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杨家将研究的新史料:读杨畋〈杨畋妻陶氏墓铭〉及王陶〈杨畋墓志铭〉 >> 阅读

杨家将研究的新史料:读杨畋〈杨畋妻陶氏墓铭〉及王陶〈杨畋墓志铭〉

2013-11-08 16:36:32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389
内容提要:笔者在2007年8月21-23日, 获邀参加由陕西师范大学李裕民教授组织, 在杨家将故里杨家城(今陕西榆林市神木县)举行的“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

引言

笔者在2007821-23, 获邀参加由陕西师范大学李裕民教授组织, 在杨家将故里杨家城(今陕西榆林市神木县)举行的“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笔者在会中宣读的论文题为〈将门学士:杨家将第四代传人杨畋生平考述〉。会议结束后, 笔者将论文修改, 并增补若干在初稿未有引用的史料, 2008721日定稿后, 教授主编的研讨会论文集刊出。今年(2009)1月论文集面世。

笔者在大会宣读该文, 以及后来刊出该文时, 均强调杨家将旁支的杨畋(1007-1062)家族, 史料最为丰富, 最值得注意的是, 杨畋的家人中, 其父杨琪(980-1050)、幼妹寿阳县君杨氏(1036-1095)、妹婿张景儒(1018-1070)、继妻长寿县太君恭氏(1039-1113)均有详细的墓志铭传世, 这是杨家将各代人物所无。笔者一直惋惜, 该文传主杨畋, 《宋史》虽有传, 另宋人文集及宋代各种主要史籍包括《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均载录其不少相关史料; 但他的墓志铭不传, 实在是一大遗憾。笔者最近(20094)从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宋代碑帖石刻检索网站, 却竟然找到多年来踏破铁鞋找不着、王陶(1020-1080)所撰的〈杨畋墓志铭〉拓片, 以及杨畋本人所撰的〈亡妻陶氏墓铭〉, 笔者赶紧将之下载后阅读, 并将二拓片校读出来。    

〈杨畋墓志铭〉的撰写者是活跃于宋仁宗(1010-1063, 1022-1063在位)至神宗(1048-1085, 1067-1085在位)之朝臣, 别字与杨畋同为“乐道”的王陶。而〈杨畋妻陶氏墓志〉则由杨畋亲撰。据笔者检索, 这两篇墓志铭并未著录于《全宋文》所辑之王陶及杨畋之遗文部份。另它们亦未被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的宋代各册所收录。据网络的介绍, 两篇拓片均在2002年拓, 实物均于河南洛阳市出土。现均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杨畋墓志铭〉原物为侧刻人像, 41, 每行50, 馆藏信息之编码为〈墓志 7551; 至于〈杨畋妻陶氏墓志〉共13, 每行12, 编码为〈墓志 7592〉。

亡妻陶氏墓铭

                                                                                        新秦杨畋撰

君实陶姓, 作配杨氏。父方母孙, 教严礼备。君生乙巳而殁丙子, 槀寓太原, 未即南徙。乙酉归洛, 言陪祖迁。今随舅丧, 西迁别园。皇祐辛卯, 上冬甲申, 素茵薄棺, 窆于兹辰。今而有知, 其安尔真。呜呼! 性之纯静, 寿曷不永, 行之婉淑, 子奚不育。天曰至仁, 君为酷, 邙交瀍曲, 松楸始绿, 君为我先, 宁校遟速!

                                                帝丘吴师孟书

 

杨畋墓志铭

宋故龙图阁直学士朝奉郎尚书吏部员外郎兼侍读知谏院兼提举万寿观公事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赠右谏议大夫杨公墓志铭并序

朝奉郎行右正言同判司农寺骑都尉王陶撰

三司度支判官朝奉郎尚书刑部员外郎充集贤校理上骑都尉赐绯鱼袋宋敏求书

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判尚书考功上骑都尉赐绯鱼袋李寿朋篆盖

公讳畋, 字乐道, 姓杨氏, 其先麟州新秦人。伯曾祖云州观察使业, 曾祖保静军节度使重勋, 伯祖莫州防御使延昭。忠勇功烈, 著在国史。公生将家, 独力学业儒, 以行道为志。为人刚直清介, 廉让谦退而才兼文武, 杜正献公深贤之。举进士及第, 授校书郎知并州录事参军, 再迁至大理寺丞知岳州。

庆历三年, 湖南徭人唐和寺数千依山为盗, 劫掠州县, 民大扰。以公为殿中丞提点本路刑狱, 专治贼事。公至部, 鐍署门, 驰山下, 讲兵丁, 召募材勇。亲与士卒同衣食寝处, 均任寒暑饥渴之劳, 而尤自刻苦。徭人巢穴, 山岩之巅, 上下鸟道, 栗捷如猱狖, 飞长镖蹶, 劲弩不虚发。南方久不识兵, 人脆弱斗志未一。公每与贼遇, 慨然先发不顾死, 所重轻一切致命, 专以忠义至诚感激之, 人人自为用, 毕奋死力, 斩蕺相继。明年, 战孤浆峒, 前军却, 大军悉溃。公踣高岩之下, 溪水浅草荐藉, 得不死。越二年, 平六峒, 以功迁太博士赐绯鱼。未几, 大将胡元失节度, 兵败战死。公自劾移知太平州。初共事者短公, 言山徭可不讨而定。朝廷命使安抚, 招徕其间, 故兵不毕力, 而贼得计。公来太平岁余, 贼益肆。御史按视还奏曰:徭贼非杨某不能平。七年, 徙东染院使充荆湖南路兵马钤辖。议者谓公左迁失职, 势难办贼, 其必辞。公得诏, 翌日引道抵山下。贼闻, 恐惧不敢出。阴挈其属踰岭而南。俄奉诏赴韶、连招安。公约贼使出峒, 授田为民。转运使要虚功, 但授官与赀, 纳质使还, 所栖如故。公独奏山徭攻劫湖广七年, 杀戳万人, 今残党尚千余, 饱赀粮据峒穴, 其势不久必复乱。

明年春, 贼复出阳山, 焚劫岭外。公得报, 即越所部讨击。涉夏秋十五战灭贼, 公亦被瘴疠, 瞑卧垂死, 舆归湖南。当此之时, 天下之人, 识与不识, 莫不咨嗟, 咏歌称道其贤, 想见其形容。

皇祐元年, 以蛮事平, 愿还旧官, 改屯田员外郎直史馆知随州。用宰相荐召还, 赐三品服, 为三司户部判官。奉使河东, 遭父丧。广源州蛮侬智高陷邕州, 朝廷遣中使即庐次召起, 辞不得已, 素服止都门日, 再表乞终丧, 不报。上特赐以御巾朝服促见, 公入对, 又固辞。上慰遣甚厚, 授起居舍人、知谏院、广南东西路经制贼盗。公扶病冒暑疾驰, 至韶州, 贼已屠十余郡, 大将张忠战殁, 官军气夺, 望贼不战, 岭北湖湘大振恐, 贼大掠广州而还, 势将踰岭。公初至无兵, 城以战御, 谋保大庾, 据险以备。前此裨将蒋偕以屡败, 数狂悖惧诛, 辄先事谮毁, 再降为太博士直史馆知鄂州。

嘉祐元年, 自河东转运使入为户部副使, 转吏部员外郎。三年, 拜天章阁待制兼侍读。谢日奏曰: 臣昔不能殭裂荒徼, 今侍帷幄, 岂敢复爱死, 不尽愚忠, 负厚恩, 虽陛下神灵后天地, 然久虚朝夕问安之礼, 其何以慰天下无疆之望, 愿出圣断, 择宗室最亲最贤者, 侍膳尝药, 塞绝奸僭, 则宗庙社稷大幸。是冬, 河以北地大震。明年日食正月朔, 公上疏汉成帝时, 日食地震; 哀平之世, 嫡嗣屡绝, 此天意以戒陛下, 愿急择亲贤以答天戒。公之忠亮忧国, 自任如此。

五年, 除知制诰, 改龙图阁直学士知谏院。数月, 公病矣, 然章疏迭迭, 持正不阿, 风节益厉。嘉祐七年四月二十六日卒, 享年五十六。娶陶氏, 继室曾氏, 安定郡君。一男曰祖仁, 生八月矣, 女适郊社斋郎苏觌, 觌奉公丧, 以七月二十六日葬河南洛阳杜泽源, 夫人之墓。祖光扆, 供奉官, 赠左骁卫将军。父琪, 供备库副使, 赠左武卫将军。母慕容氏, 追封安定郡太君。李氏以公让官, 封延安郡太君。

公为吏奉法, 小心谨畏, 循绳墨, 不敢失毫厘。夙夜自检, 常若不及。及当官, 争辨公家是非利害不屈挠。位执立朝, 议论刚正不回。用兵行阵间, 奋决必死, 落落大节, 虽古勇夫烈士, 不能过也。视属部僚吏, 温温如朋友, 人人得尽其情; 然奸贪承风畏缩, 改心易节不敢犯。每到官, 周防隐括, 约束详密, 初若不胜其烦, 人忧其劳, 谓不能久而不弛, 及去之日, 终始如一, 众然后叹其不可及。在山下数年, 每家问至, 即焚之。月奉裁自给, 余尽以分吏士。鄂州之谪, 嫌奉过客求誉, 凡北来京师者一餔之, 虽至亲旧, 终不再清约。有常虽待监司,  菜果数豆而已。

天资好学不倦, 平居每夕, 辄夜漏太半乃寐。在户部, 案牍盈积, 终日不休, 至曛晚方拂书涤砚, 然烛临书史, 未尝少懈。居供备丧庐坟所日, 饭脱粟一器, 无蔬酪之味。畏服礼法, 非礼不言; 与人交, 有生死同休戚之义。好贤乐士, 闻一善言, 终身敬其人。刚严自持, 虽交亲至厚, 不敢开一言干以私。家无宿储充如也, 平生寒暑, 所衣周身而已。椸架未尝有余制及, 死之日, 敛无新衣, 贫至无以葬, 岂古所谓执德信, 道弘笃者欤? 公之文章, 尤工于诗, 集其藁得二十卷, 藏于家。其卒之三日, 上遣中人持金二百两, 赙其家属, 端午赐侍臣御书飞白扇, 又特使置于灵座, 明日制赠右谏议大夫。

呜呼, 天子思公之恩亦至矣! 其犹未足以吾士君子之悲者, 岂非未究极公之志业欤?

铭曰:

文武异用, 才难其并, 有一不学, 道有不行。优优杨公, 治有余施, 有实有华, 左右帷时, 王命即戎, 不有其躬, 以节殉艰, 湖峤卒空, 入侍帝帷, 忧国竭忠, 侃侃嘉言, 福我万邦, 功不充志, 考德则备, 在于我者, 沛然无愧, 嵩洛之间, 封阜累累, 孰贤乎公, 视铭可知!

                                   王克明 阎永(: 刻工名字)

 

〈杨畋妻陶氏墓铭〉及〈杨畋墓志铭〉提供的新史料

杨畋妻陶氏墓铭〉, 原题作〈亡妻陶氏墓铭〉, 是杨畋本人在皇祐三年(1051)106亲撰。〈杨畋墓志铭〉也提到杨畋的元配是陶氏, 但未言及她何时去世, 这道仅131字的墓铭则清楚交待了陶氏生于乙巳年(即景德二年, 1005), 比杨畋年长二岁, 而卒于丙子年(即景祐三年, 1036), 得年仅32岁。据墓志铭“父方母孙”的记载, 她的父亲当名“陶方”, 母当姓“孙”。惟其父的身份及事迹不详, “陶方”的名字也不见载于现存的其它宋代文献。

墓志铭记她卒时“槀寓太原, 未即南徙”, 这旁证杨畋在景祐三年前后在并州(即太原)任官, 而她正在杨畋任并州录事参军任上逝世的。墓志铭又记杨畋在乙酉(即庆历五年, 1045)归洛, “言陪祖迁”, 当指杨畋在是年二月, 在暂时平定湖南徭乱后, 想到为亡妻迁葬。但据墓志铭所记, 杨畋葬亡妻于祖坟洛阳贤相乡杜泽源, 要到“今随舅丧, 西葬别园, 皇祐辛卯, 上冬甲申, 素茵薄棺, 窆于兹辰”, 即皇祐三年(辛卯)十月六日(甲申), 即杨畋葬亡父杨琪亡母慕容氏的同时。

〈杨畋妻陶氏墓铭〉是现存杨畋所撰的惟一碑铭文字, 虽然只有百余字, 但他对发妻的深情, 溢于辞表。至于为墓志铭书写的帝丘(即澶州, 今河南濮阳市)吴师孟, 与《宋史翼》卷一有传的成都人吴师孟(1021-1110)是否同为一人, 暂难确定。考吴氏的郡望之一是濮阳郡, 即帝丘。成都人吴师孟以吴氏郡望代替其籍里署于铭文中, 亦非罕有的写法。另从其仕进的时代而论, 他稍晚于杨畋, 而完全有相交的可能, 他为与杨畋有交情的宋祁(998-1061)撰写悼念文章〈宋尚书画像记〉, 曾言及“一日, 龙图、谏议东平公见而愀然曰:吾闻子京以仁恕为政。”文中提到的龙图谏议东平公, 是否即杨畋暂难确定。(按:杨畋职至龙图阁直学士, 后赠右谏议大夫, 惟杨氏之郡望为弘农, 而非东平。这里的东平公也许另有其人)但他与杨畋有交情的机会不低, 故这个自署帝丘吴师孟, 与成都吴师孟同属一人的可能性颇高。 

至于约2050字的〈杨畋墓志铭〉, 首先提供了杨畋逝世时的全部官职差遣阶勋赐赠名称, 以及他多个未著录于其它史籍的杨氏家族成员的名字, 计有杨畋妻陶氏及继室曾氏, 杨畋女儿及女婿苏觌。以前, 我们仅从〈杨龙图妻恭氏墓志铭〉, 知道为杨畋的独子杨祖仁(1061-1119)的生母是恭氏, 而从该恭氏墓铭去看, 恭氏可能只是身份甚低的侍婢, 而不是杨畋之正室或继室, 她后来得到封号, 当是母以子贵。这篇墓志铭教我们得知, 杨畋的元配陶氏过世后, 他的继室为曾氏, 安定郡君。可惜两位夫人出身于甚么家族, 杨畋墓志铭未有披露, 猜想不会是世家。至于杨祖仁的生母恭氏的名字及身份, 在〈杨畋墓志铭〉里并没有出现, 这旁证笔者先前的推论:恭氏只是杨畋的侍女, 并非有身份的继妻或侍妾, 故此, 其名字并不在杨畋墓志铭中出现。另外, 杨畋墓志铭让我们晓得, 杨畋除了有一幼妹外, 尚有一个女儿, 在他过世前已成年出嫁官宦子弟苏觌。因杨畋死时, 幼子才八月, 故由女婿苏觌夫妇操办他的丧事。笔者曾多方检索苏觌的出身及生平事迹, 然暂时并无任何线索, 期望他日能有新史料出土发明。 

这道墓志铭也让我们知道, 在宋廷中一直支持他, 推荐他的宰执大臣, 除了范仲淹(989-1052)、欧阳修(1007-1072)及韩琦(1008-1075), 还有杜正献公杜衍(978-1057)。考杜衍从康定元年(1040)拜枢密副使, 庆历三年(1043)擢枢密使, 庆历四年(1044)拜相, 直至庆历七年(1047)才致仕, 杨畋得以获宋廷信任, 统军平定湖南徭乱, 看来与杜衍的支持很有关系。      

这道墓志铭由王陶执笔, 宋敏求(1019-1079)书写, 并由杨家的姻亲李寿朋(?-1071)篆盖。根据宋人的习惯, 撰写墓志铭及书写并篆盖的人, 当与墓主或其家人有相当交情。前文提到, 王陶收录在《全宋文》及《全宋诗》的诗文, 并无提及他与杨畋交往之纪录。同样在宋敏求现存的诗文中, 也不见与杨畋交往的记载。这道墓志铭却可补充了杨畋交游的圈子, 即王陶与宋敏求也是与他有交的朝臣。     

与《宋史杨畋传》以及《续资治通鉴长编》相关记载比较, 〈杨畋墓志铭〉对杨畋平定湖南山徭之艰苦过程, 在细节上有所补充。〈杨畋墓志铭〉称山徭首领为“唐和寺”, 而非群书所记的“唐和尚”。墓铭也记述徭峒之险峻及徭人强悍, “徭人巢穴, 山岩之巅, 上下鸟道, 栗捷如猱狖, 飞长镖蹶, 劲弩不虚发。”即使杨畋如何严整治军,“至部, 鐍署门, 驰山下, 讲兵丁, 召募材勇。亲与士卒同衣食寝处, 均任寒暑饥渴之劳, 而尤自刻苦。”但碰上“南方久不识兵, 人脆弱斗志未一”, 杨畋虽然身先士卒, “每与贼遇, 慨然先发不顾死, 所重轻一切致命, 专以忠义至诚感激之, 人人自为用, 毕奋死力, 斩蕺相继。”仍然在孤浆峒之战惨败, 他几乎在高崖跌下而死。

杨畋几经辛苦平定山徭,, 群书均言他染瘴疠而请恢复文资, 他染病的情况, 〈墓志铭〉记“公亦被瘴疠, 瞑卧垂死, 舆归湖南。当此之时, 天下之人, 识与不识, 莫不咨嗟, 咏歌称道其贤, 想见其形容。” 指出杨畋几乎病死的事实。杨畋后来身体一直不佳, 大概与这次重病有关。

      杨畋在皇祐二年初自知随州内召, 〈墓志铭〉记是“用宰相荐召还, 赐三品服, 为三司户部判官。”据此, 我们知道杨畋得到宋廷重用, 出于宰相的举荐, 考从皇祐元年八月至皇祐三年, 任昭文相和集贤相的分别是文彦博(1006-1097)和宋庠(996-1066)。举荐杨畋为三司判官, 当为文彦博或宋庠。     

杨畋在何年拜天章阁待制, 笔者在〈将门学士〉一文据梅尧臣在嘉祐三年闰十二月所写的〈次韵和酬杨乐道待制咏雪诗〉, 推论杨在是年已任此职。〈墓志铭〉则清楚记“三年, 拜天章阁待制兼侍读”, 而且记载杨畋在上谢官奏之日, 曾向仁宗提出早立君之议, 说“臣昔不能殭裂荒徼, 今侍帷幄, 岂敢复爱死, 不尽愚忠, 负厚恩? 虽陛下神灵后天地, 然久虚朝夕问安之礼, 其何以慰天下无疆之望? 愿出圣断, 择宗室最亲最贤者, 侍膳尝药, 塞绝奸僭, 则宗庙社稷大幸。”另又记“是冬, 河以北地大震。明年日食正月朔, 公上疏汉成帝时, 日食地震; 哀平之世, 嫡嗣屡绝, 此天意以戒陛下, 愿急择亲贤以答天戒。”此条数据似乎被《宋国史杨畋传》所采用。据李焘所考, 此说有误记之嫌。 

墓志铭〉也记载杨畋两度任职三司, 工作极之繁重, 而他克尽阙职的情况, 称他“在户部, 案牍盈积, 终日不休, 至曛晚方拂书涤砚, 然烛临书史, 未尝少懈。”至于他在嘉祐五年初, 改任知制诰兼侍读, 其中的缘故, 据〈墓志铭〉所记, “五年, 除知制诰, 改龙图阁直学士知谏院。数月, 公病矣, 然章疏迭迭, 持正不阿, 风节益厉。”可知杨畋在嘉祐五年初, 已觉得身体支持不住任三司副使的繁重工作, 而要求调职。杨畋在两年后病逝, 相信在嘉祐五年中他已病发。  

墓志铭〉也比《宋史杨畋传》多了许多关于杨畋为官作风, 处世做人的描述, 虽然溢美的情况居多, 但也和群书所记的一致。关于杨畋之诗文, 〈墓志铭〉说他尤工于诗, 可惜他的诗作并未传世。    

杨畋病逝的日期, 以及下葬的地点和日期, 〈墓志铭〉有很清楚的记录, 记“嘉祐七年四月二十六日卒, 享年五十六。娶陶氏, 继室曾氏, 安定郡君。一男曰祖仁, 生八月矣, 女适郊社斋郎苏觌, 觌奉公丧, 以七月二十六日葬河南洛阳杜泽源, 夫人之墓。”    

笔者一直希望查考杨畋登科的年月, 可惜这道墓志铭没有这方面的任何线索。另外, 我们也找不到杨畋与其它杨家将成员, 例如杨文广的交往记载。此外, 杨畋的与佛教的关系, 也不见载于墓志铭。这都是教人失望的。

何冠环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系

2009419

 

相关文章
2013-10-23 15:47:56
2013-10-23 15:42:35
2014-01-28 17:01:58
2013-10-23 15:31:31
2017-04-20 09:07:20
2013-11-07 09:55:52
2013-10-22 16:29:08
2013-11-07 10:14:02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