杨畋对此极力反对,仁宗只好收回成命,仍以太祖和太宗配天于南郊。109与杨畋同任谏官的司马光,在这期间曾作诗《又和并寄杨乐道》,表达他和杨畋同心合意谏诤仁宗的心情,他一方面称扬仁宗纳谏,说:“圣主乐忠谏,曲从如转圜。玉色粹阳春,至仁生自然。所惭群臣愚,元以称开延。”另一方面,他又称颂在杨畋,说自己“狂简昧大体 , 所依官长贤 , 有如骖之靷,左右随周旋。庶几助山甫,袬职无尤愆”。在另一首诗《秋夕不寐呈谏长乐道龙图》 , 他即以晚辈自居。110司马光虽然曾批评过杨畋的统军之才,但对于杨畋作为谏臣 , 是欣赏、敬佩的。

杨畋也不是天天埋首于奏章文稿中 , 有机会他也会和僚友及晚辈聚在一起谈诗论画赏书。据《蔡襄年谱》作者考订 , 在是年立春前后 , 他的好友、已于嘉祐六年四月回京担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的蔡襄 , 相约两三个僚友 , 曾造访杨畋的宅第,并与他论画谈诗。从蔡襄所撰的《和杨龙图芦雁屏》与《和杨龙图獐猿屏》来看 , 杨畋的画工书艺是入得大书画家要蔡襄的法眼的。至于杨畋的居所环境,据蔡襄《过杨乐道宅西桃花盛开》的描写,可谓“城隈遶舍似山家,舍下新桃已放花。无限幽香风正好,不胜狂艳日初斜”。111

可惜杨畋能悠然自得的光景不多,他于是年四月卒,年仅56岁。他卒时的最后官位是龙图阁直学士、吏部员外郎兼侍读知谏院。112杨畋为官清廉,自奉甚俭,担任郡守时即使监司到来,也只菜果数器而已。他的别字为“乐道”,而为人做官真有“安贫乐道”的风骨。他死时家无余财,身后萧条,只以故衣成敛。据苏辙所记,杨畋患病时,苏辙去他寝处探望,杨畋没说什么,只说:“死矣,将以寂灭为乐。”苏辙深情地回忆说,他认识杨畋于三年前,三年中相见了数十次。杨畋比他年长许多,地位也比他尊贵得多但杨不以为嫌,见了苏辙即欢言笑语,终日不厌,浑然忘了他比苏辙既长且贵。杨畋之死,士大夫相与痛惜他的不幸,而苏辙以知遇之恩 ,伤痛尤甚 , 特别在目睹杨畋遗下一个才两岁(:其实只有8个月)的儿子杨祖仁后,更是伤痛加倍。他的好友兼姻亲、开封府推官、度支员外郎李寿朋(? -1062)见此,即往见时为翰林侍读学士王素 ( 1 007 - 1073 ),称“杨公死无以敛,幸经筵诸公赙之”。王素除了立刻拿出膊金外,更对李寿朋表示他要将此事奏告仁宗。第二天经筵时,王素即向仁宗奏告杨畋死无以敛的苦况,请求仁宗恩恤。仁宗念杨畋功绩,即命内臣赐杨家黄金百两,还特别吩咐所派的内臣,不得接受贫寒的杨家的回赠。另外宋廷又追赠杨畋为右谏议大夫。除特赐黄金 200两外,本来在端午赐给经筵讲官的御飞白书扇,亦遣中使特别赐给,命放置在杨的柩处。因宋廷所赐及杨畋友人所赠,杨畋乃得以下葬,其遗属也得以克养。他的旧部陶弼感念其知遇之恩 , 特地折钱5000给杨畋家。是年五月杨家奉其柩归,人定七月在洛阳下葬,大概葬于其父杨琪墓地所在的杜泽源。相信是应杨家之请,苏辙作哀辞一篇给执绋者歌之,其辞总结了杨畋之家世及功业,其辞曰:

嗟乎,杨公归来兮,洛之上,其土厚且温。生年五十六,有子以祭兮, 慕而不若人?天子怜尔,赠金孔多兮,家可以不贫。平生不为恶,死而有遗爱兮,虽亡则存。家本将家,有功而不坠兮,配祖以孙。为人至此,非有不足兮可以无憾,而为为悲辛。嗟乎,杨公归来兮,家有弱子恃尔神。113

杨畋卒后,他的姻亲李寿朋除了打理其家事外,又将他的遗文遗稿编为20卷,取名《新秦集》,以杨家的世家为麟州治所新秦。李寿朋又请得当时任知制诰的王安石为文集写序。据王安石所说,杨畋所为文,“庄厉谨洁,类其为人”。他的友人韩维在多首诗中,既称许其文 , 又赞扬其诗  在《奉酬乐道》诗中 , 称许他“文章老益壮 , 欲掩李杜光。新诗来连翩,奔走获与藏 , 调高岂能继 , 爱重如琳琅”。在《次韵答和乐道侍读给事》诗中 , 又颂扬杨畋文章是“高文炳群宿 , 大论倾长川”。另在《奉和乐道》诗中说:“昔闻有客荐扬雄,清世文章又见公。奏赋独高天下士 , 辞荣远继古人风。”至于其词即“平易不迫,而能自道其意”。王安石说“读其书,咏其诗,视其平生之大节如此”。杨畋的《新秦集》到宋末元初,仍为《文献通考》所著录,然今天已不传,使我们无法更多了解杨畋的生平与思想,包括他对佛教的看法。114

相关文章
2019-04-19 10:06:37
2019-04-18 09:22:04
2019-04-16 15:52:03
2019-04-18 10:01:43
2019-04-17 10:05:11
2019-04-16 10:20:47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