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史海钩成 >> 杨家城与杨家将 >> 阅读

杨家城与杨家将

2013-11-05 09:31:06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064
内容提要:提起历史上的杨家将,人们自然会想起老令公血溅李陵碑、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许多惊心动魄的感人故事。作为小说、戏曲中的英雄传奇人物,他们的名字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但作为历史人物,他们的身世、事迹却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提起历史上的杨家将,人们自然会想起老令公血溅李陵碑、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许多惊心动魄的感人故事。作为小说、戏曲中的英雄传奇人物,他们的名字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但作为历史人物,他们的身世、事迹却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由于杨家世代镇守的麟州古城遗址,就在今陕北神木县,故笔者近年在翻阅史书和地方志时,对杨家城与杨家将也做了一点考究。

一、杨家城

在神木县城东北20里许永兴乡境内,多年来存留有一座明显的古城遗址。据有关专家考证,此地建城由来已久,唐玄宗李隆基时代,设置新秦县城。当时在今神木、府谷一带,除新秦县外,前后还有过银城、连谷、铁麟、府谷等县、镇的建置。为了加强边防守备,唐政府又于开元十二年(724),增设了驻新秦县城的麟州,委派文官武将镇守。唐朝之后到五代和北宋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日趋强大,群雄割据,战争频繁,这里的军事地位更加重要,北宋一度时期曾设置建宁军和镇西军。

以后这座城一般多称为麟州城,其名超过新秦县。麟州城居高临下,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城东北有广阔的山地,城西下边是窟野河川道,神木又处于“煤海”之中,故守城所需的粮草、水和煤炭等较有保证。地方志里称该城“东拒河朔、南卫关中、西藩榆阳、北屏河套”,指明其突出的军事地位。历代朝廷经常委派文武大员巡视麟州防务,不少人还留下诗词墨迹。《神木县志》载,北宋曾任宰相的文彦博曾来此巡边,并吟诗一首“昔年持斧按边州,闲上高城久住留。曾见兵锋逾白草,偶题诗句在红楼。”诗句不仅点明麟州是边塞烽火之地,还告诉我们,当年城里还有一座雄伟的红楼,可以登高远眺。

麟州城之所以又被称为杨家城,是唐朝灭亡(唐天祐四年、公元907)以后的事了。那时全国发生大分裂,先后出现过梁、唐、晋、汉、周及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北汉等众多的割据政权,即所谓五代十国或残唐五代时期。五代前期,杨信(弘信)为了在战乱中保持其在麟州、府州、保德、河西等黄河两岸的地方武装势力,与府州刺史折从阮结成一致对外的联盟,相互依赖,抵御外敌。到后晋天福年间(940年前),杨信独守麟州城,不久便被任命为州刺史,灵活机动地应付战乱局面,在动荡不定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后周广顺二年(952),杨信因病去世,长子重贵(杨业)当时已去河东太原做事,并成为河东权贵刘家的成员,故由次子重勋继任州刺史。重勋及其后辈数代多人,从五代末到整个北宋期间,世代居住于麟州城并任麟州文武官员,军营与家属久居城中,因此当地人就将麟州城径直称呼为杨家城。

如今杨家城早已成为废墟,但城墙、古井、建筑基址还留有一些明显的遗迹。城外居住着为数不多的农户,村名仍叫杨家城。城内土地也被修成了抽水灌溉的良田,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过去有人作诗,把这里描写成“一径开溪畔,孤村仅几家,山花常带雨,野柳暗藏鸦”的幽美之地。

北宋后期以府州为中心,建立了辖有麟、府、丰(今府谷城北古城乡一带)三州等地的麟府路,屯以相当的兵力,抗击外敌。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官军被金国打败,政权灭亡。次年二月麟州也落入金人之手。此后,麟州历经金、夏、元、明、清五个朝代的更替,其州、县的名称及治所,也经过多次变动迁移,现在州城仍为神木县的辖地。

二、杨家将

杨家诸将如果以小说、戏曲等文艺作品中塑造的人物说,从元帅战将到部曲勇士,男女老少阵容极为强大。元朝以后杨家的一些后代和别的文人学者,曾把杨家的将领排列了十多代一连串,所举事例也很丰富。这里依据宋史、地方志及有关研究资料,所说及的主要是北宋时代的几位。

杨业(重贵、继业),大约在后唐天成二年(928)生于麟州城,自幼好学,尤其喜爱习武练功。长到20岁即去河东太原人节度使刘崇部,因刘崇曾被授麟州刺史,对其熟悉,颇受信任,被赐刘姓,改名继业,开始担任刘部的保卫指挥使。后汉乾佑四年(951),枢密使郭威起而反汉建立后周。当时刘崇在太原抗拒,成立北汉国,杨业出任建雄军(驻今山西代县)节度使,奉命守卫与北辽相接的边境。不过,由于北汉是依附于辽国而生存的,完全受辽国控制,因此辽汉边防线上并无严重冲突,杨业守卫自然也无甚作为。

北汉国历经刘崇、成钧、继恩和继元四代共29年,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被宋太宗赵匡义发强兵打败。当年五月,刘继元降宋后,继业也随之降宋,复姓杨,改名杨业。宋朝先是给杨业授了一个右领军卫大将军的空头官衔。以后经过考核特别是由于军事上的需要,又被委任为代州知州(下辖代县、繁峙、崞县等五个县)并驻泊(中央禁军派往外地驻防者称驻泊)三交(今山西省阳曲县城北20里处)兵马部署职务,受负责北方防务的朝中一品大员、三交兵马都部署潘美的节制。此外,还有过郑州观察使的职务。

杨业当时实际统领的军队并不多,大约只有数千人,但他机智果敢,指挥有方,战斗中身先士卒,因而出色地守卫了代州北40里的雁门关,为宋朝北部边境的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老令公”、“杨无敌”的威名远播,令外敌“望旗生畏”。如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辽朝调动十万之多的大军,向宋朝南侵。正处边防前哨的杨业以熟知地理、民情的有利条件,特别是受到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采用避开正面强敌,灵活机动侧面进攻的战术抗击来犯之敌。杨业亲率轻骑百余人,绕道迂田,出其不意,战杀附马侍中肖咄哩,活捉兵马都部署李重海,缴获大批战马、辎重,创造了宋军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成功范例。朝廷对此非常赏识,随即给杨业加升云州观察使职务。

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辽国景宗皇帝耶律贤病亡,年仅12岁的太子耶律隆绪继位。由于皇帝年幼无法理政,其母萧太后(小字燕燕)执掌了辽国大权。宋太宗认为这是兴兵伐辽的大好时机,于雍熙三年(936)亲自绘出作战阵图,调集全国30万精兵,分西、中、东三路,向辽国发起进攻,意在收复早在五代时已失去的云、燕、应、寰、朔、蓟、莫、武等州地。

西路军由潘美、杨业分任正副统帅,王侁(蔚州刺史)、刘文裕(顺州团练使)充任监军,他们于当年三月十二日自雁门关出发,向云、应诸州的辽军发起猛烈攻击,四月初获得重大胜利,收复大块失地。战斗中辽国寰州刺史赵彦章、朔州与应州节度使赵希赞、艾正,均因兵败投降。与此同时,由田重进统领的中路军,在蔚州(今河北省与山西省交界地)等地作战也取得较大战果。整个战争对宋军极为有利。

但是,正当中、西两路部队积极向前推进之时,由曹彬统领的东路军向幽州方面冒然进兵,遭受辽国萧太后督师的部队顽强反击,东路军损失惨重兵退歧沟关(今河北省涿州市西南)。东路军的大败,造成宋军被动挨打、转胜为败的不利局面。在此形势下,宋太宗命令各路大军退却,命西路军在退却中承担掩护当地大批居民内迁的任务,为了保证顺利撤退,杨业经过深思熟虑提出避开敌军锋芒,灵活作战的主张。不料王侁、刘文裕不但不听,反而扬言杨业对宋有二心,有意逼其正面出击。大权在握的主帅潘美,出于对杨业的嫉妒与不满,竟然不表示态度,故意作难。于是,杨业愤而率部拼死闯入敌阵,出阵前只要求大军到时接应,对方满口承应。杨业部与辽兵接战后,即陷入重重包围,全军顽强抵抗,仍然遭受毁灭性打击。最后杨业仅留下百余名骑兵,利用辽军指挥官有令对杨业“只能活捉、不能杀死”的时机,继续搏斗,转战至朔州南陈家谷口,原望潘美等人应约接应,没想到这个时候,潘、王、刘已经向后撤退,致使杨业所部彻底陷入绝境。最后杨业身负重伤力不能支,被辽军肖鞑搅的部将耶律奚底发箭射倒,俘虏于今朔县狼牙村。这次战斗,杨业所部可以说是全军覆没,73岁的老将王贵和杨业之子延玉也战死沙场。著名历史剧《金沙滩》,便是由此次大战及东路军兵败岐沟关的史事推演而成。不过其作战地点并非只在今山西雁北地区怀仁县金沙滩村一地,而是涉及了几个州。

杨业被俘后,辽军立即将其送往耶律斜轸大营审问,并用种种手段劝其投降。杨业坚贞不屈,连续三日不食不饮,以绝食与辽军相抗,于当年七月十二日从容就义,时年59岁左右。杨业死后辽军又将其首级割下,呈送主子领赏。

杨老令公的英勇献身,使其部属及人民群众万分悲痛。有人由此联系起汉代天汉二年(99),武帝刘彻派遣骑都尉李陵带领5000人的队伍向北出击匈奴,作战中因内部叛徒出卖告密,兵败浚稽山,李陵被俘变节的事,编绘出杨老令公碰李陵碑尽节的故事。以后又由文艺家由此演绎出贬李褒杨的各种小说、戏曲,弘扬爱国主义。事实上在杨业当时作战的地区,至今尚未发现有关李陵生前死后的什么碑迹。倒是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境内,据说有李陵的碑迹,不过这里距当时的战场已很遥远了。

杨业牺牲的冤情,在朝廷内外议论纷纷。民间传说其妻折氏曾不畏权势为夫上告伸冤,此事并不一定确切。不过朝廷确实作过调查处理,追赠杨业太师中书令,赐家属布帛千匹、粮食千石,以示表彰安抚;对潘美官降三级,另作使用;将王侁、刘文裕除名发配金、登二州。这种处理虽不彻底,但总算是有赏有罚的一种处置。

杨业共有七个儿子,他们的名字和所任职务,史书中记载的很清楚,但兄弟间的排行次序却难以分辩,他们是:杨延玉,为父亲部将;延训,曾任供奉官;延浦、延环、延贵及延彬四人,均任过朝中小官殿直。史书中对他们的记述都不是很多,唯杨延昭一人记述较详。

杨延昭又名延郎,外号六郎,后周显德四年(957)生于太原。延昭从青年时代起随父在军,练就一身武艺,曾任阳武岩(今山西原平县阳武峪)都巡检,在被称为外三关的雁门、宁武和偏关(均属今山西省)助父防守御敌,后因作战立功,调为崇仪副使。有一段时间,曾在淮南及河北的景州、保州担任过知州、都巡检使。其一生主要用武之地,是在今河北省境内的古益津、瓦桥及高阳关一带,所部兵马最多时约八万人。景德元年(1004),杨延昭部反击辽军取得显著战绩,受到上司嘉奖,官升北方大防区高阳副都部署、莫州团练使等职。杨延昭多年守边,积劳成疾,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正月初七病逝军营,南运安葬,年仅57岁。三关地区的人民为纪念他多年守边的功勋,建造了许多六郎庙、六郎碑,一些遗迹至今可见。

杨延昭的三个儿子传永、德政、文广,成人后都被政府录用做事,其中杨文广在历史上名声较大。

杨文广字仲容,他开始为宋朝做事时,曾在鄜延路(今陕西延安市之富县、延安)韩琦军中任过低级军官班行。庆历四年(1044)六月,转至陕西四路安抚使范仲淹部下,参与对西夏的战斗。因其才智非凡,范仲淹非常赏识。

宋皇祐四年(1052),范仲淹举荐杨文广随枢密副使著名战将狄青前往广西,征讨少数民族侬智高、侬智忠等在武装反宋斗争中建立的南天国政权。在广西的夜袭昆仑关、大战归仁铺诸次战事中,杨文广率部一次又一次创立战功。次年狄青征战获胜,奉调还朝出任枢密使,同平章事。不久文广也被提任为广西南路兵马钤辖,知宜、邑两州,随后又被封以左藏库副使、兵备库使等朝宫。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文广先被调为成州(今甘肃成县)团练使,后又被调回朝中担任禁军都指挥使,掌管精锐部队万余,负责保卫宫廷的安全。

宋熙宁元年(1068)神宗皇帝即任后,为了加强对西夏的防务,派遣杨文广担任兴州(陕西略阳)防御使、秦凤路(今陕西、甘肃部分地区)副都总管。这时正值关中大地受到西夏的严重威胁,局势相当紧张。杨文广到任后,立即分析研究了敌情,调兵遣将周密布防,筹划主动出击。随即采用出奇制胜的战术,在筚篥(今甘肃省通渭西南)地区,一战歼灭西夏敌军千余名,一举打乱西夏军南下秦川的计划。皇帝得报甚为高兴,赐其袭衣带马(全套官用服装并马匹),以示嘉奖。嗣后,杨文广即率部驻屯镇戎军(今宁夏自治区固原县)对西夏形成有力的震慑。至今在这一带民间还有许多关于杨家的传说,如说杨家女将穆桂英在青铜峡点过兵,把佛教的遗迹108塔说成是穆桂英的点将台等等。这些传说虽然还缺乏事实依据,但却可以说明杨家将的部队在这一带对抗西夏、保境安民的业绩在人民群众中是具有深远影响的。

杨文广到了晚年,仍然被朝廷委以重任,在定州路(今河北省境内)以步兵都虞候及路副都总管,承担了抵抗北辽的艰巨任务。在那里,他继续继承和发扬父亲的战斗精神,老有所为,出色地保卫了北部边境的安全。

功勋卓著的杨文广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十一月初三日,病逝于北部边防,就享年70岁。死后,朝廷给予杨文广同州观察使的封号。

杨文广一生南征广西、西抗西夏、北御辽邦,不愧为与祖父、父亲一样名垂青史的保国名将。然而他在庆历三年(1043)以小军官身份,参加镇压陕西张海等的农民起义,则是其一生中的一大污点。

杨文广的妻子姓慕容氏传说是今山西省保德县城南40里牧塔村人。慕容氏是一个很有势力的大家族,族人多能武善战,杨文广的妻子就经常随夫出征参战。被文艺作品描绘为杨文广之母的巾帼英雄穆桂英这一人物,许多考证资料认为历史上并无其人,可能是后代的文艺家们以慕容氏的传说塑造而成的。

杨家自从归宋以后,英雄名将其实还有许多,如重勋之子杨光,杨光之子杨琪,他们的事迹在史书中均有记述,这里就不再列举。

至于杨家的祖籍到底在何地,也就是杨信究竟是哪个地方人,历来说法不一,至今仍有争论。如山西《保德州志》中记载杨信为本州火山军人,这种说法在史籍中引用不少。不过笔者认为杨信为麟州人的说法比较可信。

今山西省代县城东20公里的鹿蹄涧村,住户多姓杨,自称为杨业的后代。该村有一处古代朝廷为杨业修的忠武祠堂,堂内还有从杨业开始的杨家历代世系表碑文。这大概是因为杨业早年便到河东太原生活,并改名换姓成为刘家的实际成员,归宋为将后仍战斗在河东,最后战死疆场,因此其后代便生活于山西。从《保德州志》还可以知道,杨业的妻子折氏,死后也埋葬于河东今山西保德县城南40里的折窝村。

三、一件事情与两个人物

一件事即所谓“火山王”杨信由火山归宋的事。这件事是说原在河东火山(今山西河曲县南)一带武装割据称王的杨信,北宋建立后不多久便在那里归顺了宋朝。据考,北宋建立时杨信已不在人世,即使在也已为麟州刺史,故此说不能成立。根据可靠史料来看,杨家的归宋应该是杨信之子重勋与其兄重贵先后在麟州和太原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会有“火山王”杨信归宋的说法呢?考究起来,来源有二。第一,五代十国时杨信一度曾确实在火山一带称雄,并且那时由于局势很不稳定,他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是时而河西、时而河东来回流动。这样,黄河两岸的群众中就有了许多有关杨信的传说。府谷旧县志中杨信为本县常王寨人的说法,可能就是常王寨与对面火山隔河相望,当年杨信经常渡河进寨活动,被后人误传的。第二,北宋在今河曲县火山曾建立过火山军的行政建制,担任过火山军监军的人中,有过一个叫杨嗣的河北人,他有一个哥哥曾任朝内兵马副军头,其名也叫杨信。加之杨嗣在火山军,杨业在代州,都在山西,两家互有联系,且来往较密切,特别是后来杨嗣与杨延昭都曾调往高阳关等地区共同守过边。到后来,有的人因情况不明就把两个杨家的两个杨信视为一家一人,更有一些文人出于艺术创作上的需要,编演出“火山王”杨信火山归宋的情节,使这种说法流传更广了。

两个人物是杨宗闵、杨宗保。

杨宗闵,在杨家世系表中被列为杨家后代,麟州名将。但今存《神木县志》明确记载北宋后期担任麟府路都检使的杨宗闵为崞县人,崞县即今山西省原平县,那时崞县虽属代州,但史籍中未提到他与杨业一家的关系。至于麟州名将的说法,倒是有史可寻的。杨宗闵在麟州任职时,抗金有功,被朝廷提升为永兴路(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都总管,最后阵亡于抗金战场上。杨宗闵的儿子杨震原为其父的部将,宋宣和初年曾随折可存前往浙江镇压过方腊起义,返回后升任麟州建宁寨的知寨。

不过后来他同他的儿子执中、存中,都在与金兵作战时牺牲,为国殉职。所留另一个儿子沂中在南宋军中服役,仍然有些名气。

笔者认为,把杨宗闵及其后代列入杨家将的行列,与所见史籍记述不甚相符。后人之所以把他们列入杨业之后的杨家世系表,很可能是在杨家族系上有些关系,而非直系。

杨宗保,是有关杨家的小说戏曲中浓墨重彩精心描绘的传奇人物,其事迹在民间也流传甚广。然而在宋史中并未提及其人。根据近代一些杨家研究者的考证,多认为此人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假若真有其人的话,很可能就是文广兄弟三人中的一个,或者是同辈中的另外一个人,而不可能是杨文广的父亲。

19841117日河南《洛阳日报》报道:新安县五头乡潼沟村新出土一块墓碑表明,杨宗保系杨业之女孙。尔后国内几家报刊予以转载,一时反响颇大,引起读者关注。但时隔不久,当地有关方面又正式声明消息失实,报道纯属子虚乌有,顿使人们大失所望,这里顺便提及一句。

 

作者:陈智亮

 (作者为原榆林地委副书记,著有《榆林史话》再版)

 

相关文章
2017-03-22 09:28:49
2013-10-25 09:15:07
2013-10-28 09:29:42
2013-11-05 09:26:19
2013-11-05 09:31:06
2013-10-24 14:30:28
2013-10-24 14:19:40
2013-10-23 14:42:08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