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22年第一期 >> 文化纵横 >> 《杨家将》纪录片相关问题考述 >> 阅读

《杨家将》纪录片相关问题考述

2022-05-25 15:36:59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17
内容提要:袍带书是我国传统评书曲艺的重要类型,因为包含史实,一部袍带书成名以后,人们往往发生钩沉历史的心理,希望更清楚一些以史为据的元素。

《杨家将》纪录片相关问题考述

                         樊凡 李亢

《杨家将》故事是袍带书。

袍带书是我国传统评书曲艺的重要类型,因为包含史实,一部袍带书成名以后,人们往往发生钩沉历史的心理,希望更清楚一些以史为据的元素。

参与神木市委宣传部《杨家将》纪录片的制作(202196日开机),机缘使然,我们接触到研究杨家将文化的学者群体,特别是军事文化视角研究宋辽金夏元历史的专家,受他们的指教,我们了解到很多故事背后的历史史实,但是我们也发现我们所掌握的资料形成的解析,具有一定的独家之处,特以纪之,以备同好指正。

杨业籍贯到底是麟州还是并州太原?这不是二选一的问题,是北宋户籍管理造册形成的人身附属,即原来从父亲是麟州人,北汉降宋以后,以户籍造册登记为并州太原人,因此,杨业的祖籍是麟州,户籍是并州太原。

   杨家将核心人物杨业,关于他的生平籍贯,史料记载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麟州,一是并州太原。

麟州说,最早记载出自杨亿《杨文公谈苑》(第164条,杨业)。《杨文公谈苑》记载杨业,麟州人……”

持此说的,还有:

1、曾巩《隆平集》卷十七记载杨邺或曰继邺,麟州人……”

2、南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五十五将帅才略篇纪杨无敌:杨业,麟州人……

3、北宋欧阳修为杨业弟弟杨重勋这一支子孙杨琪撰写的墓志铭:君讳琪,字宝臣,姓杨氏,麟州新秦人也。

另一种说法:杨业,并州太原人。持此说者南宋王称,语出王称《东都事略》卷三十四列传十七杨业;

元朝脱脱修宋史,《宋史》卷二百七十二列传三十一杨业,录杨业,并州太原人

对比麟州说太原说,其共同的史实是确认杨业弱冠事刘崇或者幼事刘崇,因此,不需争议的信息是杨业生长在麟州,十几岁或二十岁离开麟州在北汉任官职。

既然杨业生长在麟州,那为什么正史记载杨业是并州太原人?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

1、研究信史。古人修史,遵循史才、史学、史识三长,其中史识尤重。纵观《宋史》本纪与列传,各个时期对应相应的时事,结论基本清楚,史评也得失分明,可以作为信史;而且,《宋史》尽据《实录》,北宋时期《太宗实录》是国史,杨业是宋朝《太宗实录》附传的人物,虽然现在《太宗实录》残卷已佚失杨业的附传,但基本可以从《宋史》反推正式记载在《太宗实录》的内容,因此以《宋史》为据,断定宋朝国史记载杨业是并州太原人。

2、研究宋朝的户籍管理制度。杨家将从五代十国混战局面里过渡到北宋。宋朝以前,户籍制度化已经经历数千年,是统治阶层有效控制社会的权术,基本做到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宋朝建朝,即编制本朝的户籍。据《资治通鉴长编》卷四记载,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即颁布编造户籍的诏令庚辰,诏诸州版簿、户帖、户钞,委本州判官、录事掌之,旧无者创造,杨重勋于公元957年以麟州刺史身份以城归顺后周,被授予麟州防御使。宋太袓建隆元年(960),北宋开国,杨重勋继续担任宋之麟州防御使。德五年(967),宋太祖设建宁军于麟州,杨重勋升任建宁军节度留后——宋朝整体接收麟州,乾德元年户籍造籍时杨重勋户籍从原籍麟州毫无悬念。

杨业就不同了,杨业二十岁或者幼事北汉刘崇,已改姓为刘,为刘崇孙子辈分,宋太宗时,北汉降宋,刘继业(杨业)也降宋——宋朝整体接收北汉,因此将接收的人丁登记造册角度来说,刘继业为并州太原人是准确的,也符合北宋征服北汉以后即降低北汉太原府的制式地位的历史史实。

3、研究宋朝的迁徙制度。古代迁徙制度与户籍制度息息相关,迁徙制度虽然更多的是纳税方面的管理,但准迁是控制人丁流动的权术。我国古代名城大埠历代商业繁华,遇到朝廷需要调兵谴将、征用物资,有多少人是必须服从朝廷、多少人想跑返(回到原籍),都是朝廷官员必须掌握的社情民意。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有宋朝开宝元年(公元968)有关迁徙诏令的信息:人伦以孝慈为先,家道以敦睦为美。矧犬马而有养,豈父子之异居?伤败风化,莫此为甚。应百姓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孙无得別籍异财,长吏其审戒之。

从这条诏文基本可以推理,如果没有官府准迁,杨重勋子孙户籍从麟州,杨业子孙户籍从并州基本就是定局。

综上,综合北宋户籍管理、人口迁徙管理的情况可以判断,杨业的祖籍麟州与户籍并州并不矛盾。是通过血缘、亲属关系联结起来的家庭以及家族,而家庭、家族中的个人如果脱离的状态,便不可再谓之一家,变成寻根问祖的亲情纽带,则更明确的具备行政管理家庭的特征,户籍与祖籍合一或者分开,都有历史成因,录其祖籍还是录其户籍,往往与标识人物的身家、波折有微妙的关系,所以考察史官铁笔的历史成因,就拉开历史的画卷,解读出历史的跌宕起伏。杨业籍贯麟州说并州太原说统一在一起就可以得出杨业户籍是并州太原、祖籍是麟州新秦的结论,但是考察杨亿等人以杨氏其先麟州新秦为依据录其籍贯,与正史纪录相比,笔者认为正史录籍微言大义,包含的信息量很大,标识出杨业北汉降将的身家,甚至可以索引出北汉太原府归属北宋后即被拔龙角那惨烈的涅槃,这对理解潘美陷杨业于死战的成因有一定的帮助。

杨家将家族杨信是从山西迁往麟州自为刺史,还是世居麟州自为刺史?《资治通鉴》记载,杨信是麟州土豪,这是很重要的信息,在宋朝,宋承后周,土豪在当时是兵制,属于乡兵乡兵的责任是就地防卫,乡兵兵源要求是户籍所在(一般指外来流民落籍或者前朝藩兵落籍)或者土生土长的壮丁,因此土豪即土生土长的乡兵头目,在当地已经形成威名。因此,土豪的标识,可以得出杨信是世居麟州。

1、古代的时候,杨家将故事社会地位很高,既然是袍带书,自然是针对某些史实的有感而发。史学界杨信从山西迁到麟州说里有一种杨信随刘崇任麟州刺史时迁徙到麟州的学说,暗藏毁誉的套路,这是从古就有的套路,不是现代人的发明,但是现代人稽古,应该在各种记载中甄别大是大非,不能抓住史料中的只言片语就望文生义,试图纠正历史结论。《资治通鉴》对杨信土豪的标识有对杨信籍贯的正本清源的作用,我们坚持《资治通鉴》的学说,有利于杨家将英雄故事在海内外发扬光大,并经得起挑剔的同好的推敲。

2、研究唐宋的兵制。北宋承后周政权制式而来,后周大致是唐朝的兵制,可以分为府兵制与募兵制。府兵制是地方负责筹集军需与军饷,募兵制是由朝廷发放军需与军饷。府兵制的弊端是军阀拥兵自重,因此唐朝一直致力于募兵制,一度形成盛唐。但是随着唐朝财力衰弱,盛唐也不免陷入藩政之争,有能力府兵的节度使形成军阀割据,没有能力府兵的,募兵逃亡很厉害。之后五代十国,中华一盘散沙都是兵家乱象。北宋的兵制大致分卫兵、厢兵、乡兵三大类,八大军政基本上募兵制与府兵制交织,在《宋史》卷一百九十二兵制,记载着乡兵序列的府兵转为募兵的诏令,土豪是应募的兵源。

从唐、宋的兵制理解《资治通鉴》记载麟州土豪杨信自为刺史,受命于后周就容易理解了。意思是:(乡兵行事须有官府兵符并对朝廷负责,后汉分裂成后周与北汉),麟州乡兵首领杨信自命为麟州军政首长下达管理麟州军民的政令,服从后周的中央政权。

《资治通鉴》这段记载,不仅标识了杨信的来历,解决了刘崇任麟州刺史时与杨信的关系,也说明了刘崇在当麟州刺史是并无封官许愿的权力与意识。这段记载是研究杨信的分水岭,杨信所处的时代正处于契丹获得云燕十六州以后要尽迁河西之民于辽东,当地军政首长折从远起义,抗拒契丹进入河西,杨信是从刘知远、刘崇通辽,还是土豪自命为地方官保一方水土,这是杨家将悲剧英雄群体的历史绝唱不容含糊的历史前进方向的问题。在这个解析层面,欧阳修为杨琪撰写的墓志铭杨氏初微自河西,弯弓驰马跃边陲。桓桓侍中国屏毗,太师防御杰然奇,名声累世在羌夷真是一字一金。

3、研究欧阳修《请不弃麟州疏》。欧阳修是开明官员,对民间的忠勇有信心,他这篇奏请对土豪的表述就是委任给府兵制的乡兵一些厢兵(州的镇守)的职能,而从削减募兵的开支,在总兵力不减的情况下,朝廷的压力减小了,皇帝公信力却能保障。

有些学者从欧阳修《请不弃麟州疏》推荐土豪王吉,望文生义研究出杨家将在麟州的衰落,这是错误的。杨氏以杨业、杨重勋两支子孙,其时都是朝廷官员或者募兵制官员,与土豪已不是一个体系。事实上,由于麟州土豪强,城池完好,范仲淹把禁军序列的杨文广调到陕西,镇守老家一带的边防,之后,杨家杨宗闵也是镇守麟州以及遥领麟州,麟州土豪都是要听他的调遣,这个地方威信一直到杨震与麟州俱碎才戛然而止,麟州涅槃,杨震合门十几口全部战死。

纵观杨家发微到涅槃,杨家将的忠肝义胆伴随了北宋的全程,满门忠烈不负朝廷是当地民风的历史绝唱,世世影响着一方水土并被社会尊崇。

综上,《资治通鉴》掌握的史料比较可靠,此后金国把北宋的府库一抢而空,南宋努力恢复国史与纪传所采纳的资料,终有无奈的遗憾。杨信籍贯的正本清源,意义非常重大。杨业是悲剧英雄,在他生前,就有文书直达天廷诽谤他通辽,他兵败捐躯,如果没有铁骨铮铮的刘吉为他雪冤,杨业以及子孙很可能就埋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无声无息,所以杨家将是属于英雄家族的,也是属于人民属于社会的,杨家将故事在明朝发展成鼎盛,之后长盛不衰,也是人民与社会的功绩,人民有洁癖,容不得英雄被大恶难却的声音议论。

《杨家将》故事社会地位很高,如果把陷杨令公于死地的潘仁美还原成北宋名将潘美,权奸的恶名对潘美来说到底冤不冤?考察杨家将故事在宋朝与明朝的特点,宋朝是虑史氏失其功实,乃撰《杨继业传》传于世(李若拙墓志铭),明朝是国之大事在戎与祀(潘美陪祀宋太宗),明朝袍带书坚决反对潘美,也就是倡导杨业为武神加持军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潘美陷杨业于死战也陷自己于身后之衰。

1、研究《杨家将》故事的传播,要研究明朝的历史。潘仁美在袍带书中形象流行于明朝,那时,元朝已经灭亡,元朝有关宋朝的府藏尽入汉官之手,《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在朱洪武开基之地流行,不能不考察流行的成因。

明朝开基是大一统,礼制的气度远超汉、唐,洪武元年出《存心录》,规范坛庙祭祀之仪轨;洪武三年,钦定先代功德昭著帝王三十六位,各制衮冕,函香币,皇帝亲制祝文遣秘书监丞陶谊等修帝陵行祀礼,宋朝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孝宗、理宗受明朝祭祀,之后每年皇帝郊祀,附祭历代帝王于大祀殿,诏各代名臣陪祀,潘美陪祀宋太宗。

国之大事在戎与祀,不服潘美陪祀的,也是上层社会,特别是一直与中原交锋的北方,元朝与后来的清朝,中原汉将谁的神魂值得永垂不朽,他们的话语权比较特别,对北方影响很大,参考清朝罢祀潘美、张浚,窥一斑而见全豹。

明朝开基的功臣,徐达与刘基很特别,对北方的理解很深刻,徐达重修杨无敌庙,改名武灵庙。明朝以及后来的清朝,边防将士也主动为杨业树碑立祀,期望杨业神主存在,加持军人气挟风雷。

2、潘美确实应该承担陷杨业于死战的责任。研究潘美,一代名将,名不虚传,相比北宋第一名将曹彬,潘美的风格要锋锐多了。杨业降北宋以后,受潘美节制。同年,宋太宗乘势北伐,但是高粱河之败实在诡异,乱糟糟皇帝亲征差点身死自己的乱军之中,军中还发生新的黄袍加身事件,宋太宗第一次北伐失败,士气大受影响。同年,辽主为了报燕京被围之恨,第一次南侵,但是满城之战宋军诈降致胜,辽主不服,次年发动其西京大同府兵马南侵并州,十万大军直指雁门关,拉开第二次南侵。(以下雁门关大捷,参考军事译文出版社《中国历代战争史》第十一卷)时宋军戍守西北之军不过五万,代州杨业不过数千人,杨业侦知辽以大军南侵,报至驻太原的西北军节制潘美,要求发兵为援,潘美认为雁门等地只能迟滞敌人而不能用为长期拒止敌人之地,故坚守太原不肯发兵,及辽军置雁门关前,潘美并无一兵一卒增援。杨业智勇过人,在这样的逆境里出擒王之计,以副将守关,自己亲率几百精兵从小径迂回到敌军的后方,至雁门山北口,突由北向南冲阵,直扑中军。时辽军正准备攻关,不虞杨业自背后至,比见其至,声势震人,辽军不敢抗拒纷纷逃避,杨业直扑辽军帅帐,知乘骏马必为主帅,率众攻之,斩杀了辽驸马萧咄李;宋朝这边杨业的副将乘势杀出城门,辽军溃散奔还大同,杨业追击,复擒辽军都指挥使而还,史称雁门关大捷。雁门关之捷报至太原,潘美初之不信,及查属实,乃感羞愧,继起嫉忌,常潜谤书劾奏其短,但宋太宗不问,封其书付业,并升业官职。

辽袭击并州本欲乘宋军不备,以新锐之师袭击太原,为其彭城主刘崇嫡孙刘继文恢复北汉故地,不意大军方至雁门关尚未进攻,竟为杨业所袭,杀其将覆其军,辽主认为一雁门关尚不得过,何以能袭太原?乃以其北院大王耶律希达为西京大同留守,自赴辽阳府,集结辽东京、上京、中京之各军,齐发至南京析津府(幽州),进攻目标直指宋雄州所在的瓦桥关。(以上雁门关大捷,参考军事译文出版社《中国历代战争史》第十一卷)。

杨业堪称飞将军,十万军中直取上将人头,打出了北宋主战将士的士气。但是翻开历史,看看历史怎么记载潘美雁门关大捷指挥有功吧:《宋太宗实录》《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一均记载:癸巳,潘美言自三交口巡抚至代州,会敌十万众侵雁门,令杨业领麾下数百骑自西陉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与美合击之,敌众大败,杀其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获铠甲革马甚众。——十万之众命令几百人迎战?这不是让杨业送死吗?!选这样的主帅陪祀帝王庙,还有捍城守将的活路吗?明朝时期,潘美第二次陷杨业于死地的陈家谷之战被搬上舞台了,《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章回小说在京师之地流行,全国很多地方建起杨家将祠,如果真有鬼神加持,那捍城建功的群体肯定选杨业为战神。

瓦桥关之战,宋军很惨烈,宋太宗及时总结了经验,赋予了主帅集权统一。宋太宗第二次北伐,主帅的主权是很大的,西路军潘美是主帅,杨业是副帅,潘美在东路军曹彬惨败以后执行护送撤退任务,但是他放纵监军王侁逼迫杨业大张旗鼓主动找辽军作战,这如果还不算是让杨业送死,那他离开约定接应地点二十里就接到杨业战败的战报,不但不救,反而挥麾却走,这就让知情者耿耿于怀难以平静了。

事实上,杨业死,宋辽两方影响都很大。杨业兵败,首级被辽国作为胜战祭祀品祭旗并传给诸军示众,而宋军这边士气崩塌,历史记载是宋守云、应诸州者闻继业死,皆弃城遁契丹复据云、应、朔州,宋太宗雍熙北伐彻底失败。

综上,瀚如烟海的史实留给现代人巨大的经验宝库,其中真谛是禁暴恶。忠武,国之重器,陷忠武于死就是害贤,害贤就是人心的暴恶。潘仁美的舞台形象是古人谠警权贵,国士评论,妇孺能道,形成巨大的民意,影响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还是具有思想先锋的价值的。

                       *

杨家城怀古

塞上天险幻旧事,

十里城围见雄浑。

气挟风雷真武在,

鬼神惊泣迎兵锋。

智勇常胜惟忠魂,

满门忠烈将士尊。

志如神柏逾千古,

相识一笑长风横。

—— 202196日《杨家将》纪录片开机仪式感言,献给以武止戈的杨家将英雄群体。止戈为武,用抗击去制止强加于人的暴力,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奠定和平的传统策略。

                                  

樊凡,南京人,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全球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国翻译协会会员,纪录片《杨家将》分集制片人。

李亢,苏州人,纪录片《杨家将》总导演,国际知名导演,资深制片人,江苏片投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相关文章
2022-05-25 15:35:29
2022-05-25 15:36:59
2022-05-25 15:34:24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