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百家之言 >> 杨沂中不是杨业的后代 >> 阅读

杨沂中不是杨业的后代

2013-10-28 09:13:38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028
内容提要:《杨家将文化》及光盘在最近收到了。在杂志中,见到一篇对“杨存中不是杨弘信的后代”这一结论的质疑。看了以后,觉得对里面提出的问题有必要进行回答。

《杨家将文化》及光盘在最近收到了。在杂志中,见到一篇对“杨存中不是杨弘信的后代”这一结论的质疑。看了以后,觉得对里面提出的问题有必要进行回答。

在一些杨氏宗谱等书中,把杨存中(后叫杨沂中)列为杨业的后代(当然也是杨弘信的后代),并说他的曾祖父是杨延彬。杨延彬出生在哪一年,史无明文,但他确实是杨业最小的儿子。我见过这样的文章,说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在荫补杨业儿子官职的名单里,没有延彬的名字,而在《宋史》中又有他。这说明在986年,他还不到荫官的年龄,他是后来才荫补的。而杨宗闵生于1062年,就算杨延彬生于986(这已经够晚的了),到这一年他就77岁了,70多岁能不能生孩子呢?虽不敢说绝对没有,但肯定是极个别的,怎么也得写上一笔。而杨宗闵是杨存中的祖父这一点已经有了明确的记载,无法在中间插上一代,所以就怀疑起杨宗闵的出生年了。虽然古代有“官年”(不想到年龄“致仕”而少报岁数),“实年”之分,但表彰一个英烈没必要隐瞒岁数,而且差两、三岁也没有实质的影响。如果说杨宗闵生于1062年有重大错误,实际年龄要大的多,比如大上10岁,那样,杨延彬倒有可能是他父亲了,但与他的事迹不符。如果他生于1062年,到1128年时是67岁,那么,他在巷战中与金军搏斗在体力上是能办到的。可要是大上十岁,会怎么样呢?杨业的部将王贵也是战死在陈家谷口的,说他73岁了,还杀死不少敌军,可那是野战,他可以使用弓箭,还可以用树木做掩护。而巷战是近身的格斗,弓箭使不上,也没有依托。之所以提及他的年龄,也是想到他这样的年纪还进行殊死搏斗实属不易。如果杨宗闵在年龄比王贵还大,战场条件更不利的情况下进行战斗,肯定会写出年龄的。还有,杨存中的祖母刘氏在杨宗闵殉难后流落到汉中,巴蜀,杨存中找了好几年才找到。刘氏应该是他的亲祖母,因为如果是继祖母或庶祖母,那么去寻找她就不只是尽孝,更重要的是讲情义了,肯定会引起轰动,要大书特书了。考虑到杨存中是杨宗闵的长孙,刘氏就应该是他的元配,岁数也应差不多。她流落在外,当然应该具有“野外生存能力”。如果她是60多岁,年纪不算不大,生活自理能力还强,流落几年也就刚过70岁,能活下来不算稀奇。可要是大上10岁,没几年就80了,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能力自然还不如10年前,能生存下来,那就是奇迹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确认,杨宗闵不是杨业的孙子。

那么,杨宗闵会不会是杨弘信的另一支杨重勋的孙子呢?我看了一些史料,发现做他的孙子的条件还不如杨业。杨重勋死于975年,比杨业还早11年,距离1062年还有87年,就更不可能了。因此,杨宗闵是杨弘信的曾孙这一点完全可以否定。可是,不是他的曾孙,不等于不是他的后代。在杨延彬或杨业的其他儿子,以及杨重勋的儿子之间插入几代行不行呢?像《杨沂中不是杨业的后代》中所列的那样,杨宗闵前有杨倍等三代,如果把杨倍放在杨延彬的儿子的行列中,这样就与杨弘信连上了。这种做法当然没有历史文献的依据,但在理论上也能说的过去。可是,在那篇文章中所提供的史料,使这一设想成为不可能。杨存中死后,先追封为信王。他的儿子说,(杨存中的)五世祖名信,应该回避,于是改封为和王。也就是说,五世祖叫“杨信”,而不叫“杨倍”。这样的话,就与杨弘信没有关系了,曾孙的名字怎么会有和曾祖相同的名字呢?何况在官府的案卷中,杨弘信就叫杨信。能不能在安插几代呢?安插了1代仍然要回避,两代在时间间隔上已经不允许了。

综上所述,杨存中的世系确实与杨弘信无关,杨宗闵的前三代确实像前面所说的那样。至于杨倍,可以认定是形近讹误,在传抄过程中把“信”误写成“倍”。另外要说的是,杨宗闵生于1062年,而杨文广死于1074年,杨祖仁在宣和初年还活着。这时候,杨业父子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了,杨宗闵肯定也知道。如果他们同为杨弘信的后代,肯定是见过面的,没见过面反倒不正常。这样的话,杨存中对杨业父子的事迹也是熟悉的。从杨重勋到杨存中,杨氏家族两百年为国效力,比曹彬家族、潘美家族都厉害(他们到南宋时已无所作为)。杨业父子为国捐躯,杨宗闵父子也为国捐躯,哪个将门如此呢?杨宗闵父子也是受朝廷“表彰”的,有如此光荣的家史怎么也应该提及。但事实上没有。杨家将的故事已经流传了,既然有了杨宗闵这个后代,为什么还要编出杨怀玉等好几代人。看来南宋时,杨存中与杨业之间的关系是清楚的。

至于对《苕溪集》所载碑文的质疑,碑文如此书写,我想一是南宋时的碑体文可能与北宋时不同,二是由于《苕溪集》出自《四库全书》,在收入此书时,为了避免文字狱,把对金作战的细节进行了删改,而为了不致使篇幅过短,前面又加上“出自姬姓”等套语。至于范成大没有写碑文,这也好理解,当朝廷决定为杨宗闵父子立碑时,范成大年纪还小,没什么威望,不足以为任。至于家世方面,没必要加以更改,尤其是把如雷贯耳的杨业换成默默无闻的杨仲臣等。既然杨存中能祭五世,他这一支的世系至少到宋末他的后代是清楚的,杨延彬反倒是后来的攀附。

宋时有前杨家将与后杨家将,我们通常说的是前杨家将,后杨家将在民间反倒不显(当然不排除有把后面的事迹比附上去的),为什么呢?我想是在杨存中抗金时,他的业绩被岳飞等人的光环所罩。还有,他奉命把岳飞从庐山骗到临安(他这时还叫杨沂中)被捕入狱,后来奉旨监斩张宪、岳云、还把岳飞、张宪的家属押解到流放地,这当然不能怪他,但决不是他的功绩,不宜宣扬。那么,现在在神木宣传杨宗闵这一系的事迹,建庙立碑可不可以呢,完全可以。杨宗闵在麟州当过官,杨震为保卫麟州殉难,这就足够了,而不是非得和杨弘信拉上关系不可,也不必顾及杨存中与岳飞的关系如何。既然是杨家将文化,而不是杨家将历史研究,那就不妨把范围扩大,宗谱、戏曲、传说,“遗迹”,都可以研究。现在所看到的杨家将戏,都是经过整理的,它原来是什么样呢?收集它们还须下番工夫。

提到戏曲,我想到《四郞探母》的唱词说“儿大哥”“儿二哥”之类,看了好几个都这样写。这里的“儿”其实应该写成“尔”。还有,《三关排宴》里痛斥杨四郞,迫使他羞愧自杀,有的资料里说,这出戏是建国后新排的,都是现代观念,是否确实,我就不得而知了。

作者:程一为

 (作者  河北省图书馆副研究员)

相关文章
2013-10-22 14:53:41
2013-12-12 08:53:51
2013-10-22 14:51:01
2013-10-22 14:48:22
2013-10-22 14:47:40
2014-01-28 16:23:55
2013-11-11 09:03:32
2013-11-08 08:41:30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